生态意识
1. 现代生态意识对生态环境的客观现状和人类生存、发展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1)现代生态意识,将引导人们从生态哲学的高度,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树立生态哲学价值论,根本改变蔑视生态的认识与实践,以全新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与实践,促进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服从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平衡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角色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模式的变革,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绿化全球的进程,从而为真正在实践操作层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开绿色通道。
(2)现代生态意识,要求充分尊重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客观规律,但并不排斥更不否定人的主体能动性。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既克服过分强调对自然“胜利”的唯科学论,又克服过分沉溺于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议论的人本主义,防止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传统、陈旧、单向、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行动框框,从全新的视角真正科学地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着眼并服务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有机协调、内在结合、高度统一、良性循环。真正全方位实现人类特有的理性和应有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3)现代生态意识的崛起,对于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序结合,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效协调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它是全新质、高层次的现代社会意识。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以往生态负效应的痛定思痛的严肃反思;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当代价值取向误区的严格审查、严厉批判和对未来生态文明前景的深沉思考、执著追求。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亦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向生机的重大转机。
2. 生态意义是什么意识
生态旅游的意义:
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生态旅游是一个区域或一个保护区生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激励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回归大自然,即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目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均有保障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3. 如何培养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孩子
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小学可以充分结合少先队的组织优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对孩子进行环境意识的启蒙,训练孩子的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创设绿色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环保情感 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又天生好奇、好学,少年儿童很容易受生活氛围的影响。重视良好教育氛围的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他们潜在的环保情感。1、利用少先队活动走进大自然,激发队员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孩子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队员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队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借春游、秋游以及假日活动之机带领队员走进大自然,在队员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队员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队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2、设立环保标识,营造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摇篮。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我们力争让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都赋有环保教育的语言。使学生时时处于无言的环保教育氛围之中。校园内草坪青青,花草树木品种繁多,绿树成荫,各中队的教室里都摆放着漂亮的盆景。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争创生态绿色学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争创生态学校的目标标语。草坪的各处制作了“小草青青,脚下留情”“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小草在睡觉,请您别打扰”“做平凡小事,塑美好心灵”……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向大家传送爱护校园的信息。旨在让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情感。 二、畅通多种渠道,进行系统的环保知识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板块,它既融于课堂教学中,又融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它还与家庭熏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1、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每学期初,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联合少先队拟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实施计划” ,由任课教师对相关学科中适于进行环境教育的课文、章节罗列成表,并由教导处制成学科环境教育综合规划表,便于学期中对教师备课、授课的督促与检查,构成课堂实施环境教育的网络。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良好的环保意志 情感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形成人的品德意志。实践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情感的形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大自然。建立活动基地,如“蔬菜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花木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消防基地,敬老基地,拥军基地,护绿基地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环保实践中,锻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环保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环保教育的内化1、校园绿色小卫士在行动 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这一教育阵地,组织“红领巾绿色小卫士”把校园的绿化带和易被人忽视卫生保洁的地方,监督、检查、教育学生保持校园的环境整洁,“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 。激发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和培养保护绿色,爱我校园的情感。2、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以深化环保教育 少先队活动是少年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一个成功的主题少先队活动会在少年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轨迹,对他们一生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少先队组织一至两次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大、中队少先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排自演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总之,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是我们少先队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教育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少先队工作的发展,丰富少先队活动内容,给少先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少先队工作的新领域。
4. 怎样才能提高国内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当然最重要是以身作则,先从自己做起.
5. 生态意识是如何定义的
生态意识是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回义等的认知和维护答心理。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培养生态意识应当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整体,破坏其中的某一方面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整体运作过程的不协调,进而带给人类以生产、生活的灾难。要求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都要以维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标准,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维护修补行为和不破坏的行为。生态意识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养成的环境意识。这种意识要从小、从娃娃抓起,使生态意识在人们的思维中扎根。
6. 什么是生态意识
人和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会不断地作用于自然界,产生很多不合版理的实践权活动,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失衡。对于这些活动和现象,作为生态主体的人和人类社会,总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映和认识。这些反映和认识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意识。人类出现后,天然的生态关系便向人工的生态关系转化,人作为自然界中特殊的自然物,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得自然中各种物质的演变急剧加速,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快速演变。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产生出人工的自然物,逐步形成了人工的生态关系。乡村农家生态旅游的出现正是人类生态意识逐渐苏醒的表现。
7. 哪些称为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内知和维护心容理。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培养生态意识应当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整体,破坏其中的某一方面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整体运作过程的不协调,进而带给人类以生产、生活的灾难。要求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都要以维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标准,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维护修补行为和不破坏的行为。生态意识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养成的环境意识。这种意识要从小、从娃娃抓起,使生态意识在人们的思维中扎根。
8. 人类生态意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人类生态意识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过程:
(1)人类早期生态意识的形成。人类社会的早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可以视为人类早期朴素的生态意识。古希腊、古罗马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思想。公元前五、六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依靠独特的思维能力是社会进化的结晶。如亚里士多德把植物到动物到人看作不同级别的连续系列,猜测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他还在其著作《政治学》中,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认识和观念具有超现代的启迪意义,可以视其为早期的生态意识。
在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意识中,贯穿着这样两条基本线索:一方面,人类从有史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的盲目适应与被动干预;另一方面,自然以其强大的力量制约着人的认识与行动,并以其生态破坏的后果警示着人类,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始终处于一个很低的程度。
(2)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态意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到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文明,这不仅是生产发展史上伟大的革命,而且更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上的重大飞跃。在这一时期,人类不仅学会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而且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开始逐步地人工化和社会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取决于自然提供的现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更主要地取决于自己的耕作劳动。当然,人仍然依赖自然,但这种依赖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而不是生产过程之外。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进入到人类的实践领域。人已经不是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而是积极干预自然并贪婪地向自然索取。这一时期,基于自然界对人类的长期威胁,人类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思想倾向,即试图把自身从自然界中摆脱出来,并逐渐地学会从本质上和整体上,近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4世纪前后,是资产阶级大踏步走上世界历史舞台的时代。这一时期,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逐步兴起并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迈进。文艺复兴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由于生产和社会的需要,人们注意从各个方面探索自然的奥秘,迫切要求从自然界中攫取更多的财富,从而推动并加速了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分化和长足发展,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又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使自然界的一部分为人们所认识、支配,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从此,人类与自然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方面由过去自然界对人类的统治转变为现在人类可以凭借科技驾驭一部分自然,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过去对自然的崇拜转变为现在对人的主体性的崇拜,它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位置变换。人俨然已凌驾于自然之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遗憾的是,人在自然面前地位的划时代飞跃以及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取得的“辉煌胜利”,导致人类被胜利冲昏头脑,甚至忘乎所以。于是乎“人类中心论”、“自然奴隶论”盛行,其结果使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初见端倪。
(3)现代生态意识的产生。到19世纪中叶,生态学刚刚崭露头角之时,人们并未给以足够的重视。人类对生态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当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时;当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时;当人类社会翻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的最为悲壮的一页时;当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带来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环境的严重恶化、生态严重失衡的后果。整个生态系统日趋严峻的形势,唤起了人们对违反生态平衡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的痛苦反思,促使了人类现代生态意识的崛起。现代生态意识以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里约热内卢“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为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揭开了人类全面审视和全方位重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崭新一页。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首次被各国公认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无疑是人类生态意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地显示了人类生态意识的理性的自觉,指出:“人类环境的维护与改善是一项影响人类福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所有政府应负有的责任。”《宣言》忠告:“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付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宣言》号召:“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为了现在以及未来千秋万代,维护并改善人类的环境,业已成为人类必须遵循的崇高目标。
1992年6月,正值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之际,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11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行动纲领》等一系列文件。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影响深远的一次空前国际性盛会,足以说明环境与发展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可以说,无论是数百名部长的讲话,还是上百名首脑发言,无论是数千名政府代表议事,还是数万名非政府组织人士的聚会,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如何促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如何使全球同舟共济、务实合作、积极行动,做到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使地球成为人类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业已成为当今全人类的神圣职责。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制定了《京都议定书》,旨在“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会上各国承诺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政府于2001年宣布退出。2009年,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之际,于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商讨关于《京都议定书》的后续方案。人们对环境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正是现代生态意识逐渐崛起的体现。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有哪些具体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专家学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学说.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卢秀华副教在他的论文《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六方面,现特向您推荐: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
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10. 生态意识的定义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专础,强调从生态价属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这个概念在苏联哲学界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较为多见。Э.В.基鲁索夫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