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生态
在某些进行了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地方,移民局的职能就归到水利部门了,不过看你提的是水利局,那就是你们那还没有进行水务一体化改革,不然就叫水务局科,移民局和水利局同属政府下面的行政单位,移民局的职能主要是针对由于水库建设等水利工程对建设区域内需要迁移的群众进行安置的一个部门,水利局主要职能就是兴修水利、防汛抗旱、水政执法等
『贰』 请问淡水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淡水生态系统是水类(淡水)生态系统,而湿地是浅水地
沿海滩涂地
包括海水涨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濒海地,这两种生态系统有交叉的地方,但湿地范围更广.好象在初中没划出什么淡水生态系统吧!!!!
『叁』 水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三者的区别
水生态系统(aquatic ecosystem) 由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各类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称。水生生态系统中栖息着自养生物(藻类、水草等)、异养生物(各种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和分解者生物(各种微生物)群落。各种生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特定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构成了完整的生态单元。
水域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内陆水域(湖泊、水库、河流、湿地等)、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肆』 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关系
“水乃万物之源,诸生之宗始也”(齐国管仲语)。水缔造了人类,也影响着人们的品德和情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心态。缺水曾经给生命带来灾难,以致生物界几度濒临灭绝。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玛雅文明的毁灭,就与干旱缺水有关。长期降雨量的减少,使可用的地表水迅速减少,无法满足生存需要,导致社会动乱、疾病蔓延、城市被抛弃等,一个鼎盛的古典文明就这样毁灭了。
现在,世界正濒临一场水危机,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发出严重的警告,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水危机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我认为,造成水危机的因素有三个:水的资源性短缺、水文化匮乏、制度管理不严。其中,文化与制度的双重缺乏是主要原因,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为的浪费、消耗、污染和破坏。因为水的易得性,使人们对水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认知,缺少亲情。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要缓解我国的水危机,需要国家、社会、民众三个层面的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国家对水危机的严重性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央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提到关乎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高度。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政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多渠道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等等。
在社会层面上,建议国家与各个行业、各个企业联手,把解决高水耗的“五大杀手”,包括灌溉式高水耗的农业杀手、掠夺式高水耗的工业杀手、奢侈式高水耗的服务业杀手、质变式高水耗的污染杀手、超前性高水耗的地下水超采杀手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此外,由水产业界牵头,协同全国各行各业共同加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净化治理力度,开发利用城市雨水污水,实行雨水污水资源化。这种系统的水治理方法既防治污染,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缓解水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全民总动员,宣传倡导亲水、爱水、惜水、护水、节水、治水以及科学饮水为主要内容的“水五论”,正视基本国情、民情、水情,提高水生态文明意识,唤起国民亲水文化自觉性,共建节水防污型社会。
『伍』 讲述土壤,水和温度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意义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沿着一定的途径,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自非生物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光、空气、水和无机盐)在生物内部不同个体之间转移,最后又回到环境中去,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所以,其组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虽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的生物种类,但其生物部分概括起来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真菌、细菌等
1)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如下:(附课本七(上)P24图1-17)
生产者― ― ― ―― 消费者
分解者
①生产者:指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再源源不断地给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②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他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进行生活。其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 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依次类推。
③分解者:指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再回归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利用,因此,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重要作用。
2)非生物部分
指太阳光和各种无机化合物,如水、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等。它们组成大气、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等各种环境条件。
3、生态系统的结构[附七(上)P25图]
1)食物链
我国的民间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它反映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和能量的传递关系。这种关系好像一个食物的链条,叫做食物链,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它说明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由于食物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始于植物,而终于肉食性动物。一条食物链一般有3-4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营养级,分别叫做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任何一个环节改变都会引起整个食物链的变动。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如草→蚱蜢→青蛙→蛇→鹰)、碎食食物链(落叶→蚯蚓→食虫鸟→猫头鹰)、腐食食物链(朽木→蘑菇→人)、寄生食物链(牛→蚊子→疟原虫→细菌→噬菌体)。
2)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很多,由于每一种动物常常是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动物所食,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网状联系,这就叫食物网。在食物网中,一个物种的数量发生改变会影响整个食物网内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动。
4、生态系统的功能
1)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平衡状态,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调节是通过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来实现的,(如森林→害虫→鸟)。一般地说,生物种类多样,营养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强,比较容易维持平衡,相反,成分单纯、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就小,生态平衡容易遭到破坏。
虽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是,任何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最终遭到破坏。当今世界上有两大因素,经常破坏生态平衡: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常常造成森林毁灭、水土流失、草原荒废、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常常破坏生态系统。
2)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①物质循环
如水、碳、氮等物质的循环。除了水、碳、氮循环之外,与生物有关的其他元素,如磷、硫、钙、镁、钾、铁等也是不断地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循环流动。但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铝、铅、汞、铜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DDT等,一旦进入生物体,由于它们的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除。所以,这些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积累,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受危害就越严重。因此,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最终将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如课本七(上)P26图]
②能量流动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和繁衍后代都需要能量,生命所依赖的能量归根结底是来自太阳的光能。太阳光被绿色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能就转移到有机物中,进入植物体内,动物吃植物,有机物进入动物体内,能量也随之转移到动物体内,同时生产者、消费者死后被分解者分解,复杂的有机物变为简单的无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就释放到环境中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由于呼吸作用,也把一部分能量释放出去最终大多是以热的形式回到自然界中。
总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由于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做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吃掉,所以物质和能量在逐级流动中会越来越少,一般每个营养级的物质和能量只有10%-20%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递减情况,即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积聚的物质和能量的总量越来越少。
5、生态系统的类型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可以分成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其中水生生态系统占地球表面的 三分之二,包括海洋和陆地上的江、河、湖、沼等淡水和咸水水域,因此又可划分为陆地、海洋和淡水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它们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荒漠、冻地、极地、森林、草原、农田、城市等
生物圈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溪流、湖泊、池塘、湿地等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海岸线、浅海、深海、珊瑚礁等
1)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方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2)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种类少,以草本植物为主,还有少量的灌木丛,缺乏高大的植物,营养结构也不如森林复杂。
3)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和陆地大不相同,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从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到个体最大的蓝鲸,大都能在水中游动。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温度和盐度。
4)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类型,其中的生物都是适宜在淡水中生活的。
5)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或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中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6)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动植物种类较少,结构单一。
7)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突出的特点是: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部分主要是人,其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
6、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生态系统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彼此不相干的,如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表现在:
1)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阳光、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2)从地域关系来说
各类生态系统也是互相关联的。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挟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
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徙,会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总之,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陆』 寓“调水于治黄”之中,达“供水与生态”多目的
通过“上游分水减能和下游引水增能”即水能优化调度与配置,在实现治黄的同专时,又能属够很好地完成南水北调工程诸规划目标。特别是西线南水北调实施后,通过“上游分水改道”工程,可以将源自南方丰富的清水资源,源源不断地直接输向我国北方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沙漠地区、华北北部和京津唐地区等。而不是沿“原黄河”、经晋陕峡谷“高能搬运通道”,再携带起大量泥沙输送到中原地区泄入大海。然后,为解决北方用水问题,再花巨资、跨越黄淮海三大流域近9个纬度区进行超长距离的“中、东两线南水北调”。
因此,从该角度讲,黄河治理与再造战略构想起到了真正的南水北调的作用。它在优化调度输沙载体水能的同时,也使得我国水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与利用,有效缓解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逐步改善北方缺水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遏制沙漠化扩展。同时,又使得进入永定河及其官厅水库的泥沙量逐步得到控制。这对于提高永定河及其官厅水库、白洋淀水体自净稀释能力、创建永定河下游河道动态冲淤平衡环境,亦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柒』 水环境与水生态学 和环境工程哪个更好就业
中科院的研究生都是公费的,而且每月都有1000元左右的补助,考上基本上相当于就回业了。
沈阳生态研究所是答中科院生态学最好的。中科院的名声在外,就业肯定不成问题。如果抛掉学校名声的话,只考虑社会就业形势,目前对环境工程方面的就业较为有利些,而生态学照我们生态学老师的话是,除了教书和考博外,他也不知道我们能有什么出路。
关于水环境了解不多,应该比生态学就业容易一些吧。
『捌』 水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
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红外线部分透过,给回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答提供所需的光能。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阻挡在外。这对地球生命的产生和进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对生活在水中的各种生物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水的介电常数在所有的液体中是最高的,使得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够在其中溶解并发生最大程度的电离,这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物体内各类生化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最大的空调系统,由于这种高比热、高蒸发热的特性,地球表面的储水体,白天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光的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避免了剧烈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温度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冰轻于水,这一特性对水下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气温降低时水面结成的冰会沉入水底,从而导致整个水体完全冻结,给水下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玖』 关于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概念
目前,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些定义为生态需水,有些定义为环境需(用)水,有些定义为生态环境(需)用水,有些将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进行区分。文献[2]对此作了如下阐述:
Covich认为,生态需水就是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的水量。Peter H 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态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提供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水给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变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并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整合性;同时应该考虑气候、季节变化等因素对生态需水的影响,认为基本生态需水应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动的值,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杨振环、崔宗培、徐乾清等将环境用水的概念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的用水”。汤奇成界定了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概念,认为生态环境用水,一是指对一些重要(对绿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周围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的湖泊进行补水,不主张对干旱区所有萎缩和干涸的湖泊进行补水,如罗布泊、台特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场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再扩大为原则。贾宝全等认为,生态用水就是环境用水或生态环境用水,并给出了干旱区生态用水的粗略概念:在干旱区内,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及环境质量维护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所消耗的水分,称之为生态用水。谢新民等认为:所谓生态需水量是指为解决生态问题(如保护湖泊、湿地、水生生物、生态防护等)所需要的水量。刘昌明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即水分能量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与水量平衡(含水资源供需平衡)。钱正英等认为;“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其狭义概念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建设用水。根据狭义观点,钱正英等从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估算了全国的生态用水,认为全国的生态用水低限应为800×108~1000×108m3。
综上所述,应该看到,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是有区别的:
(1)环境需水是指为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及其水环境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改善用水水质。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保证河流最基本的环境功能,达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对于湖泊,主要是加强受污染水体的水量交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降低单位容积的纳污量,以达到湖泊功能要求和水质标准。②协调生态环境。为维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及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下泻水量或入海水量。③回补地下水。为遏制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一定的回灌用水。④美化环境。主要指城市净化、绿化及公园湖泊等用水。
(2)生态需水是指维持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体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维护天然植被所需要的水量,如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植被等;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所需要的水量,如绿洲、生态防护林等;③保护水生生物所需要的水量,如维持湖泊、河流中鱼类、浮游植物等生存的用水。
文献[3]主张“生态用水”概念,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支撑生态系统完整性所需用的水量”,同时指出,在操作时应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划分生态系统类型,进而划分生态用水类型与范围,针对每一生态用水计算区进行计算,再汇总。显然,这里的完整性包含了环境的含义在内。文献中列举了生态用水计算模型和生态用水定额的确定方法,描述了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关系以及水资源配置中如何考虑生态水的建议。
笔者认为,“环境”与“生态”有交互重叠的部分,但只用“生态需(用)水”或只用“环境需(用)水”都难以完全涵盖用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需用量。因此,采用“生态环境需水量”一词较为贴切。
『拾』 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有什么区别
生态需水是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者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或是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水量配置是合理的、可持续的.对于一个特定生态系统,其生态需水有一个阈值范围,具有上限值和下限值,超过上下限值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