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论
A.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四方面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四方面的内容。
其一,生态意识文明。思想意识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行动。
其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类应该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其三,生态制度文明。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
其四,生态产业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产业的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1)生态文明论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行为准则,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程度和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是体现新时代下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首先,价值观念上实现从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向“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观转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改善民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急!!!!! 事后有高分
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科学发展
“文明”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文明”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既是中国发展的科学选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知和执政水平。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人类从“野蛮”过渡到“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常常表现为多层次性、多形态性和多系统性。从社会形态看,人类创造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阶段;从地域和生产形态上看,又呈现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等。
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这一矛盾的不断演化推进生态文明前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经济活动中片面夸大人力和机械力,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先哲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辩证统一的思想,忽视了经济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一味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有鉴于此,当今时代,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出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切文明形态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基本前提,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的自觉与自律,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意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生态文明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此,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消费能源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但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5.5%。世界银行调查并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GDP的8%;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则表明,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尽管测算单位不同、所采指标各异,但却共同揭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对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创新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从表象上看,引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由人类非科学的活动造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而生产的。但其根源却在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撑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人类中心论”把人类自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一味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和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的再生产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非科学、反“自然”的文化现象,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类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是我们的发展理论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片面强调GDP增长,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它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严重的矛盾状态。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理念和思想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提出,实质上是从治国的高度上否定旧有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超越工业文明资源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探索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因此说,“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执政理念。
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能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社会和行政等手段来解决。要努力做到:
树立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衡、和谐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要求把人类的价值和终极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做到既利用和开发自然,又珍爱和保护自然,规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成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法律的功能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法制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并存。必须建立和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失衡的外部性突出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单一的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其中,经济手段尤为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环保的矛盾。
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资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必须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转变消费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C. 一篇关于生态文明的论文,谢谢
生态文明一直都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生存,生产的条件。和蔼可亲,美丽的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人类的一员,我们坚持以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为一个梦寐以求,美丽的目标。
这几年,我们一直向着这个目标所努力,可是因为人们滥砍伐树木,不知有多少的小鸟无家可归,不知有多少的地区因为没有树木挡风沙而不断黄沙连连;可是因为人们无节制的浪费水,不知有多少清澈的小河失去了躯体,变成了干巴巴的土地,也不知有多少小鱼因为失去了家园而死在了干巴巴的土地上;可是因为泥土,砖瓦覆盖的烟囱喷出有毒的气体,以往那个令人怀念的,蔚蓝的,清新的天空被抹上了一层总是掉不下去的“黑纱”,那些带着各种香甜气味的空气也变得无影无踪;可是因为一片一片,一堆一堆的白色塑料袋,飘在了树枝上,飘在了草地上………不知有多少外国游人摇着头,离开了只剩下一群面色尴尬的人的旅游景点;可是因为多少双伸向小动物的“魔爪”,不知有多少小动物因为失去家人而默默流泪,不知有多少动物学家因为世界上仅剩下的几万种动物而不断摇头;可是因为人类没完没了的向大自然索取一切,不知大自然是如何惩罚贪婪的人类,不知地球是如何数着自己剩下的年岁而叹气;因为人类随意破坏我们的家园,违反了自然规律,不知电视上出现了多少幕令人掉泪的场景,不知地球是如何大发雷霆,用各种自然灾害来惩罚贪婪,无知的人类…………..
如果把无限,未知的宇宙空间比做一片大海,那么地球就是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艘孤孤单单的,唯一一条载有几亿人生命的航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驾驶它的钥匙,驾驶它的资格,作为一名合格的乘客,我们要齐心协力帮助这艘船,不管前方的海啸多么猛烈,不管前方是冰山还是土地,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做到一切!如果当船漏水了,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可能你们会说,什么草木葱茏,什么绿树成荫,什么鸟语花香,什么空气清新,一切都只是一个遥远的幻想而已了吧!不,朋友,难道你已经放弃了对地球的一切希望?难道你已经放弃了对人类的一切希望?难道你已经打算松开地球母亲那双温暖的手?难道你已经放弃了那双驾驶这艘船的钥匙,将它彻底抛入了那片海中吗?是的,虽然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幻想,但是我要否决你。我始终相信,就算地球已经崩溃,我还是依然相信,它给了我们一切;即使人类已经灭亡,但我还是依然相信,人类的故事会变成一粒种子,深深扎下结实的根;即使地球母亲那双温暖的手再也牵不住我们的手,但是我会牢牢抓住她的手;即使人类全部放弃了那把钥匙,但是我会保管好我的钥匙;即使你已经不再相信任何和你有关的东西,那你可以等待地球灭亡的那天,但我会告诉你,我不会等待地球灭亡的那天,因为没有那天!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能告诉你们,这个无限的宇宙空间,已经没有我们的第二个地球了。倡导生态文明,健康绿色,无水,空气,白色污染,就是要掌握好全人类手中那根细细的“生命线”。总有一天,当人类不再相信地球,不再握紧那根生命线,而是等待死亡,那根线,总会被人剪断。但是,总有一天,全人类鼓起了信心,减少了一切污染,勤劳的保护地球,那根生命线,我相信,你们也相信,那根线,会越变越粗,每一次发出的摩擦声就是对灭亡的挑战。
长江黄河,哺育我们的母亲河,而现在,不知黄河底积累了多少黄沙,真不愧是“黄河”了,以往那个总是笑着迎接我们的母亲河,如今却变得愁闷不堪,还总是默默的流泪,她还爱着炎黄子孙;芝塔龙河,那个蓝色的河,是多久以前的样子了?从此,那个美丽的河,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了满堆满堆的垃圾。即使大家再怎么呼唤她,清理她,她依然还在沉睡者;亚穆纳河,印度首都新德里58%的垃圾废物都倾倒在亚穆纳河里。政府虽然开出了1700亿卢比的河流治理费用,可是她那面目全非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变,大家这才意识到她有多重要;孟加拉共和国伯利康加河是城市的主要河流,如今,水中的生物,死的死,逃的逃,水中生物早已荡然无存。前来参观她美丽的一面的游客不禁大吃一惊;马里劳河处处可见塑料包装袋,橡胶拖鞋,香蕉树干,被河水泡到臃肿的腐烂的动物尸体……如此可怕的情景让世人吃了不少惊,从此那么美丽的马里劳河真的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吗………..
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还是一个需要实际行动来证明的目标。让我们一起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吧!
D. 如何理解我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是先进的理论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E. 如何从自身做起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那么作为我们该怎样做呢?
一、 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人类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往往忘了动物的基本属性,只不过是思维发达的高级动物而已.我们重视自己的生命,对其他生命却缺乏尊重.掠夺式开发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大麻烦,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造成了其他生命的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人类生活受到了困扰,甚至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生命的个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因为,谁都离不开谁,就像我们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一样.我们每天在享受自然界带来的愉悦时,是否想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敢想象假如有一天我们的餐桌上就剩下大米和白菜时,可能就要步恐龙的后尘.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十八大报告给了明确答案,那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 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自觉履行适度、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生活勤俭节约;自觉保护自然和环境;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纵有广厦千万间,睡觉只需三尺宽;纵有衣服千万件,一次也只能换一件;纵有资金千百万,一天也只吃三顿饭;纵有家产亿亿千,最后也只得化青烟”.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作为国民应该充分认识国情,自我约束,少些欲望,生活中从点点滴滴节约做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在电视CCTV的一个频道看到一则广告“我的环保搭档”,一群小朋友在学习中两面用纸,生活中自带水壶,吃饭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带筷子等一些点滴环保行为,很是值得提倡.媒体的正面引导是不容忽视的正能量,也希望各地方媒体都能积极行动参与其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公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三、 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工作
相信每一位生态工作者看到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候,都会感到无比振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研究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同时也有压力和挑战.对从事生态研究的单位与个人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我们生态人的理性思考.保护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以及人类健康生存所必须的一切生态产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从事生态研究队伍的一员,必须要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努力工作,为大美龙江、生态龙江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F.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字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国家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水平”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大力推进?笔者从亲身基层环保工作中作过初步调研,总结如下,仅供参考,望能给社会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综合专家的看法,我们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清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常话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例如:震惊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兹号油轮事件、墨西哥湾井喷事件、库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紧急状态事件”、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据有关数据显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湾战争期间,先后泄入海湾的石油达150万吨。1991年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后,科威特油田到处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腊油田被炸,浓烟蔽日,原油顺海岸流入波斯湾。随后,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米纳艾哈麦迪开闸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输油管也到处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长16公里,宽3公里的油带,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烧,黑烟遮没阳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扩散到长90公里、16公里的范围,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两国架设浮拦,保护海水淡化厂水源。这次海湾战争酿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时间内就使数万只海鸟丧命,并毁灭了波斯湾一带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 “泄漏事故”,导致22人遭核辐射,21万人紧急疏散,经济损失非常惨重。
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导致许许多多正常人及动物非正常死亡,残废,或患病,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人类从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自我反思,于是生态文明观念应运而生。随着人类生存危机越来越严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虽然堪称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中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人均拥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在逐步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中国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三)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G. 生态文明理论奠基人是谁,生态文明思想有哪些流派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其内涵主要是指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新形态,必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当代意义
1.“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其中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 它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过程和深入的思考,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1.1“生态文明”的提出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并且强调要抓好思想道德、党风廉政、社会风气,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逐渐感到光有两个文明还不足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到了90年代,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突显,党的十六大及时提出第三种文明形态——“政治文明”。9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关注生态文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很多环保措施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们的三个文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个时候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正是水到渠成。同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当代,还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这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
中国环境现状。众所周知,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人均不可再生资源储备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资源消耗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3倍,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的1/10,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名列世界122位,我国5万公主要河流的3/4以上都无法让鱼类生存,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全球第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正视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成立环保机构,制定环保政策,推行环保措施刻不容缓。虽然我们有一些措施一些法律,但是执行的效果不令人满意。究其根本,是我们仍然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我们的干部考核体系大体上是“唯GDP”的,地方官员往往为了追求政绩而牺牲环境。
国际环保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0年联合国制订《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这一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结果。
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3]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H. 建设家乡生态文明论文600字
<
我的家乡
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吗?我的家乡东面有高大雄伟的菩提山,西面有直耸云霄的大厦,涌斯江和芒溪河穿越整座城市.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山环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家乡五通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很多桥.河多,自然桥也多嘛.那雄伟壮观的四望关大桥,如同一条钢铁巨龙横卧涌斯江,连接东西两岸,使天堑变通途.还有古老的芒溪大桥,经历几十年的风雨,仍是213国道的必经之路.你看那美丽的拱桥,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高悬天空,为五通桥增添了艳丽的色彩.那摇摆不定的吊桥更有趣,走上去摇摇欲坠,但有惊无险,还真有些刺激呢!最好玩的是样式新颖的浮桥.它飘浮在江河碧波之上,走在上面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别有一番风味.此外正在修建的涌斯江大桥和震华大桥,将会让五通桥更加闻名.河多桥多,当然船也多了.渡口仍有船只来回摆渡方便群众.更多的是旅游船、快艇、脚踏游船、水上茶馆和卡拉OK船等,供人们娱乐消遣.在四望关还建设了别具一格的水榭廊亭,在亭里欣赏山湖美景更是其乐融融.白天,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夜晚,涌斯江、芒溪河岸的灯光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光彩夺目,使人目不暇接.河、桥、船、亭,给五通桥这座小城市增添了不少魅力,使五通桥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家乡盛产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榕树又名黄桶树,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河边,处处都可见它的踪影.榕树郁郁葱葱,姿态奇特,生生不息,有的甚至活了几百年.夏天,榕树绿阴遮日,默默地为人们撑开大伞.人们在天然伞下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真是“送爽榕阴十里凉”呀.榕树还能净化空气,不但把五通桥点缀得更加美丽,还为净化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难怪诗人曾写诗称赞:“榕树参天五通桥,凌云烟雨岷江潮.浓妆淡抹赛西子,祖国山河第一娇.”五通桥还盛产柑橘.十月,秋高气爽,柑橘成熟了,一个个挂满了枝头,像玛瑙、似圆球,惹人喜爱,满山坡都是一片金黄色,真叫人赏心悦目.摘下一颗柑橘,看一看,乐了;闻一闻,醉了.剥开皮,放一瓣在嘴里,轻轻一咬,红色的汁水会染红舌头,味道甜得可口,酸得适度,那种舒服的感觉从嘴角到心里,使人越吃越爱吃.
这就是我的家乡——美丽富饶的五通桥.“百闻不如一见”,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请到我们家乡来吧,五通桥人民会热情地接待你!
I. 简述生态文明理论行成的三个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J.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其当代价值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