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域生态
㈠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
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的目标是充分体现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生态地质环境要素的区域分异规律。
( 一) 分区原则
地域分异原则: 在一定区域内,地貌、第四系、湿地、荒漠、荒漠化的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如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的生态地质的景观有着很大不同,塔里木盆地以沙漠和砾漠为主的荒漠景观为主,而黄土高原以水蚀荒漠化景观为主。
发生学原则: 生态地质环境的发生条件与发生过程具有一致性。例如河西走廊包括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流域,但各个流域的沙质荒漠化的发生条件都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过度垦荒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区沙质荒漠化。
地貌、第四纪地质与生态环境要素相结合的原则: 地貌、第四纪地质不仅是生态环境要素形成的物质及空间基础,而且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质环境的方式影响生态环境要素的现代演化过程。
主导性原则: 充分反映一定地貌、第四纪地质条件下荒漠化的类型与分布、湿地的类型与分布等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的差异性。如尤尔都斯盆地荒漠化、荒漠、湿地生态地质环境亚区以湿地为主要生态景观,而吐哈盆地湿地、荒漠化、荒漠生态地质环境亚区以荒漠为主要生态景观。
多级序列原则: 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总体特征存在着由大同到小异,由普遍到特殊的客观规律; 如黄土高原是由南部以黄土塬为特征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与北部以黄土梁峁为特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两大地貌单元组成。
表 2. 4. 6 生态地质环境分区方案
续表
续表
续表
( 二) 分区方案 ( 表 2. 4. 6)
㈡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目标及意义
系统评价是抄由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袭、评价目的、评价时期等要素组成的一个综合性问题。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涉及到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的原
理,内容十分广泛。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确定研究地区现有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各因素的水平。近代人类的许多经济行为已超过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阈
值,引发了全球或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确定某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给予一个定量的标准,从而为确定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提供可靠依
据,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管理起积极作用。
(仅供参考)
㈢ 水域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的原理和途径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构建,通过构建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使生态系统达到稳定,通过自身净化能力来进行水环境生态修复
㈣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摄山镇,请问这周边的生态环境如陆域植被,水域生态环境,江滩湿地现状如何
我知道摄山镇一点情况,它夹在栖霞山风景区和峨嵋山之间,植被、生态内上受栖霞山影响更大。这周容围区域的陆域植被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在独特的地形、土壤和水文等因素作用下,植被群落的组成以红叶树种为主,南京人都有“秋游栖霞”的传统。
摄山镇北接长江,镇东北不少挖沙船,沙堆积很高。中部、南部有些化工厂、水泥厂类的企业。~~~江滩湿地、水域生态不是太了解
㈤ 如何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从生态系统层次上, 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㈥ 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图
以充分反映不同区域地质环境因素形成的第四系、地貌单元为基础,按照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因素发生学原理,以潜在性为目标,采用地质条件同源性的分析原则,预测潜在或可能发生区 ( 表 2. 4. 5) 。
表 2. 4. 5 生态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划分方案
㈦ 简述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第一,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显著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五,更加重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㈧ 区域生态环境概况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的构成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是一个在自然地理地质和行政单元上涵盖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个城市,由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中,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8个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如山脉、海域、河流等,其自然空间打破了各城市之间的行政界限,生态环境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城市之间依靠生态功能区、道路网络等系统紧密相连。社会经济系统由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两部分构成:经济子系统由8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构成山东半岛经济区域系统,在经济发展中8个城市密切联系,优势互补,城市之间形成供给需求网络与产业发展脉络;社会子系统则以半岛城市群人口为中心,涉及城市群居民社会与文化的诸方面,包括城市群居民、城市群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等(表1-1)。
表 1 -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系统构成
从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来看,城市群中心层、组群层、网络系统基本构成;从功能结构来看,城市群系统功能呈现多样化分工趋势,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斑块和廊道体系;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以胶济铁路为发展动脉的雁型城市群发展格局初具规模。
二、区域生态环境概况
1.水资源及水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6mm,各市降水量变化范围在550~800mm之间。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00.7×108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61.66×108m3(可利用量为46.68×108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24×108m3,人均水资源量为363m3(比全省稍多1.5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基地已逐步成熟,但工业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水污染已经由过去城市工业区的点源污染逐步向面上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
山东半岛主要过境河流域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及沿海诸河流域(包括小清河流域)共有20多条,各河流域水质污染均较严重,但各河流断面污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黄河干流在山东段3个断面中,一个入境断面水质符合V类标准,另外两条符合Ⅲ类标准。小清河流域7个断面中,除小清河源头济南睦里庄断面符合Ⅳ类水质标准外,其余6个断面均劣于V类。孝妇河、猪龙河4个断面中,除孝妇河源头断面符合Ⅰ类水标准外,其余3个断面均劣于V类,污染最严重的断面为猪龙河流入小清河的入口处。据调查,小清河沿途共有1150个工厂,每年都将2.4×108t的废水通过支流汇入小清河,通过10个主要污染源对小清河的环境进行评价,其等标负荷污染负荷达43000,污染源对河流等标污染负荷大于5000的河流有淄河、猪龙河、潍河、弥河,等标污染负荷在1000~5000之间的有白浪河、北胶莱河。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河流污染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
2.土地资源及土地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黄泛平原(包括黄河三角洲)3个地理分区。土地总面积64956km2,占全省的42.3%,人均占地2.05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水平)。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区域面积的43.94%(表1-2)。
表 1 -2 山东半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土壤条件好,气候环境适宜,园地、林地、牧草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园地占城市群农用地总量的11.5%,高于2.7%的山东省平均值;林地占农用地总量的15.4%,高于4.2%的山东省平均值;牧草地占农用地总量的0.7%,其他农用地占本地域农用地总量的16.3%。园地、林地、牧草地占农用地比例均高于山东省平均值,说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资源能够有效利用。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也存在着较严重的土壤环境等问题。
首先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耕地不断流失。近几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建设用地面积成递增趋势,2002年建设用地面积为855.93km2,2003年为945.87km2,从而使大量耕地不断流失减少。
其次是由于自然灾害和各种原因,加上多年来无节制地开矿、垦荒、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耕地退化、荒漠化等现象也较严重。如威海市属鲁东强度水土流失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04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2%。
另外,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化肥,忽视了传统农业生产中“秸秆还田”的有益做法,也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来越少,土壤板结严重,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结合本区的发展趋势,说明土地资源的供需形势是很严峻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避免耕地资源进一步减少。
3.海洋资源及海洋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濒临黄海和渤海,拥有3000多千米海岸线和大大小小的岛屿近300个,海洋资源丰富,沿海海域鱼、虾、蟹、贝、藻等经济水产丰富,海产品产量多年居全国前列。海岸带和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数十种矿产,渔业、原盐、地下卤水等海洋资源也非常丰富,又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为半岛城市群经济及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
关于近岸海域水质现状,据2003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全国44个沿海城市中,有威海、日照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全部为Ⅰ、Ⅱ类水质;烟台、青岛近岸海域Ⅰ、Ⅱ类水质比例在50%以上。滨海6市中以日照海区水质最好,达Ⅰ类水质标准;其次为威海、潍坊、东营3海区,优于Ⅱ类水质标准;青岛海区水质局部有污染,优于Ⅱ类水质标准测点占66.7%,劣Ⅳ类海水水质标准测点占29.6%。
山东半岛城市地区海洋环境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特别是港口、海湾、河口及靠近城市的海域污染尤为严重。按污染源可分为陆域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陆域污染指陆域产业的污染物对海域产生的污染,包括工矿业三废、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填海等。2003年沿海6市排放工业废水达4.1×108m3,生活污水量达45968×104t。海水污染主要指海水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及海上石油开采造成的污染。如胜利油田年排污水量为700×104t,年排油量达2000t。随着海上采油平台的增加,石油污染将日趋势严重。
4.气候资源及大气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多偏北风,雨雪稀少、寒冷而干燥;春季气候多变,多西南大风,地面增温快,蒸发大,降水少,常干旱;夏季炎热而湿润,降水集中,时有暴雨冰雹天气出现;秋季云雨较少,秋高气爽,但有些年份也出现秋雨连绵天气。
青岛、威海、烟台、日照等半岛东部沿海城市,属于湿润地区,受海洋调节,水分资源丰富,年降水量750~900mm,干燥度为0.8~1.0,太阳总辐射4856~5192MJ/(m2·a)。济南、淄博等西部城市,属较湿润地区,或半湿润地区,干燥度为1.0~1.5,年平均降水量为600~850mm,太阳总辐射4898~5443MJ/(m2·a)。东营、潍坊等城市位于鲁北、莱州湾沿岸,水资源较缺乏,沿岸空气干燥,降水为城市群内最少的地区,干燥度为1.5~1.8,年降水量在500~700mm之间,大部分地区在600mm以下。
依托常年4870~5344MJ/(m2·a)的太阳辐射量,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光能资源丰富,但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山东半岛城市群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趋势由南向北增加,东南部日照时数较少,不足2600h,但中北部日照时数较多,在2650h以上。
2003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为58.6%~100%,其中日照、威海达到100%,威海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改善人居环境100个示范城市之一;东营、烟台、潍坊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在90%以上;青岛、淄博、济南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分别是89.3%、83.3%、58.6%,青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连续4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处于良好状态。
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上,日照市名列第3,仅次于海口和桂林,成为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最优的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唯一一个排名进入前10名的城市。与日照相比,济南的空气质量良好率最低,如同全国其他城市相比,空气质量也处于中下水平,说明其大气污染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根据2003年各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可以看出半岛城市群环境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8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在1.18~3.13之间,最低的城市是日照,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最高的是济南,大于3.0,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淄博、潍坊、青岛城市综合指数大于2.0、小于3.0;烟台、威海、东营、日照4城市环境质量较好,低于2.0。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大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2003年,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中二氧化硫平均值为0.044mg/m2,二氧化氮平均值为28mg/m2,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为0.087mg/m2。日照、威海、东营、烟台、青岛、淄博、潍坊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而济南空气质量仅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其二氧化硫平均值为0.064mg/m2,超标率达11.9%。
5.矿产资源及矿山环境概况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矿产资源在山东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天然气、金矿、铁矿、石墨、滑石、盐类、蓝宝石、硅藻土、透辉石等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分布广泛。2004年8大城市开发利用的矿产共有70种,占全省开采矿总数的76.92%,其中石油、黄金、铁矿、石墨、滑石、水泥、石灰岩等矿产占有突出的地位。如东营地区胜利油田,截至2004年底累计石油地质储量已达4.5×108t,2004年产油量为2674×104t,占全省年产量的98.25%;累计生产原油7.726×108t,占全省累计产油量的98.5%,占全国累计产油量的19.58%,是全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又如胶东半岛金矿资源储量和探明储量都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储量925.12t,占山东全省储量的92.88%,保有储量496.38t。仅招远玲珑金矿和莱州的焦家-新城金矿探明储量就已超过150t,均可列为世界级超大金矿。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共有各类矿山企业4940个,占全省矿山总数的55.04%;矿业总产值为587.91亿元,占全省矿业总产值的60.45%。矿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实力,但由于矿产资源开发缺乏严格管理和科学规划,一些矿山受经济利益驱动,产生了采易弃难、采厚弃薄、采富弃贫、乱采乱挖等严重浪费资源及破坏生态的现象。
矿产资源的开发已引发了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金、建材、煤、铁、滑石、石墨等矿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目前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露天开采对地表的破坏、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固体废料及尾矿危害、瓦斯爆炸、坑道突水,以及矿坑排水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等。据2001年调查,各类矿山采空地面塌陷累计为42.88km2,地裂缝影响面积达0.93km2。
矿山生产伴生的废石及尾矿废渣,除了占压土地、破坏地貌景观、加重水土流失外,还可产生渣石流和崩塌地质灾害。据统计,本地区矿山固体废料年产出量为1638.81×104t,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㈨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罗克佳华
很高兴为您解答,因为罗克佳华主要为政府、企业在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所以对这部分比较了解,下面为您解答: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