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坝
Ⅰ 大坝选址会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水库大来坝的选址至关源重要,水库大坝的选址应综合考虑水库大坝的作用和当地自然地理的特点:
水库应选择在防洪效果强、水能丰富的地区,即水量大、落差大的地区。坝址应建在等
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使坝身较短,蓄水区域广,工程量小,节省建筑投资。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地质地形复杂地段,尽量少淹没农田,无泥石流、滑坡等危险地质灾害的地方,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理论上应选择向斜,因地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不选背斜,是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表层不坚实。亦不选断层,以免引发较强地震,使工程遭到破坏。实际中,选址主要考虑岩性、坚固性、渗水率,且所在地地质无破坏性地震历史,位于稳定地块而非活动带,岩性坚硬,周围无明显山体移动、无大的应力释放及岩崩等。在现实中背斜、向斜均有建坝者,一般不选断层,因其具有断层活动性。
Ⅱ 什么是生态过水坝
为抄达到人工生态水面的形成。除人工挖掘形成湖面外,常常需要壅水建筑物。对河溪进行拦蓄而成。就壅水建筑物所起的作用而言,主要是在丰水期拦蓄足够的水量。以便在枯水期有足够的水量满足水面的形成:另外还要考虑在丰水期将多余的水量宣泄下去,不使上游受洪水侵害。使整个水利景观具有涟漪、动水、飞流、泛波、溅花之灵气;具有坝(堤)、岸、林草的人文和谐;这些壅水建筑物就称为生态过水坝。
Ⅲ 三峡大坝到底对国家的环境影响有多大呀!!
三峡大坝对国家的环境影响大致是三个方面:地质、气候以及生物。
一、地质影响:孙中山时代的三峡大坝规划是建在南津关(现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区附近),毛泽东时代将这一原有规划进行了修改,将大坝位置上移至茅坪中堡岛(现在的三峡大坝所在地)。单纯就发电量而言,中堡岛坝址的发电量小于南津关坝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南津关的地质条件不如中堡岛。岩心取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堡岛岩心是坚固的花岗岩,在水的重力作用下面会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峡大坝作为世界第一大坝,其巨大的水库容量所产生的巨大重力作用,对下面地址带的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汶川地震跟三峡蓄水之间的联系目前还不明确,轻度地震每年的发生频率不算太低,当年成都地震和建立三峡之间应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水库诱发地震是水电站很怕的一个后遗症,三峡蓄水到168前后,坝区曾经发生过一次有明显震感的轻度地震(08年9月20号前后,具体时间忘了~),09年元旦之后宜昌又发生过一次明显震感地震。现在,对诱发地震的警惕性相对较高。
二、气候影响:个人认为,目前就把07年四川、重庆的大旱与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联系在一起有失偏颇。如果二者之间有联系,前提是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重演的,可重复、可验证的,截止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论证条件,毕竟年限还很短。库区蒸发量的扩大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但影响的作用方式还有待搜集更多数据之后才能进行推断。
三、生物影响:最明显的受到三峡大坝影响的生物是中华鲟。作为三峡大坝反调节水库的葛洲坝截断了中华鲟这种洄游鱼类的洄游线路,为了保护这一物种,1983年前后,葛洲坝设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专门进行洄游中华鲟的保护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华鲟已经在葛洲坝下游建立了新的洄游繁殖区域,加上研究所每年会向长江投放鱼苗,目前的中华鲟种群的生存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除了中华鲟之外,库区还有其他的大量珍惜动物和植物,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它们的生存空间势必缩小。不过很多濒危植物已经被移植到周边及四川盆地进行重新繁殖,这也算是为保护这些稀有植物做的一点儿微薄的贡献吧。
除此之外,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水流速度减缓造成的江水自净能力等问题,也是会长久影响库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的。
ps.我家就在葛洲坝边上,父辈都是参与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老水电人。水电站的很多弊端都是听父辈讲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Ⅳ 水库大坝建设的要求是什么
“大坝与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社会上对这个问题很关注,争论也比较多。对此,我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
研究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前提。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招致了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当人类认识到这种掠夺式开发的严重危害后,便开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境界。
从原始社会的“天人合一”到掠夺阶段提出“人定胜天”,再到目前我们所追求的“人天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水电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上,水电比较有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水电的发展历程。我国水电建设从解放初期装机16.3万千瓦,发展到2002年底装机8607.5万千瓦,尽管在发展进程中曾数度遭遇困难和挫折,但是仍然顽强地发展,从弱到强,由小到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水电事业曾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先后经历了技术制约、投资制约、市场制约和生态制约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技术制约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电事业受建筑材料和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缓慢。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筑坝技术和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修建大坝主要靠人扛肩挑,机械化水平极低,制约了水电事业的发展。
第二,投资制约阶段。筑坝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的制约。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国家急需发展火电和水电。为加快电力建设,国家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水电发展。由于水电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大,回报周期较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水电发展主要受着资金的制约。
第三,市场制约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中央水电投资的增加,极大地缓解了水电建设的资金困难。随着水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力出现相对富余的局面,水电面临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市场成为影响水电发展和电力布局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四,生态制约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各界对生态和环境的问题日益重视起来。水电事业在走出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困扰后,又面临新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水电开发对生态带来的影响。当前,社会各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怒江该不该开发水电,都江堰的杨柳湖电站该不该建,等等。有关三门峡大坝的争论本质也是这个问题。这些争论都是大坝与生态问题在实践层面上引发的,焦点都是生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紧缺矛盾正在日益加剧,发展水电是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但是修建大坝带来的生态问题应如何认识并妥善解决,这已成为当前水电事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可以说,修建大坝带来的生态问题又将成为水电发展新的制约因素。只有把生态问题解决好了,我国的水电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水电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投资、市场、生态等方面的制约,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电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水电开发与生态的关系,科学评价大坝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确保我国水电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大坝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尽管当前关于大坝与生态问题的争论很多,但不少人对大坝导致的生态问题的认识并不全面或者说并不准确。要正确处理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首先必须冷静下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坝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制约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并结合实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区分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一般性问题。
我认为,从普遍意义上讲,修建大坝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一)移民问题。水库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移民问题是大坝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移民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移民人数达1500多万,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没有的。我国水库移民工作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移民至今仍未摆脱贫困,生产发展和生活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二,关于修库建坝中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处置方式。大体讲,我国移民安置主要有三种方式或者说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较为简单的移民安置型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后的开发性移民安置阶段,即让移民拥有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生活救济为扶助发展生产。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应该走向第三阶段,走投资型移民的道路。投资型移民是库区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权和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资本入股,在电站经营中享有一定的股权。也就是说,国家享有资源资产,移民拥有相应的权益资产。目前一些电站从经营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移民补偿,也是资产管理的一种转换方式。从长远看,还是以让移民拥有一定股权的方式更为合理。第三,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我们能够妥善解决移民问题。我国的水库移民有其特殊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水库是山区水库,库区群众原本生活十分贫困,移民给他们带来了脱贫的机会,成为摆脱贫困的一个途径,因此移民工作得到了库区百姓的支持。这一点与国外不同,是中国水库移民的一大特点。
(二)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这是目前讨论大坝与生态问题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事实上,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从生态角度讲,是修建大坝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才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三)对大气的影响。国外舆论在谈到大坝与生态问题时,首先谈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坝建设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有原因的。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在北美洲,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些大型水电站的水库淹没了大片森林,水库蓄水前,又没有能力大规模砍伐清库,林木便长期浸泡在水中。树木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益于生态环境;但经水浸泡腐烂后便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从世界范围看,这个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国际上把对大气的影响看作建坝对生态的影响的首要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并不严重。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电站虽然很大,但多属高山狭谷型水库,与国外的水库相比,库容并不大;二是库区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森林。
(四)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当河流中原本流动的水在水库里停滞后便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对航运的影响,譬如过船闸需要时间,对上、下行航速会带来影响;水库水温有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的出现;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水雾就会增多,等等。这些都是修坝后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五)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这里的鱼类是特指的,生物物种则泛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当前社会上极为关注的是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造成的影响。世界各国在建坝中解决鱼类洄游问题通常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鱼梯、鱼道;另一种是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我国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在解决中华鲟洄游问题时选择了人工繁殖的办法,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坝,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是不同的,要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六)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七)地质灾害。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消落带等不良地质灾害。
(八)溃坝。可能造成溃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坝运行不当,工程质量问题,或遇到超标准的负荷,也有可能是战争带来的人为破坏等。
以上归纳的大坝对生态的八个方面的影响,是普遍意义上的。对中国而言,我认为在这八个方面的影响当中,要高度重视移民问题和建坝对泥沙与河道的影响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坝址上建坝,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并不相同,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大坝与生态问题的几点认识
第一,社会舆论对大坝与生态问题的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生态与环境是当前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关注生态,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后人们思想认识的升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作为水利水电工作者,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应该比以往、也应该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对社会各界关于大坝和水利水电工程的不同看法,我们应持欢迎态度。但同时,对偏激的、全盘否定大坝的错误观点也决不能苟同。
长期以来,水利工作着眼于江河流域的治理开发。现在我们要转换立场。作为流域机构,要站在河流的立场上,做河流的代言人;要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未来,保护生态,保护河流的生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保护生态、保护河流的生命作为工作的制高点,而不能把开发资源作为流域机构工作的制高点。水利工作要立足于生态建设,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立场要转变过来。
第二,国际上对大坝建设看法不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反映。一般而言,国际上对大坝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两种观点:发达国家不同意修大坝,认为大坝建设将对生态造成影响;发展中国家主张修大坝,认为不修大坝经济无法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赞成建坝,并在赞成修大坝的同时提出要十分注意生态问题。
国际上的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是有其原因的。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率极高,有的国家甚至高达90%以上,水电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而发展中国家的水电资源开发水平极低,一般在10%左右,按最近水能资源普查结果看,中国水能资源开发也只达到百分之十几。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其人均用电量是中国的十几倍,水库拦蓄水资源量的比例,远远高于我国。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电力能源问题,不修大坝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我国提出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据测算,届时国家需电力装机9.3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要在当前基础上增加1.7亿千瓦,达到2.5亿千瓦。这意味着今后平均每年要新增水电装机1000多万千瓦,才能满足翻两番的能源需求。更何况大坝还承担着防洪和水资源配置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高度重视生态问题的同时积极进行大坝建设。
第三,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坝址上建坝,带来的生态问题是不同的,一定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概否定建坝。在今后的20~25年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水电开发将迎来一个高峰。我们对水电发展的宏观形势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在对每一条河、每一个大坝进行规划设计时,都要十分慎重地对待生态问题,认真做好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只有充分重视每一座大坝的生态问题,才能实现水电大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四,修大坝要慎重,拆大坝同样要十分慎重。如果认为修建大坝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主张是沿用了“人定胜天”的思想,那么认为拆掉大坝就能恢复原来生态的观点同样也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因为拆掉大坝也有可能破坏既成的、现实的生态系统,带来新的生态问题。因此,建大坝要慎重,拆大坝同样要慎重;建大坝有一整套严格的批准程序,拆大坝也同样需要有一整套严格的批准程序。
第五,水利水电工作者要勇于挑起大坝建设与生态保护两副重担。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水利水电工作者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建大坝,对相关的生态问题考虑得不够。应该认识到,任何水利水电工程,从本质上说都是生态工程。如果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对生态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科学地处理,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勇于挑起水利水电建设与生态保护两副重担,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广大水利水电工作者要切实负起责任,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Ⅳ 水电站为何影响生态
净胡说,水电站排什么热水?
水电站要蓄水,就在原来河流的上游形成专了湖泊,淹没了属大量土地,改变了当地气候。泄水时不能很好的消能,使得下游形成水雾,影响下游的生态。并且很多鱼类都是要到上游产卵的,有个水坝就阻挡了他们的路,造成鱼类的消亡。很多原因了,还是当年都江堰的无坝引水比较好。
Ⅵ 我们大坝的生态放水管堵了,要怎么疏通我们的管直径是500厘米的,可能是被淤泥堵了,要怎么样才能
这个得是什么原因,1~堵管,想办法掏出来就是,,2~管坏了,,得换管
Ⅶ 如何减轻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加强规划与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水电建设规划不仅要关注资源开发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及开发时序等技术经济开发条件,还要考虑流域和区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需求,要给生态环境保护留出必要河段和水量,河流水电动能经济规划要向“绿色”规划方向发展。梯级电站建设应做好珍稀动、植物保护,尽量避开水生生物泪游、产卵场所及珍稀动、植物分布密集区域和人口稠密地区,严格控制阻断洄游通道的项目。新的河流水电开发规划或原有规划修编时,应按《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开展流域和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协调水电水利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其他做过规划目前还未修编的,应创造条件,前期开展流域环境影响研究工作。应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的环境管理制度。有重要环境问题,而又无有效对策措施的项目不得建设或缓建;对具有长期累积性、潜在性环境影响的水坝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建成营运后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工作。
2、做好水坝建设涉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对于受影响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要根据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分布情况,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对一些具有涧游特性的珍稀濒危和特有水生动物在工程建设中应按法律规定建设洞游通道、增殖放流、异地建立保护区或保护河段及模拟创造人工生态环境等措施。在确保上述措施的有效性的基础上,项目方可建设。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等产生影响的应采取必要生态恢复治理与补偿措施。
3、优化工程设计,预防或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规划中,要结合生态水利的理念,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及自然环境,合理选定工程建设方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地貌的破坏。通过不断优化工程设计,把对区域景观及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水平。不占或少占农田,节约资源。合理调配土石方,尽量做到填挖平衡,减少弃渣量。
4、优化水电站的运行管理
要根据用电、用水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研究制定电站优化运行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水环境的影响。对于引水式电站,须对下游生态需水量做出合理估计,在确保下泄一定的生态基本流量的基础上运行,同时进行调水调沙,增加下游河床的泥沙含量,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生殖环境。另外要根据当地生产、生活及景观需水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确定适当的径流量。
5、加强大坝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在开发建设中,应对拟建大坝所引起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环境的价值变化进行评判和预计评价,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a)环境影响评价应加强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工程引起的环境条件,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条件的变化等必定会影响到经济开发的难易程度、开发成本的高低、开发进程的快慢、开发效益的大小,因此,工程引起的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应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因素加以评价。大坝会引起广泛的生态与环境的变化,对其有利影响,如何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其不利影响,如何进行投资治理,投资治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环境状况,产生什么样的治理效果,应进行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好投资目标、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达到优化的投资效果。
(b)环境影响评价应进行长期跟踪评价。通常环境影响评价以工程通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然而,大坝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特别是关于河口生态、库区生态、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期的监测、观察和研究,才能逐步找出其规律。因而,水利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工程寿命同步,不能以做出评价为目标,而应将生态与环境效益作为工程的长远效益和目标来考虑。
Ⅷ 修建大坝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河流水电开发在缓解水资源和电能短缺问题的同时,对库区及其下游的生态环内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这些影容响主要体现在:(1)工程施工恶化周边生态环境;(2)水库蓄水导致库区生态变迁;(3)引水式电站改变坝下缺水段生境特征;(4)河流水沙变化破坏下游河道及河口区的水一盐、水一沙平衡。
Ⅸ 长江的水坝对生态影响有多大
对长江鱼类威胁最大的仍然是酷渔滥捕。在一些地区,“甚而使用电鱼、毒鱼等非法手段,使得鱼类陷入灭顶之灾。其次,工农业污染、围湖造田、物种入侵、内河航运等也对鱼类造成了较大危害。而随着大量梯级水库的建设,水库大坝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越发得到重视。因此在工程设计时,就需要谨慎考虑生态效应,为洄游鱼类提供适宜的过鱼设施,让大坝上下的鱼类可以开展物种交流,维持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此外,采取分层取水、人造洪峰等手段帮助鱼类正常繁殖。必要时建设增殖放流站维持种群数量。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设立鱼类保护区开展栖息地保护,在保护区内拆除小水电站恢复天然河道、营建鱼类产卵场、修复河道生态系统。下面,就具体来看看水库大坝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相应的补救措施。
Ⅹ 长江三峡大坝的建立对环境生态有哪些坏处
你好!!! 三峡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坏处:
淹没耕地和矿产资源,淹没森林、草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淹没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造成大批非自愿移民;阻断江河,影响航运和鱼类回游;影响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损害生物多样性;阻碍了河流的自由奔流,甚至造成河道断流,损害了河流的健康生命;大坝蓄水导致水温、水质的变化并滋生蚊蝇、传播疾病;大坝拦截洪水中的营养物质,导致下游河水贫营养化和洪泛区土地的贫瘠化,形成了“饥饿的平原”和“饥饿的海滨”;大坝拦截泥沙,不仅淤积库容,还导致下游河道冲刷,河口海岸线退缩;大坝导致下游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大坝建设中滋生贪污腐败、行贿受贿;大坝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弃渣、污水、噪声等污染环境、破坏植被;大坝引发滑坡、崩坍甚至诱发地震。 希望能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