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落实
❶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说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包括了要可持续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肯定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❷ 落实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措施有哪些
1、全民植树、种草,提高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
2、污染物零排放的技术革新、绿色设计;
3、废物回收,资源化;
4、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5、保护湿地,杜绝填海建设、填湖建设等一切认为破坏生态平衡的运作;
❸ 请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贫富差距问题,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何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来是指既要求发展自有要求科学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发展,这种发展可能在速度上达不到顶尖,但是却能够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地球的可持续,这种发展观是因近年来不顾代价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发展方法,只会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劣,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最后人类将被自己的恶行逼至绝境。
❹ 如何贯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出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损害生态环境往往是发展中的问题,反映出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发展观出现偏差。从国际经验看,保护生态环境,仅约束企业行为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规范政府行为,将生态环境是人民福祉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办法》用制度方式扭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重大问题,可以引领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❺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简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应履行怎样职责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版2)履行政治职能权,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3)履行经济职能,制定和落实相关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履行文化建设职能,进行绿色、环保理念的教育和宣传.(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防治污染, 优化生态环境.
❻ 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应怎样履行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责任规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各级政府应当做到:
(一)树立生态政绩观念
这是政府职能向生态文明建设回归的关键。生态政绩观要求地方政府把资源、环境的成本效益纳入考核目标,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标进行核算,增强政绩成本意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严格而明确的环保政绩标准,提高生态建设权重,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官员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环境事故等一票否决制,有效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履行环保职能。
(二)落实生态问责制度
强化政府生态职能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态问责制。
第一,明确生态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和细化考核条款。将严格的节能减排考核指标、生态评价指标和环境测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范围。
第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遵循权责统一、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一致、教育和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使生态问责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变环境责任集体负责而实际无人负责的状况,建立离任官员生态环境责任跟踪制度。
第四,以事前督责为主。实行生态问责制的目的不仅仅是追究官员的事后责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职能,做到事前督责和事后问责相结合。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态环境立法的指导原则。生态环境立法实行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制定科学的环境立法规划,用生态系统方法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转变,实现我国环境法的生态化,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以及运作制度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生态立法工作中必须明确生态权利,保护公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权益。另外,在立法实践中研究通过多方参与平衡相关方的利益,规范生态补偿机制等,结合现行生态公益林地补偿金政策出台生态补偿规范,现行试点取得成熟经验后,在更大范围内逐步推广。
第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已颁布的《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其相关环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力量理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畅通社会组织和公民对生态环境事件的监督渠道。规范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制度,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和立法条款、规划建设项目必须充分听取公众意见。落实“环保监督员制度,研究和探索企业环境行为审核审计制度”。协调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各级执法部门监督责任,落实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 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❼ 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生态文明。要继续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生态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❽ 生态环境脆弱对粮食种植有什么影响 生态环境脆弱对粮食种植有不利影响,这样的地区种植粮食作物可能产量比回较低,还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答进一步破坏,就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最好考虑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 生态环境问题: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污染。譬如: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 (8)生态环境落实扩展阅读: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对节约能源资源,很早就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❾ 落实生态环境过程严管应着重建立健全哪些制度
可以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制定相关制度。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