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哲学看生态

哲学看生态

发布时间: 2020-12-04 05:23:55

A. 全生态的哲学意义有哪些

全生态的哲学意义

全生态是生态思想的高峰,是生态文明的源头,是共享主义的依托。全生态的哲学意义就在于跳出唯物、唯心哲学框架,跳出神哲学的学术细分,给出宇宙人生完整的肖像,以“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宇宙就是全息的网络、世界就是全息的能量、人就是全息的物种。用以提升人类生命科学应用层次,完善世界伦理道德体系,推动人类共同体生态文明。在当代生态思想家张荣寰全生态:生命共同体中阐述一个理路:全生态连接一切,赋能于人,形成生命共同体。全生态是宇宙、生命、生态共同体。宇宙大脑全生态,人类意识共同体!灵能混成,先天地生,道验大象、赋能于人。全生态是真理、规律、逻辑共同体。全生态是宇宙脑共同体。全生态是全息能量、全息连接、全息逻辑、全息场景共同体。全生态是人格、生态及其产业共同体。文明的路径就是认知共同体,建立共同体;认知全生态,建立全生态。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宇宙之能赋,人类之赋能。宇宙连续体、宇宙联动体、宇宙共享体、宇宙生态体。宇宙是全脑,人是全宇宙,联动可共享,生态可赋能。

全生态的另一个哲学意义就是就是给出一个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给出生态聚变快速做强做大的战略路径,过去专业的开始跨界,过去平台的开始生态链、生态圈、生态体系、生态系统层出不穷,各路大咔纷纷吹响集结号,未来是全生态竞争一触即发。

全生态是一个思想体系,想全面理解全生态的意义,推荐阅读共享论、全生态:生命共同体、全生态世界观、生态文明论、文化论、人学两年等。

B. 谁提出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和生态智慧

老子和庄子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核心是“互补性”与“和谐性”;而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则是人们的直觉智慧对万事万物内在和谐性的洞察与把握。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他对自然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深刻认知与体悟。他认识和体验到一切事物都是个基本统一体,在包罗一切的统一体中,所有的差别和差异都是相对的。但是,在我们常规的意识状态下,对于一切互不相同的事物的统一,特别是对立物的和谐统一,我们是无法理解的,也是极难接受的,这是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最令人费解的特色,也是其最神奇的魅力所在。

对立物是思想领域的抽象概念,它们是我们理性思维过程中的抽象性事物,因此它们不是绝对的。我们一旦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任何一个概念上。同时也就创造了它的对立面。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我们拥有直觉智慧时,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这个理性概念的领域,在超越它的同时,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对立物的相对性和两极关系。我们可以认识到善与恶、乐与苦、生与死,并不是不同范畴的绝对经验,而只是同一实在的两个侧面,是同一整体的两个极端,一切对立物都是两个极端,从而也就是一个统一体,这种“异中有同,同中存异”直觉式醒悟是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在永恒的真理中超越世俗的对立!

一切对立物都是两极的,光明与黑暗、胜与负、善与恶,都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因为一切对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冲突的结局决不会是一方的全面胜利,而总是表现为双方的相互影响。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一个君子不是去做力求善而消灭恶这种办不到的难事,而是能够保持善与恶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2)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的伟大见解:动态平衡是超越对立面的桥梁

在中国式传统生态哲学中,这种动态平衡的观念对于体验对立面的统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永远也不是一种静态的同一性,而常常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中国的圣贤们以阴、阳太极的象征说法,最为广泛地强调了这一点。他们把隐藏在阴和阳后面的统一体称为“道”,并且把它看作是造成它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一阴一阳谓之道。”

C. 运用相关哲学原理谈谈你的生态意识

1.联系观,生态发展当然会受人类影响。我们的工业污染啊等等。
2.发展观。
3.矛盾观。
4.唯物论(规律普遍性,意识的能动性)

D. 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

21世纪的人类需要一场文明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不仅需要制度变革和科技革命,而且需要哲学的革命。真正伟大的哲学是引领文明的哲学。18世纪笛卡尔、康德等人开创的西方现代性哲学之所以伟大,便在于它引领了目前仍在全球扩展的现代工业文明。但是,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了人类生活世界的双重危机:全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物质主义的意义危机。如果说现代工业文明创造的辉煌是从未有过的,那么它带来的危机也是从未有过的。在21世纪,人类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我们必须克服现代性哲学的某些错误,实现一次哲学的革命;必须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实现一次文明的革命。21世纪的哲学面临着远比笛卡尔、康德时代艰巨复杂的任务。如果说21世纪的哲学必须具有现实性,那么它融入现实的根本途径就是呼唤一种崭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并推动这种崭新文明的建设。
制度变革、科技革命、哲学革命与文明的革命同系于人类生死存亡的命运。哲学的革命就是以生态哲学取代现代性哲学。生态哲学(或生态主义)必须摒弃现代性哲学的如下教条:
(1)简单的、排斥性的主客二分。这一教条把人凸显为唯一的主体和最高存在者,把非人的一切都归入客体,设定主体能以外在于客体的方式认识客体,甚至以外在于自然的方式认识自然。
(2)事实与价值的截然二分。这一教条设定人间秩序与自然秩序无关,伦理学与实证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无关,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对自然的理解无关。
(3)物理主义世界观。这一教条宣称世界就是物理实在的总和,物理学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一切知识都应该奠定在物理学的基础之上。
(4)逻辑主义认识论。这一教条认为,最重要的认知方法就是逻辑或某一套操作程序,真理的发现与认知者的德行没有本质关系;自然是一本用数学语言写就的巨书,即自然秩序具有逻辑一致性,人类发现的真知(或真理)将逐渐汇聚于一个逻辑一致的体系,并将无限逼近对自然全部奥秘的完全把握。
(5)还原主义方法论。这一教条认为世界万物归根结底都是基本粒子、场等物理实在的组合,认知归根结底就是认知各种事物的基本构成(如基因、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
(6)个体主义价值观。这一教条认为,个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是最终的权利主体,是价值源泉,是主体性的源头,人权原则是唯一普遍有效的道德原则。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和哲学研究的新成果日益表明现代性哲学的诸教条都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独断的、错误的。随着生态学的普及,一种崭新的哲学——生态哲学正在兴起。生态哲学的要点是:
(1)人并不是最高存在者,也不是仅有的主体,大自然才具有绝对的主体性,大自然是人类生存所绝对依赖的终极实在,不同种类的自然物也具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
(2)事实与价值是相互渗透的,人间秩序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伦理学与自然科学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生态哲学不能割断与生态学的联系;人类在追求自身的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依赖于对自然的理解。
(3)自然是具有创造性的,是运化不已、生生不息、包孕万有的;人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自然永远隐匿着无限奥秘,人类之所知相对于自然所隐匿的奥秘永远只是沧海一粟,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的无上力量,人对自然必须心存敬畏。人类还具体地依赖于地球生态系统,必须谋求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共生共存;人类的物质生产必须限定在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之内。
(4)逻辑和各种科学方法都只是科学认知的必要工具,仅有这套工具不足以发现真理,探究者的德行是获得真理的必要条件之一,求真的真诚是探究真理的必要德行,真诚不是一种逻辑程序,而是一种德行;正因为自然运化不已、生生不息,故把自然奥秘之总和设想为一个内在一致的逻辑体系是荒谬的。人类知识不可能汇聚于一个内在一致的逻辑体系,科学永远是多种多样的。
(5)不仅作为终极实在的自然是无比复杂的,各种自然物或自然系统也是无比复杂的。事物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和事物永无休止的生生灭灭是事物复杂性的表现。还原论只是一种认知事物的简化方法,不能认为世间万物就是依还原论原则构成的。
(6)“实体”、“关系”都是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绝对的、终极的实体。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个人自主性只能在特定文化传统和社群中得以形成。人权原则的有效性并非来自语言结构或逻辑形式,而源自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和德行培养。仅有人权原则已不足以应对当今世界的道德争论,须补充源自生态主义的整体和谐原则,才能帮助人们达成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共识。
生态哲学批判现代性哲学,审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呼吁文明的革命,呼唤生态文明。生态哲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
然而,文明的革命谈何容易!今天看现代工业文明,有人会说它危机四伏,也有人会说它如日中天。双方都能说出长篇大论,罗列无数证据。但迄今为止,还有许多人不相信存在什么全球性生态危机,也还有不少人相信资本主义是最符合人性的制度,更有人相信科技进步能解决人类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难题(包括生态危机)。
实现文明的革命必须先有观念(或思想)的革命。欧洲的现代化历程能证明这一点,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也能证明这一点。没有自文艺复兴以降的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就没有欧洲的现代化。正是现代性思想(包括现代哲学)的日趋成熟和日渐深入人心,导致了中世纪文明的衰落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即带来了欧洲文明的一次革命。我国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虽称不上文明的革命,但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显然也是从思想解放开始的,没有始于1978年的“思想解放”,就没有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剧变。
因此,人类文明能不能从生态危机中走向生态文明,依赖于一次“新启蒙”。新启蒙的哲学就是生态哲学或生态主义。仅当生态哲学的基本思想通过各种学科、各种渠道、各种媒体而深入人心时,生态文明的曙光才会展现于地平线上。仅当这个世界上信奉生态哲学的人们多于科技万能论者时,生态文明才会水到渠成!

E. 生态的哲学意蕴是什么

这个问题翻译过来就是问生态,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可以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可以是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而生态本词的出现,也可以说明是人的认识的过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真理。

自己回答的,本人是哲学硕士,导师就是研究生态哲学的。
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追问,很高兴能帮到你!

F. 用哲学的观点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请问从哪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不过是一个关于物质和意识、运动和静止、矛盾版与统一、时空和历史,权这样一个大框子。
不要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套。
生活就是生活,和马克思主义一点关系都没有。说这话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可以生活得好,但是也没准生活得不好。而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没准生活得比懂它的人还好、还舒服呢。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只不过是象牙塔中人们用来研究探讨的一个套路罢了。这些人为什么要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呢?因为也是无奈,这是他们的职业。他们以这个为生。不研究这个,他们就没饭吃。
所以就让他们去研究吧。咱们正常人就不要去添乱了。
还是活得正常一点好。不要去探讨那些没用的、和生活无关的东西。

G. 生态哲学有哪些著作

给你一个建议,到网上书店去搜索生态哲学类书籍来看,比单纯来提问要方便的多,除了通过大学图书馆获取资料以外,一般人最大能力的购书无非还是要依赖全国范围的网络购书,所以,找到网络上的现有书籍资源就足够满足一般人的要求了

http://search.dangdang.com/search_pub.php?key=%C9%FA%CC%AC%D5%DC%D1%A7

H.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抄问题是工业文明的袭直接代价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改造世界、创造财富、探索真理、追求幸福、光明和自由的过程.迄今为止,已经历二三百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就是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的光明,即生产文明和生活文明.
2、树立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思想基础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其说环境问题是工业化的直接代价,还不如说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一种失
败.看来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意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人类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自己的发展理念、
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保护环境.
3、依靠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4、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生态哲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解释工具,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到哲学的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

I.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40.(17分)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和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这“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1) 结合材料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9分)
(2) 结合材料2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8分)
40.立意:考查学生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的掌握,及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探究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答案要点:
(1)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2)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在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J. 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

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从生态文明理论历程来看: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988年,我国刘宗超提出全球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想。

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