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原生态保护区
1.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因素主要有 , , .
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严重,鼠虫害猖獗。据统计,退化、沙化草地面积已达1000多万公顷,占到内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容积的53%。草地产草量明显下降,草原鼠害面积550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28%。
三江源地区土地沙漠化加速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50万公顷,而且土地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速度仍在不断加快,这些沙化的土地现在每年要向长江、黄河输送泥沙1亿多吨。
三江源地区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为破坏,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由原来的10万余只下降到了现在的3万余只,马麝已濒临灭绝,白唇鹿、马鹿、雪豹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数量锐减。
2.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1).,.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主要原因是 [气候变迁(洪涝灾害,黄河下游断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缺水等)],人为因素有主要有 [ 植被破坏] ,[草场退化(过度放牧和鼠害造成)],[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退]等
(2).利于环境,植被,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利于生态稳定!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这里的湖泊湿地面积在10000km以上,其中面积在500km以上的河流80多条,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棕熊、猞猁、盘羊等35种,珍稀鸟类黑颈鹤、金雕、藏雪鸡等.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沙金、铜、水晶等.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0余个省、市、区,总面积5.451×10?6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6.8%;1998年总人口28510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22.84%,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的西部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区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又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其生态环境具有能深刻影响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巨大生态效应,并由此而广泛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青藏高原是欧亚大陆主要江河的发源地,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国际河流均发源于此.这些大江大河是中国和亚洲几十亿人民的生命源泉,曾孕育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3. 三江源多个保护分区如何边界联防保护高原生态
2018年8月20日报道,从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获悉,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扎保护分区、东仲保护分区、通天河沿保护分区、江西保护分区、昂赛保护分区召开联席会议,签署《边界联防联调协议》,合力保护生态。
各保护分区森林公安派出所将着力共建“五联”联防联治网络。如机制上联防,各所互通辖区治安状况,制定相应措施,构筑“大联防网络”,建立健全治安预警信息机制,建立起边界林区情报信息网络,实现有效管控。
同时,信息上联网,对边界沿线及附近乡镇的木材运输车辆、木材加工行业、集贸市场、畜产品交易场点、矿山企业、水电站等从业人员做到底数请、情况明,同时向兄弟单位通报边界沿线警力配备、防范控制、重大案件等情况,及时掌握边界林区的治安动态。
4. 浙江 最高的山
江苏浙江最高的山是黄茅尖。
黄茅尖位于浙江宋城龙泉山旅游区内 ,是龙泉凤阳山回主峰,是长三角答第一高峰 。与庆元百山祖雾林尖(浙江第二高峰)相望。
(4)三江原生态保护区扩展阅读
黄茅尖位于浙江宋城龙泉山旅游区内 ,是龙泉凤阳山主峰,是长三角第一高峰 。与庆元百山祖雾林尖(浙江第二高峰)相望。
百山祖两峰隔谷相望,距离仅20公里。为闽江和瓯江的分水岭。这一带山岭逶迤,沟壑幽深。随着高度的不断变化,沿途你可以感受到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高山矮曲林、山地灌丛等立体植物景观带的原始森林风貌。这里是观云海、看日出、赏佛光的最佳景点。登临其巅,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全程游览约3小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龙泉黄茅尖
5.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哪里
三江抄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可做链接,三江的介绍见三江.txt
三江english.doc)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6. 三江源指哪三江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是这三条大江的发源地。
分析如下:
1、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可做链接,三江的源头汇水区。
2、历史上,三江源雪山连绵、冰川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4、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
(6)三江原生态保护区扩展阅读
关于三江源的自然特点:
1、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5、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6、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被誉为“中华水塔”。
(参考资料:网络:三江源)
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哪里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更多图片(31张)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
8.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什么重要意义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好高原湿地,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版物提供良好的栖息权环境;有利于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有利于促进源头地区和中下游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内面积扩大,湖泊容水位下降甚至干枯,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其中自然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干旱,容易造成沙漠化;人为因素是人类为了一己私利而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滥砍乱伐,使得植被减少,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水土流失严重,使环境恶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依据题意.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