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概念
⑴ 生态适宜度的概念是什么
生态适宜度是指在规划区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生态因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和程度),是土地开发利用适宜程度的依据。
⑵ 绿色环保的概念是什么啊急!!!!
在近几年的健康牌中,环保被提得最多。而环保牌中,像绿色、生态、阳光、节能等概念又比较泛滥,使用得非常混乱。常见的问题有:
把绿色等同于环保。绿色食品,绿色材料之类的产品的出现,让人们不仅把绿色与环保联系在一起,还把绿色作为环保的形象代表或作为通俗的代名词,这也是多数开发商推出“绿色小区”的本意。但有一部分住宅小区把绿色概念简单化,在建设中单纯在“绿”字上下功夫,以为只要多种些花草树木,达到较高的绿化率,就成了绿色小区。这实际与环境保护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品牌概念刚刚盛行的地区,许多住宅小区的环境建设过于追求景观的豪华、气派,片面追求环境建设的观赏效果,结果是让大面积的硬地广场、一年难得喷几回的喷泉广场、纯观赏性的建筑小品占据了大量的绿化地盘。这样的绿化小区与环保的距离就更远了。
把生态等同于环保。生态从词义上解释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而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人们生活的住区应该说就处于生态系统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住宅小区用生态小区这个概念,如同人居小区生活小区一样,很难说明有什么特殊意义。
近年来推出的生态小区概念,本意是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小区或优化生态环境的小区,其出发点是将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住宅小区。用生态小区保护或生态优化来界定住宅小区并不是很合适,因为,生态环境只是住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完整地体现对住区环境质量要求各方面的内容;第二,众所周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一项全球性的大问题,涉及面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气环境的保护问题、濒危动植物品种的保护问题、水污染的治理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是难以全面解决的。所以“生态”与“环保”是个交叉的概念,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互不包涵的内容。
节能小区界定含混。建筑节能是我国重要的国策,建筑节能工作在我国已开展数十年之久,但进展缓慢。其基本原因与全球性的问题一样,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上的问题。建筑节能的受益者是居民,是社会,但作为投资者的开发企业、建设企业都难以从节能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可以认为是建筑节能工作打不开局面的主要原因。
随着住房商品化的发展,在优质优价的房产市场上,发展建筑节能似乎可以摆脱经济问题的束缚。从理论上说,节能建筑可以卖较高的价,但实际上做起来还有不少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多数购房者对节能住宅价格的认同存在障碍,不少购房者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缺乏市场的有效调控,使许多推行建筑节能的住宅小区仅仅是在政策法规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节能工作也就不一定很到位。这反过来也为节能小区蒙上了一层难以辨明的面纱。
⑶ 请问“生态文明”的概念最早是在什么时间提出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其发展经历的那些阶段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费模式。”“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基本含义: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发展阶段:
199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建设实践有了重要推进。
1994年3月,我国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0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强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开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指出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生态保护概念扩展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第一,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党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
第二,以较为薄弱的生态条件支持了4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形成了总体较低环境代价的现代化模式。
第三,加入了一些国际环境条约协定,给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责任,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第四,全国自然环境生态水平总体提高,国土绿化面积增加近一倍,森林质量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全国酸雨区面积大幅度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全国地表水质特别是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单位GDP能耗量和水耗量都在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等等。
⑷ 生态产品的概念定义
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 ,其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生态产品的概念专是一个新兴属的概念,又涉及到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环境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因此目前对生态产品的理解存在着不同,关于生态产品的定义也就不同。
⑸ 生态产业的概念
生态产业简称ECO,ECO 是eco-instry的缩写,是指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回系答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⑹ 关于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概念
目前,对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些定义为生态需水,有些定义为环境需(用)水,有些定义为生态环境(需)用水,有些将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进行区分。文献[2]对此作了如下阐述:
Covich认为,生态需水就是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的水量。Peter H 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态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提供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水给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变天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并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整合性;同时应该考虑气候、季节变化等因素对生态需水的影响,认为基本生态需水应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动的值,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杨振环、崔宗培、徐乾清等将环境用水的概念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的用水”。汤奇成界定了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概念,认为生态环境用水,一是指对一些重要(对绿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周围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的湖泊进行补水,不主张对干旱区所有萎缩和干涸的湖泊进行补水,如罗布泊、台特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场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再扩大为原则。贾宝全等认为,生态用水就是环境用水或生态环境用水,并给出了干旱区生态用水的粗略概念:在干旱区内,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及环境质量维护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所消耗的水分,称之为生态用水。谢新民等认为:所谓生态需水量是指为解决生态问题(如保护湖泊、湿地、水生生物、生态防护等)所需要的水量。刘昌明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即水分能量平衡、水盐平衡、水沙平衡与水量平衡(含水资源供需平衡)。钱正英等认为;“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其狭义概念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建设用水。根据狭义观点,钱正英等从保护和恢复内陆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维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湿地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基流、回补黄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估算了全国的生态用水,认为全国的生态用水低限应为800×108~1000×108m3。
综上所述,应该看到,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是有区别的:
(1)环境需水是指为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及其水环境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改善用水水质。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保证河流最基本的环境功能,达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对于湖泊,主要是加强受污染水体的水量交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降低单位容积的纳污量,以达到湖泊功能要求和水质标准。②协调生态环境。为维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及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下泻水量或入海水量。③回补地下水。为遏制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一定的回灌用水。④美化环境。主要指城市净化、绿化及公园湖泊等用水。
(2)生态需水是指维持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体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维护天然植被所需要的水量,如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植被等;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所需要的水量,如绿洲、生态防护林等;③保护水生生物所需要的水量,如维持湖泊、河流中鱼类、浮游植物等生存的用水。
文献[3]主张“生态用水”概念,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支撑生态系统完整性所需用的水量”,同时指出,在操作时应根据研究区具体情况,划分生态系统类型,进而划分生态用水类型与范围,针对每一生态用水计算区进行计算,再汇总。显然,这里的完整性包含了环境的含义在内。文献中列举了生态用水计算模型和生态用水定额的确定方法,描述了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关系以及水资源配置中如何考虑生态水的建议。
笔者认为,“环境”与“生态”有交互重叠的部分,但只用“生态需(用)水”或只用“环境需(用)水”都难以完全涵盖用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需用量。因此,采用“生态环境需水量”一词较为贴切。
⑺ 生态保育的定义与内涵
生态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是以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单一物种群体单位,乃至数个生物所依存的栖地,至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维护,甚至栖地原住民文化维护的学门。生态保育主要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结合其它学门的技术已进行对于生态系统的维系,“保育”二字其实包含 “保护(protection)”与“复育(restoration)”这两个内涵,前者是针对生物物种与其栖息地的保存与维护,而后者则是针对濒危生物的育种、繁殖与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工作。由于生态保育关系到人类对于生物行为、食物链乃至整个栖地环境的了解也关系到人类在环境经营上的模式与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因此生态保育需要众多的学门参与,诸如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土壤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土木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公共卫生、环境科学等学门都是生态保育上所需顾及到的层面。
许多原住民不仅能够长期居住于荒野中,在长期使用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之同时却能保持自然资源的不余匮乏。例如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印地安人所对于森林的非破坏性采集利用,非洲、东南亚、及新几内亚等热带雨林区域原住民部落传统上非商业破坏性的狩猎活动等。同样是利用资源,但他们的利用行为常常制约于部落社会组织的规范,运用神话、传统宗教与禁忌等作为告诫子孙不至于过度开发山林并且尊重大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些族群透过数千年的部落经验与特殊的生活习惯,而使其和生态系统间达到动态平衡。这也是现代工业文明所必须重新借镜的地方。因此广义上,现代的生态保育也常涵盖对于自然生态保护区域境内的原住民文化与传统生活习惯的保护与维系工作。
生态保育的概念又可约略区分为物种保育、栖地保育、迁地保育与环境复育等不同的策略和实务工作。由于生态保育牵涉到人与生态系统关系之维护,而在世界各地以较为原始或以较为传统生产方式栖息于山林中的原住民,由于其生活习惯与文明资产等具备了人类文化遗产上重要的组成分,甚至是人类学、文化学、与生态资源学上重要的研究对象。
物种保育(Species Conservation)
包括早期生态学中所针对特定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保护及复育的工作,以及维护近代保育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中所重视的保护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如濒危动物的圈养、饲育与野放的过程,以及珍稀植物种子与植株的保护、育种等。 西方物种保育的策略最早初始于十九世纪北美限制森林开发与禁止过度捕猎动物的诸项措施,后来逐步将焦点摆放在濒危物种的保护事项。物种保育的概念发展至二十世纪中叶曾经作为生态保育的主流策略。其中针对濒危物种的限制买卖、限制进出口、限制利用与圈养复育等至今仍旧是各国在生态保育中重要的管理方式,其中包括北美地区所对于猛禽类的保育工作,中国所对于熊猫、虎的保育工作,非洲地区所对于非洲象、犀牛的保育工作以及澳洲地区所对于鲸豚的保育工作等都是有名的范例。其中又以国际自然与天然资源保育联盟(IUCN,现已改名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所签订的华盛顿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简称CITES)为物种保育中最重要的国际公约,许多国家以此公约的观念做为制定其境内动植物保护规定的重要参考。
栖地保育(Habitat Conservation) 栖地保育乃是涵盖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因此其眼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物种,而是整体性的保护。大约在物种保育观念最为盛行的二十世纪中晚期,栖地保育的观念也逐渐发展,并逐步取代而涵盖了物种保育的精神,以栖地保育为架构最重要的几项国际公约包括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所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该公约明定保护地球生物物种多样性与栖地多样性,其中最主要规范保护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四个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深海生态系与土壤生态系。以及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所于1971年拉姆萨尔签署的拉姆萨尔公约(又称为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以及之后几年国际所对于森林、水域等各类生态系统所签定的保护性约定等。在栖地保育的观点下,保育生物学所重视的生态保育也是整体性的,包含对于生态系统的监测管理、生态系统模式建立、生物族群动态调查、基因库建立、水域环境调查、土壤调查、地质景观纪录、植被相监控、物种分类与演化树模式建构等。而栖地保育的重要措施乃是设立自然保留区,而这观点其实延伸于二十世纪美国国家公园的概念,但是二十一世纪的自然保留区有着更为丰富而多样的保护方式,其中包括维系城市近郊植被区域(即所谓的绿带)与湿地的自然公园、生态步道与绿色走廊等。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等,而这些保护区域内可随物种濒危的尺度与城市发展的需求等作管理上的调整。
移地保育或迁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将生物种原材料在原栖地以外之地区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以进行繁殖并保存。二十世纪后期由于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栖地已经遭受破坏,因此在对于这些已破坏栖地的物种收容,乃至于迁移可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当中也包括了对于正在严重破坏中的栖地物种进行基因库、种子库与部分族群的收集或收容工作,以及评估后续可迁移这些物种居住的试验区、生态区域等。其中针对已不可救援的物种或暂时找不到栖身之所的物种,及早建立其物种数据更是极为重要,以备在迫不得已时展开备份的工作。例如植物诺亚方舟以及各国的种子库、种子银行的建设等,这些工作除了是生态保育所进行的工作以外,也同时牵涉到农业技术与生物技术的交互合作。
环境复育(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针对已受破坏或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重建的工作,以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生态学当中关于环境复育有一特殊的学门称为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而近代环境工程学界则在相关领域中有所谓的生态工法、生态工程等学门,这些都是希望透过跨学门的整合,来拯救已经受损伤或退化的生态系统。环境复育可说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交互学门,也是环境生态学所重视的科研项目。其中环境复育中特别重视对于一切复育工作中所可能带给生态系统的风险度。这当中包括人类设施干扰的强度,乃至于复育工作进行中所可能衍生对于其它重要生态资源破坏的可能性等。因此环境复育中特别重视这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工作。这一评估工作需要许多科研领域与工程领域的人员共同参与,包括灾害分析、错误模式、事件树型分析等,同时需考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族群不适应性、外来族群的干扰、当地生物物种的忍受极限、以及其它关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背景值建立等。而环境复育的过程必须达到可预测或可量测的要求。其最终目标也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规划之下。由于晚近以来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不断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人类原先应用于城市环境保护上的技术如环境评估、水质检验、空污颗粒收集、水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整治等也逐渐投入对于已受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复育工作,环境科学技术所对于污染的检测和处理,配合生态学技术所对于物种健康、族群繁衍、族群迁徙情形等监测工作,透过尽可能对于生态系统诸般变异因子的了解和量化,以期重建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⑻ 保护生态要把什么观念放在首位
C 试题分析: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于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版战略权意义、且必须实行严格保护的国土生态空间。落实生态红线,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社区和个人在生态红线区域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生态红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管控制度。落实生态红线,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政府应是环境保主导力量,而不是政府,不应入选;③说法错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排除;故答案是 C。
⑼ 生态文化的基本概念
生态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一高级形式体现,人类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要与自然界的万事发生和处理好关系,人类在实践的活动中认知人与自然中的环境中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生态文化就在这个环境的初步发展与完善,从而从大自然整体出发,把经济文化和伦理结合的产物。
⑽ 生态环境 环境资源 生态因素 的概念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回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答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环境资源(environmental resources)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它包含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空气、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可称其为自然资源属性。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可称其为环境资源属性。
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2.类型: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