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对生态
㈠ 森林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
【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且以多年生的回木本植物为主,而答农田生态系统,一是农作物一般无分层结构(少数有分层结构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套种),二是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期是一年(半年或更短),其幼苗期的光能利用率特低,故森林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㈡ 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田生产,利用农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田生产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农田生态系统也是由农田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种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为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而加入辅助能源是经过加工
㈢ 农药对农田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农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好处,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长期的、潜在性的生态影响,在整个生物圈内,甚至在极地的某些动物组织、土壤、空气和水系中,都有农药的残留。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农药的不断积累和浓缩,必然影响系统本身的种类组成、群体数量,破坏生态平衡。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又由于是农药直接使用的对象,具有作用方式直接,数量大,浓度高以及使用频繁的特点。因此,农药带来的生态效应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水稻田、池塘和“三园”等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农药的生态影响又有各自特点。但是对农田生态系统来说,最主要的环境介质是土壤,农药对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共性。
(1)农药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农药对生态因子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植物的影响和生物富集作用。这其中又以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最大,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最严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调节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田间喷洒农药时的药液流失、土壤药剂处理或化学灌溉以及使用后所抛撒的废弃农药,所造成的残留农药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使敏感性的菌种受到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种群趋于单一化,土壤中的农药浓度超过一定界限,土壤的某些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或无脊椎动物)就会死亡或生命过程(土壤呼吸、结瘤、氮素矿质化等)的强度降低。农药通过影响个别土壤生命过程而影响土壤的功能,降低土壤的可利用性。农药对生物的毒害可能严重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干扰食物链,使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生态失去平衡。持久性较长的农药可能减少特定生物种群的数量,严重时可导致系统中种的消失。
①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作物生长、产率和土壤肥力上扮演重要角色。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为复杂,取决于农药种类、土壤组成和性质等多种环境因素。同时,由于不同种类微生物对农药吸收和代谢途径上的差异,因此对一种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的污染物对另外一种微生物的生长却有可能产生刺激作用。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原因在于膜结构的破坏和细胞生命代谢的抑制等方面,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因此受到延迟或终止,因而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数量的变化上。这种影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农药和微生物的种类,并受到土壤环境状况的制约。不同类型的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影响。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很小,杀菌剂和某些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明显。Martin(1996)研究发现艾氏剂、狄氏剂、氯丹、DDT和毒杀芬对沙质土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均不产生影响;即使有时农药在短时间内引起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一般经过3~4周后又恢复正常。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各种杀菌剂,杀菌剂在杀死引起农作物病害的微生物的同时,也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结构产生影响。用于浸种的杀真菌剂进入土壤后对根瘤菌有抑制作用,100mg/L的克菌丹和灭菌丹能显著抑制Rhizobiumtrifolii的生长;甲萘威则可以显著减少豌豆和大豆根瘤的数量。但也有一些杀真菌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不明显。农药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施加重要影响。
②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农药残存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其他节肢动物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机磷农药废水灌溉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着农药影响程度的加深而减少,有一些种类甚至完全消失。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卵的数量和孵化能力均有影响。由于不同土壤动物对不同农药胁迫作用的抵御能力不同,土壤中污染物的存在无疑会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引起优势种群的改变。同时,还会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多样性降低。农药污染使生物种类由复杂变为简单。有研究发现,农药对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影响。如每667m2使用300~600g除草剂西玛津,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减少33%~50%。使用农药较多的土壤引起土壤中的蚯蚓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
(2)农药对水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水稻田中的作物、土壤、水以及各种生物(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更为复杂,使农药对水稻田生态系统造成的生态效应也更有其独特之处。
①农药对水稻田中浮游生物的影响:在水稻田中使用的除草剂灭草特的浓度为20μg/mL的时候能够抑制固氮蓝绿藻(Anabaenadoliolum)的生长。这种藻类在热带地区的稻田中对维持土壤肥力起到关键作用。较低的农药浓度(0.05μg/mL)则对藻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亚致死浓度(5μg/mL)暴露48h能够改变藻细胞的组成,减少了细胞的蛋白质和藻胆素含量,最后导致固氮能力受损。
杀虫剂是对浮游动物群落产生最大影响的农药种类,其中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毒性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在浮游动物群落中,水蚤是最为敏感的种类,然后是桡脚类动物,而介形亚纲动物(Ostracods)是最不敏感的品系。蔡道基(1997)研究表明,轮虫(水轮虫、旋轮虫、短轮虫)、原生动物(变形虫、草履虫、棘尾虫)、桡足类(镖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水蚤、秀体水蚤)等4类浮游动物对塘水中溴氰菊酯反应有较大差异。溴氰菊酯对轮虫无影响,其危害程度以枝角类最严重,其次是桡足类,原生动物受害较轻。在排水后几个小时内,塘水中的浮游动物就有明显下降,24h达到了危害高峰,枝角类几乎全部受抑制,桡足类的现存量约1%,原生动物也减少到50%以下。24h到1周后迅速增长,2周后已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溴氰菊酯未对浮游动物造成持久的、不可逆的毒性效应。
②农药对水稻田中其他生物的影响:低浓度的克百威(1mg/kg)和丁草胺(1mg/kg)可增加黄松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和甲烷排放通量。而高浓度时(>10mg/kg)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加入量越大,农药在水稻田土壤中的滞留时间也越长,对黄松稻田土壤产甲烷菌数量和甲烷排放通量的抑制作用越大。水稻田含1mg/kg浓度的丁草胺和克百威能够刺激土壤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高浓度时有明显抑制作用,14d左右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最后呈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水稻田使用杀虫剂硫丹、久效磷、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二嗪磷3~5d后,水稻田中除鱼之外的其他捕食昆虫的动物,比如甲虫(Micraspsisspp.)、黑肩绿盲蝽(Cytorhimislividipenis)以及蜘蛛种群的数量下降90%。喷洒杀虫剂引起田间一些害虫种群的增长,起因是使用杀虫剂后农业生态系统中天敌种群急剧减少,与许多害虫相比,天敌对杀虫剂要敏感的多。农药能够引起一些天敌昆虫如草蛉、寄生蜂发育历程的改变,并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畸形。天敌种群的减少导致了捕食压力的减轻,因此,引起农田中目标害虫或非目标害虫的暴发。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受此影响明显的是有益节肢动物蜘蛛。通过对稻田蜘蛛优势种和目标害虫空间生态位的研究发现,杀虫双在低浓度时能较大增加稻田蜘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及蜘蛛与害虫的比例相似性指数,且蜘蛛空间生态位宽度的增加幅度大于害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生态位宽度与害虫的比例相似性指数逐渐减少,直至恢复到未施药的水平。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在合适的低剂量农药作用下,蜘蛛能维护较高的相对活力约1周的时间,通过对蜘蛛控制害虫的生物量测定,发现低剂量的杀虫双能显著增加天敌对害虫的捕食量。
③农药对水稻田养鱼的影响:大多水稻田还承担养鱼的功能。鱼对农药的生物富集作用大大增加了农药的生态影响。有机氯农药是最有代表性蓄积性强的品种。也有研究表明,稻田中按推荐用量喷施溴氰菊酯类农药防治稻田害虫,对稻田养鱼无明显影响。同时,由于溴氰菊酯农药在鱼塘中残留时间很短,未对浮游生物造成持久的不可逆的毒性效应,且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当鱼塘水中的农药消解后,浮游生物可以迅速恢复。
㈣ 化肥农药对耕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目前我国主要的抄农业生产模式袭是化学农业,这种模式严重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品,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化肥和农药被施用到农田中,并在土壤及作物根、茎、叶和农产品中残留。这些残留,特别是农药残留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即使是少量的农药残留也可能导致疾病甚至是癌症的发生,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危害了生物多样性,造成水体与土壤污染等。
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在于我们的生产方式——即以大量使用农药为标志的化学农业的存在,而农药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两栖动物减少的重要元凶之一。改变目前的农业模式,摆脱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关键是需要通过生态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不同,无需依赖有毒的化学品,而是采用生态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如病虫害综合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间作、套作、轮作和立体农业等。同时,也只有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够生产出充足而真正安全的食物,另外,农村环境污染才会大量减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㈤ 为什么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是错误的
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是错误的
理由: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小,自动调节能力弱。一旦失去人的控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并非只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㈥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______.(判断对错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块农田,即包括了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
㈦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吗
现在的绝大多数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会有影响,但普遍表现为正向影响,也就是对内环境保护更容为有利。
比如我国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占棉花总面积的90%以上,凡是我国产棉区的生物多样性在近几年都显著增高,特别棉田中的昆虫种类增长明显,有些地方甚至在几年间种类增长超过十倍。这些结果证明某些转基因作物种植对环境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产生原因主要是种植转基因棉花后,农药用量大大减少造成的,转基因的水稻大面积栽培一般也会使环境得到更进一步改善。
㈧ 农田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是否大于间接价值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讲,农田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农田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可利用得少;而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耗性利用价值,特别是农产品的市场转化价值可利用的多。
生物多样性包括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指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差,间接价值较低,与森林生态系统比为生物多样性的消耗性利用价值和生产性利用价值提供支持系统较弱;依赖其他系统对涵养水源和防治水土流失的支持;在调节气候和物质循环方面影响较小。
㈨ 农田生态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在农田生态体系中,人们为了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上,收获更高、更好的的利润,所以就采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别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食物链转换;根据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原理,对农田的生态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从而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