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水库
Ⅰ 青州钓鱼台水库在哪
在山东省青州市西南山区的王坟镇,此处有个钓鱼台水库,象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翠色葱茏专的崇山峻岭之属中,青山绿水,峡谷平湖,赋予了自然风光生动的灵气和鲜活的生命。水库容量不大,仅100多万立方米,汇集仰天山及其附近山峰众多山泉而成,但湖水清澈,无任何污染,环境优美,颇为人们喜爱。尤其是夏季多雨时,湖水沿高坝漫溢而出,形成近20米高的人造瀑布,长津激浪,飞流直下,涛声震谷,惊心动魄,十分壮观。
水库钓鱼台之名的由来,起源于附近的“钓鱼台”村名。而村名则与名人垂钓有关。相传此地即是汉代的著名隐士严子陵钓鱼之处。明代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钟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580年(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他所著《崇雅堂集》,也称“披羊裘者(严子陵)垂钓于此”。附近有名山称富春山,旧建有严子陵的严陵祠。
Ⅱ 宿松钓鱼台水库怎么样
钓鱼台水库是人工挑出来的,在成为水库之前叫做陈汉沟,非常繁华,现在最深处水深大概20米,水质非常好,里面的鱼味道鲜美,畅销省内外
Ⅲ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钓鱼台水库。经纬度是多少
坐标:东经118.858207,北纬41.724213
望采纳,O(∩_∩)O谢谢!
Ⅳ 宿松县钓鱼台水库电站管理所怎么样
简介:钓鱼台水库坐落在皖、赣、鄂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南麓,二郎河上游。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20km2,坝址以上河长8.8km。水库总库容9177万m3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等兴利项目的中型水库。水库坝址位于宿松县陈汉乡,距下游宿松县城27km,合九铁路18km,沪蓉高速公路21km,105国道18km,保护农田8.4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6.4万亩,保护人口15万人,宿松县城以及沿途5个乡镇所在地都是其重点保护对象。水库于1958年开始兴建,1973年基本建成初步发挥效益。电站始建于1969年,为坝后式电站,经几次技改、扩容,现共三台机组1660kw,年均发电量420万kwh。
注册资本:1243万人民币
Ⅳ 钓鱼台水库钓鱼用什么鱼饵好一点
看你钓啥鱼了,都很讲究的
Ⅵ 姜子牙钓鱼台有哪些特点
1、简介:
姜子牙钓鱼台位于宝鸡市东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叠翠,景色绮丽,历史久远,是古今中外颇享盛名的游览胜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钓鱼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隐居十载,滋泉钓干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庙。”并植柏四株,至今犹存。至清乾隆年间有庙宇17处,著名的有太公庙、文王庙、山门口、三清庙等,河东岸的钓台遗迹,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贤台以及飞瀑流霞,浪声莫测。钓鱼台建筑风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钓鱼台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新规划的景点为钓鱼台将再添新姿。
2、拓展:
钓鱼台,在天王镇伐鱼河上,系姜太公隐居垂钓之处。姜子牙佐周灭商之事。《史记》、《吕氏春秋》、《搜神记》、《水经注》著名典籍多有记载。著名历史人物李白、杜甫、苏东坡等都借此赋诗抒怀。
唐贞观年间,始于此建太公庙,植四柏;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李亨封姜为武成王。迄于清,历代在此建有文王庙、三清殿、王母宫、玉皇庙、吕祖洞、九天圣母庙、戏楼、钟楼及寝室等20余座、60余间,分布在岩壑翠柏之中,加上滋泉、丢石、望贤台、巨柏等自然风光辉映,钓鱼台更具魅力。现存建筑有硬山脊三清殿、太公庙、玉皇庙及歇山顶九脊文王庙等。钓鱼台被列为省、市旅游点之后,先后两次维修,钓鱼台新姿展现在中外游人的面前。
主要胜迹有:
滋泉:位于钓鱼台东南山根,直径约6米,水深齐胸,清澈见底,汇入山溪,北注入渭。传云此泉与“水府”通。樵人武吉,当年伐薪归来,入泉洗浴,不慎掉进“水府”,见一马碾谷,武吉掬起谷皮来看,竟然全系黄金,姜子牙料此泉非同寻常,故于此垂钓十年,终酬平生壮志。
钓台:在滋泉南。为一巨石,宽2米,长2.36米。从水面至石顶高0.80米。石面平广。钓台北沿,有两道膝痕,左长39厘米、宽19厘米、深13厘米;右长60厘米,宽深与左同。东北西南方向,有一白色石纹,粗如拇指,上缠绕盘曲绳纹,传谓姜太公钓竿。
石室:子牙栖息之所,位于滋泉南约5里之山坡。此处沟狭山高,林木深秀,极为幽静。有后人所修庙宇、栈道。今皆被水库所淹没。
望贤台:位于文王庙后山顶。台平坦,可容数十人。北望,滋泉钓台均收眼底。传周文王即于此发现姜子牙。
武吉洞:位于钓台南约一里。传谓武吉伐薪避雨处。
钓鱼台除上述历史遗迹外,尚有胜景八处:
仙山奇雾:钓台周匝山势高峻,翠柏遍布。倘若雨天,奇山翠柏尽都笼罩于烟雾之中,渺渺茫茫,若隐若现,神秘莫测。深山幽谷,伴之流水潺潺,别有一番情趣。若晴日远眺,烟雾蒸腾,及至进山,则烟雾全然不见。只见满目青山,遍地芳草,溪水潺湲,莺鸣鸟啼,颇令游者怡心快目。
奇石叠翠:钓台四周尽系石山,然翠柏葱茏,分外幽雅、清丽、迷人。
浪声莫测:钓鱼台之前,为盆状地形。进谷口数步,只听林涛呼呼,水声喧哗,犹万马厮杀,电闪雷鸣。后退数步,声息全无,只觉山寂水静,柳暗花明,一片幽雅风光,俨然另外一番世界。
璜石玄立:太公庙前溪水中,一巨石,屹然挺立,此即璜石,高6.66米,顶平广,上面直径11.2米,根部仅4米,恰似莲座。璜石上刻一米见方楷字“孕璜遗璞”,系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宝鸡知县徐文博所书。
生肖石趣:滋泉旁,有众石块,有的似牛,有的似狗、虎、鼠……状极有趣,数恰十二,故人称“生肖石”。
神鸡之架:距滋泉十里。状似一鸡架,上栖两鸡,引颈长鸣。
山涧清波:钓鱼台溪水,清澈透明,将那青色石板,色彩斑斓的石子,嫩绿的水草以及怡然自得的游鱼,全然映出。游人至此,乐于忘返。
石坝飞瀑:钓鱼台南端,1978年建成一座双曲拱形石坝,亦即钓鱼台水库。倘库水积满时,水流便会自行通过溢洪道,轻轻地被撬沿托起,又决然地抛出坝外,形成一条奇妙壮丽的人工瀑布。若晴日站于坝上,尚能看到瀑布激起水雾形成的七色彩虹。
Ⅶ 姜子牙钓鱼台
西岐位置在陕西一带 姜子牙在蟠溪垂钓 所以根据这个判断应该是宝鸡市,河北的话应该是不可能的
Ⅷ 姜子牙钓鱼台
在宝鸡市宝鸡县东南约30里天王镇的伐鱼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台石,上有困痕,传说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开国元勋姜子牙涉政前隐居垂钓之地,故而得此名。
Ⅸ 姜子牙钓鱼台游记
姜子牙钓鱼台
驱车而至姜子牙钓鱼台时,已是下午3:00多钟了。太阳斜斜地照过来,绿色簇拥的钓鱼台山门,显得古朴、宁静。来钓鱼台之前,我一直有个疑惑:一位才智绝伦的圣者,在一条叫潘溪的河边垂钓,山高林远,他是怎样走进周朝大室,辅佐文王江山的呢?没有钓钩的渔杆,离水面有3尺之高,不钓鱼虾,只钓王候,这其中是有着怎样让人无法破译的天机,还是一种机缘巧合呢……
钓鱼台山门比较简朴,随着栅栏被“吱吱呀呀”地推开,一扇关于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了千古美谈的“文王访贤”及“愿者上钩”的故事,就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时间应该追溯至3000年以前。时年,姜尚已是73岁高龄。他才学饱旷,智慧无穷。他想以自己的才智辅佐朝庭。但他此时还是一个村野山夫。怎样才能被别人识才呢?渭水滔滔,星月移转。他睿智地察悉,渭水之畔的潘溪,正是自己休养生息的地方。大智若愚。于是,姜尚手执一柄无钩垂杆,稳坐钓鱼台。风吹来,溪水涟漪,垂线飘飘,姜尚自岿然不动。风吹来一点雨,又吹来一点雨,“哔哔叭叭”地打在他的脸上,他只是轻轻而语“钓钓钓,大的不来小的到……”于是,一条大鱼而来了,这次来的是周文王……
这真是千古大钓!也难怪一代大家苏轼老先生在嘉佑七年(1062年),任凤翔签书判官时,游览完了钓鱼台后不禁感慨:“闻道潘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拾阶而入,映入眼帘的,是姜太公的汉白玉雕像。整个造像庄重肃穆,像体大方。姜尚双眼半闭半睁,似在深思,又似在运筹帏幄,一代大将之风采跃然而现。两旁,以历代良将韩信、诸葛亮、张良等十哲像坐侍。这也难怪,奠定伐纣兴周统一大业的姜太公,在汉代已被立祠祭拜。公元760年,唐肃宗封姜尚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孔子)比”。一代圣人,稳坐殿堂之上,接受万民敬仰!
沿侧路向后山行去。才迈开脚,便听见哗哗的溪流之声。嘹亮、湍急,相撞着入耳。凭感觉,知道是当年姜太公钓鱼之溪了。伸脖张望,路边是葱郁的绿树,曲折而出的目光,是翠翠的山崖,就是看不着溪。于是这如歌的水声便一荡两叠着,韵味十足地钩钓着你。想想,一代圣人曾临溪而钓,这溪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分量?——就想急着看见,可是这路的走势,慢吞吞的,就是不让你一眼看见,于是,心思只能随着溪水声忽悠着,忽悠着。而山崖倏转之后,终于,溪水而跃,入了你的眼帘。但是,应该说是一块呈半圆形的巨石首先入了你的眼。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硕大、突兀。形如莲蓬。想想,这是一条溪,可是就有这么一块自然天成的巨石坐于水中央,400多吨重。它的重,在这条溪水之中显得很不协调,甚至让人觉得它在这儿存在是没有道理的。它是怎么来的?无从解释,传说为女娲氏补天之时所遗之石。也有人说加此处是姜太公钓鱼得璜之地,谓之璜石,亦即“钓璜灵矶”。这些解说,愈使这巨石神秘而玄奥了!而又想想,在这么个灵水之中,有这灵石是在情理之中了!石上有“孕璜遗璞”四个大字,字迹三尺见方,古朴高雅,刚劲有力。为清乾隆五十九年,宝鸡县令徐文博手书。“孕璜遗璞”:璜,半璧之玉,遗,赠送,璞,石中之玉。这四字意为:老天爷给人间赠送了这块宝石……这巨石,几千年来于潘溪之中濯洗,其有着怎的天然灵气啊。也难怪,当地民众把写满吉祥如意话语的小石头,扔上巨石,祈求富贵。
眼前的溪,就是潘溪,当年姜太公垂钓之河了。我们转身折回。20米之外,一座四角挑檐的亭子,倚于绿山之腰,旁边的石头上,篆书“钓鱼台”三个朱红大字。溪边,今人制作的钓杆,离水3尺,于风中轻悠着。近了,是一洼湍急的水,一大石平卧,有两个凹印。据接待我们的曹科长介绍:当年,姜太公就是在这儿,背溪而跪,钓钩无钩,离水3尺而钓王候的。石上的两个双膝凹印,是姜太公整整跪了10年而留下的。如今这石,被称为“跪石”。与钓鱼台相对应的,是望贤台。据说当年周文王在这儿看望姜子牙。山崖在上,溪水在下,一切,应是一目了然。想那时应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吧,素斋三天的周文王,望见白髯飘飘的姜子牙。他心里肯定是一番感叹——岁月匆隙间,一位智者在一溪之畔苦苦等寻良主!一钓10年,这其间,是多少失落、执著、期待和折磨……幸好的是,周文王之前曾打发去探望姜尚的大臣是厚道之人,如果是位给文王耳朵里灌以“廉颇老矣”的昏人,那么,也就不会有如今鲜活的“文王访贤”、“愿者上钩”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让我们一遍遍品咂了……于是,周文王擦了擦被泪水朦胧的双目,疾步而至姜太公身旁。轻轻而语了一声:子牙……之后,就是文王拉舆了。周天子拉车,姜尚稳坐其上,拉出了大周江山800年!在到达钓鱼台之前的路口,有一座“文王拉舆”雕像,气势很是宏伟,仰目而望,令人敬意顿生。
于是,踌躇满志的姜太公银须髯髯,义气风发,一路高歌猛进。“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驹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经大雅大明》)。牧野之战,商兵大溃。于是,西周建立,天下太平!
如今的潘溪,已是一条小河了。已与当时“任凭风吹浪打,稳坐钓鱼台”之风浪不可同日而语了。但在这清雅之地所演绎的汤汤圣者之风,足以让我们后来人所沐浴其中而心生敬意了……
沿原路返回,又经“孕璜遗璞”巨石,向后山而去。一路,经过了太公庙,看见了四棵千年唐柏,枝叶繁茂,记载远古岁月。路两边的山崖上,长满了松柏。曹科长说,这松柏不是人工种植,是自然生长的。而这山,是石山,可这松柏就扎根了。生长是艰难的,可它们一年年繁殖着,小树长成大树,大树结籽,籽落下,滚进石隙,又冒出了芽。而有一些,被鸟儿啄进嘴里,可是如果从鸟儿的嘴里跌落,那它就会伸出绿绿的芽——确实,一粒种籽,如果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它养精蓄锐,那么,再困难的环境,它也会茁壮成一棵大树……苍天厚土,生命尊贵而顽强……于是,这绿色就包围了整个钓鱼台景区……阳光的热量都被这苍苍绿色所削减,一路行程很是舒心。顺着溪谷而入,就到了钓鱼台水库。水库上有游船,一路荡去,可经“一河九曲十八弯”这风景。且峡谷之中山石奇特,植被葱郁,被誉为“小三峡”。我们到时,已是下午5点了,时间不允许上船畅游,只是在水库堤坝之上把玩,看见粼粼水波之上,白鹭翩翩,一派江南水乡之韵!其实,钓鱼台景区有近百处景观,有静室景区、鸡架山景区、金波峡景区、仙人坝景区等等。另外,钓鱼台山门外的影视城,值得游玩。我们进入影视城时,已是晚上6点多了。城里战车、茶肆、县衙、当铺、酒楼,一应具有,虽然空寂,但还隐约着一种虚无的繁华。现在没有影视剧可拍,于是,这儿就显得很是沉静。只有一个看守的人。一陈风吹来,酒旗在风中飘荡,我就疑心有个好汉大喊一声:店家,拿酒来,或者有轻妙女子婉转悠扬的唱曲忽然而入我们耳中来……但是,什么也没有,有的,是忽然闯入的我们给沉寂的这儿带来的更大的沉寂……
下山,柔柔的夕阳下,钓鱼台山门显得静谧而安祥。我们留下了照片,便向另一处景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