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

发布时间: 2020-11-23 01:18:23

⑴ 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如何建立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存和发展所处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实现生态安全,主要是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种质资源、大气等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永续利用,使之适应国民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所体现的“人力资本”以及机器、工厂、建筑、水利系统、公路、铁路等所体现的“创造资本”持续增长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我国来讲,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势在必行。

当前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

1.国土资源安全。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所有人发展的需要。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态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千米,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胁。200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森林资源和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储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物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2.水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3.6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卫生标准。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2002年,我国约有192.4亿吨废水超出环境自净能力。2003年,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460.0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2.4亿吨,比上年增加2.5%;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亿吨,比上年增加6.6%。而且,我国废水处理率很低,许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我国主要河流普遍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海洋污染也比较严重。水资源的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大气资源安全。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2003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58.7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1791.4万吨,生活来源的367.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1048.7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46.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202.5万吨。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业粉尘排放总量1021万吨,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41万吨,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1倍。我国每新增一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为日本的近两倍。根据环保总局发布的《200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41.7%,较上年度增加7.9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

4.生物物种安全。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

⑵ 生态安全的安全现状

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重:土地退化、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并呈加速发展趋势,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
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生态安全危机集中表现在4个问题上: 国土资源安全是指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始终处于一种有效供给状态,即在动态上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发展的需要。
1. 根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而且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特别是河网沟渠边坡流失和海岸侵蚀比较普遍;水土流失在农村、城市、开发区和交通、工矿区都有发生。
2. 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1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84.3%。人均占有草原0.33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3. 截止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产与生活;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
4. 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中国森林资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增加,结构逐步改善,质量有所提高。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盖率仅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居世界122位。森林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
5. 1997年至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5.7%,8年之间净减少耕地746.7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仅1亿公顷左右,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现有耕地总体质量偏低,存在土壤养分失衡、肥效下降、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一是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偏高,全国高产稳产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二是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三是“占优补劣”现象严重。在耕地“占补平衡”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仅重视数量平衡,忽视耕地质量平衡,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四是土壤酸化加剧,退化严重。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6. 另外,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来贮存垃圾,一些难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污染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引发环境危害。 水资源安全就是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是水资源的供需的动态平衡。
1.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一年的用水总量已达到5600亿立方米。目前有2/3的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上百个城市甚至严重缺水;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尚未达到卫生标准。
2. 我国现有水资源浪费严重。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点是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生产中的低重复使用,万元GDP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而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730立方米。
3. 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82.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221.1亿吨;城镇生活污水26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90.7%和74.2%;城市污水处理率45.6%。
4.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5.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5%;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5%;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占14.8%;Ⅴ类水质湖库6个,占22.2%;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占37.0%。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和总磷。
6. 2004年,全国近岸海域共监测246个站位,一、二类海水比例占49.6%;三类海水占15.4%;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四大海域比较,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和东海污染有加重趋势。
7. 2005 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 82 次,累计发生 面积约 27 070 平方公里,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重灾区。赤潮主要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影响,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 6 900 万元。 大气资源安全是指大气质量维持在受纳体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对受纳体造成威胁和伤害的水平。 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132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达到三级的城市有141个;劣于三级的城市有69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占统计人口的33.1%;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人口的66.9%。2. 目前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远远超过大气的承载能力,且有加重趋势。2004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1891.4万吨,生活排放量为363.5万吨。烟尘排放量1095.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量为886.5万吨,生活排放量为208.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904.8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近一倍,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 3. 2004年,全国出现酸雨的城市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酸雨频率大于40%的城市占统计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兴、浙江丽水、安吉、开化酸雨频率为100%。4. 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汽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507万辆和2742万辆,摩托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1700万辆和7900万辆,农用运输车产量和保有量分别达200万辆和2500万辆。2004年,中国石油消耗3.1亿吨,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机动车。
5. 2004年春季,中国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比上一年同期明显增多。 生物物种安全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相关生态过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 生物多样性是物质资源的巨大宝库。我国是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经有1431种动植物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35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405种。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严重短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湿地),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只有约40%的自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得到较好的保护。
3. 另外,出现的与物种相关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和生物体,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想的灾难性后果,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对这种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采取慎重态度。中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把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同时,外来物种不断侵入我国,威胁到我国生物物种的安全。我国34个省市均发现了外来侵入物种,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类型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如草本植物大米草、豚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动物类麝鼠、非洲大牛蛙、食蚊鱼;外来病害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等。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并构成潜在威胁,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灾害频发,甚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⑶ 生态安全的详解

生态安全强调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从范围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若干层次。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也能够维持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即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态意义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质是要求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稳定、协调、有序和永续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加剧。尽管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逆向演化的趋势;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没有得到减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与迅速扩大,及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本身安全的生态问题,一次次向人类敲响警钟。
因此,不管作为个人、聚落、住区,还是作为区域和国家的安全,都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 、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

⑷ 什么是生态安全,特征是什么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风险,另一个是生态脆弱性。生态风险表征了环境压力造成危害的概率和后果,相对来说它更多地考虑了突发事件的危害,对危害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弱;而生态脆弱性应该说是生态安全的核心,通过脆弱性分析和评价,可以知道生态安全的威胁因子有哪些,他们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人类可以采取怎样的应对和适应战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能够积极有效地保障生态安全。因此,生态安全的科学本质是通过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改善脆弱性,降低风险。

⑸ 生态安全的概念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2006年6月5日是第三十五个世界环境日,在这个世界环境日中,我国提出了“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吴晓青在出席生态安全高层论坛时指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生态安全是当前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正在为促进生态安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者是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提出的定义,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就是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在其评估体系中指出:生态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

生态安全有如下的特征:

(一)生态影响的深远性。导致生态危机诸因素的生成、作用和消除时间,比起影响军事、政治、经济安全的诸因素都要长得多。由于生态失衡带来的影响是缓慢表现出来的,因此生态影响对后代的影响远远大于当代。这就是生态影响的深远性。

建立生态安全体系(二)生态后果的严重性。相当一些生态过程一旦超过其“临界值”,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受到人类破坏的大自然的报复就是让后来者没有纠正错误和“重新选择”的余地,或者要付出十倍、百倍于当初预防和及时治理的代价。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死亡人数超过30万,经济损失超过130多亿美元。

(三)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有其一定限度,生态破坏一旦超过其环境自身修复的阈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比如,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了,人力无法使其重新恢复;再如,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石漠化”土地,流失的土壤是人力很难恢复的,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

(四)生态恢复的长期性。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若想解决就要在时间和经济上付出很高代价。比如改变沙化土地,使之恢复原来的面貌,往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经济代价也很高。如云南滇池污染的治理历时10年,投入40多亿元人民币,但治理效果却不明显。

(五)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一切都是相连相通的,任何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蝴蝶效应很好地说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起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巴比伦文明、地中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乡”等文明的相继衰弱和消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可悲后果。我国唐代的丝绸之路,当时许多地区还是森林密布,河流不息,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随着不适当的垦殖和对森林的砍伐,加上气候的恶劣,才变成今天这种大面积“不毛之地”。在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还是植被茂密,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我们的先民逐水而居,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毁伐森林,无节制地开垦,到唐代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黄河流域,竟到了“居无尺椽、人无烟灶、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的地步。从当前来看,许多环境问题也都是由小范围、小局部逐渐蔓延扩大成大范围、大区域性的问题。

(六)生态安全的全民性。生态安全关系到人类每一个个体的安全,保护生态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即使是单个人对环境的破坏,也会影响到生态的安全,因此生态安全具有全民性。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建设中,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才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建设。

(七)生态安全的全球性。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地球,一损俱损,受损的生态环境在影响一国的同时对他国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生态安全是跨国界的。如国际性河流中,上游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或渗漏,可能危及下游国家的用水安全。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已经面临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害等。在生态安全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最有可能开展国际合作。

⑹ 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系统 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 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广义生态安全概念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⑺ 什么是生态安全,特征是什么

什么是生态安全,特征是什么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

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在能源安全、水安全、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的概念相继出现和广泛运用后出现的术语。在介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安全与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2.1.1 生态安全

所谓安全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可称之其生态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通常人们将安全分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大类。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军事安全或国防安全。非传统安全则主要包括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等。生态安全是非传统的重要内容,并与环境安全、资源安全、食物安全与经济安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生态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生态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生态安全概念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IASA,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 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方面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其组织结构和自治,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 反之为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即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总之,生态安全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土地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其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二是土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否安全,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显然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生态安全应该是指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安全,包括自然、经济、社会 3 个方面的安全,属广义的生态安全,但又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此,在一定时期与一定地域范围内,如果土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正常健康的系统结构与功能前提下,能够满足人类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则称为生态安全; 反之,称为不安全。

生态安全是安全的一种,但又不是普通的安全,其具有特殊的属性与特点。

2.1.1.1 整体性

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即所谓的 “蝴蝶效应”。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环境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球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因此,各国应重视国际间的生态环境合作,以求得共同的生态安全利益。

2.1.1.2 综合性

生态安全包括诸多方面,而各个方面又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各因素有生态方面的,也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生态安全显得尤为复杂。

2.1.1.3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生态安全问题不能泛泛而谈,应该有针对性。选取的地域不同、对象不同,则生态安全的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各区域研究的侧重点也应不同,而随之得出的结果以及采取的措施同样会不同。

2.1.1.4 动态性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生态安全也不例外。生态安全会随着其影响要素的发展变化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有可能朝着好转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控制好各个环节使其良性发展是维持生态安全的关键。

2.1.1.5 战略性

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来讲,生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维持生态安全,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反之,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生态难民流离失所。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和建设项目的时候,应该把生态安全作为一个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一五”规划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2008 年 4 月,国务院做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促进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1.2 土地资源安全

土地资源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 (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

具体来讲,土地资源安全包括以下 5 层含义:

(1)数量安全含义,即按人类所需可以持续地获取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更有意义。

(2)质量安全含义,即维持土地资源具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土地资源质量。

(3)结构安全含义,即指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包括耕地系统、林地系统、草地系统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以及各系统内部的结构关系的稳定,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

(4)均衡含义,包括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区均衡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分配均衡两方面,土地资源分布或分配不均衡,会增加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5)目标含义,即土地资源安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供给的稳定、质量供给的稳定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保证土地资源供给的地区均衡和人群均衡。

土地资源安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 4 种:

(1)保障供给。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国土资源,都要保障供给,这是国土资源经济安全的最基本特征。

(2)土地资源安全的收益具有代际转移性。这是指保证土地资源安全,既为当代人的发展权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未来世代人的发展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土地安全具有基础性。到目前为止,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还找不到一种可以离开土地生态系统生存繁衍的方法和途径,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土地资源安全具有可持续性。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安全就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力,不仅要保证对当代人的供给,也要保证对未来世代人的供给,也就是要保证国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且能够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安全是一种稳定状态,不安全则使这种稳定状态遭到了破坏。一旦土地系统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安全,也会影响其他动 (植)物等生物多样性的安全; 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安全,也会影响未来世代人的生存安全,因此,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土地资源不安全的结果还具有不可逆性。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过程的连续性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在漫长岁月中自然进化的结果,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和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加,使土地资源系统的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数量急剧减少、质量退化、土壤系统污染加剧和荒漠化等等,这种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修复的,即使可以修复,其修复成本也可能高得难以承受。此外,土地资源不安全的成本具有代际转移性。当代人的不可逆行为所导致的高昂成本往往并不直接由当代人自身承担,而是转移给未来世代人,这可能就是当代人肆无忌惮地滥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的根本原因之一。

2.1.3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Land Resource Eco1ogical Security,LRES)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土地生态系统在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不受威胁或少受威胁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并能够为保障人类社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从而维持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长期协调发展。土地资源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才能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在相关研究中的地位及其研究分类 (图 2.1)。

本次研究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一种能力,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在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土地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不受威胁或少受威胁的健康、平衡状态的能力,也就是维持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长期协调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性或安全度来表示。

相反,土地资源生态不安全则是指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所产生的应变能力,是在非良性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产生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概率大小,侧重突出土地生态系统偏离原生环境的程度,即生态环境受外界干扰后表现出来的不稳定性特征。不安全性 (不安全度)越大,对非良性干扰越敏感,且具有放大效应; 对良性干扰 (恢复重建)则表现为钝化,转化效率低。

图 2.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分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出造成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维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本次研究认为,造成土地资源不安全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由其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或者立地条件决定,可以称之为结构型不安全动因,这种动因主要体现在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 二是外部环境扰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称之为胁迫型不安全动因。根据诱发土地资源生态系统不安全性的各种力量来源,胁迫型不安全动因又可分为人类活动胁迫型和环境胁迫型两类。

⑼ 什么是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生态安全的本质可以认为是围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问题、公共政策和公众素质。加强生态安全研究有诸多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有利于树立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及国民的生命与健康。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