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

发布时间: 2020-11-23 01:42:27

生态评价是什么

生态评价是对一个区域内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对自然生态系统许多重要功能上系统评价,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复合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即自然或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执行的整个系统功能的评定。
1主要任务:
生态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与功能,明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明定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当前,常采用的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图形叠加法、生态机理分析,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生产力评价法和数学评价法等。
3意义:
生态学是自然保护的基础,所以,要了解一个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对其进行生态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一个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实际上是对其中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因此,生态评价本身既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所组成的,因此,要评价生态系统和整个保护区,首先要分别对动植物物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对生态系统和保护区进行整体性评价,这样才能对保护区有分析的和综合的认识。

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怎么定

关于生态评价范围,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规忠“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

❸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1.选取指标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指标体系选取的合适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能够客观地反映半岛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并且能够凸现半岛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意义要明确,数据易于获取,易于定量计算、比较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意义要明确,以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并有足够的评价可行度;选取指标要简洁、方便、有效、实用,即通过相关学科理论概括,获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且易于获取的观测数据,并有利于生产及管理部门掌握和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主导因素原则: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利用单一因子根本不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若一一概括既不可能又不现实,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能直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主导性指标。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山东半岛实际情况,共选取14项具体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9-1)。

图9-1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二、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

1.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

根据14个评价指标,将评判等级分为4个等级,即环境质量等级集{优(Ⅰ)、良(Ⅱ)、一般(Ⅲ)、差(Ⅳ)}。分级标准见表9-4。

表9-4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续表

2.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隶属度的确定

用模糊评判方法来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是隶属度函数,即用隶属度函数来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隶属程度。本节采用线性关系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对定量评价指标,可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

3.分区评价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位,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各个市的统计年鉴上提取指标数据,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提取出所有评价单元数据。

2)利用C++对隶属度函数进行编程,计算出隶属度函数的值,确定模糊矩阵。

3)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对模糊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计算。

4)得出单个单元的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由以上评价结果作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分区评价图及综合评价图(图9-2,图9-3),再按照各个市区的面积,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Ⅰ类区:威海。

Ⅱ类区:日照。

Ⅲ类区:济南、青岛、烟台。

Ⅳ类区:东营、淄博、潍坊。

❹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指数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其中的: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 Abio,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 Aveg,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 近海) 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式中: 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

Alak, 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

Are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备注: 计算值大于 100 时, 一律按 100 计算。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 Aero, 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污染负荷指数=(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 ASO2, SO2 的归一化系数;

Asol, 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ACOD, COD 的归一化系数。

❺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9.5.2.1 评价方法

一个群落中的种类多样性是群落生态组织水平的独特的、可测定的生物学特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组织特性,种类的多样性指数能够反映水环境污染造成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藻类的污染指数是从藻类的生态学特性来指示水环境污染程度的,根据需要,这里采用了多样性指数和硅藻指数法进行评价 (叶文虎等,1994; 金岚等,1992) 。

Margalef 多样性指数 (Karydis M et al.,1996) 为:

煤矿塌陷塘环境生态学研究

式中: S 为藻类种群数; N 为藻类总个体数; D 的取值以 2.5 为界,小于 2.5 者为环境受到严重干扰。

硅藻指数 (叶文虎等,1994) 为:

煤矿塌陷塘环境生态学研究

式中: A 为不耐有机污染的种类数; B 为对有机污染无特殊反应的种类数; C 为污染区内独有生存的种类数。

9.5.2.2 评价结果及分析

由表3.2 可知,春、秋两季大通塘、谢二塘和潘三塘水体的 pH = 7.01 ~ 8.72,表明水都略呈碱性。叶绿素含量的次序为: 大通塘 < 潘三塘 < 谢二塘,这与水域中浮游植物的多少有关,3 个塌陷塘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也证实了这一点。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在温度较高的 9 月份,谢二塘和潘三塘对应的浮游植物叶绿素 a 含量都较 4 月份高 2 倍多,大通塘 9 月份和 4 月份叶绿素 a 含量基本接近 (参见表3.6) ,说明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温度的直接影响 (王振红等,2005) 。

氮、磷是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盐,水体中富含磷、氮营养物质会造成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异常繁殖,带来的后果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蒋因梅等,2004) 。

纵向比较可以发现,谢二塘的总磷和总氮都远远超过营养化指标值,处于富营养化水平,而潘三塘总磷和总氮浓度基本在营养化指标以下,大通塘则只有总氮超过营养化指标,并且潘三塘和谢二塘都是中心的总磷和总氮高于边缘的,这是水深不同的缘故。只有大通塘的东岸边采样点的磷和氮的含量高于中心采样点,这是由于附近有小型煤窑、塑料厂等在东岸边排放工业污水的缘故。

对照表9.15 可以看出,大通塘中藻类种类与个数均为中等,浮游植物中硅藻和绿藻较多,还有相当数量的甲藻,浮游动物中常见针棘匣壳虫 C.aculeata,都表现出寡污带的生物学特点。谢二塘中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说明该水域中营养物质丰富,含量较多,水中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动物中缺刺秀体溞 D.aspinosum、螺形龟甲轮虫 K.cochlearis 常出现,该水域属于中污带—寡污带。潘三塘中藻类种类和数量均较多,绿藻和蓝藻占相当大的比例,浮游动物中萼花臂尾轮虫 B.calyciflorus 较多,呈现出中污带—寡污带的特点。

依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几个指标的标准限值 (表9.16) ,结合 3 个塌陷塘的理化指标数据对评价区进行水质分级: 大通塘和谢二塘属于Ⅴ类水质标准,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潘三塘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表9.16 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Margalef 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种类多样性的基于藻类种群数与藻类个体总数的对数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指标 (式 9.30) 。从塌陷塘藻类多样性指数 (表9.17) 可以看出,大通塘、潘三塘的藻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均属轻度污染水域。谢二塘中藻类多样性指数相对偏低,表明此水域污染较重,属于中度污染。根据硅藻指数划分污染带的标准(表9.18) ,结合表9.17 中塌陷塘的藻类硅藻指数,可以将 3 个塌陷塘水体大体划分为两个污染带: 潘三塘和谢二塘属于β - ms (乙型中污带) ,大通塘属于 os (寡污带) 。

表9.17 3 个塌陷塘中藻类多样性指数与硅藻指数

(据辛晓云等,2000)

表9.18 硅藻指数划分污染带标准

叶绿素 a 是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综合指标,是富营养化水体监测中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参数。分析其含量则可以了解水域中生物量的状况及其富营养化程度,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基础,对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参照 OECD 湖泊营养状态的chla 的划分 (Environment Assessment Report NO.4,1999) 和选用标准,再结合 3 个塌陷塘中叶绿素 a 的含量 (参见表3.6) ,分析得出: 大通塘属于贫营养化; 谢二塘富营养化状态; 潘三塘属于中度营养型。这与灰色局势决策法对 3 个塌陷塘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通过对 3 个塌陷塘测定指标的纵横向比较分析,得出评价区的水质特征:

(1) 各塌陷塘中叶绿素 a 含量: 大通塘 < 潘三塘 < 谢二塘,叶绿素 a 含量与温度成正比关系,说明适宜的温度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2) 3 个塌陷塘的水质分级: 大通塘和谢二塘属于Ⅴ类水质标准,潘三塘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3) 塌陷塘的污染状况: 大通塘属于轻度污染,谢二塘属于中度污染,潘三塘属于中轻度污染。

(4) 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 大通塌塘属于 os (寡污带) ,潘三塘和谢二塘属于β - ms(乙型中污带) 。

(5) 富营养化程度划分: 大通塘是贫营养型,谢二塘是富营养型,潘三塘是中营养型。

塌陷区水域的水质状况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矿井报废后的塌陷区水域 (如大通塘) ,受外界的干扰逐渐减少,内含的有机物由于水体的自净作用将有所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也将随之减少。而正在受煤矿开采影响的塌陷区水域(如谢二塘、潘三塘) ,由于有生产、生活废水的排入和塌陷前的农田作物腐烂,水中营养物质比较丰富,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塌陷区水域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还同塌陷区水域的面积、深度有关。塌陷区水域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能有效地治理和利用这一特殊水体,加强对水体的监管势在必行。

❻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的指标有什么呢

墫帟棇姎g阴甄爬A、生态学评估指标 B、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 C、政策与战略评估指标 D、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评估指标 E、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评估指标 False、社会文化评估指标

❼ 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主要技术

主要工作包括 2005 影像资料的购买及控制影像的准备、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解译。

本次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中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的解译主要是在 2005 年全省生态监测工作基础上进行。主要方法和步骤如下:

( 1) 检查投影参数

检查 2005 年解译数据的投影参数是否与标准投影一致 ( 即 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椭球体为 Krasovsky,中央经线为东经 110°,双标准纬线为北纬 25°和北纬 47°,投影起始纬度 12°,中央经线偏差和起始点偏差都为 0) ,如果不一致,就利用 ArcGIS 的投影转换模块转化成标准投影。

( 2) 解译标志

采用专题组建立的土地资源解译标志,进行人机交互判读分析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 3) 解译图层精度要求

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 一般规定变化的面状地类应大于 4 ×4 个像元 ( 120m ×120m) ,线状地物图斑短边宽度最小为 2 个像元,长边最小为 6 个像元; 屏幕解译线画描迹精度为两个像元点,并且保持圆润。判读精度要求: 各图斑要素的判读精度具体如下:一级分类 >95% ,二级分类 >80% ,三级分类 >70% 。

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有何区别

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1.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我国现行环境回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答的是控制污染,主要是为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服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二者的评价因子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主要是水、大气、噪声、土壤污染,是根据工程排污性质和周围环境的要求进行筛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则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等,根据开发活动的影响性质、强度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筛选。
3.二者的评价方法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采用定量监测与预测的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4.二者的工作深度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污染影响的范围、程度、治理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的要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保护措施达到生态环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❾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

(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设是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基本方法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基础。

监测网站的布设应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监测站和监测点的布设远离控制中心,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及时有效地反馈系统运行的状态。图6-1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生态环境监测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地埋管式地源热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本书重点介绍地下水式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方法。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应根据地层结构、当地水文地质特征安置温度传感器、流量计、液位传感器等,长期监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时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温场、地下水水质、水位动态等的变化情况,对传回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图6-1 生态环境监测网站体系示意图

监测站点的选择应根据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结合在施热泵项目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并考虑行政区划统一管理以及参考浅层地温能资源适宜性分区特点。典型热泵系统监测点常采用在系统进水、回水总管以及钻孔内安置温度传感器两种方式,监测评价系统所在区域地温场的变化情况。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监测点上传的监测信息。监测站、监测点数据通过GPRS或SMS方式传输到终端处理中心,实时动态监测各个监测站和监测点的数据变化规律。

(二)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下水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监测评价整个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计量评价系统运行能效,监测评价地下水换热系统在运行时对区域地温场影响情况。由于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温度变化较小,所以重点监测评价回灌井周围温度场的变化情况、回灌井停运后温度的恢复情况、抽水井与回灌井相互影响情况,长期对回灌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价水质变化情况。

建立一个理想的监测站,需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固定,监测点的数量要适量,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一个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五项监测评价工作:

(1)在水源井总管上安装流量计。在进/出水总管上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长期记录监测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水源的排、取热量情况。

(2)对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设备要安装用电计量装置,评价热泵系统的能效情况。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装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系统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4)在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监测评价它们相互间影响情况。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监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围按一定间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监测点―温度传感器,可以根据与井孔的距离远近决定传感器布设的疏密,在至少两个方向的测线上监测评价地下水回灌温度对区域地温场的影响。观测点要布置在地层的主要含水层中,监测点的间距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时考虑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监测点的数量为20~50个。考虑到地下水径流的四个方向,监测点的平面布置如图6-2所示。

图6-2 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由于监测站是用于监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情况及系统连续运行后地下温度场变化的,所以,建立监测站的前提是有长期稳定运行的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显然只能依托已建或待建热泵项目建立监测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围都有足够的区域可布置一定的监测点。但是,多数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热泵系统项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比如某一个方向上布设观测点(孔),建立简易的热泵系统监测站。

(三)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换热孔周围的土壤中布置测温元件来采集其温度场,监测评价土壤温度受土壤换热器、地下水流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土壤换热器的设计及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特别是在大型的综合系统中,通过对地温场的监测评价,随时掌握地下地温场的变化,分析冬/夏季取热量与排热量是否平衡的问题,以合理调节各种设备的运行,使系统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运行。

建立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同样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监测对象的影响。所以监测的范围要全面,监测点的数量要多,监测元件的测试精度要适当。我们以竖直埋管群监测站为例,介绍地埋管式换热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一个理想的地埋管热泵系统监测站主要开展以下七项监测评价工作:

(1)监测评价土壤换热器对周围岩土体温度的影响情况,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单孔换热器的影响半径与土层内的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垂直方向的观测拟在分析不同岩土层、不同深度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2)监测评价埋置的换热孔群对周围岩土层全年温度的影响情况,同样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包括地下水对单孔换热器以及孔群的影响。

(4)通过长期对地埋管热泵系统运行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测评价地下水流动对土壤换热器周围岩土层夏季蓄热、冬季蓄冷的影响。

(5)在热泵机组进水口及出水口安装温度及流量装置,连续记录热量数据,用于计算分析地埋管热泵系统的换热功效。针对热泵机组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监测评价热泵系统能效比。

(6)监测评价岩土体恒温层的深度。

(7)监测评价岩土体冻土层深度。

以上第(6)、第(7)项观测应在换热区域以外布设。

如图6-3所示,需要监测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图中显示的中心区、边缘区(含拐角区)两种区域。这些区里除了换热孔本身兼作观测孔外,还有内部孔间、边缘孔间和外侧三类观测孔。作为孔群内部和边缘上的观测孔,建议放在相邻的两孔中间,或对角线的中点上。因为这里是受埋管温度影响最小的地方,或是受两个孔共同影响的位置。它的温度变化可以反映单孔热影响半径相交的情况和管内外实际换热温差的情况。在换热孔中埋放温度传感器,受埋管内水温影响最大,虽埋放容易但监测意义不大。

图6-3中A1~A2为孔群的中心区的孔间观测孔,可以代表热量最不易散发的区域。分别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围内的两孔之间(中点上)布置观测点―温度传感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影响。

B1~B4分别为在孔群边缘区和拐角区邻孔之间布设的观测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围布置观测点,这里代表热量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边缘上的地温场受系统长期运行的影响(图6-4)。

C1~C2分别为在距孔群外侧一个孔距处布置的观测孔,代表受换热影响较微弱的地方,用来研究在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外围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另外可在C1,C2孔内分别沿深度0.5m,1.0m,1.5m和2.0m处布置温度测点,以监测岩土体冻土层深度及变化;也可在C2孔内5m,10m,15m,20m,25m处布置温度测点,进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观测,以了解当地变温带的演化过程。

大型地埋管系统的孔群形状可能较为复杂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边缘这两种区域。对于边缘区除了线状的和外角的,可能还有内角形的,没必要都设观测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热影响最强和最弱的两个区就行了。除了专门的科研,一般没必要在距埋管群边缘更远的地方布设地温观测孔,因为这种季节性应用的热影响半径一般不会超过6m。

图6-3 竖直埋管换热系统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6-4 两孔之间不同深度温度的监测示意图

(四)浅层地温的可恢复性与浅层地温场变化趋势评价

1.从地温的可恢复性评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从地温的可恢复性来评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一个连续数年正常运行的地源热泵系统,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运行数据,它本身就成为处于生产阶段的群孔热响应实验;如果能得到运行期间的温度影响半径,就可以作为资源评价的继续和换热能力的核实。目前这种资料很少,因为大多数热泵系统没有运行记录,或没有安装计量仪表,使得这项工作无法进行。这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叫开采试验法,它可以是单井或多井长时间的有水位影响观测的抽水试验,是最可靠的资源评价方法之一。

经过连续多个运行季的监测,可以从运行记录中求出该地区浅层岩土单位体积可提供的热量。如果某系统在已知换热强度和总换热量情况下,地温在运行季之前可以与往年同期相同,特别是和运行初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其实际开采量适当。如果有持续变化,说明某个季节的开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层单位体积的承受(恢复)能力,需要调整开采强度或总换热量。用这种以实际运行为基础的计算量可以进一步评价资源能力,指导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工作。这就是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监测得到的浅层地温能可持续利用量。只有在这个开采强度限度内开发利用,地温资源才是可再生的。

2.从地温场的变化评价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长期、大范围的系统监测,可监测评价地温场变化对换热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响,开展地下水位变化对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影响的评价,评价开发浅层地温能的过程中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评价循环介质泄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及回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❿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总体思路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换热方式的热泵系统,通过在地下换热器周围埋置一定的传感器,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情况进行长期监测。主要采用滤波法、平均值及误差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的处理、分析,研究浅层地温能开发过程中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热平衡,分析浅层地温场变化趋势,评价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为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