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
『壹』 生命的定义 (从生态学角度)
什么呀抄 人就是一个躯体 承载灵魂的袭躯体 一个生物,一个渺小又时而伟大的尘埃 ,有时你什么都不是 ,别人不会管你 有时你很有用可以温暖家人 不管 怎么样,就不要盲目的听从别人你和别人不一样这个身体的主宰是你生命的主宰也是你 世界为你而转动
生命就是在自觉能动性下活着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弱肉强食就是根本
『贰』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欲知地道,物其树”的科学道理
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好了,植物资源也就会很丰富,表现的树木茂盛,鸟语花香。所以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或者说生态环境的优劣,先看看这里的树木是什么样就知道了。
『叁』 按照生态学的视角,什么有助于文化的形成
按照生态学的视角,(气候、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有助于文化的形成。
『肆』 从生态学角度,如何有效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
培养天敌,破坏要防治的生物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伍』 从生态学的角度 论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取得和谐是必须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引发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把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整体来看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分裂,从而克服和纠正了传统自然观的缺点和偏颇。
首先,生态自然观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的整体性。自然界 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生活资料,而且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家园,人类虽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态系统和其他生命的支撑,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整体存在链上的环节,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因素” 。
其次,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 ,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提出“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思想。它打破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不应该成为自然的主宰,自然也不应该成为人类任意宰割和处置的对象,人类应把自身放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爱护”“尊重”和“亲和”的立场上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再次,生态自然观吸取了生态自然学、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美 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最新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营养,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观来关 注人与自然的整体前途和命运,打破了传统自然观的封闭鼓励状态,极大的丰富了自身内涵, 从而使理论更具整体性、 综合性和开放性。 从内涵上来看, 生态自然观不仅将现代生态学的一系列原则借鉴吸收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而且兼收并蓄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合理的要素和最新成果。从空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同全球观和宇宙观相联系,从全球视野来看,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三 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地球已成为愈来愈复杂的人类生态 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反思的交叉路口,是继续把自然界作为物质财富掠夺的对象,还是调整好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 系,与其和谐相处,在协调中维持其动态的生态平衡,在改造中建设新的生态平衡,这已成为决定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为了后几代人也能享用到充足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 来应对这些危机,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自然生态的恶化,这源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偏差。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完全以自己的需要为轴心去对待自然,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个生物种,具有一定的生物属性,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伤害了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人类必须跟 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人类又是智慧生物,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去促进和维护自然的稳定,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 共同进化协调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不能与整体冲突中得到发展。我们从歌白尼的日心说抛弃宇宙论上的“人类中心论”开始,就逐步把自身的存在展开到一个广袤无垠的时空序列中去;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出人类是镶嵌于生物进化链中的,而发端于 爱因斯坦的现代宇宙学,又揭示出人类被镶嵌在一个进化的宇宙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自然对人的规定,人对自然的依赖,人被包容于自然的进化谱系中。
二是时刻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是有限的。它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还必须认识到生态自然环境自我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把生态环境视为“垃圾场” ,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将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将自食恶果。在生产时要坚决抛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要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 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在生活上要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着眼于对物质的充分利用和精神生活的完善,追求一种超越物质消费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使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和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创造条件。
三是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
自然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价值体系,包括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和精神价值等等。其中,生态价值才是最大最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诸如空气,水等生命要素和适宜的空间,由于它具有无形的、潜在的、永久性的特征,常被人们所忽视,不少受功利主义的驱使,经常的牺牲长远的生态价值 为代价去获取一时的经济利益造成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所以我们在评诂自然的价值时,应把生态价值放在首位,在不削弱或破坏自然生态价值的基础 上兼顾多维的价值利益,让自然得以正常的发展。
四是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就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造成当今环境污染与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真实的环境伦理,也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就有内在的价值,而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伦理道德的责任。这主要是要传达人类只是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应该改变人类是优越物种的想法,如此才能给予整个生态系统尊重。环境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 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环境伦理观提出了自然界所有生物都享有不 受污染和破坏的环境权利,享有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人类对自然界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人类调节自己的行为,把对自然的损害减到最小,以免对生物物种造成伤害,更不能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物种走向濒危或灭绝;要 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物种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不能以对人类是否有利的单一标准进行益害分类,不能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无节制地获取。应做到适度利用和保护;也不能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斩尽杀绝,而应实施调控,使其危害降到最小限度,从而使生物都 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共、功能作用,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总之,人类应该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从时间上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为了能够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人类应把经济系统的运行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总结
从自然生态观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交融的和谐的关系。 通俗地说,一方面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就是在这种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中求发展。 因此,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协调 — —不断用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做到三者和谐统一。只有我们能做到社会和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发展,才能使我们在创造与追求今世的发展和消费时,不会剥夺或破坏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和消费的权利,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陆』 如何从生态学角度理解妇女的社会地位
长久以来
妇女一直是被剥削压迫的阶级
又受到男尊女卑封建文化的毒害
所以应该学习提倡女权主义精神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保障妇女正当权利
真正做到男女平等
『柒』 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
生态学角度有复
1、从两种鸟类的觅制食习性及主要食物来源分析,也许偶尔的飞过对面的岛屿是探险心理,类似人类登月一样,对未知环境的考察。
2、两种鸟类的共生关系,二者的生态位重叠的话会激烈竞争,生态位分化造成分居二岛,产生显著差异。
3、天敌的有无,也许另一岛上有该鸟类的天敌,环境的差异应该是比较小的,所以就考虑天敌。
主要从以上来分析吧
『捌』 从生态学角度解释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两个角度,1、环境破坏。人为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污水,垃圾等等,干扰强度大,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酸雨等等
『玖』 如何用生态学的角度陈述校园
一、 生态文化——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
考察人类的文化史可以发现,人类已走过了太古时代的自然文化,迈过了古代社会的人文文化,正在经历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文化。[1]当我们极力推进现代化大业之际,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现代化在东西方均遭遇到了挑战,现代化正经受着审视与批判。为了不断做大“经济馅饼”,满足贪婪的物质消费欲望,人类向自然开战,向自己的同类索取。人类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不断地消灭其它物种和生命,正在成为“生命的孤独者”,难以享受到与其它物种和生命共存共娱的欢乐。同时,自大的人类亵渎神灵、失去信仰、放逐崇高,正在成为一个精神无所归依,失去终极关怀的精神流浪者。[2]于是本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拯救地球”“敬畏生命”“全球伦理”的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另外,它还会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革命,整体的生态学思维如莱昂波尔德等提倡的“象一座山那样的思考”将代替机械论的分析思维。[3]这一转变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它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人类文化革命和创新。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今天生态文化早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以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全新的生态化社会正在形成,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态文化。1979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在《公共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悄然兴起。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它“大致可以从三种角度和三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主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4]正是由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大学校园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大学不仅决定了学校当前的运行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生态学观念的胚芽早已植根于古代教育之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母三迁”,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教育著述中都涵盖了教育生态学的观念。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学校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所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学习情境,它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情境,影响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因而,大学校园是一个“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它们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生态位”。[5]走进21世纪的人类,一方面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祉,一方面又经受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炼狱。霍克海姆和阿道尔诺的回答是:理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驱赶和诱惑下演化成工具理念,启蒙由此变为蒙昧,工具理性昂首阔步,价值理念悄然引退,启蒙再一次成为新的神话——科学技术的牺牲品。社会的阴影再一次投射到大学校园里,大学再也不是一块“净土”,人文精神凋敝、功利主义盛行、创造性枯萎……大学的自由与批判精神,大学中的“精神的自由交往”已不复存在了。用尼采的话来说,大学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厂”,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把人变成机器”,使人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听命于知识,听命于金钱,听命于国家,而独不听命于他自己。[6]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存在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对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不仅应具有整体性的眼光,而且要注重人——教育——环境的浑然一体的关系,这是21世纪大学校园发展的走向。
二、 生态化校园——21世纪大学校园的前瞻
人类文化由科学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化,必将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生态化的观念与思维将成为21世纪大学校园的主流。教育生态化系统强调一定程度的自组织性和人的主体性,把教育与环境作为一个交互作用的网状立体整体,注重和谐与整合,力求使大学受到良好的“生态气候的湿润”。
1. 大学校园应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种“泡菜”理论。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也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如果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
大学的文化氛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的各种成果以为滋养品,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作为亚文化的校园文化也必然从这种变革中吸收新的因素。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日本学者岸根卓朗先生提出:文明大学的校园应以物和心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它的校舍也必须是象征文明的科学的森林、宗教的森林、艺术的森林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7]日本学者的教育理念中渗透的无疑是教育生态学的理念,体现了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目标。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造就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围。成功大学的最大秘密与其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灌输了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育因素。可以说,为大学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2. 大学校园应致力构建良好学术生态
大学是“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机构[8],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本身就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萌芽,它表现为人力资本、内隐知识和知识产权,把川流不息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任务。”[9]“大学同宇宙”大学同它的名字一样,探究宇宙万物,大度包容,容无止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1世纪的大学为了固守学术堡垒、提高学术声誉,都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学术生态的概念是依据社会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21世纪大学校园的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它既存在于生物圈,也存在于智力圈。高校的学术生态,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机构系统。参与学校活动的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结成一定的群体,“学术”是系统的生态功能即追求的目标。换言之,大学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10]。大学的学术生态无论是群体生态还是个体生态都应秉承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
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一些创新观点在提出之初,会遭到一些权威人士的反对,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允许“出头鸟”的存在。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已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内容”[11]。洪堡在19世纪之初提出的“学术自由”理念,促使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为北大营造了浓郁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匮乏,学术追求就会淹没,创新活动就会衰竭。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是富于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术大师的涌现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3. 大学校园应加大社会辐射力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要超越“象牙塔”,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众,由为经济服务的部门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部门,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大学仍要在保持自身的价值、遵循内在的逻辑中寻求大学校园内各生态因子的平衡。一方面,“象牙塔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发生影响,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却以系统的方式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现实社会中,成为社会的“服务器”。然而走出“象牙塔”并不意味着就是放弃“象牙塔”的精神实质,“象牙塔”的精神理念依然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走出“象牙塔”的过程,不是象牙塔消亡的过程,而是“象牙塔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发生影响,实现其价值的过程,[12]走出也就意味着超越。
过去,人们只是从校园本体孤立地理解校园,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大学校园已融入到社会整体系统之中。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的辐射力不断得到加强,校园网与互联网实现连接本身也代表着大学校园走向了社会,实现了对社会的开放,而这种开放本身也是校园加强社会辐射力的前提。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axial institution)。正如纳伊曼所说:“高等教育机构既是社会经济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也应成为周围社会的源泉,因此应该完全向社会开放。”大学校园不仅要达到内部的学术生态平衡,还应促使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大学校园的社会辐射力度。
4. 大学校园应成为“国际性”开放组织
现代大学一步步走向大众,融入社会,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而充分显示了大学的开放性。大学校园的开放不仅指面向社会的开放,更表现为面向世界的开放,大学已日益表现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
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必将更加迅猛地袭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将越来越为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提供人才与科技优势,成为制胜源泉和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对于正在走向学习化、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WTO必然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其产生“折射”作用。一方面大学将更广泛地与世界接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将置身于世界的大舞台,以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化的思维把握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超越民族国家的层次上,从全球进程的角度,以开放的姿态理解教育,并以国际的标准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的策略;另一方面,21世纪的大学校园将更具多元化意识,学会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积极利用巨大的国际教育市场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的确立,大学将致力于加强同国外高校在管理、人员方面的自由流动,实行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方针。开辟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发展远程教育,争取向海外提供更多的远程教育服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21世纪的大学校园将树立国际化、全球化的意识,把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立足于世界,着眼于未来,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校园成为“国际性”的组织,使大学群聚在文化上表现为由一元性群体生态转变为多元化群体生态。异域文化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异域文化的沟通,使多样性的群体生态达到平衡。21世纪大学校园无疑将向“国际性”的开放组织发展,形成和谐、共容的良好生态。
5. 大学校园应承担“泽被人类”的使命
金昌泰先生将当今时代称为“地球时代”,此指全人类的命运和出路系于一体的时代,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走出困境的时代,是需要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时代。“地球和它的居民有着最密切的相互联系,不了解其它要素,就不能了解任何一个要素。一般地说,生态价值在于生态作为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而成为它们不可缺少的生理和文化需求。与此同时,不能扩大人类主体在生态系统中的统治地位,应从人是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改变人类,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应当尊重其它生命,尊重大自然和社会。”(李特尔语)
人类当前存在的问题,表面是环境、生态、资源问题,实质上是人自身的问题。因为人类在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日益成为“生命的孤独者”,为了拯救地球,挽救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伴随着21世纪的大学校园成为“国际性”的开放组织,它理应承担“泽被人类”的历史使命,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人与自然具有“亲生”与“共生”的关系,把宇宙万物看作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构成性”存在,在人类这种必须做出的大转变中,教育是大有可为的[13]。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21世纪的大学校园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
21世纪的大学将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人类文化由科学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演进也将改变大学校园的生态。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应致力于校园生态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生态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望采纳
『拾』 基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校园景观现存哪些问题
一、校园景观既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场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标志。
二、校园景观要做的内容:
1、校园景观规划更注重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
2、校园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舒缓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校园的“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