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发布时间: 2020-12-09 02:31:36

① 什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

这个题目很大啊。
需要政府的远见、倡导、支持和投入;学者宣传及全民素质专的提高;市民积极参与;属还需要国力、财力允许,技术已经不是问题。
国际上生态城市成功案例也非常多,教科书典范有:花园城市新加坡,巴西库里蒂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瑞典马尔默,日本北九州,加拿大温哥华等。

② 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目前苏州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做到: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内调;保容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选项中,A、B、C都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因为在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后,人类想再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故选:D

③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

1、D
2、A

④ 何为生态城市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有哪些

生态城市(英文:Eco-City),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城市能耗,以降低热量及工业、生活废弃物排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
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有六:
第一,建设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尽量降低建筑能耗。
第二,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因建筑材料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三,应用太阳能、风能、空气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能源,降低石化燃料的消耗,从而降低生产、生活热排放及废弃物排放。
第四,降低汽车的使用频率,提倡绿色出行。
第五,循环利用水资源,比如中水回收再利用,以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第六,有规划的开发城市土地资源,有计划地退耕还理、退牧还草,封山育林,以恢复自然生态。

⑤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①增加城市绿地面

A复

⑥ 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是比较有名气的设计院,绿维创景是集"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工程咨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六位一体的专业规划设计院,强调对"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业、新城新区开发"四大领域进行系统整合,提供从项目前期咨询策划到施工图设计及后期顾问的"全程服务"。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⑦ 生态城市建设是怎么样的,它的现状及前景预测如何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第一篇:发展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相关概述
第一节 生态城市界定
第二节 中国构建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第三节 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
一、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复合生态原则
二、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层次分明原则
三、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规模差异原则
四、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适度发展原则
六、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人类生态原则

第二章 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运行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政策环境分析
一、生态城市政策措施
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三、环境保护政策
第三节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节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社会环境分析
一、中国环境的现状
二、人们环保意识加强

第三章 巴西生态城市建设借鉴
第一节 巴西库里蒂巴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二、实行垃圾回收项目
三、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
第二节 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借鉴
一、大力发展“公交优先”和“轨道交通”
二、减少垃圾、使用再生品
三、普及和提高城市市民的整体素质

第二篇 城市生态建设篇
第一章 2011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2011年国内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一、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
二、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三、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
四、管理不善,资金投入不到位
五、周边地带顾及不够
六、城市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七、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
第二节 2011年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
一、建设开放的城市网络体系
二、建设高效的物质生产系统
三、建设宜人、怡人、冶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建设文明的社会环境
五、注重历史文化开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二章 2011年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北京建立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一、生态城市理论的提出和特征
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北京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一、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二、北京生态城市建设能力现状评估
三、能力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2011年北京难度较大的环境问题分析及预测
一、自然条件限制山区森林覆盖率
二、颗粒物污染治理难度大
三、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幷存
四、水资源危险长存,地下水大量超采
第四节 未来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
二、生态城市建设基本框架
三、生态城市建设重点行动领域

第三章 2011年广州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优势
一、减少城市化对农田的侵占
二、减少环境污染
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四、作为仓储用地有着天然的优势
五、增强城市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功能
第二节 广州生态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和计划
第三节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第四节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和谐发展的解决途径分析
一、对地下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适宜性评价
二、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第四章2011年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水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一、水生态系统对城市的影响
二、城市发展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水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水生态系统问题分析
一、中心城区湖泊及主要排水渠污染、淤积严重
二、湖泊与江河之间缺乏有效的连通和互动
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四、滨水区建设与保护起步较晚
五、水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结构性矛盾
第三节 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一、转变思路,高起点做好规划
二、谋定而动,着力付诸实施
三、制定规则,加强政策引导
四、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回圈经济
五、加大宣传教育
第四节 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工程与实践研究

第五章 2011年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问题特征
第二节 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三节 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二、重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
三、管理缺失及生态环境建设不足
四、制度不完善及执法力度不足
第四节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一、明确设计生态化理念
二、注重生态绿化
三、加强工业生态化发展
四、完善环保设施
五、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第六章 2011年贵阳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分析
第一节 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生态环境分析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二、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三、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四、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计算
第二节 贵阳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一、聚居条件指标分析
二、聚居建设指标分析
三、可持续性发展分析
第三节 贵阳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改善人居聚居条件
二、加强人居聚居建设
三、完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第七章 2011年西安生态城建设研究
第一节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
第二节 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

第三篇:评价篇
第一章 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三、可靠性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
五、可查性原则
六、前瞻性原则
第二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针体系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三、评价标准
四、评价模型
第二节 重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一、权重系数的确定
二、健康状态的确定
三、对比评价

第三章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生态城市投入与效益指标的筛选
一、生态城市投入指标体系
二、生态城市收益指标体系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一、投资净现值(NPV)评价
二、投入贡献率评价
第四节 生态城市环境建设方案的选择
一、确定需要建设的项目
二、确定优先的投资项目
三、确定主要投资项目
四、确定最优的投资项目

第四章 2011年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权数确定
三、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
第四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
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
第五节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
二、推行清洁生产
三、倡导绿色消费
四、建设生态住宅
五、发展环保产业
六、全面实施IS014000认证
七、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八、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第五篇:管理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
第一节 政府
一、政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居民
第三节 小区
一、小区环境生态化
二、小区发展的生态意识
三、小区对居民的组织作用
第四节 社会团体
第五节 企业
第六节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二、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动力、以公众参与为手段
三、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四、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
五、以人为本,追求城市、人、自然和谐统一
六、秉承可持续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研究
第一节 生态城市应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迭加
第二节 人文生态的内涵
一、物质形态层面
二、精神形态层面
三、制度法规层面
第三节 良好人文生态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有利于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
四、有利于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五、有利于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节 构建城市良好人文生态的着力点
一、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
二、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
三、凝炼城市人文精神
四、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

第七篇:规划设计篇
第一章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第一节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一、以环境为本
二、将自然融入城市
三、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五、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
六、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第三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一、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
三、绿化系统的规划
第四节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
二、社会发展指标
三、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第五节 生态城市规划趋势
一、高度综合的规划理论
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分析方法
三、生态城市规划是“软”与“硬”结合

第二章 城市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第一节 生态设计概述
第二节 公共设施设计生态化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第三节 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一、生态化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二、生态化公共设施的结构设计
三、生态化公共设施的功能设计
四、生态化公共设施的外观设计
五、生态化公共设施能源的选择
六、生态化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亲近自然的情感需要

第三章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研究
第一节 生态廊道的功能
一、保护野生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游憩功能
三、减少景观破碎化,维护城市生态格局
第二节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一、生态廊道的规划原则
二、生态廊道的结构特征
三、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设计
四、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

第四章 生态城市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交通设计概述
第二节 生态城市交通特点
第三节 惠州市交通组织规划设计背景简介
第六节 惠州市区路网现状与改善设计
一、惠州市区整体交通构成情况
二、惠州市区环路重迭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惠州市区区域过江信道不足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惠州市区区域过江信道交叉口重新设计

第五章 生态城市地质环境建设研究
第一节 我国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第二节 德国的地质环境建设
第三节 对我国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
二、采用更加节约、更加符合生态学规律的建设方法
三、改进道路施工工艺,大力推广通透性路面

第六章 城市生态调控的重要性研究
第一节 城市生态调控的理论基础
一、复合生态系统原理
二、组织理论
三、生态控制论
第二节 国内外城市生态调控的实践
一、国外进展
二、国内进展
三、对比分析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生态调控中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
二、生态模拟
三、生态功能分区
四、生态回馈调控
五、集成优化途径
详情: http://www.reboreport.com/baogao/qita/201112/3428532XZ4.html

⑧ 生态城市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到2012年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 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1 城市生命
支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重点在于:
1.1 水资源利用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1.2 能源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1.3 交通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1.4 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2 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2.1 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2.2 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3 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2个或2 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4 环境教育
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 为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环保事业推向市场;
(2) 创造合作的机会,如学校、机关和社区等,扩大社会影响;
(3) 深入宣传生态思想,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
(4) 通过政策、法令强制执行。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天津、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⑨ 生态城市应该如何建设

生态 城市是未来 城 市建 设的发 展方向, 其中 既 包 含了城市建 设, 也 有自 然 保护 ,比如城市建 设 中的 海 绵城 市, 以及城 市 自 然 生态 ,比如城 市湿地 、城 市 水 系的保 护 ,这 方面可 以 关注 下 环 保 企 业 东方 园 林, 他 们在 这 方面 很有 经 验

⑩ 如何理解城市生态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的要求具体有哪些措施存在哪些问题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可见,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而是为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寻求良策。

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城市具有新闻传播网络系统,可以迅速传播大量信息。城市具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如电话、电报、传真、计算机网络等,能够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衔接起来,高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

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输入分散、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集中的有序的信息。在城市的输出物中,除了物质产品和废物以外,还有精神产品,这就要靠信息流来完成。报纸、广告、书刊、信件、照片、电视、电话、收音机、电脑及电脑网络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人们的集会、交谈、讲演等,也是交流信息。一个城市信息的流量大小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城市大气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和氟化氢等。

粉尘 粉尘包括降尘(粒径在10 μm以上)和飘尘(粒径在10 μm以下)等颗粒性物质。降尘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多产生于固体破碎、燃烧残余物的结块等。刮风和沙暴也可以产生降尘。飘尘主要来自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烧煤、烧油、冶炼钢铁等都会排出大量飘尘,其中含有多种金属微粒,如铅、汞、镉、铬、钒、铁及其氧化物,对人体有毒害作用。飘尘极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人患病。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危害很严重的污染物,因此,常被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主要是由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等燃料时产生的,有色金属冶炼厂、硫酸厂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往往和飘尘结合在一起,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上呼吸道与水生成亚硫酸和硫酸,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时间久了,可引起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及气管炎等。硫的氧化物在空气中遇水汽生成具有腐蚀性的酸滴、酸雾或酸雨,其毒性比二氧化硫大10倍,对农作物的危害特别严重。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包括亚硝酸、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多种氮的氧化物,但构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氮肥厂等工厂也会产生一些。

二氧化氮可使人患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等疾病。近年发现二氧化氮有致癌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不良影响。

一氧化碳 据报道,现在大气中的一氧化碳,有80%是来自汽车尾气。一氧化碳危害人体,轻者可引起贫血、心脏病及呼吸道感染等慢性疾病;重者会立即死亡。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和工厂烟囱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经太阳光紫外线照射而生成的一种毒性很大而且不同于一般煤烟废气的浅蓝色烟雾。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烷基硝酸盐、酮等一系列氧化剂。

光化学烟雾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使人眼睛红肿,喉咙疼痛,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视力衰退,头晕目眩,手足抽搐。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