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网络生态治理
『壹』 三七种植克服连作障碍不再打一枪换个地方啦
三七病害生态治理试验基地
说到三七,云南人都很熟悉。近两年,不管是药店还是农贸市场,卖三七的随处可见,商家还会帮着现场打磨成粉。然而,三七的连作障碍一直制约着其发展。2月29日,在云南农业大学举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介绍,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不施用任何农药的前提下已经克服三七连作障碍,可建立三七永久生产基地,实现三七产业的现代化。
现状扫描
三七“跑马式”种植
质量和标准化难保障
朱有勇介绍,三七是云南生物产业标志之一,也是我国的大宗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但连作障碍是制约优质原料生产最大障碍。同一块土地,第一茬种植三七长势喜人,第二茬种植可能连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不仅三七有连作障碍,烟草、黄瓜、番茄等作物也存在这个问题。
文山是三七的道地产区,但连作障碍使文山几乎没有土地适合种植三七,西南各地原本不种植三七的地方也开始种植。据不完全统计,红河、玉溪、大理、贵州、四川等地的产量超过了总产量的60%。
朱有勇说,连作障碍导致三七“跑马式”种植,种一茬换一个地方,逐步远离道地产区生态环境,加之气候、土壤和水源农田环境影响,三七质量和标准化难以保障,企业或种植户更是无法建立长期生产基地,政府和行业部门难以有效监管。另外,三七还面临农残和重金属超标问题。
分析治理
采用生态治理新途径
成功克服了连作障碍
日前,朱有勇院士团队宣布采用生态治理这一新途径, 克服了三七连作障碍。
实践表明,不施用任何农药的生态治理与农药防治相比,对根腐病、猝倒病、黑斑病、圆斑病防效达到92.4%、85.8%、91.3%、90.5%。对害虫,采用物理防治、害虫诱引、高温消毒、改善生境等一系列生物防治技术非常有效。对连作土壤还要采用物理方式消毒,消除土传优势病原菌群、地下害虫、杂草种子和化感物质。
三七连作障碍难题的解决,使得文山、砚山、丘北及相邻生态三七道地产区可以建立永久生产基地,形成标准化、生态化的三七产业核心;利用土壤改良和病虫害生态防治的技术创新,从种植源头杜绝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污染,保障三七产品的安全。朱有勇说:“在试验中,我们一点农药都不用!”另外,还实行网络化全自动电脑管理,用户在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寻甸基地的生产情况。
破解难题
连作障碍
● 表现:三七连作导致坏死和枯萎,间隔10~20年尚难以消除,同一块土地,难以连续种植三七。
● 原因:长期认为三七的连作障碍是土传病害所致,继而发现为自毒作用、土壤富营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复合影响所致,单一措施难奏效。
破解方法
● 研究人员按三七生长发育参数,构建光温水肥可调可控的种植棚,利用工程技术系统解决三七种植中的生长发育基本要素;
● 明确三七种传病原,建立种子健康检验和处理技术;
● 研发三七播种机,实现播种机械化,提升工作效率;
● 依据病害发生的“三要素”,采用控氮、控温、控水、避雨、消毒等措施,进行三七病害生态治理,解决农残问题。
实践成功
● 小试:实现5年连作
采用生态工程系统治理后,朱有勇院士团队试验了150余个土壤改良方,1000余个试验处理,调试光温水肥管理模式,小试取得了成功:实现5年连作。
● 中试:已成功连作4年
小试获得成功,让研究人员喜出望外,又筛选5组优化技术进行中试试验,中试效果良好,存苗率、株高茎粗、鲜重干重逐年提高,已成功连作4年。
● 放大试验:连续3年成功种植50亩
在中试基础上优化一套连作障碍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在寻甸、文山、石林连续3年进行50亩放大试验,也取得了成功。
『贰』 农业防治与生态防治的区别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侧重于经济化、机械化和科技化;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利用传统农业有效经验及现代化科技及管理知识,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和谐方面。按咨询机构中金产业的理解,现代农业强调的是高能源投入、高度机械化、高度社会化运作及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生态农业则强调是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结合,现在国内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园就是从人和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避免因急功近利导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最终影响整个效益。
农业防治(agriculturalcontrol):为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文名
农业防治
外文名
agricultural control
目 的
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主要措施
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
简介
通过耕作栽培措施或利用选育抗病、抗虫作物品种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且应用普遍。其特点是:无需为防治有害生物而增加额外成本;无杀伤自然天敌、造成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及污染环境等不良副作用;可随作物生产的不断进行而经常保持对有害生物的抑制,其效果是累积的;一般具有预防作用。但应用上常受地区、劳动力和季节的限制,效果不如药剂防治明显易见。发展概况
农业防治法伴随种植业的兴起而产生。中国先秦时代的一些古籍中已有除草、防虫的记载。以后,如《齐民要术》等古农书中对耕翻、轮作、适时播种、施肥、灌溉等农事操作和选用适当品种可以减轻病、虫、杂草的为害,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防治也一直被用作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欧美国家报道了有关农业防治取得明显效果的一些实例。如美国1792年J.H.黑文斯首先报道冬小麦Underhill品种可抗严重危害小麦的黑森瘿蚊;1831年英国报道苹果品种WinterMajetin能抗苹果绵蚜;1841年美国T.W.哈里斯在其著作中对调节播种期、施肥、田园清洁、秋耕和选用抗虫品种等农业防治措施作了较系统的阐述;1860年前后,法国通过引进美洲葡萄作为砧木,解决了葡萄根瘤蚜的严重为害,挽救了濒于崩溃的葡萄酒工业。进入20世纪,由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为农业防治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研究和应用的广度、深度都有明显进展。1915年,美国E.D.桑德森开始以生物学观点研究了多种农业防治方法。其后,在主要害虫抗性品种的培育、筛选和鉴定,抗性机制、抗虫性和害虫致害力的遗传,以及环境条件对作物抗虫性的影响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步取得进展。1951年R.H.佩因特所著《作物抗虫性》一书发表,作物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开始成为农业昆虫学的一门分支学科。70年代关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提出以后,农业防治成为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项具有预防作用的措施而日益受到重视。耕作栽培措施的利用
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中心;有害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以作物为其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一切耕作栽培措施都会对作物和有害生物产生影响。农业防治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选用适当的耕作栽培措施使其既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又能抑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