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低碳生态建筑

低碳生态建筑

发布时间: 2020-12-11 04:07:10

Ⅰ 节能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之间的关系提出背景发展趋势国内发展动态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建造和使用的全过程中,在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空间的同时,消耗资源少、消耗能源低、对环境影响小的建筑。
生态建筑是指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的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的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有利于居住者健康的建筑。
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都应该是节能建筑
具体背景您可以查一下网络资料,有详情解释的
国内发展动态:目前国家大力推广和提倡建筑节能
建研院上海分院-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研究中心

Ⅱ 什么是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有什么区别,还有啥是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

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区别:

1、概念不同

可持续建筑是查尔斯·凯博特博士1993年提出的,旨在说明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建筑业的责任,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内容包括从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到与这些有关的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

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理念不同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

3、原则不同

可持续建筑树立建筑材料蕴藏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构件。

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Ⅲ 对低碳建筑讲座的感受

所谓来生态建筑,是根源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Ⅳ 如何区别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和节能建筑

1、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2、生态建筑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uilding 定义: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
3、节能建筑 英文名称:energy-saving building 定义: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
4、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有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

Ⅳ 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绿来色建筑是生态建筑的微观表自达,那么低碳建筑就是绿色建筑的概念延伸。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概念基本一致,但绿色建筑注重建筑物在修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忽视建筑物在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建筑应当包含绿色建筑,而部分绿色建筑不能叫低碳建筑。

Ⅵ 世博的低碳技术及生态建筑

电话、电梯、胶片、收割机……历史上许多技术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走入现实生活,最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百年间,积聚智慧的世界博览会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时尚风向标。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始终,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应用得到集中展示。我们关注低碳经济下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猜想这些技术有没有可能像电话、电梯一样,从世博会走向现实生活?我们拭目以待。

持续184天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即将在5月1日盛大开幕。在“绿色、低碳”的大背景下,本届上海世博会将通过一系列的低碳设计、低碳建设、低碳运营,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践行“低碳世博”的口号。届时,参观者将在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体验到无处不在的低碳理念,同时也将感受低碳技术带来的美好绿色生活。

“借光”规模最大

太阳能应用树立样板工程

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率,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优势和潜力,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此次世博会主办方和参展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

据了解,在目前我国所有类似项目中,上海世博会设计应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光伏建筑一体化规模最大、技术最多,这也是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在整个世博园区,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等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等设施,发电能力总计达5兆瓦。其中,主题馆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而按上海市目前标准的光照条件来计算,仅主题馆和中国馆就可年均利用其光伏组件发电284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二氧化硫约84吨、氮氧化物84吨、烟尘762吨。

除了用于发电,太阳能还被充分应用到世博会的景观设计和公共设施建设的细节中。在园区内,形态各异的太阳能景观灯、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喷泉和动态景观等随处可见;而既能避雨又能发电的太阳能长廊、太阳能停车场和充电站、太阳能分类垃圾桶等也都将集体亮相,让游客随时随地体验到太阳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低温热水发电的专利技术此次也投入了实际运用。运用这一技术的上海企业联合馆在屋顶上布置了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与许多世博展馆使用的光伏电板不同的是,集热屏上布满了充满水的管道,在吸收太阳能的情况下,管道内可以产生95℃的热水。据了解,这样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在夜晚仍然可以利用水的余温工作,借助低温热水发电新技术,输出电功率超过200千瓦以上,电能可以提供建筑展览和日常用电需要。低温热水发电的意义在于,以前150℃以下的工业热水被当作冷却水浪费掉,这一新技术的投入运用,将使大量能源得到再利用。

从世博开出新能源车

新能源动力汽车目前已在上海进入商业化运营

急速增长的机动车在带给我们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污染。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出行不仅成为公众的热议话题,也成为时下业界研发的重要方向。而本届上海世博会在园区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上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研发的成果,大力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努力实现园区零排放、周围低排放的低碳公共交通目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参与世博公交服务。其中,园区内的公共交通系统将通过使用300辆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200辆燃油电池车,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而包括500辆国Ⅳ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排放车将帮助实现园区周边低排放。以每部电动车日均行使200公里/传统车油耗百公里40升计算,120辆纯电动车和36辆超级电容车每天可节约燃油12480升,世博会184天累计可节约230万升燃油。

而一大批先进的高端技术也将首次被应用在世博电动车上。如使用寿命是普通电池两倍,续行里程超长的晶胶电池,在一次充电结束后,续行里程可达100公里以上。此外,已正式投入运营的100辆油电混合动力车则采用独立的电机——镍氢电池组动力辅助系统,配合高效节能智能发动机,在保证充沛动力和性能的前提下,不仅可达到节油15%以上的效果,同时排放也可降低15%以上。

本届世博会期间,参观者还将有机会看到一款新奇的“叶子车”。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将向游客展示的这种负排放概念车,提前向大家展示2030年城市低碳交通前景。据了解,这款车通过设置在车顶的“大叶子”,运用光电转换、风电转换、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技术,把能源消耗和能源制造有机结合在一起。“叶子”独特的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不但能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动能,更能将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从而实现汽车负排放。

据了解,新能源动力汽车不仅仅是在世博园内运用,目前已在上海进入商业化运营。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燃油电池客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还在30多条公交路线上投入使用,而使用天然气的公交车已有80辆左右,极大地带动了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运用。

水可储能,也可洁净

合金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助力雨水处理回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将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此次上海世博会将展示在雨水收集、水循环和水处理技术上的先进经验,为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一个样本。

世博园区从源头环节就体现了节水和回收利用的需求。一方面采用了大量节水设施,包括节水型卫生洁具、节水型绿化灌溉设施等。另一方面,园区内大量采用的透水地面,可以有效减少外排至城市雨水管网的径流量和径流污染。而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中国馆等四大永久场馆和世博轴,都将建设屋面雨水利用系统,雨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可达到100%,预计可节约自来水100多万立方米。其中,城市未来馆的生活用水和雨水回收项目,规模为120吨/天,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合金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年处理量将达4万多吨,处理后的中水全部用于冲厕和绿化。

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分散式能源利用装置则是考虑到临近黄浦江的优势。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演艺中心、世博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等都将采用这些设备,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水源中,而在冬季则从水源中获取能量。通过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统,在冬季预计可节约能源费用30%左右,在夏季,则使制冷效率提高7%,从而使得整个世博园区内的空调运行费用降低20%。

来自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案例馆则将目光瞄准了目前业界广泛关注的湿地治污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活水公园内的广场地下有一个厌氧处理沉淀池,收集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污水并进行初步处理。随后,通过高坡的自然落差,被初步处理过的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那里有鱼鳞一般的植物床和养鱼塘,污水通过植物、鱼类的吸收转化,达到净化目的。最后再经臭氧氧化塔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由卵石铺地的小溪流入亲水空间。

建筑材料要可再生、可回收

外层膜结构可以制作环保袋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几乎占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专家预计,至2020年,建筑能耗也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此次上海世博会,各展馆对低碳建筑的理念和实践就做了一次集中展示。按照世博会的惯例,各国家馆均为临时建筑,因此在场馆设计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采用可循环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同时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德国馆采用了神奇膜建展馆,展后变身再利用。据介绍,整个展馆使用了1.2万平方米的薄膜,覆盖展馆顶部及四周,用来遮阳隔热。这种特殊材料制成的膜,展览结束后可以经过技术处理后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甚至是购物袋等产品。而韩国企业联合馆建筑的外立面也采用了可再利用的合成树脂膜材料,世博会后将被“剥下”,做成环保袋,放在超市供市民领取。

不仅表面材料要可以回收利用,建筑本身也要可以灵活拆分,从而实现回收再利用。挪威馆就被设计成15棵可以独立形成结构的“树”,作为一个可以拆分的建筑,以便世博会结束后回收再利用。这一理念在北京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北京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用全面焊接的方式,而是采用“螺栓+点焊”的技术,确保将来对建筑材料的完整拆分和利用。世博会结束后,北京馆的所有钢梁、LED屏幕将实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

节能建材、太阳能、清洁能源汽车、雨污水回收利用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相关专家表示,因为世博会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限,所以在短期内集中宣传低碳理念和展示低碳技术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世博会的低碳效应,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政策试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为上海乃至更大范围的发展方式转型打下良好基础,为长远的低碳发展注入强大的后劲。

Ⅶ 低碳建筑是什么,与绿色建筑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的微观表达,那么低碳建筑就是绿色建筑的概念延伸。回目前,低答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概念基本一致,但绿色建筑注重建筑物在修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忽视建筑物在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建筑应当包含绿色建筑,而部分绿色建筑不能叫低碳建筑。

Ⅷ 景观设计对低碳城市环境的营建会发挥何种作用

【摘 要】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是当前的时髦话题,也是当前各学术领域的研究重点,它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和能源安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对这一研究也刚刚开始。本文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对环境景观的主要要素提出了低碳设计的策略,以期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的景观设计活动有所借鉴。
【关键词】景观设计 低碳 生态
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 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 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 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 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 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 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 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 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 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 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 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 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 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 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 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 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 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 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 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本文系2010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编号:10C026)
参考文献
1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 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及战略意义。城乡建设,2009.11
3 郑文摘。低碳将成“十二五”中国城市化重要导向。新重庆,2009.12

Ⅸ 如何区分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

  • 节能建筑与其他概抄念有交集,但侧重点不同,节能建筑主要侧重在节约上,即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自然能源的充分利用等。

  • 生态建筑的概念确定上综合性最强,将整个建筑与人和环境看做整体,甚至将整个建筑组群及周边环境看成整体。

  • 绿色建筑、低碳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包含了低碳和绿色建筑,其关注的内容和着眼点更加广泛而完整。例如在减耗方面,可持续建筑不仅要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减少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其他有害气体对臭氧层的破坏,减少磷化物和重金属的排放,以避免对全球环境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Ⅹ 连云新城的低碳生态建设规划

低碳、生态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连云新城低碳生态建设是推动连云港市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引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是提升连云港市城市形象的关键机遇。
《连云新城商务中心区低碳生态建设规划》,凝结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实践,制定了涵盖生态环境、高效低碳、舒适宜居、先进智能四大领域的指标体系,共计26项低碳生态建设指标,为连云新城打造国际先进的低碳生态之城确定了方向与目标。
多水源多用户系统——构建安全循环型供水保障体系
连云港市区水源单一,规划引入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传统水源,是提高城市供水自我调控能力,保障战略性供水安全,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战略选择。
景观水质保障系统——构建智能型水生态自净支撑体系
规划以生态驳岸、生态浮岛净化上游来水,以智能调蓄、河道引流、综合配水保障湖水生态活力,建立一整套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水质保障和处理系统,营造出商务中心区的亲水佳境。
可持续能源系统——构建城市绿色能源集成体系
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把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到最低,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优化能 源结构,构建生态友好的立体能源系统。
通过生物质能源项目、地源热泵项目、风光照明项目、光导传输项目等重点工程,可实现新能源使用率超过6%的国内先进水平。
绿色建筑综合应用系统——构建城市立体化节能配置体系
规划通过供暖、通风、空调、照明、供水等领域的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商务中心区建成时将有50%以上的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与使用空间。
绿色低碳综合交通系统——构建城市绿色输运网络体系
规划人性化、低排放、多元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构筑城市快速、低碳、绿色的社会交通输运体系。
采取“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环保节能模式,城市建成后,步行、自行车、公交、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83%。
综合防灾减灾系统——构建城市安全预防应急体系
为了应对洪水与内涝、台风与风暴潮、地震与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规划通过建立广域防灾基地、防灾公园、防灾中心,绘制防灾地图和疏散路线,强化整个城市的灾害抵御能力,使城市具备高级别的安全性和协调应变能力。
立体景观生态系统——构建城市自然与人文价值体系
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未来城市的核心价值,规划通过立体化生态体系布局,让水流、植物、景观与建筑群落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使得城市可以成为一个与自然同呼吸、共交融、和谐一体的人居景观。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