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因子生态方法

因子生态方法

发布时间: 2020-12-11 14:30:52

生态地质环境研究方法

勘查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周边的低山丘陵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区4个地貌单元,其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很大,环境现状颇为复杂。正确地划分勘查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合理地选择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因子,对区内诸多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评价,是本次生态地质环境及其演化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根据勘查区范围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通过常规的地面调查耗时长、耗资大,且无法满足研究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本次工作采用了先进的陆地卫星遥感解译的方法,委托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进行。

本次遥感解译工作选择20世纪70年代的MSS数据作为本勘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值,选择90年代的ETM数据作为勘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值。通过对两个时段卫星影像数据采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结合目视解译来研究勘查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背景条件、现状条件,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勘查区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同时对环境演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塔里木盆地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划分

如何划分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原则。本次工作根据区内生态地质环境的特点,在参阅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共划分出3种生态地质环境类型,13个评价因子(表7-1)。

表7-1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及评价因子分类

1.土地利用类型(Td)

1)耕地因子包括棉田、稻田、玉米地、豆类及谷类种植地,少量休闲地和弃耕地。

2)草地因子包括芦苇、芨芨草、甘草、麻黄草、罗布麻、胖姑娘等草本植物。局部混生有稀疏的胡杨、灰杨、沙拐枣等乔木和红柳、梭梭柴、骆驼刺等灌木丛。

3)林地因子包括胡杨、灰杨、榆树、柳树、沙拐枣和大面积的红柳灌丛。在勘查区内许多地段,林地中混生有芦苇、芨芨草、麻黄草等草本植物。

4)沼泽地因子包括湿地、积水洼地和与沼泽地共生的草地。湿地和积水洼地内有时生长有少量胡杨、灰杨和红柳,草地中可见有芦苇等生长。

5)砂砾石裸地因子主要包括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砾质带内的粗砂、砾石、砂土等混杂堆积物,少部分基岩风化破碎后淤积而成的细砂及粘土,在主干河流河道内由冲积堆积形成的泥砂及细砂。

2.沙化土地类型(Sh)

沙化土地类型是按照风积沙或平沙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分为4种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因子,即Ⅰ类因子:严重沙化土地;Ⅱ类因子:重度沙化土地;Ⅲ类因子:中度沙化土地;Ⅳ类因子:轻度沙化土地(表7-2)。

表7-2 沙化土地类型评价因子划分标准

3.盐渍化土地类型(Yz)

盐渍化土地类型是根据盐斑所覆盖的面积百分比,结合植被生长的状况,分为4种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地因子(表7-3)。

表7-3 盐渍化土地类型评价因子划分标准

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解译标志

对区内3种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遥感解译,主要依据上述评价因子在ETM和MSS合成图像上显示的色彩信息、结构信息及形态展布特征,分别建立了13种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解译标志(表7-4)。

表7-4 生态地质环境13种评价因子影像特征

续表

⑵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绝大多数生态因子都相互影响。例如温度升高加强蒸发能导致土壤缺水,温度过低冻结土壤水分也阻碍植物吸水。有些因子直接作用于生物体,如日照、温度、水分等,称为直接因子;有些则通过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体,如地面坡向、坡度常影响日照和土壤含水量等,这些因子称为间接因子。但坡向、坡度等因素有时也常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与活动,所以直接和间接因子的划分只能是比较粗略的。还有时两个直接因子共同作用于生物体,产生综合效果。例如生物体质因缺乏食物而下降,在低气温下就容易冻死。 生物生存于特定生境中,受多种因子的综合影响,但其中只有一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限制因子)。这是在一定时间内针对特定对象而言的,例如生物所需营养中最缺乏的成分常常成为决定其生存的限制因子,再如日照时间的变化是触发植物发育阶段转变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转变时期,它便成为限制因子。 生态因子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况有几种:可能仅仅作为信号,如通过动物的神经系统引起行为变化;也可能通过多种途径造成生物正常或异常的生理反应;还可能直接影响生物的解剖结构。就生态因子的性质看,不外物质、能量和信息3种。它们通过种种渠道输入生命系统,作用形式大体有3类:
① 构成维持生物代谢和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理化条件。这些理化条件也都表现为能量或物质,如日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② 构成种种破坏力量。例如天敌、自然灾害(超限的理化条件)及某些人类活动(滥垦滥牧、工业污染等)。
③ 仅仅作为信息,诱发生物的节律性反应。例如日照和温度的昼夜或季节变化,能引起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等阶段变化和动物的冬眠、迁徙等周期活动。
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但通过生物间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到群体。同种动物的集群活动可以增加取食和避敌能力。群落食物中某环节的增减,常导致连锁反应,例如天气变化造成蝗群增长及其相变,继而导致迁飞,破坏迁入地的大片植被。
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对于温度,各物种反应不同,有些物种能适应的温度却可能使另一些物种死亡。一般说,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适应性也不大相同。环境在变,生物的适应性也随之改变。一个物种可能通过生理过程适应一个新环境,当新旧环境差别太显著时,可能需要较长时期的适应过程,引种驯化便属此类。在生物发展史中,生态因子作为选择因素淘汰掉不适应的物种。生态因子还可能直接诱发基因突变或重组,促进生物进化的进程。

⑶ 向高手请教“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来答”

生态因子 —— 组成环境的因素就称为环境因子,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两类。

非生物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前者构成种内关系,后者构成种间关系;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 用 —— 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有机体的影响。
反作用 —— 有机体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捕食、寄生等。 限制因子的概念

1.什么是限制因子?

定义: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2. 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利比希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化学家,他是研究各种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他的基本思想是,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植物就会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就最少。这就是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3.谢福尔德的“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只是提出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能成为限制因子。但事实上,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因此,每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耐受性定律 ——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因子的其他作用

因子补偿作用

除了能适应环境外,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生物还能改变自然环境,减少温度、光、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这就是生物对因子的补偿作用。这种补偿作用常见于群落水平中,但在种内同样可以见到。

群落水平上的因子补偿作用的例子很多。例如在一个实验微宇宙中,整个群落的呼吸(如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指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很小,而微宇宙中的一个种(例如水蚤)的呼吸则明显随温度而改变。原因是群落中生物种类很多,它们的最适温度各不相同。但通过不同种间的生理调节和适应,整个群落就得到补偿,从而使群落整体的CO2释放量变动很小。这里就是生物(各个种)对环境因子(CO2释放量)的补偿作用(使群落整体CO2释放量变动很小)。

信号作用
生物还能利用一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作为确定时间,调节其生理节律和生活史中的各种节律的线索。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光照周期。

光照周期在一定地理纬度和一定季节是不变的,年年如此。例如,白昼延长意味春、夏的来临,白昼缩短表示秋、冬来临。于是,光照周期的变化就成为一个季节变化的信号,动物就依据这个信号调节自己的活动。
一些重要的非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早期的生态学教科书,主要是分章详细叙述各种环境因子,尤其是生物因子对动物生活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和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环境分析的篇幅便日益减少。考虑到这种情况,这里我们对于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只作概述性的介绍。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综和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4.阶段性和限制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那些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有关生态因子(量)的限制作用有以下两条定律。

(1)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1840年农业化学家J. 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发现,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CO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的微量元素如硼的影响。因此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之后的研究认为,要在实践中应用最小因子定律,还必须补充两点:一是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二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2)谢尔福德耐受定理(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生态学家V. E. Shelford于1913年研究指出,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就是Shelford耐受定律。后来的研究对Shelford耐受定律也进行了补充:每种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范围有宽有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广;生物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耐受性不同,繁殖期通常是一个敏感期;在一个因子处在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能力可能下降;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的范围内生活,可能是因为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⑷ 生态主导因子原理

生态系统动态受生态因子的影响,在诸多复杂的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几个是具有支专配作属用的(余作岳等,1996),即主导因子,它(们)直接影响岩溶脆弱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进程。

岩溶区的生态因子中,有光热充足、降水相对丰沛的一面,也有土地缺乏、人地矛盾尖锐、雨量分配不均、易涝易旱、灾害频繁等不利的因素,影响岩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其中的主导生态因子应该是土壤因子和水因子。土层浅薄、地力衰退、水土流失、人畜饮水困难,等等,无不制约着系统的发展。因此,岩溶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首要任务是控制水土流失、解决人畜饮水和耕地用水,提高土地生产率。

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生态主导因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分阶段调整工作重点。

⑸ 如何确定哪些生态因子是限制因子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摘要:园林植物是重要的造园要素,在造园中具有任何要素不可取代的“造景”与“生态”双重功能。本文从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历史探源入手,研究了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的原则及基本方法。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原则;方法1园林植物造景的概念莲,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宋、元、清初时期为我国园林园林植物造景是在园林造景艺术指导下,在满足园林的成熟前期,造园时对植物的选择栽植,利用园林植物造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园林植物(包景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造园时十分注意利用绚丽多彩、括乔木、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植物等)作为主要构千姿百态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临水料,以建筑、山石、水体为点缀配合,充分发挥植物本身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作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通过设计、选材、配置,建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洛阳名园造出符合总体规划的景观,以达到发挥其不同功能,形成记》中记载归仁园:“……北有牡丹、芍药数千株,中有多样化景观,供人们观赏。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规划设计竹千亩,南有桃李弥望……”,说明此园为一个花簇锦的重要环节,是园林建设的根本精髓。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清朝中叶和植物在园林中有构成优美环境,渲染气氛,衬托主景清末随着园林的日趋成熟,造园时对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的作用,能创造出充满生机的绿色自然景观。植物的自然用,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生长规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史,中国长期发展遗留下来的特有的园林文化,为现代园果累累,冬季枝干苍劲”的特定景观。园林植物不仅给人林植物造景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素材。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要求3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3.1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2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历史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所创造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出现在殷商时期,它是将植物造景中应尽量多用群落栽培,并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一定地域加以范围,让花草果木、鸟兽鱼虫滋生繁育,并规律。设计者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的组成、结构中借挖池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后来统称园囿,以鉴,才能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成功。不再单纯追求艺后则发展为以种植观赏花木为主的园苑。据载:吴王夫差术效果和刻板的人为要求,而是按照植物的习性要求去营曾造梧桐园(今江苏吴县),会景园(今浙江嘉兴),“穿沿造一个符合植物自然生长发育规律的群落,以便更好地发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这说明当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时造园及植物配置己具相当高的水平。3.2植物造景功能多样化屈原《离骚》记载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由于植物材料的丰富多彩,其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菊之落英”,这里已明确提到木兰与菊花已成为观赏植从传统的建筑物周围种植、假山上种植,发展到行道树、物。《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绿篱、广场遮荫、空间分割等;从传统的花台发展到花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坛、花境、室内花园、屋顶花园、温室等造景方式,极人树,原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魏晋南北朝时,地丰富了植物景观。现代园林的使用者为广大人民群众,随着自然山水园林的出现,人们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造景也是一种公共空间。传统的一石一木、诗情画意己不适合人愈加讲究。西晋大官僚石祟的金谷园,园内树木繁茂,植们的欣赏口味,而开阔的疏林草地、城市广场、森林公园物配置以柏树为主调,其他的种属则分别与不同的地貌相则更加受到现代人的喜爱。结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如前庭配有沙棠,后园植有乌3.3草坪、花卉大量应用柏,柏木林中梨花点缀等。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西方古典园林中草坪、花卉、雕塑的大量应用,成为盛时期,同时也是园林的全盛时期。在唐明皇的宫苑中,其区别于东方古典园林的标志。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植物配置合理,如沉香亭前植木芍药,庭院中植千叶桃交流与渗透,这种差别变得愈来愈小,也更符合人们的欣花,后苑有花树,兴庆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叶白赏水平。现代园林中草坪、花卉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一个发48展趋势,而且新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格相协调,对植物的

⑹ 何为生态学中限制因子

生态学中限制因子,抄是指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1、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生态因子中,具有影响力的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2、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既包括限制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的因素,也包括生态因子分布的因素。

3、、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分为非生态因子,即对有机体生活无明显影响的环境因子。又细分为生物性因子和非生物性因子。

4、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的影响是广泛的。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受这一因子的限制,这就是限制因子。例如,在干旱地区,水是限制因子;在寒冷地区,热是限制因子;在光能到达的海洋部分,矿物养分是限制因子等。任何生物体总是同时受许多因子的影响,每一因子都不是孤立地对生物体起作用,而是许多因子共同一起起作用。因此任何生物总是生活在多种生态因子交织成的复杂的网络之中。但是在任何具体生态关系中,在一定情况下某个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

⑺ 生态因子有哪些分类各种分类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有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生态因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生态因子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行为,改变生物的繁殖力和死亡率,并且引起生物产生迁移,最终导致种群的数量发生改变。当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某一种生物不适合时,这种生物就很少甚至不可能分布在该区域,因此,生态因子还能够限制生物物种的分布区域。但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并不是消极被动的,生物能够对自然环境产生适应。由此可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在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其性质、特性和强度方面各不相同,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为各类极不相同生物的生存进化创造了不计其数的生境类型。按照传统的做法,可以把生态因子广义的分成两类,六个基本类型。

1.非生物因子

(1)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

(3)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4)水生植物——溶氧量,光谱

(5)陆生植物——温度,阳光

2.生物因子。

(1)植物因子——植物之间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2)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3)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综合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2、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有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4、限定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往往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⑻ 生态因子分为哪五大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气候因子也称地理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根据各因子的特点和性质,还可再细分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为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温度因子可分为平均温度、积温、节律性变温和非节律性变温等。

土壤因子
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⑼ 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但也会受其环境影响。1、生态幅常常受生态幅较窄的生态因子所限制2、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决定于它临界期的耐性,通常生物繁殖常常是一个临界点,(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比营养期窄)3、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造成生物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适点不一致4、每个生物钟在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分布区,这是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⑽ 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

请参考网络生物因子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