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发布时间: 2020-11-23 03:13:39

❶ 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样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复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制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 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❷ 马克思的生态观的主题内容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辨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连年快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采取果断措施,加速我国从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

❸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西方国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我们却不能走这样的歪路,因为这是一条死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论述:“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被当做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论证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演化。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尤其是天文学上的“星云假说”、地质学方面的地质演化、生物学的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化学上的元素周期律以及人工合成尿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的核心内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自然
在马克思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它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也就是说,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认识到人类来源于自然,是从自然界中分化而来的,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类要靠自然界而生存。因为,不但人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来源于自然,离开了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而且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无机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人们形成不同的审美和精神世界。再次:自然是人的自然。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从一开始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说明自然, 从人类的生存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
总之,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论断,体现了他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毫无关系的“自在自然”,而是同人的存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其中包含着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包含着马克思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和价值追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根据和价值尺度。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上唯一科学和正确的思维形式。在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领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中获得帮助和启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论侧重。然而无论是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还是人对自然的绝对从属都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既强调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二者共同作用,人类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也才能改善,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更相信“人定胜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利用自然,而忽略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从而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进行人类的各项生产和生活活动。 (二)、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并不以热的意志为专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并永恒发展着的,其运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到各种联系背后的规律,并正确利用这些规律,才能正确地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既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事情,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并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一方面,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向适应的,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其历史局限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必将不断接受检验并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也必将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今天,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更是为了生存。因此,我们要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❹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向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转化,必然会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之中。实践的观点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观点,生态文明建设究其实质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而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于实践观及生态文明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为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
中国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非优化、非低碳化的产业结构。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很快,但生态破坏也很重要。当前我国的能源生产仍然是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为辅的能源生产模式。高硫化、高碳化、大气污染问题依旧突出。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党对于实践观及生态文明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为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实践的观点。本文还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实践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1.1实践的观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是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对实践作唯物辩证主义阐释的人,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从总体上概括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其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在这个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精辟论述,指出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我们应该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和检验理论。而生态文明建设恰好包含了这两层关系,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去改造自然。
1.2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句话科学地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统一的。这里的“环境”指客观世界,包括狭义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广义的社会文化环境。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实践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媒介。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引起客体(环境)的改变和自身改变,同时,伴随着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性质的变化,这三种改变又构成了一个系统主体,也就是说,在实践活动中,环境客体的改变与主体人的自我改造是统一过程。所以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忽视主客体通过实践相互作用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与自然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天然的。由此在人的世界里就有自然,人是离不开自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没有了自然就如同没有心脏,就没法在这个世界里存活,人只有靠自然界的有机体才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时刻要记住,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的存活,没有我们自然也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与自然不是彼此独立不相涉及的,自然与人的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生成了人,但并不无条件的直接满足人的需要。自然界的一切资源,都要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满足人。劳动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工具,人通过不断地辛勤劳动而改造自然界、去支配自然界,给自然界烙下深深的印记。
1.3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中介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相关论述,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会不再是‘旧人’。”马克思一方面承认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影响人,另一方面又要承认人也要改造、影响环境,在彼此相互作用中,人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能动性。人类正是在实践中改变周围的环境并改变人自身的,他们总是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认识,又反过来更好地改造客观环境,体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客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才能理解新世界观所实行的变革的实质。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及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实践作为社会生活本质和人的存在的本质,有两个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实践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有主体性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着的对象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这种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追求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使人的实践活动从只是把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作为预期目的而自身被认识、改造作为意外收获和副产品的过程转换到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与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相统一的过程,寻找一条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本身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具体实际。
1.4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不能离开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把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与改造社会的实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因为人是在社会生活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人对自然的改造是否科学合理,也会影响社会关系能否和谐发展。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状态下,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改革。很显然,我国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写入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有其深刻的战略意义。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理论推进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运用这一重要原理时。除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更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再次用于实践。
在《决定》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板块中,中共中央推进理论创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渐渐认识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之外,体制机制层面的羁绊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根本上破除这些难题,必须从制度上下功夫、做文章。《决定》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找准了推动问题解决的切入点,指明了破解难题的发力方向。
《决定》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依次为(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3)实行自愿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这四点不仅进一步扩充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性,还推动了十八大报告提法的理论创新,并与以往的具体经验一道,共同构成了更加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2.2结合理论在实践中推进
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以及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影响后世极其深远的名言,精准地指出了其哲学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根本特征和历史使命在于实践。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际。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央提制度建设,百姓提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这也不单单只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是一个当务之急的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抓住当前最新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实践中去,坚持客观规律,既要合理、灵活的把握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大方向,又要务实、彻底贯彻每一项具体措施,在实践中去突破难点、改进缺点,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朝着好的方向继续。
结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要推动这一制度的建立、落实,就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了解这一观点的发展过程,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理论中推进,在实践中发展。(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❺ 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价值。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倍加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就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因素、人口因素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共同构成社会存在,它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此,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就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构成。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自然载体和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状况,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在实践中,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协调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从哪些角度写文章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

❼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❽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俬著作中什么

这个其实还是相对容易的,我们知道他表达了一种社会主义的一个大局观。

❾ 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有什么启示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具有的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他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生态环境问题已演变成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在当代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的状况下,国内外学者们尤其是一些生态学学者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思想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点。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❿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间有何关系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