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
A. 生态失衡的原因分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论网络时代媒介生态失专衡的表征属及其原因
颜春龙;刘远军
网络时代,媒介的生态失衡和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异化将越来越严重。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在于媒介内外生态链的断裂。只有正确认识并分析当下媒介生态失衡的种种表征及其原因,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并使人类确立媒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以此促进媒介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颜春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610064(刘远军)
【关键词】:网络时代;媒介生态失衡;失衡原因
有CAJ 和PDF格式文件下载。
B. 求大神解答,怎样理解新闻传收环境和媒介生态学(环境学)中的“媒介环境”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内提供了综合、定量,容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C. 媒介地理学和媒介生态学的区别联系
“媒介地抄理学(Geography of Media)”的概念在国袭外最早出现在1985年[1](P493-494)。它是从媒介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边缘地带划分出来的一块小小的学术领地,也是传播学、媒介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搅拌、混合而建成的一座理论大厦。但是,从其学科渊源来看,它发端于文化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形成的那天开始,媒介地理学也就诞生了,并具备了独立的可能性。
西方文化地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Carl O. Sauer)《景观的形态》一书的发表[2](P6)。索尔首次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引进美国,并致力于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在索尔看来,文化景观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
D. 新媒体从哪些方面改变了以往媒介生态
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1,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2,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3,经营收入变化;
4,受众结构变化;
5,阅读习惯变化等;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主要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单一形式的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而新媒体是集传统意义的媒体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创意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加工以及新的诠释的一种新的媒体概念。也可以称作是第五媒体。 新媒体的形式随着生活科技以及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瞬息万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时下非常风靡的移动电视流媒体,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多点触摸媒体技术,重力感应技术,数字杂志等诸多形式。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动,以及对于信息的重新自我诠释,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经历参与其中获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新媒体技术的诞生是人们将平面媒体信息获取的枯燥性,延迟性,非互动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运用数字技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三方面改善了受众群体对于信息量冗杂以及信息质量残损的劣势,使得信息在保证量的基础上更加能使多个受众群体得到及时的沟通交流反馈,达到了市场,受众,市场反馈的良好循环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余。因此新媒体又可以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的参与性非常强,不需要太为复杂的设备,技术以及人员的配备就可以实现你自己的新媒体作品,如当下非常热捧的定格动画。在新媒体技术还未诞生之时,人们想通过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独创的想法有些许困难,但当新媒体技术诞生后,你只需要一台相机,一个剪辑软件,以及你充满创意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个新媒体的产物——定格动画。你可以将你的想法通过手工的形式加上拍照技术,在剪辑软件上将其排序剪切再配上声音便是你独一无二的数字微电影,每秒24张照片的速度可以让你的定格画面动起来,让你获得当导演的乐趣。新媒体技术就是交互式媒体的展现,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便是受众与媒体之间更多更深层次的互动。
E. 媒介生态学的简介
媒介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并保持着某种和谐。
F. 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电子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简而言之,可以归纳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上,电子媒介的发展促使受众所处的媒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微观上,电子媒介对受众生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受众对政治民主的参与、提高受众应对危机传播的能力以及建构新的日常生活方式等。
G. 如何理解“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就媒介生态这个概念的内涵说:“媒介生态是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另一位这方面的美国著名学者林文刚写道:“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还生活在由媒介创造的环境中。”也就是说,媒介生态学讨论的是:媒介构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态环境,这种媒介生态环境如何影响着人和人所处的社会结构。
可是,我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者望文生义地理解这个概念,把它解释为“媒介是条鱼”,即媒介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传媒的影响,媒介生活在何种环境中。就此近年出现了很多文章,出版了不少书,还培养了下一代的学生,却得不出任何学科内普世性质的结论。因为这个意义上的“媒介生态学”是个伪命题。问题在于:谁不是这个意义上的“鱼”?任何事物和人,总得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如果这个设定学科的逻辑成立,就会有无数的“××生态学”,然而,在国际上找不到对应的学科门类和学者。
H. 媒介融合能够形成了哪些复杂的生态环境
媒介融合当然是指抄不同的媒袭介之间融合咯,,媒介包括什么呢,这个词其实是一个非常哲学但又容易被简单使用的概念。媒介比较实物化的包括交通、电信、金融(以钱为媒介)、文字等等很庞大,广义的媒介更加复杂,人本身也是媒介,这里涉及一个怎么界定对象和中间者的问题,因为媒介是中介连接的东西嘛,可以是事件和物体,或者人。媒婆在婚姻中也是媒介,总之这个词很复杂。
I. 媒介生态学中为什么媒介形式比内容更具影响力
媒介生态学中为什么媒介形式比内容更具影响力
媒体生态,即传媒生态,其概念大概有三个层面:一是信息与受众层面的生态;二是媒介组织层面,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维持其成为正常生命肌体的生态;三是媒介的控制层面,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围环境与媒介肌体及信息活动之间关系的生态。有这样的说法,传媒生态是以媒介组织为有机主体,围绕信息活动展开的,与个人、社会、组织群体以及其他系统而产生的冲突、融合的系统。
媒体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系统,它的存在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生态系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之间共生共存、互相依赖,如果没有传媒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它们三者的功能将受到影响;二是政治、文化、经济等系统通过传媒生态系统发生关系,传媒生态系统使政治、文化、经济等生态系统的联系愈加紧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媒生态系统的作用将会变得更加重要。但是今天我主要想谈谈消费者和广告主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传媒生态系统是以传媒产品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相关要素的组合。包括传媒通过版面和节目反映出来的外在形态、频道(率)、人力、受众、信息集纳渠道、广告支持等等。
传媒生态环境是传媒开展传播活动以及自身生存发展所涉及到的环境条件。当今,媒介的网络化、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的全球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介环境。可以从内部矛盾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其加以细分。内部环境为传播科技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媒介变革,媒介变革改变着原有的媒介秩序和传播系统,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独立制作公司等新媒介的兴起和传统的大众媒介广播、电视、报纸、电影形成的激烈竞争更促进了媒介变革的深化,媒介的大裂变、大整合已经成为传媒领域说不完的风景。外部环境为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全球的传媒势力分布环境等等。
J. 张国良的发表文章
■ 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三)
■ 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二)
■ 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上海市民与媒介生态”抽样调查报告(之一)
■ 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
——我国首次就传媒“议题设置功能”进行抽样调查
■ 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
■ 国际化潮流中的日本大众传播媒介
■ 中日报纸国际报道之变迁及比较研究
——以1982、1998年《人民日报》、《朝日新闻》等为例
■ 再谈日本的新闻教育
■ 复旦传播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国良教授
■ 也谈新闻定义
■ 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
■ 无视,还是拒绝?
——析新闻媒介在传播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的态度上是否有误
■ 上海工人与新闻媒介
■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研究现状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