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帳篷墊
① 戶外帳篷里放底布好還是放地墊好
戶外帳篷多直接鋪於地面,會有濕氣和涼氣,建議用充氣地墊進行隔離。
【戶外地墊的種類介紹】
A. 發泡塑料防潮墊:採用高壓聚乙材料,經發泡成型後按不同規格切割成一定厚度的片狀,就成了常見的戶外防潮墊了。特點是閉孔、不吸水,價格比較低廉。由於耐用度較低,在國外通常是一次性使用。一些商家把低倍發泡切片與高倍發泡切片復合起來,這就是市場上見到的雙層雙色防潮墊,由於外層使用了低倍發泡切片,所以其底部的耐磨性大大增強了。這種墊子的優點是價格極低,重量極輕;但耐用性差,有異味,對健康不利。
B. EVA防潮墊:EVA又稱回力膠,和閉孔泡沫防潮墊相比具有彈性好、韌度強等特性,和第一類防潮墊比成本提高了將近一倍,不過在舒適性和耐用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但從其外觀上看,一般消費者很難區別兩者的差別,真正的EVA材料防潮墊在國內市場很少見。
C. XPE防潮墊:XPE防潮墊,又稱半孔泡膜墊,使用超高壓聚乙材料。這種材料雖不及純EVA材料高檔,然而強度、韌性和抗拉力都比閉孔泡沫材料好了許多,但拒水性不如閉孔材料,因此生產廠家製作這種防潮墊時,在工藝上通過高溫僵化做結皮處理,以增強防水性。這種通過結皮處理(壓花)的防潮墊,不僅增強了美觀性、拒水性,而且也提高了韌性,並且由於花紋的溝槽,透氣的感覺也比較好。XPE是近兩年推出的新品種,價格比閉孔泡沫材料略高,使用的舒適感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可以說是低檔防潮墊中理想的品種。但XPE從外觀看,感覺有些粗糙,這常會令人產生誤解,以為它的舒適性略差,但其實不然。XPE最大的優點在於材質中沒有添加有毒化學成分,不會散發令人作嘔的氣味。這才是它價格較高的真正原因。
D. 充氣防潮墊:這種被稱做氣床的防潮墊,在國內最早是被用作水上漂浮墊使用的,這種用棉布刮膠面料製作的氣床,防潮性能不錯,但體積較大、質量較重,並且充氣、排氣比較麻煩,在戶外防潮墊中是一個不常用的品種。
E. 自動充氣防潮墊:使用起來非常舒適,其感受類似家庭中的席夢思。在製作工藝上,防潮墊的內心用壓縮和膨脹性很好的海綿填充,擠壓海綿中的氣體,關閉氣嘴使墊內成為半真空狀態,體積會變小。打開氣嘴,在外界空氣壓力的作用下,海綿膨脹,可以自動把空氣吸到墊內,因此稱其為自動充氣墊,充滿空氣的防潮墊有非常好的彈性。
② 野外露營,除了要買帳篷和睡袋防潮墊,還要哪些細節的東西
必需品
1.頭燈或者手電筒(蓄電池燈)(晚上扎營走路沒那東西危險)
2.帳篷、塑料布(防潮)
3.花露水
4.雲南白葯噴劑、紅花油、創可貼
5.繩索
6.小刀
7、火種(火柴和打火機二者都要),但在高原地帶,火柴和打火遇高海拔很難打著,困此在高原地域最好是攜帶鎂棒取火。
8.潔凈的水(適量)
9.充足的食品
10.濕巾、紙巾
11.保暖用衣物
12.防身器具:如噴劑、高壓電棍等
13.綳帶
14.太陽鏡
15.望遠鏡
16.顏色醒目的衣物或飄帶,最好為大紅色
17.強力驅蟲劑
安全指南
選營地
在搭帳篷之前,必須仔細勘察地勢,營地上方不要有滾石、滾木以及野外露營風化的岩石,尤其是靠岩石壁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盡量要避免在凹狀的地方扎營。萬一發現滾石,應立即大聲喊叫,通知同行夥伴。
許多石塊有被泥土包裹的痕跡,這是識別發生泥石流的主要標志。營地不要選在離泥石流通道太近的地方。
如果是雷雨天的話,不要在山頂或空曠地上安營,會引起雷擊。也不要在河灘、河床、溪邊及川穀地帶建立營地,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
一些便於欣賞風景的營地,雖然是理想的露營場所,但是一旦下雨,理想場地將會變成災難之地。山谷里的水會突然暴漲,使河岸沒入水中。
另外選擇營地時,要選擇排水情況良好的地方。還需時常注意水源流水量及渾濁情況以及流水聲。一旦感覺異常,就要趕快逃。深夜或疲憊時都是導致災難的主要原因,不可粗心或觀察不仔細。
搭帳篷
搭帳篷時應盡量選擇在平坦、堅硬的地上搭帳篷。沙地、草地、或岩屑地等排水佳的都是理想的營地。入口要背風,盡量遠離有滾石的山坡。不要在河岸和乾涸的河床上扎營。帳篷四角要用大石頭等重物壓住。帳篷內要保持空氣流通。如果要在帳篷內做飯的話,要防止著火。為了防止飛蟲進入帳篷,可在帳篷周圍撒一圈煤油。帳篷搭建時,最好超南或東南面,能夠看到清晨陽光的地方。為了晚上不會太冷,可以選擇在有凹槽的地方搭建。
找水源
尋找水源、收集水在戶外運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
首先,在山區尋找水源的首選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區,如果在高山地區尋水,應沿著岩石裂縫去找,乾涸河床沙石地帶往往會挖到泉眼。
在海岸邊,應在最高水線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沉濾水浮在密度較大的海水層上。但是在飲用凹地積水處的水時,必須做到先消毒、沉澱後煮沸飲用。切不可為了解一時口渴,而不消毒,直接引用。
此外,收集雨水也是一個取水的有效方法。在地上挖個洞,鋪上一層塑料,四周用粘
土圍住,可以收集到雨水。
在野外,如果發現動物、鳥類、昆蟲、或人類的蹤跡,可以順著足跡找到水源。而許多植物中,例如竹類等中空植物的節間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飲用的汁液,棕櫚類、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和莖干都含有豐富的水分。
辨方向
在山野中行進,常常會遇到迷路的情況,這時候切忌慌張,要冷靜沉著,利用大自然中的一些特徵物來識別方向:
表法是比較簡單的辨別方法。利用傳統手錶有的時針和分針,但是前提是它表示的是確切的當地時間。越遠離赤道地區,這種方法會越可靠。在北半球,將表水平放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點刻度之間夾角的平分線指示正南方向。
另外有一種簡易指南針法同樣可以用來辨方向。將一截鐵絲(縫衣針即可)反復同一方向與絲綢摩擦,會產生磁性,懸掛起來可以指示北極。當然利用自然植物來尋找方向也十分便捷。若是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方向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即是南方。
巧生火
火不僅可以將食物煮熟,還能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可以烘乾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火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煙霧可以驅走害蟲,另外還可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削尖木棍。因此必須學會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地方生火。
正常情況下,打火機和火柴是最重要的點火工具。出發前在火柴上滴蠟,防止火柴變潮。火柴萬一潮濕,將它放在頭發裡面磨擦一番,頭發產生靜電可使其乾燥,另外,要記住:一隻小蠟燭只損耗最小的能量就可以維持很長時間,而且蠟燭是良好的助燃劑。
在有強烈的陽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凸鏡聚集後可以產生足夠的熱量點燃火種。放大鏡、望遠鏡或照相機凸鏡都可以作為生火的工具。
另外一種方法可以用電池生火。用導線連接車輛、手電筒或收音機中電池的正負極時發出的火花可用來點火。
當然,也可以回歸遠古時代,利用鑽木來取火。用一塊堅硬的紡棰狀木頭在一塊軟木底座上磨擦鑽孔,起初會落下細碎的木屑,爾後磨擦處會變熱,為便於鑽木,往往將硬的紡棰狀木頭纏在自製木弓上,加快轉動速度,盡快引燃火種。
營地選擇
營地選擇及其建設是關繫到全部人員休息的大問題,在營地的選擇很講野外露營究,以下是注意事項:
近水
露營休息離不開水,近是選擇營地的第一要素。因此,在選擇營地時應選擇靠近溪流、湖潭、河流邊,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將營地扎在河灘上,有些河流上游有發電廠,在蓄水期間河灘寬、水流小,一旦放水時將漲滿河灘,包括一些溪流,平時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發大水或山洪暴發,一定要注意防範這種問題,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發區。
背風
在野外扎營,不能不考慮背風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灘上,應要選擇一處背風的地方扎營。還有注意帳篷門的朝向不要迎著風。背風同時也是考慮用火安全與方便。
遠崖:扎營時不能將營地扎在懸崖下面,這樣很危險,一旦山上刮大風時,有可能將石頭等物刮下,造成傷亡事故。
近村
營地靠近村莊有什麼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沒有柴禾、蔬菜、糧食等情況時就更為重要。近村的同時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隊伍的行動和轉移。
背陰
如果是一個需要居住兩天以上的營地,在好天氣情況下應當選擇一處背陰的地方扎營,如在大樹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陽,而不是夕照太陽。這樣,如果在白天休息,帳篷里就不會太悶熱。
防雷
在雨季或多雷電區,營地絕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樹下或比較孤立的平地上。那樣很容易招至雷擊。
住宿溶洞
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的野外,常可見到各種形式的山洞,旱洞、水洞、穿山野外露營洞、復合洞等,住宿溶洞是野外旅行最為常見的方式之一。我們的祖先就是從住宿溶洞開始了新的地面生活。可見住宿溶洞是安全、方便、溫暖、避風避雨的好地方。住宿溶洞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通風
首先要察明該洞是否是通風的溶洞,而不是一個死洞。保持空氣的流通很重要的,可以點一支香煙察該洞是否通風,只要煙向洞中或洞外單向的飄動即說明此洞是通風的。
淺住
:洞多是比較深的,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最好將營地安排在距離洞口較近的地方,以方便撤營及轉移。
水情
:在確定一個溶洞可否住宿時,應先弄清此洞的水情,多數的溶洞都有流動的地下水在活動,有個別的地下水水情復雜,尤其在雨季就更應當注意,選擇的住宿地應當乾燥,上無滴水。
其他在溶洞住宿應當注意:不少的溶洞多有蝙蝠、燕子等動物棲息,因而入洞住宿最好少驚動它們,或者換一個洞。如果對洞穴探險沒有經驗應當在洞中少活動,單人活動應當禁止;在洞中住宿可以不用支搭帳篷,只需鋪上各種睡具即可,如果有蚊蟲可以燒煙驅趕。
露天宿營:露宿是對我們野外生活的一種鍛煉和考驗,同時也是一種難得地生活體驗。在沒有雨水、大風、風雪及霜的天氣,完全可以試試在露天下露宿的方式,不用支搭帳篷等任何遮擋物。露宿可以選擇一塊大樹下,鋪上塑料布、防潮墊,再放上睡袋,睡袋上可以再罩上一塊塑料布,或者在睡具的上方簡單的掛一張防雨布,露宿主要的問題就是防露水及蚊蟲的侵襲,可以在睡袋的頭套處罩一層紗網,以防蚊蟲,或連夜的燒煙火,燃煙可以防止霜降,減少露水,在一些農村可以看到農民這樣做為減少霜降。當然,雨季、冬天就不要露宿。另外,注意不要在水邊、草木密集的地方露宿,那些地方蚊蟲多,也不安全,同時,在露天露宿一般氣溫比帳篷里低5度左右,故要多加衣物,以防著涼。
另一種露宿的方式就是用吊床,吊床的優點是不會被地上的動物襲擾(如蛇等爬行動物),並在一些潮濕的地帶很適合,用吊床要在睡袋下墊防潮墊,並在吊床上方掛一張防雨布。有一種吊床式帳篷即有防雨蓬,同時還有防蚊蟲的紗帳,很適合叢林宿營。
雪屋:在大雪紛飛的雪天,如果雪地的雪比較厚實,就可以用雪做一個簡單的雪屋,這在東北地區的農村,獵人們就熟悉這種辦法。建蓋雪屋必須要有比較壓實的雪,再用鐵鏟等物切割建蓋,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不過多的研究特殊條件下的露營方法。
野外作息
合理的戶外作息安排是保障身體良好狀態的重要途徑,常常會由於激動、興奮野外露營等原因,大家在篝火旁一聊就沒完,或者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從而影響正常的休息。這要特別注意,因為大家活動了一天,身心都比較疲勞。這時隊長應當規定統一的作息時間,如不超過夜間12點休息,早上不超過7~8點起床,尤其要強調要統一,不能因個別人而影響整體。
露營是指不依賴山屋、旅社等人工設備,而是用自己准備的道具,在山野中生活過夜。露營雖然很有趣,但露營新手卻要注意很多項問題
建設營地
營地選擇好後即要建設營地。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野外露營地,整個營地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驟:
平整場地
將已經選擇好的帳篷區打掃干凈,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不平整、帶刺、帶尖物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塊坡地,只有坡度不要大於10度一般都是可以作為露營地。
場地分區
一個齊備的營地應分帳篷宿營區,用火區,就餐區,娛樂區,用水區(盥洗),衛生區等區域。第一個先落實宿營地。用火區應在下風處,距離帳篷區應在10~15米以上,以防火星燒破帳篷。就餐區應就近用火區,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活動及娛樂區應就餐區的下風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污染餐具等物,並距離帳篷區應在15~20米,以減少對早睡同伴的影響。衛生區應在宿營區的下風處,與就餐區、活動區保持一定的距離。用水區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別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下段為生活用水區。
建設帳篷露營區:如有數頂帳篷組成的帳篷營地區,在布置帳篷時,應注意:第一,所有帳篷應是一個朝向,即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並排布置。二,帳篷之間應保持不少於1米的間距,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盡量不系帳篷的抗風繩,以免絆倒人。三,必要時應設警戒線(溝),在山野露宿有可能會遇到威脅性的動物或者壞人的攻擊,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可以在帳篷區外用石灰、焦油等刺激性物質圍帳篷區畫一道圈,這樣可以防蛇等爬行動物的侵入。或者用電子報警系統等辦法。
建設用火就餐區: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塊兒或是相近的地方,這個區域要與帳篷區有一定的距離,以防火星燒著帳篷。燒飯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拾來的柴禾應當堆放在區外或上風處。就餐區最好有一塊大家圍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塊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餐椅"同樣用石塊最好,或者席地而坐,由於地氣對人體有害,故可以用各自的睡墊或氣枕頭代用一下,不要怕麻煩,至少要用雨衣或塑料布。多數就餐時間已經是天黑的時候了,應當考慮照明的位置,不論是用汽燈還是其他方式照明,燈具應當放在可以照射較大范圍的位置,如將燈具吊在樹上、放在石台上或者做一個燈架將其吊起來。
建設取水用水區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處,盥洗用水與食用水應分開,如是流水,食用水應在上游處,盥洗生活用水在下游處。如是湖水即同樣要分開地方,兩種用水處應當距離10米以上。這種劃分是出於衛生的需要。另外,取水要經過的河灘地帶亂石灌木等物較多,沒有小路可尋,故應當在白天的時候注意清理一下,不然晚上取水時就不方便了。
建設衛生區
衛生區即是隊員們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專門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處即可。如果隊員人數多或者住宿天數在兩天以上,即應當挖建茅坑,臨時廁所應建在樹木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圍簾了。更要注意不能建在行人常經過的地方。如果附近的溪流多,可以將廁所建在溪流上,在小溪上塔兩根大木頭,要建平穩並有安全感,大家即可在上面大小便,並將大小便直接排入溪流中,不用耽心會污染河流,小量的糞便會被河流中的生物分解或被自然凈化。如果已建了衛生區,大家的大小便就應該在修建的衛生區里進行,而不應滿山排泄,而大煞風景。
建設娛樂區:娛樂區可以在就餐區,待就餐以後打掃出來即可,如果場地大,也可以單獨劃出一塊地,只要場地平整即可,同時場地里絆腳、碰頭(矮樹)的東西要少,因而要進行一般性的清理,在玩一些游戲時應在一個劃定的圈子裡拉上保護繩,以免不注意發生意外事故。
野外氣象小知識:在戶外旅行應當知道些氣象的基本知識,本書在第七章中有些介紹,這里是針對野外露營進行介紹。一旦到了戶外,就只有聽天由命,我們只能認識自然,而不能左右自然。旅行中除了遇到雷雨、大風雪等情況應當停止、休息外,其他情況均可以繼續行動。而在野外露營就需用多考慮一些氣象問題:
防雨
防雨是露營氣象考慮的重要問題,如果判斷當晚有可能下雨,應當對營地及帳篷進行必要的防雨處理,除選擇好營地外,需要挖泄洪溝,加固帳篷並增強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帳篷外加蓋防雨塑料布、雨衣等,將各種旅行用品放置在帳篷中等。防雨應在扎營前觀察天氣變化情況,經常外出旅行多觀察多積累經驗就會掌握是個大慨。
防風
風向對應扎營比較重要,關繫到帳篷門、爐灶口開向及營地各區域的整體布置問題。這須要了解一些地形氣候知識,在大湖泊邊扎營,其風向是早晚相反變化,白天,地面溫度上升快,風向是向陸地刮;夜晚,地面溫度下降快,風向向湖區刮。故應當將帳篷門背風開,而爐灶口應向風開。在炎熱乾燥的山區同樣有相似的情況,白天,由於山谷(谷地)氣溫上升慢於山坡(山頂),呈上升氣流,即谷地向上刮風,而夜晚則呈下降氣流,風向谷地刮。故在山谷中扎營時應當事前考慮這種情況。研究風向及風力,對應戶外運動比較重要,有條件的可以帶上一個風向風力表,或根據下表查知風力,在記日記時不妨記錄一天最大的風速。
風力等級簡表 風速單位:米/秒
風力等級 風速 外 界 表 象
0級靜風 0.0-0.2 煙柱直上,水面無波,樹葉不動。
1級軟風 0.3-1.5 弱而無力,煙隨風去,樹葉微動。
2級輕風 1.6-3.3 人有感覺,樹有微響,旌旗始動。
3級微風 3.4-5.4 細枝搖動,旌旗風展,稻穀搖動。
4級和風 5.5-7.9 樹枝彎動,灰塵四起,紙飄空中。
5級勁風 8.0-10.7 小樹搖動,湖塘起波,莊稼起伏。
6級強風 10.8-13.8 電線有聲,撐傘難行,大樹搖動。
7級疾風 13.9-17.1 迎風難行,全樹搖動,大樹彎枝。
8級大風 17.2-20.7 阻力甚大,小枝折斷,江河浪猛。
9級烈風 20.8-24.4 吹壞煙囪,小屋受損,瓦片移動。
10級狂風 24.5-28.4 行人吹跑,逆風難行,樹木颳倒。
11級暴風 28.5-32.6 破壞嚴重
12級颶風 32.7以上 摧毀極大
氣溫
氣溫對應戶外旅行同樣重要,我們應當學會氣溫管理,即掌握在什麼季節、什麼地區的氣溫變化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的裝備、服裝配置。學會對氣溫及變化有一個較為准確的直覺判斷,這就要經常攜帶一個氣溫表,經常性的對照觀察、體驗。一日之中,一般在下午2點為當日最高氣溫,為其峰值;而夜裡2點~3點是最低點。這一日之間的溫差叫日較差,日較差的大小與地理緯度、地形、季節、天氣狀況等因素相關,一般說來,低緯度比高緯度地區、內陸比沿海地區、晴天比陰天、盆地比平原、荒漠比林地的日較差大。在森林中,由於森林的儲存功能,日較差小。
野外露營
露營裝備
帳篷
一般分三季帳、四季帳和高山帳。按使用人數可分單人、雙人、三人、多人帳。一般戶外店普遍銷售的是三季雙人帳,即春夏秋普通休閑露營活動常用,結構分雙層、單層帳。雙層帳外賬防雨,內帳透氣,在夏季天晴可不加外賬,因此雙層帳越來越普遍。帳桿分玻璃纖維桿和鋁合金桿以及碳纖維。
四季帳較少見,可在冬天使用,但也較為厚重,價格較高。
登高山特別是雪山,應用高山帳篷,通風、保暖、透氣且非常結實,能防12級大風,一般旅遊帳篷不適合高山地區。
背包
根據容量分小型背包30升以下,中型背包30-45升、大型背包45-80或更高。根據目的地攜帶的裝備選擇背包。一般周末兩到三天的野外露營活動,45-60升的背包合適(帳篷、防潮墊可未掛置頂)。戶外中大型背包一般都有良好設計的背負系統,使背負重量均勻分散到背上和腰上,並可調節。背負系統好壞是衡量背包好壞的重要因素。
睡袋
普通氣候條件可以用杜邦棉或其它棉的睡袋,根據溫標(睡袋保暖溫度的指標)選擇睡袋。在高山或高寒地區以高質量的羽絨製成的睡袋較好,一般1.5-2公斤的充填絨量即可。羽絨睡袋因容易壓縮,體積、重量都小,越來越受歡迎,但價格也較貴。
防潮墊或氣墊
物理防潮墊或充氣睡墊,用於與地面潮氣隔離,保持體溫及睡眠質量。
沖鋒衣和沖鋒褲
沖鋒衣泛指防水透氣的功能性外套,區別與雨衣是其透氣性,讓身體汗蒸汽容易揮發,保持身體的乾爽與舒適。著名的防水透氣材料品牌是Gore-Tex。
炊具與餐具
野外炊具一般指爐頭和燃料(氣罐)用於野外煮食燒水,攜帶非常方便。爐頭分油爐和氣爐,氣爐搭配氣罐較為常用。油爐又稱萬用爐,配合煤油、白汽油等使用,但價格貴,並且需要經常清理維護。餐具包括適用不同人數的套鍋、碗、刀叉筷子。
登山鞋
登山與野外行走,全方位對腳部提供良好的保護與緩沖,大大減緩疲勞。分登山鞋、徒步鞋,還有根據目的地型的其他功能鞋。
頭燈
戴在頭上的燈具,用於夜間活動,走夜路或營地活動,解放雙手。
水瓶/水袋
著名的SIGG水瓶和太空杯等。而水袋是專業水具,用於在行走中直接飲水。
另外,常見戶外裝備還有望遠鏡、防水袋、登山杖、各種刀具(瑞士軍刀)、指南針、功能手錶、GPS等等。
③ 在戶外怎麼選擇合適的防潮墊和地席

地布通常是裁剪出的一大片方型牛津布或者PE布,主要的用途就是防潮,隔水和增加帳篷覆蓋區域的使用范圍。一般不會有鋁箔層。當然,牛津布和PE都不算輕量,這么大的一片當然重量還是挺大的,如果想一兩個人輕輕鬆鬆的出行,還是選擇比較輕量的地席吧。
三種防潮裝備的放置順序:
最底層:地布;中間層:地席;最上層:防潮墊(放置在帳篷之內)
文本出自:重慶租帳篷www.g88a.com本文來源:在戶外怎麼選擇合適的防潮墊和地席?www.g88a.com/zbxw/77.html
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④ 戶外露營帳篷里只有防潮墊不用睡袋人能受得了嗎
戶外露營帳來篷只有防潮墊,不自使用睡袋是可以的。
但不使用睡袋會有以下情況發生:
1,季節寒冷的話,沒有睡袋人睡在裡面容易著涼。
2,雖然有防潮墊,沒有睡袋還會感覺有點潮濕。
因此在沒有睡袋的時候,扎營時要注意選擇乾燥的地點,並且最好選擇在溫暖的季節出行。
⑤ 防潮墊鋁箔和尼龍的哪個好野外露營帳篷底下需要墊個防潮墊會更舒適些,請教有經驗的人分享一些經驗。謝謝
尼龍?應該是牛津布或者防水滌綸吧?這種防潮墊實際上叫地席,就是回一塊布(面料和雨傘布答相似)很薄,體較小,很耐用。重量在一斤以內,有一定的防潮防水功能。但是也因為薄,所以舒適度差一點。
防潮墊鋁箔體積比較大,但是重量更加輕,大塊的鋁膜墊一般是拼接的,拼接的地方很容易弄破,還有 鋁膜墊不能摳,一扣就會把鋁膜扯破,厚底一般不超過0.3cm。防潮效果也很好,但是使用壽命不長,(我的一個鋁膜墊採用了幾次就被我弄破了)因為有一定厚度,所以會舒適一點
從價格上來說,牛津滌綸地席價格會貴一些,也有便宜的(我店裡的苔原地帶就很便宜)鋁膜墊價格就便宜好多
⑥ 請問露營野外帳篷裡面需不需要墊床單什麼的
是需要防潮墊的。有了防潮墊的話就沒必要用床單什麼的了,如果沒防潮墊建議還是的買,不讓你用床單什麼的根本不能防止潮氣,人睡在裡面用以生病
⑦ 戶外露營帳篷有了地墊和充氣墊還需要鋁膜防潮墊嗎
這個不是必須的,我一般不帶這個,不過還是要看你的充氣墊和地布質量。
⑧ 本人新驢,聽說防潮墊比帳篷和睡袋都重要,想入手一塊性價比比較高的,200元以下,求各位老驢給我意見。。
很多初玩戶外的人,提起戶外,最先想到的就是帳篷。。。
相當多一部分人是不知道,帳篷裡面有一個叫「防潮墊」的玩意兒。。。以為直接往帳篷的底帳上躺下就了事兒了。
帳篷、睡袋、防潮墊是露營的三項基本裝備。
筆者認為:
1、沒有帳篷,大不了混帳。天熱的時候,哪怕不要帳篷,露天睡都行(當然,這是相對而言)
2、沒有睡袋,大不了用衣服蓋著代替,哪怕不用睡袋。
前兩點,能帶來的最大傷害,最多是:感冒、蚊蟲叮咬、沒有安全感。重點就在第三點——防潮墊
防潮墊,顧名思義,就是防止潮氣入體的墊子。
防潮墊又名「隔熱墊」,是防止身體內熱量流失的墊子。
沒有防潮墊,就意味著體內熱量的流失,和濕氣的入體,能帶來的傷害就遠遠不止感冒這么簡單,上火、頭疼、風濕、骨痛、免疫力下降,最最要命的是,一旦被這些症狀纏上(風濕、骨痛),就是相當想當長一段時間都養不好的。。。筆者有很多的驢友,都是因為防潮墊沒有選購好,導致濕氣進入膝蓋,以至於現在一怕山膝蓋就鑽心地疼。
由此可見防潮墊的重要性。。。(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防潮墊的功能(按重要程度排序)
1、隔潮;2、隔熱;3、舒適
也許很多人要問,為啥舒適度是排在最後的?
答案很簡單:不管是多豪華的防潮墊,它能有床舒服?
所以說,居然選擇了戶外,就應該把安全、健康放在舒適的前面,畢竟戶外運動是一種吃苦和鍛煉的享受,不應該再去追求腐敗。
根據防潮墊的功能,現在市面上的防潮墊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泡沫墊——隔潮、隔熱一流,舒適性差。
充氣墊(氣床)——舒適性一般,隔潮、隔熱性完全沒有。
自動充氣墊——內有海綿,舒適性最好,隔潮隔熱性一般(甚至是很差)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做出以下結論:
充氣墊(氣床)已經可以完全被淘汰,因為無論是舒適度還是隔潮性都是一般,甚至是很差,完全不適合戶外運動。
自動充氣墊,可選,但是筆者不太推薦,原因是,雖然它的舒適性好,但是隔潮性不行。開始我們已經分析過,玩戶外,要把舒適放在健康的後面。
泡沫墊,有兩個缺點,一個是舒適性差,必須要克服和適應。二個是體積較大,但是可以通過外掛來解決。最重要的,就是它有著其他兩款墊子完全沒辦法超越的優點——隔潮性
綜上所述,筆者推薦了幾款泡沫墊來給各位使用。
埃斯曼,六邊形防潮墊,除了泡沫墊所有的優點之外,另外一個優點就是防潮墊表面有六邊形的凹槽,增加了皮膚與防潮墊接觸的空隙,讓透氣性大大地提高,同時凹槽的設計,可以讓在雪地露營時凝結在墊子上的冷凝水流出去。(50元左右)
普爾蘭德,六邊形防潮墊,是六邊形防潮墊的的發明者,但是近兩年來,質量越做越差,發泡的密度明顯不如前兩年,埃斯曼的六邊形防潮墊雖然是抄襲它的,但是普爾蘭德前兩年做的墊子的發泡密度也不如埃斯曼(40元左右)
普通泡沫墊,做工簡單,沒有六邊形的凹槽,透氣性較差,但是隔熱和隔潮的功效好,關鍵是便宜,因此筆者也推薦給各位。(30-20元左右)
寫到這里,也許很多驢友還是不喜歡泡沫墊舒適性差的缺點,因此筆者也推薦2款自動充氣墊給各位。
海聲,自動充氣墊,國產目前做得最好的牌子,收起來後,超小,超輕,價格有點小貴,200多,自充墊的首選品牌。(200元左右)
凱樂石,自動充氣墊,個人感覺是學著海聲的做的,因此有海聲自充墊的全部優點,但是比海聲的要貴。(300多)
如果您是舒適度的執著追求者,一定要用使用自動充氣墊,那麼筆者在此強烈建議,您在自動充氣墊的下面,一定要加墊一塊「鋁箔墊」,加強隔潮性,雖然這樣還是不如泡沫墊,但是有,總比沒有好。(20-30元左右)
Thermarest,自動充氣墊,美國的牌子。防潮墊的頂級品牌,它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墊子的中間,不是單純的海綿,而是和他們家的泡沫墊一樣,有薄薄的隔熱層和反射層(專利技術,無人能破解),有效地解決了自動充氣墊隔潮、隔熱性差的缺點。
如果硬要睡自動充氣墊,追求好的舒適性,就推薦這個牌子的,不過惡貴,不太推薦新驢購買。
因為種類較多,就不給單一產品的鏈接了。
⑨ 戶外帳篷下面鋪墊什麼
帳底的下面一般是底布,帳篷裡面一般是沙灘席,然後是防潮墊或超輕床再往上就是睡袋了。
一定把帳底的地面清理干凈,避免枯枝或過於尖利的碎石磨穿帳底,影響帳篷的防水性。
⑩ 戶外帳篷內墊有哪些
底下至少要一塊防潮墊,如果想舒適一點,再弄個棉墊或者充氣墊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