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夜景哪裡好
『壹』 紹興越城區夜景哪裡好看
護城河一帶夜景不錯
『貳』 《荷塘月色》課後習題答案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荷塘月下的美景
課文是一篇寫景散文,這一點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文章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樣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緊扣標題,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密密層層的荷葉推出各色各樣零星點綴著的荷花,這是實寫,寫荷塘中的靜態。這時候微風來了,風帶來了動,於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葉子與花也出現了閃電般的顫動,顫動以後荷塘則出現了短暫的變化。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像籠著輕紗的夢似的葉子和花,淡淡的雲,小睡的風情,樹影和月影,處處顯示著幽雅寧靜,而這幽雅寧靜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獨處荷塘的環境中才能擁有。在這里,荷塘與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還要有周圍環境的襯托,所以第6段接下來寫荷塘四周的景色。各種各樣的樹,樹間漏下的月光,隱隱約約的遠山,無精打採的一兩點路燈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後,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三段寫荷塘,寫塘中的月色,寫月下荷塘的周圍景緻,營造出一種朦朧、幽美的意境,讓作者產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蘊含的情思
課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雖然在主體部分集中筆墨寫景,但這些景都是為抒發感情服務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章因情而起,是因「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美景,進而引出江南采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游,又是抒情,這樣的結構安排恰到好處地服務於寫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這里,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時間不長,但感情卻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對於文章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則認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過去多家評論認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文中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求得片刻寧靜的淡淡的喜悅。為什麼這樣說呢?說有憂愁,因為全文處處籠罩著低調的情緒。文章開篇即寫「心裡頗不寧靜」,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調,接著寫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雲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接著又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如此等等,無不讓人感覺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憂愁。說有喜悅,也是從文章本身出發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為預想月光下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往日陰森森的小路,「今晚卻很好」,而且覺得在這樣的天地里,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繫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頓生,這美景與其說是自然美景,毋寧說是作者心靈中的美景,於是憶起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以上種種,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暫時間內所得自由而帶來的喜悅也是貫穿於全文之中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本文只是記述了一個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緒,描繪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寧靜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時時都可能出現。有了這樣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個清靜的所在,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尋找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一時的自由空間。在這樣的時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們憂,也可能讓我們喜,我們也會由此而想到久遠,想到其他人事。這樣看來,朱自清只不過是寫出了一個普通人一種極為平常的思想情緒而已,只不過我們普通人沒有他這樣的妙筆,寫不出像他這樣能夠感染人的心靈、引起人共鳴的傳世作品而已。
對於本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合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從文章本身出發,對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求統一的答案,只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表述清楚,說出一定的道理即可。
三、語言的巧妙運用
本文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於景色描寫中寄託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也得益於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
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比如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來是屬於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
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解題指導
一、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培養分析理解能力,有理有據地認識文本中的自我。題目中提供的兩種看法供參考,學生也可以有別的看法。但不管持哪種看法,都要從文本出發做點分析,說出一定的道理。教師可參照課文分析做一些說明。下邊是提供寫作本文的一些背景材料: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中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革命失敗,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
二、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夠辨認、說明,並做點具體分析。注意,本題將通感也作為比喻的一種,其實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和一般的比喻有著本質的不同,老師可結合課文說明,適當給學生做些講解,幫助他們理解這種修辭現象。
本體
喻體
完整句子
相似點
葉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圓形,舒展,形態相似
白花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層層的葉子中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
清香 渺茫的歌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若有若無,輕淡縹緲
月光 流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來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籠著輕紗的夢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朦朧,恬靜,柔美
光與影 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悠揚,溫馨,和諧
樹色 一團煙霧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迷茫,朦朧
燈光 渴睡人的眼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沒有精神
1.比喻恰當。因為人的各種感官是相互聯系的,感覺之間本來就是互通的。這里先是將花香比成遠處渺渺茫茫的歌聲,二者都具有縹緲、不確定、若有若無的特點;後又用名曲優美、和諧的旋律比喻光與影的和諧,不僅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而且給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2.對比喻的看法,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因不同的設喻而有不同的理解,不求統一答案,可讓學生自由地交流看法。
三、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揣摩作者用詞的巧妙,其中一些是疊詞的運用,一些是修飾詞語的巧妙運用,一些是動詞的恰當使用。
1.括弧中的詞語不帶文采,只是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狀態。重疊詞的使用不僅繪出了事物的狀態,而且使語氣舒緩,能產生音韻和諧的美感。
2.「點綴」有裝飾的意義在內,好像是有意為之,「開」則是客觀的描述;「裊娜」「羞澀」本來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態、神情的,這里用來寫荷花,繪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像,而「已經盛開」「含苞欲放」只是客觀的陳述,感情色彩不強烈。
3.「瀉」有傾瀉意,與「靜靜地」配合在一起,准確地寫出了月光有形而無聲的特點,顯示了月光的幽靜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蘊含。
4.「浮」顯示出霧的輕飄狀態,是輕而緩地出來;「升」字太硬,無法突出霧的輕和柔。
5.「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疊詞的使用,造成音節上的重復,更突出了樹多而密的特點。「遠近高低」雖然也寫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沒有疊音詞給讀者的感覺那麼強烈。
四、這是背誦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能夠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名言名句、優美的語段,豐富自己的語言庫存,為語言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建議
一、本文語言優美,音律和諧,特別適合朗讀。可以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文中的「我」了解作者感情的變化,教師再適當補充一些背景材料,讓學生結合文本以及有關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學生可各抒己見,不求統一答案。當然,老師可以有傾向性指導,可結合課文說明,適當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處處流露出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
三、本文語言優美、生動,恰到好處地配合了寫景的需要。如准確的煉詞,恰當的修飾語,疊詞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可以結合課後練習適當講解,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認為好的語言,說說好在哪裡,然後積累相應的語句。
●有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采蓮賦》參考譯文(羅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鷁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三、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封先勇)
《荷塘月色》(以下簡稱《荷》文)是朱自清教授於1927年7月在清華大學清華園寫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它誕生到現在已七十年了,其魅力卻歷久不衰,見仁見智的分析鑒賞文章也層見疊出。對《荷》文,筆者中學讀過,大學讀過,工作後多次講授過,閑來無事還品玩過。對品評《荷》文的文章,每每看見均激動不已。但激動以後卻發現,對關涉全文痛癢的幾處,論者多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即或論及,也語焉不詳,大而化之,而對文後「1927年7月」這一時間概念卻深挖細掘,極盡想像,附會到政治層面上去。朱先生有沒有對蔣介石背叛革命製造白色恐怖的不滿?作為身處非常時期的正直的知識分子,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僅此而已呢?我看未必!
摩挲玩味全文,我以為《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於芸芸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
支持我的觀點的有兩處:一處是《荷》文開頭和結尾處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大段引用。而這兩處,恰恰被多數論者忽略。
(一)關於對「妻」的敘寫
《荷》文對「妻」的敘寫有兩處:開頭因「心裡頗不寧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而「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處「我」受用完無邊的荷香月色,精神跨躍時空局限,暢游於古詩熱鬧風流而又幽美的意境中,最後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前呼後應的兩筆,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串結文章,使文章圓滿?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朱先生寫文章是很注重結撰藝術的,朱先生撰文也很吝惜筆墨,他不會在短短的一千餘字的散文結構中構思安排「妻」這一人物而沒有深意!
我讀《荷》文中的「妻」,每次均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歐陽修《秋聲賦》里的「童子」。在《秋聲賦》里,歐陽文忠公對秋聲發了一通高論,寓慨甚深。但結果呢,「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是渴望宣洩的時候沒有人共鳴。寂寞的極致是連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智者的孤獨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獨。「童子」對歐陽修的外形是熟悉的,但對歐陽修的遭際和因一貶再貶而產生的滿懷的傷秋情緒卻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可以想像,當歐陽修落筆「童子莫對,垂頭而睡」的時候,那心中深沉的孤獨只有當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
同樣,《荷》文中的「妻」(朱先生實際生活中的妻是陳竹隱女士,但《荷》文中的妻顯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的妻的含義,她只是一個用以在文章中表情達意的符號,一個意象而已。)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也形同路人——「我」「心裡頗不寧靜」,「妻」一概不知,「迷迷糊糊哼著眠歌」;「我」出門走向荷塘,一路感慨,「妻」大約已漸入夢境了;「我」在荷塘邊對良辰美景,激賞美妙荷塘和無邊月色,「妻」大約早已暢游夢鄉了;而「我」被蛙聲蟬聲帶入現實,轉而自由的思想沉醉於《采蓮賦》和《西洲曲》描寫的美妙、風流熱鬧的境界里時,「妻」更不知道了;當「我」經歷了感情的波波浪浪,推門返家時,「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這里,雖然筆者對「妻」睡覺的過程作了大膽推測,但細細一想這個推測是站得住腳的,因為由「迷迷糊糊」到「睡熟好久」必然有個時間衍進過程。文中,「我」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妻」不能與「我」同甘共苦的不滿,(「苦」即是「不寧靜」,「甘」則是面對荷塘月色美景的陶醉和對古詩文里風流熱鬧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但字里行間對「妻」的責備和不滿我們會處處感受到:「我」在「不寧靜」,「妻」卻「迷迷糊糊」,此其一;其二,「我悄悄披了大衫」出門後,「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獨處,這「獨」字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字,表達了作者對孤獨寂寞的多少無可奈何的感慨啊!其三,「我」獨賞荷塘月色以後,表達了對獨處的無奈和對熱鬧風流的強烈渴求——「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而這熱鬧風流,「妻」本是可以給「我」的,她卻獨自享受睡眠!其四,結尾處一句「妻已睡熟好久了」,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含有萬千感慨,情味邈長。這絕不是如有些論者所說的寫妻是為了烘托靜謐的夜景,作者也絕不是對「妻」醞釀的靜謐夜景報以欣賞的口吻,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似的責備!
總之,《荷》文寫「妻」雖只有兩筆,但因處全文機扃,所以絕非閑筆。看似兩處寫「妻」,實則處處有「妻」。只寫兩筆,一可省卻許多筆墨,見出朱先生「惜墨如金」的功夫;二可表現作者獨運的構思匠心。真可謂「寥寥兩筆,關涉全篇」啊!
(二)關於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
關於朱先生引用《采蓮賦》和《西洲曲》的目的,歷來論者看法不同。江澤純在《荷塘寄苦情》中說:「這種含蓄的描寫,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蓮自況,和自覺懷才不遇而嚮往那熟悉的故鄉了。」吳周文《讀〈荷塘月色〉》認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條路』……詩人幻想著黑暗的天空能夠自行的煙消雲散,希望江南時期那種以文會友、呼朋引伴的斗爭生活能夠重新回到現實中來。」;還有人以為作者借花草美人表達了他對南方革命戰友和革命形勢的關心……這些都未能切中肯綮,有戴政治有色眼鏡觀照文章的嫌疑。
要真正弄懂《采蓮賦》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問題:《采蓮賦》和《西洲曲》究竟寫的是什麼內容?它為什麼能引起作者的共鳴?引用這兩處古詩文究竟表達了作者當時什麼樣的心境?
《采蓮賦》是梁朝皇帝蕭繹撰制的,屬宮體文學范疇,內容是寫一群美麗綽約的少女在風和日麗的暮春季節盪舟采蓮的嬉戲,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對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詩寫一個女子對所愛之人的深長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寫這個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由「過人頭」的蓮花和如水的蓮子觸景生情,由「蓮子」的諧音「憐子」勾起了對情郎的思戀,《采蓮賦》寫的內容「熱鬧風流」,洋溢著青春氣息,《西洲曲》則寫的單相思,寫一個美麗女子外表含蓄而內心濃烈如火的思戀。
——由此可見,《采蓮賦》和《西洲曲》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贊美愛情、歌頌青春,它和關心南方革命戰友和革命形勢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它和以蓮自況和思念故鄉也關系不大。
作者在銜接處說「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其實這「忽然」並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詩歌里的采蓮,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對現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正因為孤獨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一個熱鬧風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來與之對抗,並滿足自己的嚮往。只不過這種滿足是暫時的,現實生活中是「無福消受」的。這里雖有「過人頭」的蓮花,卻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無情」啊!那麼,現實生活中究竟有什麼呢?有的是「什麼聲息也沒有」。
所以我認為,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獨、冷清的現實世界中的一次快樂的精神暢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對青春快樂、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對麻木不仁、對「我」一切心理活動全然不知全然不曉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態度的否定。
再回過頭來,一般人認為「心裡頗不寧靜」是全文文眼,這似乎是沒錯的。但如果硬要說「不寧靜」是因為朱先生對國民黨背叛革命製造白色恐怖的不滿,那就有點「以己之心,揣他人之腹」了。實際上朱先生在當時是奉行「暫時超然的好」的生活態度的,他很少關心共產黨國民黨,只是一個鑽故紙堆的教授。他的「不寧靜」實際上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具有高潔品格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是一個渴望青春活力、美好快樂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這才是還原了的真實的朱自清,而不是被人為拔高了的朱自清。
(選自《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有刪節)
四、孤獨知為何生——關於《荷塘月色》主題「再思考」的思考(張福霞)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問世已逾七十年,作為白話美文的經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類語文教科書所選用,其藝術魅力可謂歷久而不衰。
然而,關於此篇千餘字散文(以下簡稱《荷》文)的爭論,也同樣歷久而未衰。朱先生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竟使鑒賞者、評論家「不寧靜」了幾十年。大家以種種「獨家」視角,「科學」方法,深挖窮究那「不寧靜」中的內涵,試圖由此曉明《荷》文的主題。近讀《名作欣賞》,又見到關於《荷》文主題的一種新說法:《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芸芸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封先勇《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載於《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以下簡稱封文。)《荷》文流露出的孤獨情緒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這里引起筆者注意並思考的關鍵問題是:孤獨緣何而生?
在封文看來,朱先生孤獨情緒的產生「是因自己高出芸芸眾生」而「曲高和寡」。其依據有兩處:一處是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的引用。封文認為,朱先生在《荷》文開頭結尾處安排「妻」這一人物是大有「深意」的。文中的「妻」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形同路人」,「我」苦悶不寧,獨自漫步荷塘,「妻」卻全然不曉,「獨自享受睡眠」。因而「我」雖沒有直接表達對「妻」的不滿,但「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不滿和責備」。一一開列出來,共四處。為使自己論證更具說服力,封文還把「妻」這一人物,一廂情願地抽象為「表情達意的符號」,使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妻的含義」。這樣,既不開罪陳竹隱女士(筆者註:封文將「妻」注為陳竹隱女士,有誤。《荷》文中的「妻」是指朱先生原配夫人武鍾謙。武1929年病逝,1932年朱才與陳結婚,而《荷》文作於1927年),又使「妻」具有了典型意義而代表「眾生」。關於《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封文認為,除去具有一般鑒賞者認可的意義(贊美青春,嚮往快樂)外,還反映了朱先生對「麻木不仁」、與自己完全隔膜的「妻」的生活態度的「否定」。
概言之,封文的論證邏輯為:我滿腹苦悶,妻卻不能理解,我便「孤獨寂寞到了極致」,對妻會有所怨責,並進而對其生活態度給予否定;妻不理解,便證明我之心曲高於「眾生」,我之孤獨便是「智者的孤獨」。——似是有「理」有「據」,因果圓通。
然而,恐怕也只能是主觀上的自圓而已。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鑒賞是讀者對作品的再創造,鑒賞過程必須以審美客體(即原作,輔之以作者、背景資料)為基礎。而封文論證中,在問題的兩個關鍵方面,客觀上難以立論,從而導致主觀審美判斷失當。
首先,「我」對「妻」的態度。
在品讀《荷》文時,我們很難感受出如封文所雲「處處存在」的「不滿和責備」。原文對「妻」的敘寫只兩處,一處在開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晚上乘涼忽然想起荷塘,待夜深人靜後,「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另一處在結尾:「我」受用完荷香月色,又憶起江南采蓮趣事,沉思中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筆者認為,作者在首尾兩處寫到「妻」,除去結構上的前後呼應外,確有感情表達上的作用。結合全文,這兩處描寫讓人感到,「我」,苦悶之深而又孤寂至極,連朝夕相處的妻子也難於理解自己。開首一次意在表現、交待這種情緒基調,結尾處意在強化、延展這種內心深處不可解脫的寂寥。總之,「妻」這一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將朱先生的孤獨無奈渲染到了「極致」,正如封文所說,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含「萬千感慨」。
『叄』 想拍紹興的夜景,哪裡比較好
你好,不知道你想拍現代一點還是有古韻一點的,現代一點的就去拍世茂附近專高樓大廈,屬迪盪湖公園可以拍湖景,燈光秀。有古韻一點的,就去倉橋直街,西小路,書聖故里等,青石板紅燈籠,很有韻味。在府山的塔上可以俯視全城,不過我不清楚晚上能不能登塔。望採納
『肆』 紹興哪些地方的夜景最漂亮
環城河與大環河
晚上去環城河坐船是不錯的選擇。
『伍』 上海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上海有上海外灘、上海迪士尼樂園、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東林寺等值得去的地方,以下是上海一些著名景點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上海外灘。
東林寺坐落於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東林街150號,原名觀音堂,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由僧侶妙因創建,距今已近700年的歷史,皇慶二年1313年改為東林寺,為浦南地區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元、明、清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在700年的風雨中,屢遭戰亂、火災,又屢次重建。1987年,東林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重修並擴建,於九月正式對遊人開放。現又經過改造重建,擁有亞洲最大的室內佛像,高約34米。
2、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位於浦東新區陸家嘴,毗鄰黃浦江,與外灘隔江相望,是上海的標志性文化景觀之一。集都市觀光、時尚餐飲、購物娛樂、歷史陳列、浦江游覽、會展演出等多功能於一體,是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電視塔高467.9米,從上到下有11個球體串聯。位於267米球體的旋轉餐廳,是360°觀賞上海夜景的好去處。259米處為懸空觀光廊。通道採用鋼結構,玻璃敷設地面與牆體,可以俯視黃浦江和陸家嘴全貌。
『陸』 幫我找找偉人和名人的成長故事,急需,謝謝!
霍金的故事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葯」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華盛頓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 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林肯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裡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一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一起總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奮好學,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里也總揣著一本書,休息的時候,一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麵包,一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謀生。他什麼活兒都干,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干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幹什麼,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里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里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里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一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當律師以後,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幫著打官司。但是他為了當事人辯護有一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一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勞務費,但是只要告訴林肯:「我是正義的,請你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一次,一個很有錢的人請林肯為他辯護。林肯聽了那個客戶的陳述,發現那個人是在誣陷好人,於是就說:「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辯護,因為您的行為是非正義的。」 那個人說:「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請您幫我打這場不正義的官司,只要我勝訴,您要多少酬勞都可以。」 林肯嚴肅地說:「只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面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地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那個人聽了,什麼也沒說,默默地離開了林肯的辦公室。
『柒』 印度吉二代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和特點
.
印 度 產 的 吉 二 有 兩 種 兩 家 公 司 生 產,一 家 是 n a t c o 還 有 是H E T ER O ,現 在 大 部 分 購 買 的 都 是 印度 n a t c o 廠 家 的 , 我 之 前 通 過 「杭 州 五 舟 」 就 買 過這 個 吉 二 代 , 和 印 度當 地 醫 院 做 的 視頻 會 診 由 醫 院 發 葯 過來 。 如 果 要買 這 個 葯 的 話 你 可 以 問下 「 杭 州 五 舟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 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後,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沖,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 ,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 」為首句 ,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雲雲。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 ,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 ,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 ,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
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 ,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 ,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 。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
燕然 ,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 ,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發的是凄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 ,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創作背景]六十八歲的放翁,罷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這里選了其中一首。
[內容評析]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於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但大好河山,陷於敵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結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裡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難詞注釋]①三萬里河:指黃河。②五千仞岳:指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③胡塵:這里指金人入侵中原。④王師:指南宋的軍隊。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王夫之對於詩歌藝術頗多會心之論,他曾以小幅繪畫為喻,揭示絕句短詩含蘊深廣意境的特點,是很有啟發性的。其說見《姜齋詩話》卷二:
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於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畫幅中,收攝萬里的風光,決不是將山河城郭按比例縮小而羅列於紙上。藝術作品塑造了生動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雖著墨不多,而意境則浩無際涯,頗難以道里計。
不過王夫之認為只有盛唐絕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則未必盡然。他所舉崔顥《長干行》,含情脈脈,蘊藉有致,實為詩意之一境,如司空圖《詩品·含蓄》標舉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前人論詩歌意境的,常常嚮往於這種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蠶尾續文》),便是例子。然而,我們還可以看到,別有一種凌雲健筆,龍騰虎躍於尺幅之上,而氣吞萬里,有如司空圖所雲「真體內充」,「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詩品·雄渾》)的風概,一般出於長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詩仍屬絕句,其為咫尺有萬里之勢,與崔顥《長干行》相比照,似乎更當得起「墨光四射,四表無窮」的崇高評價。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郁雲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苟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河」,指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岳,指東岳泰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卻長期以來淪陷在金朝貴族鐵蹄蹂躪之下,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企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盪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又是多麼可嘆!後一層意思,在詩中雖未明言點破,強烈的批判精神則躍然可見。
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有雲:「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指出了對立情景的辯證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強藝術感染力量。陸游這首詩,用歌頌高山大河的奇觀美景來襯托神州陸沉的悲痛,抒發廣大民眾的情高意切來諷刺統治者的麻木不仁;將時代社會的矛盾沖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於二十八字之中。理想與現實,熱愛與深憤,交織輝映,所給予人們的啟示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范疇,又哪裡是「百年」「萬里」所能限量呢?這種恢宏壯闊的境界,在盛唐絕句中還不多見,卻於中唐以至宋代詩人筆下不斷有所開辟,是值得我們特殊注意與珍重的。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屍,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路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創作背景]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約作於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
[內容評析]「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回憶一生,感慨萬千。他抓住了兩件大事,一是以明經入仕,二是「勤王」。以此兩端起筆,極好地寫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國家整個局勢而言。據《宋史》記載,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樣高舉義旗為國捐軀者寥寥無幾。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著對苟且偷生者的憤激,對投降派的譴責!
如果說首聯是從縱的方面追述,那麼,頜聯則是從橫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極深切地表現了他的哀慟。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這際遇本來就夠慘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顯凄苦。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形像鮮明,感情摯烈,讀之使人愴然!
五六句緊承前意,進一步渲染生發。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軍隊被元兵打敗後,曾從皇恐灘一帶撤退到福建。當時前臨大海,後有追兵,如何闖過那九死一生的險境,轉敗為勝是他最憂慮、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軍隊潰敗,身為俘虜,被押送過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這一聯特別富有情味,「皇恐灘」與「零丁洋」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而又被作者運用來表現他昨日的「惶恐」與眼前的「零丁」,真可謂詩史上的絕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至,哀怨之情匯聚為高潮,而尾聯卻一筆宕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捨身取義的生死觀。結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難詞注釋]①零丁洋:在廣東省珠江口。文天祥被俘後曾經此處,並做詩。②經:儒家的經典著述。漢代開始以明經取士。③四周星:四年的意思。從德硝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以全部家產充當軍費,響應朝廷號召「勤王」,至祥興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嶺戰敗被俘,正是四年時間。④皇恐灘:亦作惶恐灘,本名黃公灘,後以音近訛傳。灘在江西萬安縣境贛江中。⑤汗青:史冊。古代記事以竹簡代紙。制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份),稱汗青。
《後漢書·董祀妻傳》說蔡琰「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第二章是騷體,凡三十八句。第一章是五言詩,凡一百零八句,就是本篇。這詩開頭四十句敘遭禍被虜的原由和被虜入關途中的苦楚。次四十句敘在南匈奴的生活和聽到被贖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鬍子」分別時的慘痛。最後二十八句敘歸途和到家後所見所感。
初識蔡文姬,緣於焦尾琴的故事;對她坎坷悲哀的一生產生共鳴,則緣於《悲憤詩》。
蔡琰,字文姬,陳留圉(河南杞縣)人。生長在漢代,是蔡邕之女,曾在漢末董卓之亂時被俘虜到南匈奴,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郭沫若有部歷史劇講文姬歸漢,裡面有文姬唱《胡笳十八拍》,據一般考證認為,文姬僅留有一首五言《悲憤詩》傳世。
她的作品,《後漢書》載其《悲憤詩》二章,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悲憤詩》共百另八句,詩人用真切的筆法歷述漢末戰亂之苦,戰爭的罪惡,社會的混亂,百姓的顛沛流離,以及封建禮教的罪惡:
漢季失權時,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計不詳。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不顧邈冥冥,肝膽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囤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這種現實主義,史詩般地描述,既具漢魏古風而又過之。漢末詩歌中寫的「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詩》),一樣讀來讓人扼腕。緊接著詩人敘說沒入匈奴後的思鄉之情,以及全詩的主題部分,骨肉分離和自己是不是該歸漢的猶疑:
『捌』 描寫「紹興」、「烏鎮東柵」、「西塘夜景」的詩句有哪些
1、《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宋代:蘇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2、《山寺夜起》
清代:江湜
月升岩石巔,下照一溪煙。
煙色如雲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3、《夜景》唐代:韋庄
滿庭松桂雨餘天,宋玉秋聲韻蜀弦。烏兔不知多事世,
星辰長似太平年。誰家一笛吹殘暑,何處雙砧搗暮煙。
欲把傷心問明月,素娥無語淚娟娟。
4、《夜景又作》
唐代:鄭畋
鈴絛無響閉珠宮,小閣涼添玉蕊風。
枕簟滿床明月到,自疑身在五雲中。
5、《菩薩蠻(夜景)》
宋代:史達祖
梨花不礙東城月。月明照見空蘭雪。雪底夜香微。褰簾拜月歸。
錦衾幽夢短。明日南堂宴。宴罷小樓台。春風來不來。
6、《北窗竹石》
唐代:白居易
一片瑟瑟石,數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況臨北窗下,復近西塘曲。筠風散餘清,苔雨含微綠。
有妻亦衰老,無子方煢獨。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7、《送陸暢》
唐代:張籍
共踏長安街里塵,吳州獨作未歸身。
昔年舊宅今誰住,君過西塘與問人。
8、《荻塘西庄贈房元垂》唐代:張光朝
門在荻塘西,塘高何聯聯。往昔分地利,遠近無閑田。
水國信污下,霖霪即成川。苗稼盡淹沒,茲鄉獨豐年。
家肥待親懿,人樂思管弦。日晏始能起,盥漱看廚煙。
醞酒寒正熟,養魚長食鮮。黃昏鍾未鳴,偃息早已眠。
何意久城市,寂寥丘中緣。俯仰在顏色,區區人事間。
憶昔炎漢時,乃知綺季賢。靜默不能仕,養老終南山。
9、春日野行
唐代:溫庭筠
雨漲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野岸明媚山芍葯,
水田叫噪官蝦蟆。鏡中有浪動菱蔓,陌上無風飄柳花。
何事輕橈句溪客,綠萍方好不歸家。
10、《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宋代:葉夢得
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
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
『玖』 紹興哪裡夜景最漂亮,謝謝!
當然是環城河與大環河了。
晚上去環城河坐船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