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戶外夜景 » 日常夜景

日常夜景

發布時間: 2020-12-10 00:12:14

❶ 使用富士s2000HD日常攝像,如何提高夜景和微距的拍攝技巧

同樣在用S2000HD的機友給點參考,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S2000HD在微距拍攝,特別是超微距拍攝的時候,會拉近物體,並離物體相當近。這時候稍微的抖動或晃動都會影響畫面的效果。所以要盡可能的讓快門速度快一點,相機穩定一點,這樣才能拍出好點的微距,至少是一個清晰的照片。
這個機器本身光圈太小,想要提高快門速度只能兩種方法:一種是光線充足的室外,或者用其他光源對被攝物體進行補光。二是提高ISO,但ISO過高會嚴重影響畫質。所以最佳的辦法就是對物體進行補光,這樣即可以是被攝物達到足夠的亮度,又能壓暗背景,使照片中的主體更突出。再說到穩定性,那就是盡量用三腳架,或支撐相機的平台,這樣才能充分避免手抖引起的照片模糊。
至於夜景拍攝也是同樣。晚上的光線不足,而機器本身光圈不夠大,導致快門速度會相當慢。想要照好夜景就一定要用到三腳架或其他支撐物了。這個時候不要用閃光燈,因為機內這種小功率的閃光燈是不可能照亮整個物體和背景的。這時候調好ISO(盡量控制在400以下,400以上噪點太多了),放在三腳架上。如果要拍景色,那就將EV減1或更多(視具體情況定,多拍幾張就能比較出來了),這時候對好焦以後讓相機在三腳架上曝光,直到曝光結束前不要碰到相機。如果想要在外面又想拍風景,又想把人拍上去,那就打開閃光燈,將轉盤調至M檔,其餘設置和上面說的一樣,就行了。具體不會的還可以HI聊我。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幫到你。如有不對之處望攝友和機友們指正。

❷ 七言律詩有哪些

1、《靜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白話釋義: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白話釋義:陽光的照射下,香爐峰生起紫色的煙霞,遠遠望著,瀑布好像白色的絹綢般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落而下的瀑布像是長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這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白話釋義: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著天邊奔流。

4、《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白話釋義: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5、《遊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白話釋義: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6、《漁歌子》 張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guì)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白話釋義: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❸ 《荷塘月色》課後習題答案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荷塘月下的美景

課文是一篇寫景散文,這一點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文章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樣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緊扣標題,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密密層層的荷葉推出各色各樣零星點綴著的荷花,這是實寫,寫荷塘中的靜態。這時候微風來了,風帶來了動,於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葉子與花也出現了閃電般的顫動,顫動以後荷塘則出現了短暫的變化。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像籠著輕紗的夢似的葉子和花,淡淡的雲,小睡的風情,樹影和月影,處處顯示著幽雅寧靜,而這幽雅寧靜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獨處荷塘的環境中才能擁有。在這里,荷塘與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還要有周圍環境的襯托,所以第6段接下來寫荷塘四周的景色。各種各樣的樹,樹間漏下的月光,隱隱約約的遠山,無精打採的一兩點路燈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後,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三段寫荷塘,寫塘中的月色,寫月下荷塘的周圍景緻,營造出一種朦朧、幽美的意境,讓作者產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蘊含的情思

課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雖然在主體部分集中筆墨寫景,但這些景都是為抒發感情服務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章因情而起,是因「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美景,進而引出江南采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游,又是抒情,這樣的結構安排恰到好處地服務於寫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這里,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時間不長,但感情卻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對於文章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則認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過去多家評論認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文中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求得片刻寧靜的淡淡的喜悅。為什麼這樣說呢?說有憂愁,因為全文處處籠罩著低調的情緒。文章開篇即寫「心裡頗不寧靜」,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調,接著寫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雲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接著又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如此等等,無不讓人感覺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憂愁。說有喜悅,也是從文章本身出發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為預想月光下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往日陰森森的小路,「今晚卻很好」,而且覺得在這樣的天地里,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繫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頓生,這美景與其說是自然美景,毋寧說是作者心靈中的美景,於是憶起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以上種種,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暫時間內所得自由而帶來的喜悅也是貫穿於全文之中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本文只是記述了一個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緒,描繪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寧靜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時時都可能出現。有了這樣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個清靜的所在,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尋找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一時的自由空間。在這樣的時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們憂,也可能讓我們喜,我們也會由此而想到久遠,想到其他人事。這樣看來,朱自清只不過是寫出了一個普通人一種極為平常的思想情緒而已,只不過我們普通人沒有他這樣的妙筆,寫不出像他這樣能夠感染人的心靈、引起人共鳴的傳世作品而已。

對於本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合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從文章本身出發,對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求統一的答案,只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表述清楚,說出一定的道理即可。

三、語言的巧妙運用

本文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於景色描寫中寄託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也得益於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

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比如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來是屬於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

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解題指導

一、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培養分析理解能力,有理有據地認識文本中的自我。題目中提供的兩種看法供參考,學生也可以有別的看法。但不管持哪種看法,都要從文本出發做點分析,說出一定的道理。教師可參照課文分析做一些說明。下邊是提供寫作本文的一些背景材料: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中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革命失敗,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

二、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夠辨認、說明,並做點具體分析。注意,本題將通感也作為比喻的一種,其實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和一般的比喻有著本質的不同,老師可結合課文說明,適當給學生做些講解,幫助他們理解這種修辭現象。

本體
喻體
完整句子
相似點

葉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圓形,舒展,形態相似
白花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層層的葉子中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
清香 渺茫的歌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若有若無,輕淡縹緲
月光 流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來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籠著輕紗的夢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朦朧,恬靜,柔美
光與影 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悠揚,溫馨,和諧
樹色 一團煙霧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迷茫,朦朧
燈光 渴睡人的眼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沒有精神

1.比喻恰當。因為人的各種感官是相互聯系的,感覺之間本來就是互通的。這里先是將花香比成遠處渺渺茫茫的歌聲,二者都具有縹緲、不確定、若有若無的特點;後又用名曲優美、和諧的旋律比喻光與影的和諧,不僅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而且給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2.對比喻的看法,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因不同的設喻而有不同的理解,不求統一答案,可讓學生自由地交流看法。

三、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揣摩作者用詞的巧妙,其中一些是疊詞的運用,一些是修飾詞語的巧妙運用,一些是動詞的恰當使用。

1.括弧中的詞語不帶文采,只是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狀態。重疊詞的使用不僅繪出了事物的狀態,而且使語氣舒緩,能產生音韻和諧的美感。

2.「點綴」有裝飾的意義在內,好像是有意為之,「開」則是客觀的描述;「裊娜」「羞澀」本來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態、神情的,這里用來寫荷花,繪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像,而「已經盛開」「含苞欲放」只是客觀的陳述,感情色彩不強烈。

3.「瀉」有傾瀉意,與「靜靜地」配合在一起,准確地寫出了月光有形而無聲的特點,顯示了月光的幽靜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蘊含。

4.「浮」顯示出霧的輕飄狀態,是輕而緩地出來;「升」字太硬,無法突出霧的輕和柔。

5.「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疊詞的使用,造成音節上的重復,更突出了樹多而密的特點。「遠近高低」雖然也寫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沒有疊音詞給讀者的感覺那麼強烈。

四、這是背誦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能夠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名言名句、優美的語段,豐富自己的語言庫存,為語言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建議

一、本文語言優美,音律和諧,特別適合朗讀。可以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文中的「我」了解作者感情的變化,教師再適當補充一些背景材料,讓學生結合文本以及有關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學生可各抒己見,不求統一答案。當然,老師可以有傾向性指導,可結合課文說明,適當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處處流露出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

三、本文語言優美、生動,恰到好處地配合了寫景的需要。如准確的煉詞,恰當的修飾語,疊詞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可以結合課後練習適當講解,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認為好的語言,說說好在哪裡,然後積累相應的語句。

●有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采蓮賦》參考譯文(羅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鷁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三、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封先勇)

《荷塘月色》(以下簡稱《荷》文)是朱自清教授於1927年7月在清華大學清華園寫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它誕生到現在已七十年了,其魅力卻歷久不衰,見仁見智的分析鑒賞文章也層見疊出。對《荷》文,筆者中學讀過,大學讀過,工作後多次講授過,閑來無事還品玩過。對品評《荷》文的文章,每每看見均激動不已。但激動以後卻發現,對關涉全文痛癢的幾處,論者多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即或論及,也語焉不詳,大而化之,而對文後「1927年7月」這一時間概念卻深挖細掘,極盡想像,附會到政治層面上去。朱先生有沒有對蔣介石背叛革命製造白色恐怖的不滿?作為身處非常時期的正直的知識分子,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僅此而已呢?我看未必!

摩挲玩味全文,我以為《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於芸芸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

支持我的觀點的有兩處:一處是《荷》文開頭和結尾處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大段引用。而這兩處,恰恰被多數論者忽略。

(一)關於對「妻」的敘寫

《荷》文對「妻」的敘寫有兩處:開頭因「心裡頗不寧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而「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處「我」受用完無邊的荷香月色,精神跨躍時空局限,暢游於古詩熱鬧風流而又幽美的意境中,最後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前呼後應的兩筆,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串結文章,使文章圓滿?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朱先生寫文章是很注重結撰藝術的,朱先生撰文也很吝惜筆墨,他不會在短短的一千餘字的散文結構中構思安排「妻」這一人物而沒有深意!

我讀《荷》文中的「妻」,每次均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歐陽修《秋聲賦》里的「童子」。在《秋聲賦》里,歐陽文忠公對秋聲發了一通高論,寓慨甚深。但結果呢,「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是渴望宣洩的時候沒有人共鳴。寂寞的極致是連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智者的孤獨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獨。「童子」對歐陽修的外形是熟悉的,但對歐陽修的遭際和因一貶再貶而產生的滿懷的傷秋情緒卻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可以想像,當歐陽修落筆「童子莫對,垂頭而睡」的時候,那心中深沉的孤獨只有當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

同樣,《荷》文中的「妻」(朱先生實際生活中的妻是陳竹隱女士,但《荷》文中的妻顯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的妻的含義,她只是一個用以在文章中表情達意的符號,一個意象而已。)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也形同路人——「我」「心裡頗不寧靜」,「妻」一概不知,「迷迷糊糊哼著眠歌」;「我」出門走向荷塘,一路感慨,「妻」大約已漸入夢境了;「我」在荷塘邊對良辰美景,激賞美妙荷塘和無邊月色,「妻」大約早已暢游夢鄉了;而「我」被蛙聲蟬聲帶入現實,轉而自由的思想沉醉於《采蓮賦》和《西洲曲》描寫的美妙、風流熱鬧的境界里時,「妻」更不知道了;當「我」經歷了感情的波波浪浪,推門返家時,「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這里,雖然筆者對「妻」睡覺的過程作了大膽推測,但細細一想這個推測是站得住腳的,因為由「迷迷糊糊」到「睡熟好久」必然有個時間衍進過程。文中,「我」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妻」不能與「我」同甘共苦的不滿,(「苦」即是「不寧靜」,「甘」則是面對荷塘月色美景的陶醉和對古詩文里風流熱鬧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但字里行間對「妻」的責備和不滿我們會處處感受到:「我」在「不寧靜」,「妻」卻「迷迷糊糊」,此其一;其二,「我悄悄披了大衫」出門後,「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獨處,這「獨」字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字,表達了作者對孤獨寂寞的多少無可奈何的感慨啊!其三,「我」獨賞荷塘月色以後,表達了對獨處的無奈和對熱鬧風流的強烈渴求——「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而這熱鬧風流,「妻」本是可以給「我」的,她卻獨自享受睡眠!其四,結尾處一句「妻已睡熟好久了」,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含有萬千感慨,情味邈長。這絕不是如有些論者所說的寫妻是為了烘托靜謐的夜景,作者也絕不是對「妻」醞釀的靜謐夜景報以欣賞的口吻,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似的責備!

總之,《荷》文寫「妻」雖只有兩筆,但因處全文機扃,所以絕非閑筆。看似兩處寫「妻」,實則處處有「妻」。只寫兩筆,一可省卻許多筆墨,見出朱先生「惜墨如金」的功夫;二可表現作者獨運的構思匠心。真可謂「寥寥兩筆,關涉全篇」啊!

(二)關於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

關於朱先生引用《采蓮賦》和《西洲曲》的目的,歷來論者看法不同。江澤純在《荷塘寄苦情》中說:「這種含蓄的描寫,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蓮自況,和自覺懷才不遇而嚮往那熟悉的故鄉了。」吳周文《讀〈荷塘月色〉》認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條路』……詩人幻想著黑暗的天空能夠自行的煙消雲散,希望江南時期那種以文會友、呼朋引伴的斗爭生活能夠重新回到現實中來。」;還有人以為作者借花草美人表達了他對南方革命戰友和革命形勢的關心……這些都未能切中肯綮,有戴政治有色眼鏡觀照文章的嫌疑。

要真正弄懂《采蓮賦》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問題:《采蓮賦》和《西洲曲》究竟寫的是什麼內容?它為什麼能引起作者的共鳴?引用這兩處古詩文究竟表達了作者當時什麼樣的心境?

《采蓮賦》是梁朝皇帝蕭繹撰制的,屬宮體文學范疇,內容是寫一群美麗綽約的少女在風和日麗的暮春季節盪舟采蓮的嬉戲,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對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詩寫一個女子對所愛之人的深長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寫這個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由「過人頭」的蓮花和如水的蓮子觸景生情,由「蓮子」的諧音「憐子」勾起了對情郎的思戀,《采蓮賦》寫的內容「熱鬧風流」,洋溢著青春氣息,《西洲曲》則寫的單相思,寫一個美麗女子外表含蓄而內心濃烈如火的思戀。

——由此可見,《采蓮賦》和《西洲曲》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贊美愛情、歌頌青春,它和關心南方革命戰友和革命形勢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它和以蓮自況和思念故鄉也關系不大。

作者在銜接處說「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其實這「忽然」並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詩歌里的采蓮,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對現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正因為孤獨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一個熱鬧風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來與之對抗,並滿足自己的嚮往。只不過這種滿足是暫時的,現實生活中是「無福消受」的。這里雖有「過人頭」的蓮花,卻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無情」啊!那麼,現實生活中究竟有什麼呢?有的是「什麼聲息也沒有」。

所以我認為,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獨、冷清的現實世界中的一次快樂的精神暢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對青春快樂、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對麻木不仁、對「我」一切心理活動全然不知全然不曉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態度的否定。

再回過頭來,一般人認為「心裡頗不寧靜」是全文文眼,這似乎是沒錯的。但如果硬要說「不寧靜」是因為朱先生對國民黨背叛革命製造白色恐怖的不滿,那就有點「以己之心,揣他人之腹」了。實際上朱先生在當時是奉行「暫時超然的好」的生活態度的,他很少關心共產黨國民黨,只是一個鑽故紙堆的教授。他的「不寧靜」實際上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具有高潔品格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是一個渴望青春活力、美好快樂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這才是還原了的真實的朱自清,而不是被人為拔高了的朱自清。

(選自《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有刪節)

四、孤獨知為何生——關於《荷塘月色》主題「再思考」的思考(張福霞)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問世已逾七十年,作為白話美文的經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類語文教科書所選用,其藝術魅力可謂歷久而不衰。

然而,關於此篇千餘字散文(以下簡稱《荷》文)的爭論,也同樣歷久而未衰。朱先生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竟使鑒賞者、評論家「不寧靜」了幾十年。大家以種種「獨家」視角,「科學」方法,深挖窮究那「不寧靜」中的內涵,試圖由此曉明《荷》文的主題。近讀《名作欣賞》,又見到關於《荷》文主題的一種新說法:《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芸芸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封先勇《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載於《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以下簡稱封文。)《荷》文流露出的孤獨情緒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這里引起筆者注意並思考的關鍵問題是:孤獨緣何而生?

在封文看來,朱先生孤獨情緒的產生「是因自己高出芸芸眾生」而「曲高和寡」。其依據有兩處:一處是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的引用。封文認為,朱先生在《荷》文開頭結尾處安排「妻」這一人物是大有「深意」的。文中的「妻」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形同路人」,「我」苦悶不寧,獨自漫步荷塘,「妻」卻全然不曉,「獨自享受睡眠」。因而「我」雖沒有直接表達對「妻」的不滿,但「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不滿和責備」。一一開列出來,共四處。為使自己論證更具說服力,封文還把「妻」這一人物,一廂情願地抽象為「表情達意的符號」,使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妻的含義」。這樣,既不開罪陳竹隱女士(筆者註:封文將「妻」注為陳竹隱女士,有誤。《荷》文中的「妻」是指朱先生原配夫人武鍾謙。武1929年病逝,1932年朱才與陳結婚,而《荷》文作於1927年),又使「妻」具有了典型意義而代表「眾生」。關於《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封文認為,除去具有一般鑒賞者認可的意義(贊美青春,嚮往快樂)外,還反映了朱先生對「麻木不仁」、與自己完全隔膜的「妻」的生活態度的「否定」。

概言之,封文的論證邏輯為:我滿腹苦悶,妻卻不能理解,我便「孤獨寂寞到了極致」,對妻會有所怨責,並進而對其生活態度給予否定;妻不理解,便證明我之心曲高於「眾生」,我之孤獨便是「智者的孤獨」。——似是有「理」有「據」,因果圓通。

然而,恐怕也只能是主觀上的自圓而已。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鑒賞是讀者對作品的再創造,鑒賞過程必須以審美客體(即原作,輔之以作者、背景資料)為基礎。而封文論證中,在問題的兩個關鍵方面,客觀上難以立論,從而導致主觀審美判斷失當。

首先,「我」對「妻」的態度。

在品讀《荷》文時,我們很難感受出如封文所雲「處處存在」的「不滿和責備」。原文對「妻」的敘寫只兩處,一處在開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晚上乘涼忽然想起荷塘,待夜深人靜後,「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另一處在結尾:「我」受用完荷香月色,又憶起江南采蓮趣事,沉思中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筆者認為,作者在首尾兩處寫到「妻」,除去結構上的前後呼應外,確有感情表達上的作用。結合全文,這兩處描寫讓人感到,「我」,苦悶之深而又孤寂至極,連朝夕相處的妻子也難於理解自己。開首一次意在表現、交待這種情緒基調,結尾處意在強化、延展這種內心深處不可解脫的寂寥。總之,「妻」這一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將朱先生的孤獨無奈渲染到了「極致」,正如封文所說,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含「萬千感慨」。

❹ 成都室內景點

1,寬窄巷子
亮點:古建築,文藝,體驗傳統活動

寬窄巷子是成都市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包括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條平行的巷子。這里由當地古建築改造而成,是老成都的生活縮影,環境整潔宜人,曲折蜿蜒的小路兩邊布滿特色商店和成都小吃,喝茶、掏耳朵、川劇變臉等活動應有盡有,能夠很好地體驗巴蜀的人文特色和民俗文化。
寬巷子有很多老門頭和茶館,展示了成都的歷史風貌;窄巷子在老建築中滲透著文藝氣質,有很多精緻的咖啡店、酒館;井巷子的連牆浮雕人氣很高,整體上風格更加現代,充滿時尚氣息。

2,錦里
亮點:美食,古街,紅燈籠夜景
錦里和寬窄巷子有些相似,都是成都市區內體驗傳統風貌的仿古街區,但因臨近武侯祠,錦里主打的是三國文化。雖然這里比較商業化,但因為吃喝玩樂非常便利,遊客看完武侯祠可在這里休閑半日,省去奔波的麻煩。

錦里匯集了兔頭、缽缽雞、粉蒸牛肉等各種成都的經典傳統小吃,入夜後依然人潮湧動,滿街的麻辣香味。入夜後的錦里也相當吸引人,水榭亭台間亮起的紅燈烘托出這里的古典氣質。晚間這里的酒吧也十分熱鬧,是感受熱鬧的成都之夜的好去處。

3,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亮點:國寶萌物,熊貓寶寶

來到成都,不能錯過可愛的國寶大熊貓。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距離市區最近的熊貓參觀地,共飼養100多隻大熊貓,你可以隔著柵欄或玻璃窗觀看熊貓們的生活,幸運的話到嬰兒產房還可以看到剛出生的熊貓寶寶。

除了大熊貓,這里還有小熊貓、黑頸鶴、孔雀、鷺鷥等小動物,千萬要友好溫柔對待。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整體遊玩下來大概需要3-4個小時。

4,春熙路
亮點:購物,傳統小吃總店,太古里
而今的春熙路商圈是成都最繁華、乃至全國矚目的商業地標。春熙路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商業老街,集中了王府井百貨、新世界百貨等各種傳統大型百貨商城,主打中端大眾。除了購物,美食是這里的另一大特色,眾多成都小吃的總店都開在這里,還有不少當地人才知道的人氣蒼蠅館子。

離春熙路步行街不遠的成都遠洋太古里是年輕潮人們匯聚的地方。購物主打中高端,除了各種都市時尚品牌和服裝潮牌,這里最值得一逛的就是無印良品MUJI世界旗艦店和特色書店「方所」,另外,許多創意餐廳和品牌概念店也匯聚於此。

5,人民公園
亮點:百年鶴鳴茶社,老成都,休閑生活
建於1911年的人民公園是一個街心公園,一直是成都人喝茶悠閑愛去之地。只有見識了人民公園,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休閑之都」的生活方式,一出太陽,公園綠蔭下總是坐滿了人,喝蓋碗茶,搓川麻,嗑瓜子,嘮嗑,構成了老成都最悠閑的日常。鶴公園里有家百年的鳴茶社,讓很多人慕名前往,綠蔭藤椅間就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茶館文化。

6,武侯祠
亮點:三國文化,歷史遺跡,紅牆竹影
如果你也是「三國迷」,那麼這里一定能滿足你的渴求,武侯祠的歷史最早始於公元223 年,起初是修建了劉備的陵廟,後世與諸葛亮的祠堂合並才形成了現存的武侯祠君臣合廟,也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廟。風雲三國的往事在這里沉澱,成為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

❺ 郭沫若《靜夜》

靜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 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5)日常夜景擴展閱讀:

這首小詩通過對月光,松樹,疏星,天河,白雲的描寫,大膽想像,描繪出一幅極為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表達了作者對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靜夜》選自 郭沫若第二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郭沫若最苦悶的時期。當時他正在日本留學,其間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

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後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

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閱讀印象。解讀《靜夜》時必須聯繫上述具體的時代背景。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

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 樂山人。

❻ 怎麼看手機像素配置

點擊「設置」復,找到制「關於手機」點擊進入,找到「分辯率」進行查看。

❼ 天津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天津小吃 狗不理包子: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創始於清朝末年。因店主高貴友乳名狗不理而 揚名。製作工藝嚴格,實行獨特的「八步操作法」。特點:肉餡鬆散、包褶均勻、 肥而不膩、清香適口。1989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 耳朵眼炸糕: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因店鋪緊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距今已近百年。 特點是外焦里嫩、細甜爽口、香味芬芳。1989年獲商業部金鼎獎。 十八街麻花: 津門食品三絕之一。製作考究,料精貨實。特點: 香甜、酥脆。1989 年獲全國食品金鼎獎。 大福來鍋巴菜: 津門傳統小吃。創於清光緒年間。特點是色香味型俱佳。 鮮果餡湯元: 天津風味小吃。特點是清香爽口、粉糯軟滑、果味濃厚、別具風味。 以小白樓地區的白樓小吃店與江南春餐館的最有名。 貼餑餑熬魚: 天津民間流傳美食。特點是玉米面餑餑顏色金黃、底面焦脆。小魚 味鮮香濃,魚骨酥軟。 京東餡餅: 清真風味食品。特點:色澤金黃,肥而不膩,清香適口。 喇嘛糕: 津門傳統風味小吃。以遼寧路 144號京津餐廳經營的為最好,特點是色 澤金黃,甜暄適口,營養豐富,松軟。清素,營養成份高。 羅漢肚: 醬制食品。由天津狗不理包子總店採用傳統的醬制方法研製生產。因肉 皮層次分明,形似羅漢的肚子而得名。特點:緊固不散,光澤透明,口感咸鮮, 適口不膩,醬香醇厚。 知味齋水爆肚: 天津風味小吃,創於1920年。特點:肚絲鮮、脆、嫩、爽口。吃 時趁熱蘸料,滋味醇厚,具健脾養胃之功效。 杜稱奇火燒: 津門風味小吃。特點:外焦內嫩,餡心細膩,口艷醇香。 崩豆張: 天津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五代傳人。創於清嘉慶年間。特點:脆而不綿、 不硬、不含膽固醇,久嚼成漿,濃香滿口。 果仁張: 老字型大小食品店,歷經四代傳人,有 160年歷史,屬宮廷御膳食品,被賜 名為「蜜貢張」。主要產品為掛霜系列果仁。 馬記茶湯: 天津風味小吃。起源於明朝末年。特點為:色澤粉紅、質地細膩,香 甜潤口。 石頭門坎素包: 天津傳統風味小吃。 由清末天後宮旁的真素園餐館發明。特點: 薄皮大餡、低脂肪、高蛋白。味醇清口。 恩發德蒸餃: 清真風味小吃。1921年由時文德創建。用洗凈的西葫去皮去瓤,羊 肉末用開水烙透。攪入醬油、花生油、香油、精鹽、蔥薑末。最後將西葫餡投入 拌勻。將擀成的面擠捏成道士帽形的餃子生坯,上屜用旺火蒸熟。特點:有咬勁、 不滲油、肥而不膩、鮮嫩味美。 陸記燙面炸糕: 創始於1918年,製作時選用優質麵粉、黑白小豆、白沙板糖、花 生油為原料。經過 7道工序,慢慢加火,炸成扁球形的紅色成品。特點:外皮酥 脆、不粘不艮、餡甜爽口、清香不膩。 芝蘭齋糕乾: 津門著名風味小吃。具有60多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選用優質小站稻米、 江米為主料,輔以優質紅小豆、芝麻、桃仁、葡干、瓜條、桔丁等精製而成。特點:外觀潔白,不粘牙、不掉面、綿軟筋道、內味獨特。 明順齋燒餅: 傳統風味小吃。由呂鳳祥在本世紀20年代在「唯一齋」製作經營。 用熱香油與富強粉混合面酥面,包上餡,經過烙、烤兩道工序而成。特點:色澤 杏黃、外皮酥脆、內層柔韌面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