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舅燒烤
㈠ 陝西的民風民俗
陝西的民風民俗在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
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關中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豆要蒸好多饃和包子,並准備禮饃。
禮饃分為三種:一種是媳婦要給娘家帶的「大饃」,狀如蝸牛殼,裡麵包的是菜油、乾麵、蔥花合拌的餡;一種是帶給不太走動的遠方親戚的「小饃」,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饃,做成老虎、小鳥、魚等各種吉祥動物的形狀,在饃頂部表面會用紅色顏料點上紅點,象徵吉祥。
這些饃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之後,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
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
㈡ 各個地方的飲食民風民俗[詳細]
1、江南一帶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專種名叫「漿麥草屬」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2、寒食節-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3、清明時節-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4、春節-吃餃子
餃子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廣受人們的喜愛。中國有句老話叫「好吃不過餃子」。
5、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圓子」改稱「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