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燒烤
⑴ 滿族有哪些飲食風俗
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桿(神桿)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後眾人分食。
滿族喜愛粘食,喜食蜂蜜,愛喝糊米茶等等習俗,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採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當然,形成這種食俗,還有地理、氣候、生活環境的制約因素。
滿族入關統一中國後,雖然其飲食習俗受漢族影響較大,但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慣性。從民間的風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宮廷御點、滿漢全席,構成了滿族飲食的龐大陣容,它不僅是滿族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烹飪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一、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面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斗」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這本是清宮廷的一道普通菜餚,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興,便問菜名,廚工為討好,便說這是奴才新創造的,還不曾命名,請老佛爺賜名。慈禧很高興,就順口說,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蘿卜湯)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偶到一處青磚瓦房,只見門上橫匾寫著「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氣,想問個究竟。剛進第一道門,見到一位150歲的老人;進到第二道門,見到一位120歲的老人;進到第三道門,見到一位90歲的老人;進到第四道門,見到一位75歲的老人。奇怪的是,這些人都不是當家人,當家人是一位10歲的少年。乾隆問:何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壽,可謂天下第一。乾隆點頭稱是。
乾隆回宮後,心血來潮,寫了一道聖旨,還賜與一個小蘿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飽。這一難題,嚇得全家人張口結舌,只見小當家的跑過來說:這好辦,來人把蘿卜放到大缸里,搗爛,用溫水攪拌,大家喝。黃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個好當家的。從此,紅蘿卜湯才上了酒宴。
三、滿族的「三套碗席」
清朝中葉以來,「三套碗席」開始在遼寧地區流行起來。
「三套碗席」一般由十六款(或八款)涼碟(又稱冷盤)、三款「大件」和十二款熘炒菜、湯燴菜組成。因此席中的菜餚是由三套碗,即懷碗、中碗、座碗盛裝,故得此名。
各地「三套碗席」大體一致,但具體編列組合略有不同。
四、飲譽中外的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我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滿、漢族合宴名稱。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峰。清入關後,隨著國家的強大、昌盛,滿族統治者在飲食上大大講究起來。清朝中葉,由於滿、漢官員經常互相宴請而形成。在康、雍、乾盛世,已有「滿席」、「漢席」之分。 席上珍餚有熊掌、飛龍鳥、猴頭、蛤土螺、人參、鹿尾、駝峰等,其中豬肉比重較大。做法多是燒、烤、煮、蒸。火鍋類、涮鍋類、砂鍋類菜餚占突出地位。以干鮮果品、蜜餞為主要配料的菜餚,必不可少。主食以滿族餑餑為主。
滿漢全席中,必有燒烤菜,以豬為原料的菜餚也佔一定比例。
滿漢全席中,火鍋類、涮鍋類、砂鍋類的菜餚,也佔有明顯的地位。
滿漢全席中,干、鮮果品和蜜餞菜餚也是不可缺少的菜餚。至於餑餑和粥品,則是滿漢全席的主食。
滿漢全席中,關東野味尤為濃郁,熊掌、猴頭、飛龍、人參、哈什螞等都是席上珍品。
滿漢全席的菜品豐富多彩,有多種菜譜,少則幾十種,多則近二百種。往往要分多次進食。有分兩次、三次、甚至六次才能吃完。
此席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現在讓開燒烤店么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現在讓開燒烤店,可以訂外賣,不可以作為食堂在那裡用餐。
⑶ 滿族代表性飲食是什麼
滿族代表性飲食有停悸、煮餑餑(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乾飯、豆糕、酸湯子等。尤其喜歡吃粘食和甜味食品,如餑餑、年糕等。流傳至今的「驢打滾」、「薩其瑪」都是滿族傳統點心。
滿族傳統主食有停悸 、煮餑餑(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乾飯、豆糕、酸湯子等。尤其喜歡吃粘食和 甜味食品,如餑餑、年糕等。流傳至今的「驢打滾」、「薩其瑪」都是滿族傳統點心。火鍋、全羊席、醬肉也是滿族人傳統吃肉方法。酸菜是他們喜歡的素食,或炒,或燉,或涼拌。
滿漢全席
又稱滿漢 燕翅燒烤全席。滿、漢族合宴名稱 。清朝中葉,由於滿、漢官員經常互相宴請而形成。席上珍餚有熊掌 、飛龍鳥、猴頭、蛤 土螺、人參、鹿尾、駝峰等,其中豬肉比重較大。做法多是燒、烤、煮、蒸。火鍋類、涮鍋類、砂鍋類菜餚占突出地位。以干鮮果品、蜜餞為主要配料的菜餚,必不可少。主食以滿族餑餑為主。此席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味主食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斗」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餑餑
滿語詞彙。用粘米做成,耐飢又便於攜帶。滿族人春天用黃米、小黃米加豆面做豆面餑餑,夏天用粘高粱面 和小豆泥做蘇葉 餑餑(外包蘇葉而得名),秋天用大、小黃米面、豆泥做粘糕 餑餑,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
酸湯子
用稍微發酵後玉米面團,用手和特製工具將其擠成筷子粗細的面條,葷炒、素炒或做湯面。略帶酸味,吃起來比較爽口。酸湯子是粗糧細作的的 好辦法。
布縮結
滿語指酸菜。這是滿族的主要素菜。滿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地區,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脫清蔬菜 過日子。酸菜是秋天將新鮮的青菜在缸中發酵而成,味酸。燉,炒,生拌冷盤,做湯,做餡都行。豬肉燉酸菜是北方滿族常吃的菜餚。農村逢年節人們愛吃白肉血腸酸菜。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圓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馬勺,炕桌下放一 火盆,就著馬勺里的酸菜,寒冬臘月,全家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火鍋
滿族飲食文化
滿族的傳統飲食。通常以羊肉為原料,東北農村滿族喜歡用酸萊 、蘑菇、粉絲、蝦仁先放火鍋內,再將切成薄片的豬肉、羊肉鋪在酸菜上。放進火鍋內煮開後,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除羊、豬肉外,抱子、鹿、野雞、黃羊、飛龍的肉都可以做火鍋子。火鍋現已成為內地廣大群眾的冬季佳餚。
⑷ 劉亦菲到底是什麼民族的聽說是滿族,不能吃捉腰記燒烤這種有豬肉的嗎
漢族,她父親安少康隨母姓,做過巴黎孔子學院院長。爺爺奶奶都是漢族,她爺爺孔均是追隨過劉鄧的。看過一個不可考的說法,說她是南孔後人,如果真實的話那可比什麼愛新覺羅高貴多了。
⑸ 什麼是滿族飲食文化的雅與俗
人類學原理告訴我們,人文地理環境等生存條件制約著人們的謀生與生活方式,也決定了相應的飲食文化。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祖先,主要以漁獵、採集和游牧為主要的謀生與生活方式。山林里的獐、狍、熊、豬、雁、野雞、野鴨等獵獲物,所能採集到的各種山菜、野果、野菌以及江河的魚類、貝類,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漁獵、採集和游牧這種謀生方式,不僅養成了他們粗獷豪爽的性情,也使之形成了北方民族固有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飲食風格。至今,眾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滿族風味菜餚、食品,大都留有這種謀生方式和飲食習慣的遺跡,顯現並印證著滿族飲食文化的本來特點。
滿族薩滿家祭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對此,東晉郭璞注雲:「今肅慎國去遼東三千餘里,穴居,無衣,衣豬皮……
《後漢書》所謂挹婁國是也。」書中所說,亦即如今長白山以北寧安境內的鏡泊湖和牡丹江中上游區域。在此區域的寧安縣鏡泊鄉鶯歌嶺古肅慎人的遺址,考古發掘出土了很多石鏃、石刀、石矛、骨制魚鉤、大量殘存的獸骨和陶豬。在其中的一處居室遺址正中的灶址南部,出土了五個保存完好、排列整齊、完整的狍子和豬的頭骨。而且,在灰坑中,還發現有一些製作精美的陶塑手工藝術品陶豬和陶狗。尤其是從灰堆中出土的這些陶塑手工藝術品陶豬,不僅形態逼真、生動可愛,還有著公、母和長、幼豬之別。這些,說明滿族的遠古祖先肅慎人的食物來源,不僅僅是野豬等各種山林野獸和魚類,已經開始馴養野豬,並逐漸地以豬作為他們的主要肉食來源。並且,根據同時在同一遺址出土的陶器釜、甑等蒸煮器具可以判斷,古肅慎人已經掌握了用燒、蒸、煮的方法把生食變成熟食或半熟食的技術。這一點,也與郭璞《山海經·大荒北經》注所說的「衣豬皮」相符。亦如《後漢書·東夷傳》所記,「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處於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
廟會上賣糖的小販兒
古肅慎人由於地理環境造就的喜食豬肉以及肉粟兼食的飲食習俗,一直被後世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和滿族一脈相承地繼承下來。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流行至今的一些以豬作為主要原料的菜餚上。
而且,在供奉神靈、宗教祭祀的祭品之中,尤其凸現了這種食俗。例如,近人何剛德《春明夢錄·客座偶談》所記,滿人祭神,「 (天) 未明而祭,祭以全豕(豬) 去皮而蒸。黎明時,客集於堂,以方桌面列炕上,客皆登炕坐,席面排糖蒜韭菜末,中置白片肉一盤,連遞而上,不計盤數,以食飽為度。旁有肺、腸數種,皆白煮,不下鹽豆豉。末後,有白肉末一盤,白湯一碗,即可下老米飯者」,雲雲。此即滿族著名的傳統佳餚「全豬席」。由於滿族食俗以豬為上品,因而滿族祭祀活動的「犧牲」品中,乃以豬為主,因此豬肉則有「福肉」「神肉」之稱。祭祀完畢之後,則由眾人分食。至於至今仍廣為流行的「烤小油豬」「壇燜肉」「燎毛豬」「白肉血腸」「殺豬菜」之類,更是滿族食俗中源遠流長的民族風味名吃。
滿族食俗禁食狗肉,而且也禁用狗皮作為衣飾用品。就其生存所必需的生產生活條件而言,狗是本民族生產活動中用來狩獵、看護財物和自衛的重要家畜,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夥伴動物。滿族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義犬救主」故事,相傳曾有一隻義犬在危急之際救過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性命。盡管這個文本附會於清太祖,仍然是滿族先民生存條件所決定的把狗視為親密夥伴意識的反映和寫照。
基於自身的生存環境、生產和生活的習俗慣制,形成了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的本來特點,這就是,喜食肉類、魚類和山珍野味菜餚,烹調方式以燒烤和煮燉為主,亦即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所寫的「滿人菜多燒煮」。對於古代滿族來說,這類飲食資源豐富易得,熱量大,加工製作便捷,適宜本民族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
滿族舊時喜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黏豆包),逢年過節吃餃子,農歷除夕必吃手扒肉。有一首滿族情歌就是借黏豆包來抒發愛情的。歌中唱道:「黃米糕,黏又黏,紅芸豆,撒上邊,格格做的定情飯,雙手捧在我跟前……越黏越覺心不散,你心我心黏一團。」滿族的具有獨特風味的「薩其馬」至今仍是廣大人民愛吃的點心。當今的「遼菜」就是在滿漢菜餚的基礎上廣采南北諸菜系之長形成的。由正白旗人那吉始創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的「那家館」的白肉血腸,以及家常菜小雞燉蘑菇,集中體現了滿族的飲食風味。「那家館」的白肉血腸,其白肉是選用肥豬硬肋部位的五花肉,先用清水加調料急火煮沸,再改用小火汆透而成,肉爛醇香肥而不膩;其血腸,選用新鮮豬血灌制,絳紫顏色,光澤明亮,佐以韭菜花、腐乳汁、辣椒油和蒜泥等調料,給人以鮮嫩可口的口感。至於宮廷著名的「滿漢全席」則是滿漢飲食文化交融的結晶。
滿族是個「馬背上的民族」,也是一個從白山黑水走向全國,曾經建立了統一國家版圖的清王朝的偉大民族,為祖國的統一和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在清王朝將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其不僅注重學習、弘揚源遠流長的漢族傳統文化精華,也使其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的本民族優秀文化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得以不斷完善、提高和升華。從民間到宮廷,同時又廣泛地集納全國各地古今飲食藝術的優長,使本民族的飲食文化出現了歷史性的嬗變與提升。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如今已經蜚譽中外的「滿漢全席」。
作為明代之後中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峰的滿漢全席,可謂中國最為著名也是規模最大的古典巨型筵席。清入關之後,隨著國家的逐漸強大、昌盛和穩定,滿族統治者在飲食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講究起來。康、雍、乾時代,鑒於宮廷宴會既要突出統治者飲食習慣,也要關照到其他出席宴會者飲食口味的需求,形成了「滿席」「漢席」並行的制度。這種制度,為合而產生滿漢全席的「嫁接」或說是「合流」,提供了宮廷飲食制度方面的便利平台,使之得以順理成章地正常過渡。
考之漢籍文獻記載,滿漢全席這個筵席名稱,始見於清代中葉,當時初稱「滿漢席」。這就是首見於清代袁枚《隨園食單》和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所謂的「滿漢席」。
《隨園食單·須知單·本分須知》雲:「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羹湯,童而習之,故擅長也。漢請滿人,滿請漢人,各用所長之菜,轉覺入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討好。漢請滿人用滿菜,滿請漢人用漢菜,反致依樣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就此,他還打比方說,「秀才下場,專作自己文字,務極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師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則掇皮無異,終身不中矣」。在《隨園食單·戒單·戒落套》中,他又寫道:
「唐詩最佳,而五言八韻之試帖,名家不選,何也?以其落套故也。詩尚如此,食亦宜然。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之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稱。若家居歡宴,文酒開筵,安可用此惡套哉?必須盤碗參差,整散雜進,方有名貴之氣象。余家壽筵婚席,動至五六桌者,傳喚外廚,亦不免落套。然訓練之,卒范我馳驅者,其味亦終竟不同。」此外,尚有所謂「滿漢大席」之謂,見於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不過,這里的滿漢大席,並非是指滿漢全席,而是「烤全豬」。
《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燒烤席,俗稱滿漢大席。筵席中之無上上品也。烤,於火干之也。於燕窩、魚翅諸珍饈外,必用燒豬、燒方,皆以全體燒之。酒三巡,則進燒豬,膳夫、僕人皆衣禮服而入。
膳夫奉以待,僕人解所佩之小刀,臠割之,盛於器,屈一膝,獻首座之專客。專客起箸。筵座者始從而嘗之,典至隆也。次者用燒方。方者,豚肉一方,非全體,然較之僅有燒鴨者,猶貴重也。」有人將此作為「滿漢全席」書證,顯然大謬。細為深究,也只不過屬於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餚,或某道菜餚採用的是燒烤技藝而已。應予注意的是,把烤全豬謂為滿漢大席,卻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滿族燒烤特色在其菜餚中所佔的分量很重,是滿漢大席的主要風味特點。
中國版圖遼闊,各地飲食習慣異彩紛呈,風味豐富多彩,乃因地方色彩而異,通過加減、融合改造,於是便形成了數種具有地方色彩的「滿漢全席」各種地方版本。例如,滿清王朝發祥地的「陪京」盛京(沈陽) 的滿漢全席的版本,是一大菜帶八炒菜的所謂「一君帶八臣」格式,席間總共要翻台十二次。在廣州,則按南菜、北菜各五十四款,根據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安排菜餚的格式,此外二分手,四京果、四糖果、四酸果、四生果、四看果、佳餚點心,主食共七十八款,分四餐供客人享用。天津格式採取一百零八作為吉祥數,同北京格式大體相仿。個中,乾果、鮮果、蜜餞、糖餞、冷盤、面點、甜碗、粥碗等,碗碟、茶點均按四件一組配套設置,大菜則按四紅、四白、四大菜的「一帶四」格式分層推進,編排緊湊,菜式古樸而少有粉飾,保留著滿漢全席的很多原始風貌。這也多少體現著天津地方風物的特色。無論根據當地飲食口味和風俗習慣選配原料烹制的哪種版本的「滿漢全席」,菜點也不斷地有所增減變化和更新,但都突出了「滿族燒烤」工藝和滿族風味這個主特色基調。盡管滿漢全席在各地多有變異,菜餚與格式有別,但是,其場面之大,氣派之豪華,餐具之考究,入席的菜餚用料以及菜名之講究、珍稀,層次之豐富,特別是對禮儀的注重和嚴格,都為之最終被塑造成為一種主要的「國宴」和流行久遠的中華飲食文化的經典,成為中華美食的一個縮影,奠定了基礎。
滿族民間飲食文化先是通過清朝入關後宮廷設置的「滿席」和「漢席」制度,以主流面貌進入宮廷生活,然後又經取長補短的融合,在保留滿族飲食風味特色的基礎上創制、升華為滿漢全席,進而使之成為一時最為盛大、高貴的國宴。通過「從民間到宮廷」發展的途徑,實現了本屬「馬背上的民族」,一個北方游牧狩獵民族的飲食文化的歷史性嬗變與提升。這種歷史性的嬗變與提升,進一步加強了滿族文化的影響力,加強了滿漢文化的融合。
⑹ "滿族特色燒烤"滿語怎麼寫
⑺ 誰能幫我把,,,滿族燒烤,,,翻譯成滿族文字。非常感謝
見下圖
⑻ 漢語翻譯成滿文"滿族特色燒烤"怎麼寫求高人指導
吃不上你的燒烤,加點分作為答謝吧!
⑼ 我想在青龍滿族自治縣開一家燒烤店不知哪裡好一點 求求各位大俠幫幫忙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胡錫氏,滿語為Huhi Hala,世居輝發內(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容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冠漢字單姓為景氏。
⑵.滿族精格理氏,亦稱景格里氏、精厄禮氏,滿語為Ginggeri Hala,意為「潔凈」,世居烏拉(今吉林長春)。後改漢字單姓為景氏、金氏、精氏、孫氏等。
⑶.滿族精吉氏,亦稱景吉氏,滿語為Ginggi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吉林),後改漢字單姓為景氏、金氏、精氏等。
⑷.滿族景佳氏,亦稱靖佳氏,滿語為Gi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後改漢字單姓為景氏、靖氏等。
⑽ 滿族有什麼飲食習俗滿族名菜是什麼
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桿(神桿)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後眾人分食。
滿族喜愛粘食,喜食蜂蜜,愛喝糊米茶等等習俗,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採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當然,形成這種食俗,還有地理、氣候、生活環境的制約因素。
滿族入關統一中國後,雖然其飲食習俗受漢族影響較大,但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慣性。從民間的風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宮廷御點、滿漢全席,構成了滿族飲食的龐大陣容,它不僅是滿族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烹飪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一、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面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斗」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這本是清宮廷的一道普通菜餚,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興,便問菜名,廚工為討好,便說這是奴才新創造的,還不曾命名,請老佛爺賜名。慈禧很高興,就順口說,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蘿卜湯)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偶到一處青磚瓦房,只見門上橫匾寫著「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氣,想問個究竟。剛進第一道門,見到一位150歲的老人;進到第二道門,見到一位120歲的老人;進到第三道門,見到一位90歲的老人;進到第四道門,見到一位75歲的老人。奇怪的是,這些人都不是當家人,當家人是一位10歲的少年。乾隆問:何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壽,可謂天下第一。乾隆點頭稱是。
乾隆回宮後,心血來潮,寫了一道聖旨,還賜與一個小蘿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飽。這一難題,嚇得全家人張口結舌,只見小當家的跑過來說:這好辦,來人把蘿卜放到大缸里,搗爛,用溫水攪拌,大家喝。黃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個好當家的。從此,紅蘿卜湯才上了酒宴。
三、滿族的「三套碗席」
清朝中葉以來,「三套碗席」開始在遼寧地區流行起來。
「三套碗席」一般由十六款(或八款)涼碟(又稱冷盤)、三款「大件」和十二款熘炒菜、湯燴菜組成。因此席中的菜餚是由三套碗,即懷碗、中碗、座碗盛裝,故得此名。
各地「三套碗席」大體一致,但具體編列組合略有不同。
四、飲譽中外的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我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滿、漢族合宴名稱。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峰。清入關後,隨著國家的強大、昌盛,滿族統治者在飲食上大大講究起來。清朝中葉,由於滿、漢官員經常互相宴請而形成。在康、雍、乾盛世,已有「滿席」、「漢席」之分。 席上珍餚有熊掌、飛龍鳥、猴頭、蛤土螺、人參、鹿尾、駝峰等,其中豬肉比重較大。做法多是燒、烤、煮、蒸。火鍋類、涮鍋類、砂鍋類菜餚占突出地位。以干鮮果品、蜜餞為主要配料的菜餚,必不可少。主食以滿族餑餑為主。
滿漢全席中,必有燒烤菜,以豬為原料的菜餚也佔一定比例。
滿漢全席中,火鍋類、涮鍋類、砂鍋類的菜餚,也佔有明顯的地位。
滿漢全席中,干、鮮果品和蜜餞菜餚也是不可缺少的菜餚。至於餑餑和粥品,則是滿漢全席的主食。
滿漢全席中,關東野味尤為濃郁,熊掌、猴頭、飛龍、人參、哈什螞等都是席上珍品。
滿漢全席的菜品豐富多彩,有多種菜譜,少則幾十種,多則近二百種。往往要分多次進食。有分兩次、三次、甚至六次才能吃完。
此席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