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村古遗址
1. 文言文翻译
熙宁(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称“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负责变法事宜。
熙宁七年(1074年),监安上门、光州司法参军郑侠上书宋神宗。他认为:“从去年以来,蝗灾大作,秋冬二季均无雨干旱,致使麦苗干枯而死,粟、麻等农作物无法播种,民情汹汹,老百姓不得不四处逃亡。而官府却大肆聚敛钱财,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而辽国却趁机落井下石,屡屡派使者要求宋朝割让领土。这些现象都是执政大臣多行不义而造成的。”为了证明他的观点,郑侠还将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惨的景象画成了一幅《流民图》。结果,这幅真实生动的《流民图》给宋神宗极大的震动。宋神宗的理想原是想通过变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但看到的《流民图》中却是百姓正在流离失所。宋神宗由此夜不能寐,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
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暂时罢免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后在吕惠卿、邓绾等人的要求下又重新恢复,但是,宋神宗这一举动无疑表示他对新法开始犹豫,他的一度妥协也暗示他与王安石之间开始出现了裂痕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知府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十个月后,重新回京复职
虽然王安石还是想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将变法进行下去,然而,实际情况表明,他已无能为力了。最大的问题,王安石与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宋神宗此时已经将近而立之年,近十年的经历足以使曾经稚嫩的皇帝变得成熟,他对变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计划,不想再事事依靠王安石。既然君臣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改革之路越走越难也是在所难免了
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的爱子王雱(音pang,同乓)病逝。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京城。从此,他退居金陵,潜心于研究学问,再也不过问政事
王安石离开了,宋神宗失去了最有力的同盟,但他并未就此放弃变法改革的理想。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宋神宗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并特意改年号为“元丰”。
---------------------------------------------------------------------------------------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其实也是以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来与民间争利,这与西汉桑弘羊的思路如出一辙。
王安石与宋神宗一样,都有伟大而美好的理想——那就是要富国强兵。理想是好的,实现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治理好一个庞大的帝国不是靠一个皇帝和一个宰相就能实现的。就王安石本人来说,他是一个政治家,更精确地说,他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学家。如果是一个政治家,没有强有力的执行班子,他一定会等待更好的时机。政治学家则更在意实验他的理想,无论班子得不得力。这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不幸的是,王安石凑巧就是站在理想主义的一边。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经济理论无疑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时代,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可惜的是,正因为他超出他的时代太多,新法才显得不切实际。加上他识人眼光不准,用人度量不够,不切实际的新法从一开始就走进了怪圈。而最为关键的是,新法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变法派与保守派由最初的政见不同,逐渐演变成意气之争,且愈演愈烈,从而演变成宋朝历史上最大的党争
简介
契丹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部,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编辑本段起源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编辑本段崛起
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所侵侮,遂举兵杀文翙,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而8世纪中叶后,唐朝由盛转衰,无力顾及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纪末10世纪初,唐终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了。
当时盘踞燕州一带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更为暴虐,所到之处“无少长皆屠之,清水为之不流”。刘仁恭穷兵黩武,规定男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得自备兵粮从军,“闾里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两个强邻突厥、回纥,早已分别在8世纪中叶和9世纪中叶衰落。在契丹社会内部,如前所述,由于生产的发展,阶级分化也伴随着愈趋激烈,国家机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时萌生。
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均表明,10世纪前后的契丹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契丹社会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然而,当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却“不任事”,在与刘守光父子争夺中,其子被俘,在“纳马五千以赎之”遭拒绝后,只好“乞盟纳赂以求之”,从此不敢南进。痕德堇对刘氏每岁秋霜落后烧其牧地草场,牲畜多饥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马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为盟主者必须有“德行功业”,否则应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了契丹诸部盟主的舞台。编辑本段建国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声势浩大不同凡响。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服渤海国,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让给契丹。
阿保机创建奴隶制国家后,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倒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十六州。编辑本段兴盛
926年,太宗死后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摄政,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27年(天显二年)十一月,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显六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944年(会同四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947年(会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晋首都东京,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无法巩固统治,四月,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兴旺的后周政权。969年(应历十九年)二月,辽穆宗被侍人所弑。景宗耶律贤被推举为帝,改元为保宁。由于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王朝出现了一阵清明。景宗对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少层比较稳定。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赵光义乘胜进攻幽州,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宋军大败,赵光义仅以身免。
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峰,辽将萧闼凛战死。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辽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从而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后,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
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萧绰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并且还反对严刑峻法,不给贪官可乘之机。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进入辽国疆域的顶峰。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
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编辑本段亡国
1112年(天庆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女真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从九月开始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天庆四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不将阿骨打当作大的威胁,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镇压阿骨打的军队全部被战败。
1115年(天庆五年)天祚帝开始觉察到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战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生叛乱,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这场叛乱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天庆六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借机占领了东京和沈州。1117年(天庆七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这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建立金朝。
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被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契丹和辽共历时210年,历经9位帝王。编辑本段辽朝帝王世表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编辑本段辽的延续—西辽
公元1125年辽被女真族的金所灭。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公元1218年亡于蒙古帝国。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融合。为开发蒙古地区和中国东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辉煌的历史。编辑本段经济文化
辽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前期由于国力主要用于向外扩张,采取奴隶制的掠夺式经济,使辽初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直到辽圣宗时期,辽朝的经济才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无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结果。辽朝得燕云十六州后,对中原制度进一步吸收,汉制逐渐完备。 辽国的医学成就也很显著,其针灸、切脉诊法、妇产医科、尸体防腐等技术都具有较高水平。
农业和牧业
契丹族的社会生产,大致以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前后为一分界线。在此以前,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过着食兽肉,衣兽皮,车帐为家的生活。旧史有云:“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游牧经济使契丹人拥有一支剽悍劲疾的武装力量。到了遥辇联盟末期,原始的粗放农业已在迭刺部中出现。契丹国建立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均有很大发展,为契丹国东征西讨提供了物质基础。契丹国200多年内,农业和畜牧业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重心在南部,畜牧业生产的重心在北部,处于中间的奚族故地则为半农半牧区。就其地位说,则前后有差别,大体说来,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中期即辽太宗耶律德光以后至圣宗隆绪前期,是处在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阶段;晚期即圣宗中期以后,农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契丹人经营的,主要还是畜牧业。 契丹社会的农业生产,是由于燕云地区大批逃亡或被掠汉人的进入,带来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今滦河上游一带开垦了许多田地发展起来的。阿保机能统一契丹诸部和建立契丹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这里的农业生产为后盾。取得辽东地区和灭亡渤海国后,获得了农业有相当发展的第二个农业生产区。
938年(辽会同元年),耶律德光从石晋王朝割得人口稠密、农业有高度发展的燕云十六州,使契丹国又增加了一个富饶而广阔的农业区。正是由于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为契丹贵族提供了生活所需的丰富物品,激发了广大契丹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加之契丹国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农业便在契丹社会内蓬勃发展起来。
由于契丹人的分布区,均为干旱少雨之地,故其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麦、糜、黍,亦从回纥人引种了“回纥豆”和西瓜。契丹农业的水平,以下一些数字可帮助了解梗概。977年(辽保宁九年),景宗为援助北汉,曾“赐粟二十万斜”(20万斛粟可能为南部或西南部汉人生产)。圣宗时耶律唐古因在胪朐河“督耕稼”有方,被调屯镇州(治所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东青托罗盖古城),“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由于辽圣宗积极倡导农业,经过兴宗、道宗两朝,契丹农业进入鼎盛时期。其间,因粮食有余,东京道和上京道的50余城以及“沿边诸州”,都设立了储粮备缺的“和籴仓”,每仓大略储粮有“二三十万硕”。当然,由于契丹人的居住地区皆少雨和无霜期短,畜牧和戍边占去很多劳力,许多从事农业的契丹户又为半农半牧,故对契丹人的种植业所达到的水平,不能估计过高。
畜牧业是契丹人的传统产业,向以畜牧、败渔为稼穑。922年述律后谏止阿保机南攻镇州云“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徼利乎!”反映了契丹国初期,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居首要地位。由于畜牧业的兴衰不仅与经济生活有关,且“滋蕃群牧,务在戢兵”,直接对其兵力的强弱,国防的巩固有影响,故契丹统治者建国后在积极引进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进本民族农业发展的同时,亦未放松对畜牧经济的发展。
1086年(大安二年),道宗耶律洪基因马匹“蕃息多至百万,赏群牧官”,以次进阶升爵,可见其对畜牧业重视的情况。
畜牧生产有公养。私养两种。公养即所谓“群牧”,契丹国设有西路群牧使司。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浑河北马群司、漠南马群司、漠北滑水马群司、牛群司,下设太保、侍中、敞史等官员管理群牧生产;私养即契丹部民的家庭畜养。畜牧业的全面发展情况,时人没有留下记录。从上述仅官马一项就达到100万匹,可见官养和私养的羊、驼、牛、猪的数量,一定相当可观,特别是作为契丹人肉食的羊,数量当在马匹之上。
契丹畜牧业的发展,有两个因素应该谈到:掠夺邻近民族的牲畜和被征服的属部、属国的纳贡。阿保机在建国前攻克河东、代北九郡,一次就掠回牛、羊、驼、马十余万。建国后,西征突厥、吐浑、沙陀诸部,又获“宝货、驼马、牛羊不可胜算”。
919年北伐乌古部,掠得“牛马、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后来,由于周围诸游牧部族均先后被征服,通过战争掠夺变为从纳贡中获得。规定东丹国年贡马1000匹,女真、直不姑等10000匹,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20000、匹,西夏、室韦、越里笃、剖阿里、奥里米、蒲奴里、铁俪等各300匹。。契丹统治者遇有籍口征伐,他们是从来不放过掠夺牲畜的机会的。如圣宗时,耶律斜轸等征女真,一次就掠马20余万匹。上述获得的牲畜,被置于群牧司喂养。
契丹畜牧业的发展,从建国至圣宗时一般讲来是比较平稳的,后来有过起落。影响畜牧业下落的原因有三:一是随着辽朝由盛转衰,国有群牧管理松弛。道宗时,马群太保肖陶隗曾上书:“群牧以少为多,以无为有。上下相蒙,积弊成风。”经过整顿后,牲畜才“岁以蕃息”。二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牧场缩小,1075年(辽大康元年)耶律乙辛请赐牧地,时为群牧林牙的耶律引吉说过,“今牧地褊陋,畜不蕃息”。三是暴风雪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死亡。历史上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几次是在1082年(辽大康八年),因大风雪,“牛羊多死”。次年四月,又因大雪,“马死者十六、七”。肖陶苏斡在辽道宗乾统年间任漠南马群太保,因“大风伤草,马多死”,被免官。由于契丹人经营畜牧业一直是令“其自就水草”,马“蹄毛俱不剪剃”,未越过自生自长阶段,无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能不使其畜牧业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工艺和文化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筑起都城、市镇。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汉人为其开垦农田,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并列为“天下第一”。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缸瓦窑村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教育方面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契丹的诗词既有气势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辽代盛行佛教,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和佛画,河北丰润县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灵丘县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观,是辽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兼唐代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辽的医药久负盛名,《脉诀》和《针灸书》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汉人迥然不同。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婚俗特点是娶亲不论辈分,近亲结婚、离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贵族盛行厚葬,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出土的两套有金花银枕、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组成的殡葬服饰,完整的体现了贵族的殡葬习俗。耶律羽之墓室豪华富丽,天下奇珍瑰宝尽汇其中。
辽朝契丹人犯法,原有投崖、生瘗(活埋)、射鬼箭(乱箭射死)、木剑(杖背)、大棒、铁骨朵、沙袋(拷打)及鞭、烙(刑讯)等刑。圣宗以后,采用汉人刑名,有死、流、杖、徒四等。死刑有绞、斩、凌迟。
契丹文字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建立的辽王朝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县名来历
黑水县以境内黑水河而得名。藏语安多方言称黑水为“措曲”,“措”生铁之意、“曲”水这意,引伸为黑水。因河流贯穿全境,河水呈黑色故称。1952年7月24日,黑水获得解放,同年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员会(县级)。1953年12月建置芦花县,1954年更名为黑水县。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与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毗邻,介于东经102°35′—103°30′,北纬31°35′—32°38′之间。境内最高海拔5286米,最低海拔1790米,平均海拔3544米。县城芦花海拔2350米,距省会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76公里。位于大九寨旅游环线之内,交通便捷,通讯畅通。编辑本段地形地貌
2. 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
1、齐国
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
传齐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齐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齐癸公姜慈母,至齐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
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2、楚国
郢都,湖北省荆州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徙,其所迁的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是其他周初诸侯所难以比拟的。
3、燕国
蓟城,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
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4、秦国
咸阳,今陕西咸阳。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都城,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5、赵国
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晋阳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始建年代不详,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年代是公元前497年,最先作为赵国都城。
6、韩国
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7、魏国
大梁,今河南开封。
大梁,是指战国时魏(梁)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说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国都城自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齐国
网络——楚国
网络——燕国
网络——秦国
网络——赵国
网络——韩国
网络——魏国
3. 胆瓶的窑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镇,故名。1959年发现。始烧于宋,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较少见。宋代以自釉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盏,胎白纹细,受定窑一定影响,碗盏里心都留有三个细小支烧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种也有发现,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装饰有别。金代烧黄褐釉印花器较多,器内多印花,尤以孩童荡船纹饰为多,富有介休窑待色。 淄博官窑:在今山东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后期发现,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子唐而终于元代。该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有剔花、刻花装饰,金代出现蓖划、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区瓷窑风格。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碌武窑:也称“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为北方著名民间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品种最富盛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远在磁州窑系瓷窑同类装饰之上;绞胎也属成功品种之一,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内乡窑:在今河南内乡大窑店,故名。因宋属邓州,故旧称“邓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唐时烧黑釉及带斑点的花瓷,宋金时烧青瓷,过去曾将一种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的,称为“邓窑”;印花盘碗较多,与宜阳、临汝窑近似。遗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济宫碑一座,碑文有“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语,可知元时仍烧瓷。(邓窑即“内乡窑”)
柴窑: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 《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萧山窑:在今浙江萧山,故名。共发现窑址三处,一在进化区茅湾里,是浙江地区战国时期原始瓷产地,碗里有螺旋纹,江浙地区战国墓葬出土的不少这类器物中,即有茅湾里的产品;其余两处在戴村区上董村、石盖村,遗物有褐斑及划花莲瓣纹装饰,具有东晋、南朝时期特征。
玉溪窑:在今云南玉溪,故名。始烧于宋元,而止于明,共发现三处窑址,均烧青釉和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无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云纹与水波纹;青花瓷器釉色与青瓷相同,纹饰有鱼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纹;器皿以盘碗为多,还有玉壶春瓶、罐等。
4. 祥云县的历史文化
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他们用简单而又原始粗糙的生产工具与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搏斗,而寻求生存。1962年在清华洞发现新石器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锛、陶器、炭屑。这些文物足以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从石器的使用到青铜器的使用,无疑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出现了飞跃。1964年祥云大波那发现战国铜棺墓。出土了100余件青铜器。有青铜六畜、铜质房模型、铜锄、铜锛、铜打纬刀等。铜质房模型、六畜及生产工具的出现,证明了战国时期这里的先民就是定居的农耕民族。 早在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各国夹击匈奴,以打通至西域的交通道路。及至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张骞自西域归来,说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到蜀布,筇竹杖,是蜀(四川)郡商人从“西南夷”中运往身毒转卖至大夏的。大夏等国“多奇物”,且“慕中国”,但“患匈奴隔其道”而不能与中国交通。张骞建议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动巴、蜀的军队击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滇王投降。汉武帝在今大理地区设置益州郡。下设叶榆(大理)、云南(祥云)等28县。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因此该地取名为云南县。县城驻地设在今云南驿镇。东汉永平十二年(69)分益州郡西部置永昌郡(今保山),云南县归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西南,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置云南郡,郡治设今云南驿,与县同治。郡辖云南(今祥云、弥渡)、蜻蛉(今永仁及大姚北部)、弄栋(今大姚南部及姚安)、姑复(今华坪)、遂久(今永胜、丽江)、邪龙(今巍山、漾濞、南涧)、叶榆(今大理、剑川、洱源、鹤庆)7县,隶属庲降都督府地。 晋初改庲降都地置宁州,云南郡属宁州。西晋泰始六年(270),云南郡领县增加云平、永宁两县,一共9 祥云县
县。永嘉五年(310)分云南郡之叶榆县设东河阳郡。建始年间又分云南郡之蜻蛉,弄栋2县归兴宁郡,至此云南郡领云南、东姑复、西姑复(遂久县)、云平、邪龙5县。咸和八年(333)蜀李雄占据宁州,立建宁国,云南郡属建宁国。建元元年(343),李氏置汉州,云南郡属汉州,东晋后期长期纷乱,西南爨氏乘机霸占南中(西南地区),自袭宁州刺史,历晋末,南、北朝至隋初,袭西晋旧制,云南郡属爨西地。开皇初爨氏降,三年(583)隋废郡,设南宁都督府,云南县隶之。十七年(597)爨氏叛,太平史万岁征剿,兵达并平定爨氏地,县境未设治,时张乐进求居其地,称“云南国诏西二河侯”。 唐初置5州领15县,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宗州,州治设云南驿,领宗居(云南驿)、河西(今普棚)、石塔(县址不详)3县,隶属南宁总管府。贞观六年(632)置南宁总管府,更置戎州都督府,西宗州隶之。十一年(637)西宗州去“西”字,称“宗州”。麟德元年(664)分戎州地置姚州都督府,西宗州属姚州。武德四年(621)置髳州,领濮水(米甸)、歧星(楚场)、铜山(乔甸)、蜻蛉(大姚)4县,先后属南宁总管府,戎州、姚州都督府。武德七年(624)置云南州,州治设今旧站村西。贞观三年(629)改匡州,领勃弄(弥渡)、匡川、永平3县。先后属南宁州、戎州、姚州。永徽年间置镜州,州治设今高官铺,领夷郎、宾唐、溪琳、琮连、池临、野并6县,属戎州。麟德元年(664)置波州,州治设今县城南外,领县不清,属姚州都督府。天宝九年(750),南诏尽占姚州都督府地,废唐设置,筑云南城于云南驿。贞元年间南诏国设云南节度于云南城。辖今楚雄州西北部与大理东部地区。元和元年(806)废云南节度,以其东北部置弄栋节度,西部(今县境)置云南(今下川坝)、品甸(今城川坝)两赕。两赕建置经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五国,历唐、南北两朝至宋亡共449年时间。 元宪宗六年(1256),县境内立品甸千户所,属大理下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品甸千户所改为云南州,隶属大理路。同时设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于米甸楚场地,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凤仪)。改元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为十二长官司,隶大理府。弘治二年(1489)设你甸(今米甸)、楚场、安南坡(今下庄安南关)3巡检司,直属大理府,同时于云南驿设土驿丞。崇祯八年(1635)析县辖楚场里于米甸设德昌县。顺治十六年(1659)裁德昌县。康熙五年(1666)裁你甸、楚场、安南坡3巡检司和云南驿土丞。 明代朱元璋统治中原后,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便派军队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沐英、兰玉率师攻克大理,至品甸(祥云)土官等率众归附。改品甸赕为洱海卫,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县卫合一,并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明王朝为了巩固对云南地方的统治,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通过各种形式把大量的汉族人口从内地迁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屯田垦殖,及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随兰玉、沐英平定云南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军队,便都留下来屯戌在云南,而且至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令把留戌的军属全部限期从内地送往云南。进入云南的军队便成了落籍的军屯户。他们以卫、所、营、屯的军队组织形式分布在祥云坝区的一些重要地区,目前还有很多村庄保留所、营、屯的名称。如前所、左所、刘官屯、董营、孔五营、阮家营等。这些戌军大都来自于江苏、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年从江西、江苏、湖南、浙江等地区迁来的汉族军民一次在祥云屯耕的就达二万五千多人。” 除大量的明军屯田外,明朝廷又鼓励商人到云南经商,给予优惠,因此,出现了商屯。与商屯的同时,明王朝还把分散在江浙一带的从事手工业及社会较低层职业的惰民送往云南。惰民是指在宋朝末期宋元战争中被元军捉住的战犯。这些军人成为战犯后失掉了土地,释放后被称之为惰民,只好从事手工业及社会最低层的职业。他们主要流落在当时较为繁华的江浙一带。明朝政府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鼓励他们到云南并改变他们的身份。这些惰民到云南后主要聚居在人口较多的集镇,有利发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当时到祥云的惰民主要聚居在祥城(洱海卫)旁的瓦窑村,他们以烧砖瓦为职业,因此,他们居住的村落取名为瓦窑村。 1913年,全国统一裁府、州,省内置道,云南县归腾越道,也称迤西道。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故改称祥云县。1929年废道,县直属省。1932年,全省设12个政务视察区,祥云属第四区。1934年,省政务视察区增加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二区。1935年视察区减为7个,祥云又改属第四。1938年视察区又恢复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一区。同年,政务视察区演变为行政督察区,全省设13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祥云属第八区。 1950,年祥云县属楚雄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大理专员公署。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祥云 祥云县地图
县属大理州至今。 公元前109年就设置县,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县在云之南"而取名为云南县"。西南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云南驿古遗址至今保存完好。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古云南县冶申云南驿迁往今祥云县城,民国七年(1918年)因省县同名而改为祥云县。县境内发掘考证清华古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西汉青铜棺、编钟、兵器等文物是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见证。
5. 红塔山公园的简介,有谁知道的帮助一下!!
http://www.yuxinews.com 2007-4-18 9:22:00
位于市区东面,以红塔命名,正在扩建,现有景点:
红塔朝辉 红塔原名白塔,位于市区东面红塔山上,元代始建。清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重建。塔系选用青石砌成,色青中显白,质地坚硬。结构为八方七级密檐式实心塔,塔身高二十五公尺余,第一层塔周长二十八公尺,以次逐级往上收缩。呈现文笔形状。于山麓之外仰视,只见塔依青山,云飞雾走,使人有登塔可上凌宵之感。夕阳映照,古塔生辉;晚风拂动白云,流走翻卷,似拔地掀起千层雪涛,十分壮观。昔人把它称为“白塔晚照。而今塔身更为红色,鲜艳夺目,拂晓日出,朝霞映塔,万紫千红,生机蓬勃。塔前面的山麓下,玉溪师范专科学校、玉溪师范学校、玉溪烟厂学校,矗立于青翠的松杉林中,浓荫之下学生朗读欢歌。山麓上台地果园,桃李芬芳。塔右花圃广植名花,中有古秀今芳的玉溪明代特产的千层榴花。塔左竹柳林间,置有阁亭,古雅清新,为游人小憩的地方。
青象饮水 位于红塔山东面与红塔仅隔一涧。遍山林木碧绿,犹如一头青象,象势坐北向南,中段山梁缓平为象背,北端即象的后腿与臀部,南端坡麓即象头下伸,有颈、有耳、象鼻伸向关索坝塘。维妙维肖,观之入神。
龟背金甲 位于红塔山西北前方半公里处。其山形如龟,龟首向上昂起,龟背上面开垦为田地,好象一层层的龟甲。
古瓷窑址 位于红塔山南侧一公里的瓦窑村北,有元代古瓷窑遗址地三处。出土的青釉青花瓷器,有碗、盘、杯碟、瓶、罐。其花纹,有画花、刻花、印花,花纹图案,有花、鸟、鱼、虫、草及亭栏;窑具有垫圈、平足台、支钉、印模等。古窑遗址的堆积层中,有许多残瓷器和窑具。1973年禄丰出土的元代青釉青花玉壶春瓶,通海、江川和玉溪先后出土的青釉花鸟火葬罐,经古瓷专家鉴别,与这里遗留的窑址残瓷器一样,是玉溪古窑烧造的。玉壶春瓶和残瓷器,曾先后参加北京“中国古窑瓷器展览”,后又在英国大博物馆、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展出,引起国内外陶瓷专家们的重视。
1983年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古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中央文化部批准发掘。发掘后的古瓷窑遗址,保留了完整的窑址二座,建立了保护房,陈列室陈列着各种古瓷器遗留物,是研究我国西南瓷器烧制历史的宝贵资料。
陈公祠 位于红塔山右后侧下灵秀村,村前小溪流淌,右邻农舍,四周青山,境地清幽。祠谈堂建筑古雅壮观,为单橼硬山式结构,共二层,由前堂、后堂和厢房组成。前、后堂屋脊中置琉璃宝顶,两端琉璃卷龙,斗拱飞檐,四角檐口枋间,雕绘兽头、花鸟。后堂明间,塑陈表(号草池)和陈晨(号梦溪)像(巳毁待修复)。
陈表,新兴州(今玉溪市)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登进士,为玉溪境内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曾任浙江道御史,解职归里后,浚河、创学,被尊为乡贤之冠,著有《草池录》。清代康熙辛卯(公元1711年)后裔建祠于上灵秀村。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上灵秀村民为纪念陈表导水灌溉的功绩,重修词堂,并在庙中塑了陈表像。后,陈氏族人在聚居的下灵秀村又建一祠。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60年--1870年)毁于兵燹,光绪辛丑年(公元190l年)重建。
荷池草亭 公祠月台下有一个约八亩大的池塘,后人缅杯陈表,于池内种荷藕。池畔明时建有草亭(后为瓦亭、不存待修复)亭中书写着陈表的《山居》诗:“旁柳闲耘麦,临流小制亭,覆茅轻当瓦,编竹曲成棂;水静供鱼馔,村酤酒泻醺,晚来鸟雀静,犹见户飞云。”
撒喇石涵 位于上灵秀村东北,距陈公祠一公里。撒喇河发源于干海子,入玉溪河。陈表在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捐出千金在高岗下开凿石洞,引撒喇河水灌灵秀以下田亩,是玉溪最早最大的人工酒涵道,洞旁林木蔽日。流水潺潺,洞口呈梯形,上宽l米,下宽1.4米,高1.5米,洞长70余米,它不但表现了陈表的品德和才智,也是研究玉溪水利建设史的重要资料。
灵照松风 石岗之上即灵照山,森林茂密。林地五百余亩,素有“万松常青”之称。于坝区展望东边山岭,灵照山层峦叠翠,碧峰秀美,直插云天。进入山中,松涛阵阵,……前人倾听松涛,即兴吟诗作对,留下不少佳作、别有情趣。
灵照禅寺 位于灵照山中。元代莲峰禅师在这里建立茅庵,为玉溪各个寺庙中最早的一个。民国22年(公元1933年)重建大佛殿五间,天王殿三间,厢房十六间,佛殿雄伟壮观,是斗拱一挑四铺座,梁架九檩双步廊式样。屋脊当中置宝顶,两端卷龙。明间六扇格花品门,浮雕八仙来临,象征吉祥。殿前方台立有木朽一座,中有一匾刻着“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匾下端的跋文是名僧自悟记述李鸿祥主持重建灵照寺和本人应聘为仕住之事。寺内天王殿侧镶有《重建灵照寺功德碑》一块,字体工整秀丽。寺中大井中种植花木,以牡丹为主,寺前古柏十七株,面向山路,昂然挺立,庄严肃穆。
曲流金莲 灵照山形如莲花。三峰并峙,中峰即金莲的尖端,左右两峰就如开放的两片花瓣。山麓前沿湾湾曲曲,呈W形状,似金莲的外层花瓣,翻卷于下端,撒喇河水统山流转,历经九曲十八弯,碧树清溪,相映生辉。麓下令人依势修筑二龙潭、大红坡水库两座,银光闪闪,白云青山倒映在人工湖泊之中,成为“明镜金莲”。
于灵照山峰,鸟瞰可以俯视玉溪、澄江、江川景色,东可见抚仙湖,星云湖的片片渔舟;西可览玉溪坝子,阡陌交错,村镇罗布,宛如棋盘。李鸿祥题灵照寺山门一副对联,概括了在这里所见的景物:“好山当户,看凤凰南翔,龙马北骧,黛色四周环佛地;慧月临空,有玉水横前,杯湖远映,清光一片印禅天”。
来源:玉溪市文史资料
6. 想知道关于浙江省永嘉县枫林镇花坦乡汤岙村或者龚埠村的历史和故事
就一个村能有什么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