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游记
A. 游山西村-改写
游山西村-改写
阳春三月,我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骑上与自己相处多年的小毛驴,带着美好的憧憬,高高兴兴地出发去山西村的朋友家。
我一边骑着小毛驴,一边欣赏两旁的风景:一条小溪淙淙地流着,蝴蝶、蜻蜓在花丛中飞舞,小鸟站在枝头歌唱,真是世外桃源。这时,坡面变陡了,小毛驴也走得越来越吃力了,我不忍心看到小毛驴这样受苦,于是从它的身子上跳下来,牵着小毛驴继续往前走。突然,一条小溪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只好撸起衣摆,小心翼翼地在水中行走,小毛驴喝了几口水,也下了水,还淘气地用蹄子扬起水花,溅到我的身上。我拍了拍它的屁股,做为对它的惩罚。我们走了好一会儿,还没到山西村,出现在眼前的仍是一座座山,一连串的问题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是不是我走错了?还是我走过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早知道这样就和朋友一起去山西村了,可现在已经晚了。最后我决定,再走一路,如果还没到山西村,我就原路返回。
当我走过一座山角时,突然发现,路两旁都栽了一列柳树,柳枝把阳光都遮住了,只有几束光芒照进来;草丛里长满了野花,芬芳扑鼻,还有蜜蜂在采蜜呢!路的尽头,隐隐约约有一座村子。我激动得都顾不上牵驴了,飞奔过去。到了村门口,只见门上写着:山西村。咦?村里的大榕树下有个人在向我招手呢!仔细一看,原来就是我的朋友!我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三步并做两步走到他面前。朋友把我接到他家里,我顿时闻到了一股腊酒的香味,朋友把我请到餐桌前,请我吃饭,我一看,啊!鸡鸭鱼肉都端上了桌,而且色香味俱全,也许小毛驴也闻到了香味,竟然自己跑到朋友家来了!我们把小毛驴安顿好,就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朋友说:“今年我们村大丰收了!我种的棉花品质优良,还让家人为你打了一床好棉絮呢!你走时一定要带上啊!我种的高梁也丰收了,酿了多酒,只是酒有点浑浊,你将就着喝吧!”“好,”我答应着,“你们这里景色的确秀美,可来的时候可把我害苦了!你看,我的脚都磨破了!”朋友笑了几声,豪爽地说:“我们这儿有许多奇观,你在这儿住上几天,我带你去一一欣赏。”我连连点头道:“太好了!”
我们频频举杯,酒过三巡,我诗性大发,写下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游山西村改写成游记
就是写他的翻译是什么,然后加上开头结尾
C. 游佳县白云山游记作文600字
白云山自古以来就是广州有名的景点,它虽然不象五大山那么壮丽,也没有珠峰那么高,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独特景观——鸟和树。
白云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植物就有876种,但我觉得白云山最奇特的植物就是油杉。每当看到它那翠绿的树叶和宽大的树干,我就会去摸一摸。它虽然很粗糙,但它那绿得耀眼的树叶还是让我感到生机盎然。油杉还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树枝会随着树的长大而变化。1年的时候,枝是红褐色的,有毛;而2-3年时,树枝却变成淡黄灰色的了,毛也没有了。白云山的树真神气呀!
白云山不仅树奇,鸟也很奇。一走进鸣春谷,我就感觉目不暇接,并且看到数不清的小燕子在空中飞舞,放开清脆的歌喉,唱着婉转的歌儿;一对洁白的天鹅,象两朵硕大的白莲浮在水面上。不过我觉得还是那洁白的鸽子最漂亮,那鸽子的羽毛洁白丰满,一对朱砂眼闪亮闪亮的,两个隆起的鼻孔端正地摆在嘴的上根部。鸽子那光滑得象绸子的羽毛真是太美了!你看白云山的鸟多神奇呀!它们虽然身处自然环境,但它们却飞不出去,能让人们欣赏到鸟美丽的身资、悦耳的歌声!鸣春谷真是一个自然而富创意的地方!
白云山就象一颗明珠,镶嵌在广州的中央。我爱白云山,这颗璀璨的明珠一定会更加美丽!
D. 以游山西村为题写一篇游记字数600
想必大家都听过南宋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吧。这首诗的内容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中我们不单单能够感受到诗句中美妙的乡村自然风光,更是能领悟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哲理与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在面对重重的困难时,勇敢前进,不畏惧退缩,那么,前方终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道路。用概括的话来说就是前途是曲折的,道路是光明的。
小树苗在经过风雨的洗涤之后,才能够成长为苍天大树;小鹰在经历无数次的摔倒之后,才能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展翅翱翔;黏土在经过火窑的煅烧之后,才能成为美丽的瓷器......种种实例表明:只有在经历了“山重水复”的考验之后,才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有一次,我跟我的朋友一起去爬山,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有点累了,又有点饿了,想回家,达成统一意见之后,我们准备原路返回了。这时听到人家在讨论说山上有桃花,绽放得好漂亮。我们动心了,又开始往上爬,爬呀爬,爬呀爬,终于爬到山顶上了。可是眼前的景象却让我们大失所望,没有美丽的桃花迎接我们,只有小草与大树。这时不竟有人抱怨:“我快要渴死了,饿死了,我们干嘛上来啊,费劲,没东西......”唉,我们怀着失落的心情往回返回,绕来绕去不知道绕到哪里了,突然有人喊:“看那,桃花。”哇,美丽的桃花,我们终于见到你了,这一刻我们没了任何饿的感觉,只顾着欣赏醉人的桃花,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坚持攀登,才有所收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鼓起勇气,迎难而上,迎接充满光明的未来吧。
E. 赐山游记作文500字
游赐山
重阳节那天,我们全家去我市赐儿山登高。
赐儿山上有古云泉寺,它建于1393年,是佛教、道教建在一处的寺庙,上部为道,下部为佛。寺内有子孙娘娘殿,因一个美丽的传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来此敬香祈求“赐儿”的人络绎不绝,故称此山为赐儿山。
远望赐儿山,亭台楼阁,参差错落,延着蜿蜒山路拾级而上有三道平台。第一道是云泉寺山门,也称天王殿;第二道为望亭;第三道是大雄宝殿和南大殿。
寺院中部有古柳二株盘抱而生,高十二三米,粗三四十围,相传为明代所栽。尤为奇观的是,寺中有三个古洞,仅距咫尺。右为水洞,传说洞中泉水清清,数九寒冬也不结冰;左为冰洞,传说洞内四季结冰,炎炎夏日也不融化;中间是风洞,一年四季冷风嗖嗖,有物置于洞口即被疾风吸入,现洞口已被封闭。
怎么样,你对这个充满灵气的、神秘的佛道胜地感兴趣吗?那就“闻名不如见面”吧!如果赶上四月十八庙会,你会碰到好多络绎不绝祈求“赐儿”的香客呢!
赐儿山上有古云泉寺,它建于1393年,是佛教、道教建在一处的寺庙,上部为道,下部为佛。寺内有子孙娘娘殿,因一个美丽的传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来此敬香祈求“赐儿”的人络绎不绝,故称此山为赐儿山。
远望赐儿山,亭台楼阁,参差错落,延着蜿蜒山路拾级而上有三道平台。第一道是云泉寺山门,也称天王殿;第二道为望亭;第三道是大雄宝殿和南大殿。
寺院中部有古柳二株盘抱而生,高十二三米,粗三四十围,相传为明代所栽。尤为奇观的是,寺中有三个古洞,仅距咫尺。右为水洞,传说洞中泉水清清,数九寒冬也不结冰;左为冰洞,传说洞内四季结冰,炎炎夏日也不融化;中间是风洞,一年四季冷风嗖嗖,有物置于洞口即被疾风吸入,现洞口已被封闭。
怎么样,你对这个充满灵气的、神秘的佛道胜地感兴趣吗?那就“闻名不如见面”吧!如果赶上四月十八庙会,你会碰到好多络绎不绝祈求“赐儿”的香客呢!
F. 包禅山游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G. 徐霞客游记 天台山游记赏析
《游天台山日记》这篇游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
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游天台山日记》是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是公元1613年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
(7)游山游记扩展阅读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的游历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他的母亲也鼓励他,并为他制作远游冠,以壮行色,但直到天启五年(1625),他每次出游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第二阶段则自天启五年(1625)他母亲王孺人逝世后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这期间历游浙、闽、赣、楚、粤西、黔、滇等地。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季梦良先是推辞,后来要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徐霞客就过世了,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纫携去,但此时文稿已有部分遗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仅将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带回,徐屺仍将文稿托给季梦良,于是季梦良遍搜遗帙手迹,整理残稿,补上王忠纫所没有补的那部分,按照地区分类,整理成篇。《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H. 游山西村改成写游记
网络,参考书都有
I. 游览仙山公园中的左权游记作文500字
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全市闻名的风景名胜——仙山公园。
远远望去,仙山公园是由几个小山峰组成,山与山之间连绵起伏,整座山峰层林叠翠。举目远望,在苍翠的树林中,有几座建筑物露出隐隐的轮廓。不由得让人们心感神密,身心向往,仙山公园里,每天前来游玩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春天来了,山坡上的桃花、李子花、栀子花竟相开放,到处是青青的小草,叶片上还有颗露珠儿,迎着太阳闪闪发光。
公园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浓郁的花香散发出清新的气息。在春天的深处,游人们细细地感受着仙山风景,带来无比地快乐。
夏天的仙山公园美丽迷人。林间草地盛开着颜色各异的野花,蜜蜂争先恐后地采着花粉,蝴蝶、蜻蜓也赶来加入着百花争艳的盛会。当红日照在这树林之时,一株株小树像身着新装的儿童,精神饱满,阳光隔着小树照过来,落下参差斑驳的影子。
人们有时到这里游戏、读书、锻炼身体。人们都陶醉在这幽新的绿色之中。忽然一阵微风袭来,就像那美妙的琴声,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精神百倍,它仿佛是给着炎夏增添了一点清爽。花草树木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生长在山路两边的各种树木,就像是一行行欢迎的人群,站在那儿。频频招手,好像在夹道欢迎过往的宾客。
在飒飒的秋风里,树林已不再是那么翠绿,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黄、红、紫、绿,层次是那样分明,真令人陶醉。
冬天,江南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在温和的天气下,有好多人,茶余饭后都到这里来散步。他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直达山顶五老峰,仙山公园的沿途各处,散落着好多楼、堂、殿、宇。这给美丽的仙山更加一景,它们有花炮始祖李钿殿,有我国著名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碑,还有游泳池、娱乐中心,等等好多好多。登高远望,全市风貌一览无遗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
如果遇到雨就,那就更美了。雨细如发丝,轻盈似飞天。整个仙山公园就迷离在那片蒙蒙烟雨中,好像一位躲在珠帘后的少女,隐隐约约,只见其窈窕身段,不见其秀丽脸庞。雨过天晴,仙山的树更加郁郁葱葱,那山、那树、那草,更显得青翠欲滴。雨后的微风给仙山带来了清凉,带来了秀丽。仙山公园也会更加美丽壮观了。别有一番情趣。
J. 褒禅山游记全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