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遗址
『壹』 汉代高密是什么地方
西汉时,高密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今天高密市区为夷安县:
『贰』 民国时高密县有多大
民国时期,先后属胶东道和和莱胶道。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
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
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
『叁』 诸城和高密的名称是怎样由来的啊
有关联的。
高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今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西汉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西晋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隋属高密郡。唐代县属河南道密州。
诸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汉初年设东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诸城,据考证,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任密州太守两年,在这里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千古名篇。诸城名人辈出,孔子的学生、女婿公冶长,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清代东阁大学士、书法家、宰相刘墉(刘罗锅),《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四库全书》总裁窦光鼐等都是诸城人。
『肆』 高密历史文化旧址参观作文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延安的杨家岭。我的名字叫赵旭东,大家可以叫我赵导,也可以叫我小赵。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希望我的讲解能给您带来一份快乐,陪伴你...
『伍』 请问:现今山东省高密县与史料上所说的东汉时期高密侯邓禹的封地所指的高密县是同一个高密县吗
汉代的高密,其城址在现在高密县西边的井沟镇田庄村东。
这座城,现在尚内存残迹遗址,也叫“城阴容”城,又称“高密国” 、“夷潍城”,是一座方城,西南东北的长度均约为2公里,周长8公里。
始建于战国时代,两汉时代,城阴城数次成为王国和候国的国都,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郡县治所,及至北齐毁于战火。
『陆』 古代高密是哪个封国的
高密郡:高密最初为封国,始建于西汉宣帝时,是由胶西国改置为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密,辖境包括今胶县和潍坊一带。据《元和姓纂》载,高密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此支刘氏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是城阳共王刘章的后裔。刘章“传国八代,后分城阳置高密,遂为郡人。”
高密国当时的规模:户四万五百三十一,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县五。
属青州部刺史管辖:青州部刺史掌察举青州3国6郡121县:胶东国(8县)高密国(5县)甾川国(3县)平原郡(19县)千乘郡(15县)济南郡(14县)齐郡(14县)北海郡(26县)东莱郡(17县)。
刺史的解释:(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州),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刺史起初秩六百石,后秩二千石。刺史也称牧,其下属有别驾、治中。每年八月出巡,年终向丞相汇报,没有固定的治所。出于巡查方便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各州之间多以大山、大川为界,避免翻山渡水的麻烦)
汉惠帝元康十年,又置平昌郡。又分城阳之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营陵、安丘、大、剧、临朐十一县为高密国。
======================== 西汉高密国(前73年—9年) 第1代 高密哀王 刘弘
8年 前73年-前65年 第2代 高密顷王 刘长
34年 前65年-前31年 第3代 高密怀王 刘宽
11年 前31年-前20年 第4代 高密王 刘慎
29年 前20年-9年
『柒』 高密市什么地方方战国遗址
战国 (中国历史时期) 编辑
战国时期(公元前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捌』 山东的历史,高密的历史
山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北辛文化,距今有8000年左右。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
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礼仪之邦”。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秦置高密县后,治城阴城(今井沟镇前田庄东),属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市东南)。西汉,高密县先属胶西国,改高密国(俱都城阴城)。新莽天凤元年,改高密曰章牟。东汉复称高密,属高密国(都城阴城)。
三国时,高密县归魏,属城阳郡(治东武,今诸城市)。西晋怀帝永嘉之乱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高密县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其上属皆相因袭。南燕亡后,又归东晋,属高密国(都黔陬,今胶州市黔陬村东)。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高密县属高密郡(治桑犊,今潍坊市坊子区泉河头附近)。北朝元魏、北齐、北周时,高密县仍属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阴城;北齐移治东武,今诸城市)。隋文帝统一全国,高密县移治今柏城镇故献。初属密州,复改称高密郡(俱治东武,今诸城市)。
唐建国,高密县治移今市区(战国前夷维国都城,汉为夷安县治)。初属高密郡,改称密州,又改州为高密郡,后又改称密州(俱治今诸城市)。五代时,高密县上属仍为密州。北宋与金,高密县属密州(仍治今诸城市)。元代,高密县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明代,高密县改属莱州府(治掖县,今莱州市)。清,初沿明制,光绪三十年,胶州升为直隶州,高密县改属胶州(治今胶州市)。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高密县初仍属滨北专区。1950年5月改属胶州专区。
1956年3月划归昌潍专区。1967年2月昌潍专区改称昌潍地区,1981年5月改称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称潍坊市,高密县均顺次属之。1994年5月18日,撤销高密县,设立高密市(县级),以高密县的行政区域为高密市的行政区域。高密市归潍坊市代管。
(8)高密遗址扩展阅读: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东省土地调查面积总计15.7965万平方公里。2017年山东省年末总人口10005.83万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东省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县级单位137个(市辖区55个、县级市26个、县56个),乡镇级行政单位1824个 。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腹地,秦代置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属几经改变。撤县设市后,作为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行政区划及其称谓因社会发展变化而多次发生变更。
『玖』 高密市的名称由来.
高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今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西汉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西晋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隋属高密郡。唐代县属河南道密州。五代建置、隶属相沿。北宋,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金,县改属山东东路密州。元代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明初,县属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绪三十一年,县属胶州。民国时期,先后属胶东道和和莱胶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地区,1981年5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地改市,为潍坊市。县均属之。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