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口镇遗址
⑴ 喻口古镇的旧址
喻口位于阜宁县城西南10里,射阳河南岸,早在唐朝时期,这里便是淮东的重镇。
关于“喻口”地名的由来,民间说法不一,比较有科学根据的说法是:因为这里的地质是由沙泥淤积而成又处于射阳河和大海的入海口处,所以隋唐以前这里便称叫“淤口”了,现在的喻口是由于后来俞姓在此摆渡演变而成。
射阳河连通着里下河水网地区,喻口是古代的漕运要道。据《阜宁县志》记载:“隋唐之前,庙湾即为入海口”。隋唐以前的阜宁城还是个海边小小的渔村。远没有喻口繁华。喻口扼射阳河拐弯处,受海潮影响较小,又有防海墙和外围的防海堤抵御,加上此地水陆交通便捷,和楚州山阳、盐城等地水路、陆路都有联系,喻口繁华一时。唐朝时期,唐人长孙佐辅所作吟颂喻口的五言诗《楚州盐坛古墙望海》:“我从西北来,登高望逢丘….阴晴乍开合,天地相沉浮。长风卷繁云,日出扶桑头…..”唐朝已称的“古墙”,则说明喻口由来已久了。喻口古镇向东有唐朝淮东营运使李承发动民力所建的常丰堰(也就是范公堤的前身),这是用来防海潮用的埝堆。地方百姓从喻口沿着今天的渔深河,修筑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海墙头”,以防海潮从射阳河倒灌。所谓的海墙头其实就是一条防海潮的堆堤,人们可以在这条堆堤上自由行走。来往于喻口的客商、文人雅士均登堤眺望大海。或才情思发,或感叹人生。慕宇宙的飘渺,叹人生的短暂。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兵败江淮,率军进驻淮东,在喻口筑城固守,征集粮饷、补充兵源,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喻口的规模和城防再次得到扩大和巩固。并留有清明插柳的传说。
到了明朝初年,海岸线已经东移到今天的阜城以东合利一线。海禁开放,国朝和外国交往频繁,庙湾和喻口都驻军,设巡检使。平时训练兵甲,管辖沿海及周边的安全。此时的喻口商贸兴隆,和青沟、羊寨成为淮东的三大古镇之一。喻口商铺林立,酒肆旗飘。有三街十六巷的规模。淮北的大宗粮食、皮货、烟草等和江南的丝绸、茶叶、工艺品等都汇集到水陆交通便利的喻口古镇。
喻口历史上人文荟萃,明代的兴化名士李长科所写的《南浦秋葭》就是吟诵的喻口向庙湾的芦苇秋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喻口曾吟诵《从朦胧到喻口有感》的律诗。
明清时期,地方宗教文化盛行,人们行船、出车、日常生活都要祈福安祥,所有的寺庙都带有明显的水乡宗教色彩。如佛教的三元宫、东茶庵、西来寺,还有基督教堂。
到了1938年9月,日军“扫荡”周边城镇,这座千年古镇被日寇焚毁。2008年1月5日,《扬子晚报》B1<文化周刊.档案解密版>《1938年苏北大地惨相环生》一文中予以记述:“东沟、喻口、板湖,全镇均被轰炸焚掠”,“射阳河一带各大市集,均已轰炸焚掠殆尽”。抗战胜利后,喻口这座千年古镇又逐渐恢复了生机。镇上除了邮政、公安等县属机构外,手工业、医疗、商业日趋繁荣。许多著名的老字号店铺在周边地区都非常出名。有天生堂、成忠药铺、薛家漕坊、姚家油坊、染坊、布店、茶馆、百货、面点、饭店、木排、姜家机米加工等数十家店铺,其中姜家的机米厂在周边数百里范围内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姜家机米厂在经历了私营、公私合营到国营变化后,一直经营到改革开放之前。
⑵ 酒泉汉唐历史文化遗址景区简介
酒泉地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甘肃省张掖地区,西邻新疆,南望祁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并与蒙古国交界。北有北山山地南有祁连山,中部有河西走廊疏勒河谷地;北山山地风高沙大,形成典型的戈壁景观;中部河西走廊北势平坦、光热充足;南部祁连山,终年积雪形成特有的冰川地带,北山山区冷温带干旱区。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40-160天,年日照时数为 2800 -3300小时,年降水量50-200毫米。疏勒河下游,安西和敦煌一带,年平均气温为8-10 ℃, 无霜期为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
酒泉地区辖敦煌市、玉门市、酒泉市三市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安西县和金塔县4个县、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42.5%,有汉、回、蒙、 哈萨克等24个民族,1996年全区人口88.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55万人,该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行政公暑驻地在酒泉市。
酒泉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现有5个较大的成矿带, 分布于河西走廊南北两山中,共有矿点572处,其中经国家储委认可的矿床92处,有矿种48种。金属矿藏主要有金、 银、铜、铁、铬、钨、矾、铅、锌等。其中,塔尔沟钨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大道尔吉铬铁矿储量为全国第三。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石油、石棉、煤炭、菱镁、萤石、芒硝、石英、石灰石、大理石、磷、原盐等。
其中石棉储量全国第三。菱镁储量为全省第一,已探明酒泉盆地石油储量2.05-2.34 亿吨, 泥炭储量108.7万吨,粘土储量1000万吨。据所探明矿种储量分析,全区优势矿藏有铬、钒、钨、金、 菱镁矿、石棉和水泥灰岩8个矿种,具有潜在优势的矿种有石膏、芒硝、大理石板材及其它建材等。 煤炭资源较丰富,总储量为5亿吨,集中分布在北部骥山、驼马滩,金届沟一带。
酒泉地区河流属内陆河,有疏勒河、黑河、哈尔腾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15条,水资源总量为53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32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量为23亿立方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利用程度中等,河川径流引用率为59.1%,开发潜力大。全区水能资源蕴藏量为6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8.8万千瓦。区内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太阳年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45-154千卡,年日照时数为3033- 3317小时,温差大,光质好,光能资源丰富。同时,风能是该地区的重要能源之一,安西、骥山、玉门镇一带风速大于3米/秒,日数在200天以上,风能利用价值大。
酒泉地区土地总面积为1912.27万公顷,人均22.2公顷。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很低。 已利用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559.67万公顷,占总面积29.3%。全区有耕地面积11.13万公顷, 果园面积1.23万公顷,林地面积4.86万公顷,草地面积463.6万公顷。在末利用的土地中,宜林荒地13.5 3万公顷,宜农荒地18.6万公顷,宜牧条件较好,有着巨大的土地可开发资源。
酒泉境内遗留着大量古丝绸之路上独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古迹,已查明的文物点有1153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点11个,省级208个。主要有酒泉市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西汉酒泉胜迹, 魏晋地下墓壁画,明长城与烽火遂,钟鼓楼、酒泉公园;花海的干海子候鸟自然保区;安西的榆林窟、汉长城;特别是敦煌市的莫高窟以其灿烂的艺术光华举世闻名,加之该地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一系列景点使她成为全省旅游事业的龙头。1996年,酒泉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9 万人次,旅游收入5368万元,比往年增长6%。
⑶ 唐华清宫的建筑遗址
1956年8月6日,陕西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时,把华清池(华清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并提出保护好华清池内所藏的唐汉白玉老君像和北魏温泉颂碑、北魏三道士石刻等。华清宫遗址,划定范围为:临潼区(原县)城南什字至烽火台,东至寺沟,西至牡丹沟。 1996年11月,华清宫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四)。 华清宫遗址文物保护信息项目内容文物保护单位名称华清宫遗址批准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国发〔1996〕47号批准时间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编号53年代唐文物类别古遗址 一号遗迹:1956年发现,位置在今铁路疗养院东部的南坡上,见有莲花纹柱石,范围不明。
二号遗迹:1978年发现,位置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顶,今老君殿南偏西10米处,断崖上有厚2.5米,南北长8米的夯土基,遗址内有大量唐代残砖瓦片。
三号遗迹:1979年发现。位置在骊山迎春坪的东侧,北距二号遗迹约100米。建筑坐东面西,进深5米,瓦砾堆积厚30厘米。
缭墙遗迹:1967年和1981年春,分别在位于今县城南什字新华书店和西街的丁字形路北两处,均发现石砌的东西向城基,按其位置此墙基应是宫城的北缭墙基。
御汤遗迹:1982年4月,华清池内基建时,在今“贵妃池”西侧发现了古建筑基址,省文管会考古队即开始发掘考证。用了3年多时间发掘了约4000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一条长18米、宽5.1米的唐代蛇形水源通道和4座青石砌成的浴池,还有大殿基址4处,发现30多米长的石墙和两处莲花踏步,总长400多米的陶管水道,长50米的砖砌水道及建筑材料多件。1983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温泉总源北部发掘出一个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深1.5米。轮廓呈莲花瓣形的浴池遗址,池底及四周均用青石铺砌,池内有两层台,池底南有两个圆形水口。专家根据史籍记载华清宫的御池方位、形制、规模和发现的浴池四周的大殿基址和柱础等,认为是唐玄宗使用的九龙殿莲花汤。1984年10月在紧挨莲花汤西北处,发掘出一个保存完好的海棠花形状的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深1.26米,用青石砌成,池内有二层台阶,池底正中有一圆形水口,做工考究,雕刻精细,专家认为是“海棠汤”,即唐玄宗御赐杨玉环的“贵妃池”。在莲花汤西南还发掘出一个东西长5米,南北宽2.7米,深1.2米,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浴池。据文献记载推测,应是“太子汤”。经考证,这些古建筑遗存与史志书记载完全吻合,是一组较完整的唐华清宫建筑遗址,也是华清宫的中枢所在,为唐玄宗和贵妃游幸时活动的主要场所。期已经全面整理,并仿唐形制,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在解放后整修、扩建和考古工作中发掘和采集到的遗物有:砖,条形、方形、青棍砖和方形莲花纹砖;瓦,筒瓦、板瓦;瓦当,莲花纹、虎面纹、盘龙纹瓦当;还有凤纹滴水,青石莲花纹柱础,素面白玉石柱础,铁钩钉;以及大、小口径的圆形陶水道,三彩龙首,白玉老君像,白玉残力士像等。
⑷ 唐户遗址的介绍
唐户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西部和内南部,地处容潩水河与九龙河两河汇流处的夹角台地上。潩水河从遗址东部自北向南、九龙河从遗址西部自西北向东南环绕流过,在遗址南部约1公里处交汇后继续东南流,注入颍河。遗址东、西、南三面环水,地势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高度123-126米。唐户遗址面积约140余万平方米,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300—860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唐户遗址所在地历代相传称该地为“黄帝口”,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户遗址文化遗存堆积丰富,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处跨时代的聚落群址。
⑸ 唐朝遗址在如今哪地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较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后梁太祖朱温下令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⑹ 郁山镇的文物遗址
目前已列入各级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近十处,其中黄庭坚衣冠冢、唐太子李承乾墓、贺龙德政碑、古盐井都十分珍贵,同时汉砖汉墓、历代碑刻、旧式建筑比比皆是。
⑺ 磁窑镇的遗址
汉钜平故城遗址。磁窑尚存汉钜平故城址,东西长500余米,南北长450余米,城墙尚存东北、西北两角,用黄土夯筑,东北城角高6.5米,直径50米,世称“烽火台”。西北城角残高3米,东西长37米,显露出夹棍眼。夯层明显,夯筑坚实。
汶水夕照、汶口古渡、大道通衢、商贾云集为古磁窑的四大景观。早在春秋战国时,境内南驿村设有馆舍,唐、宋时有南北驿道一条,宋、元时东西官马大道两条。特别是北宋中叶,这里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是京东西路直通大明府的重要驿站。
因为处在北京到南京的中点,被称为中京。在今堡头茶棚北的汶河上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横跨大汶河的明代石桥,是当时全国最长的石桥。石桥全部用条石建成,两侧也是奇石林立。据传说在古代,每年的正月十六,人们都要赶茶棚庙会,到桥上走一走,以求驱邪祈福。
堡头遗址位于磁窑镇堡头村,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丰富的遗存。遗址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6米,是大汶口文化最早发掘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初曾称“堡头文化”,后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内挖掘墓葬133座,陶窑1座,出土文物1800余件。
随葬陶器居多,鼎、豆、壶、背壶、罐、三足高柄杯、鬶、尊、盆、钵等。鬶的初型是在磁窑陶窑中烧制的,后传播到各地。陶色有黑、灰、红、白等色。黑陶乌黑光亮,有的似金属器皿一样有光泽;白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陶器的纹饰以彩绘和镂孔最有特色,反映当时制陶工艺的较高水平。另还有石器、骨器和大量动物骨骼,距今约四、五千年。
⑻ 唐朝遗址最多的地方
唐朝遗址抄最多的地方是袭今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陕西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全市下辖10区3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862.75万,其中城镇人口626.44万。
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安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丰镐都城、秦咸阳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⑼ 被破坏的古文物遗址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圆明园遗址再次遭到破坏,建筑基址和山形水系仅存轮廓。
炎帝陵主殿及其附属建筑遭严重破坏,并刨挖陵墓内存物抢夺一空,最后全部夷为平地。[2]
仓颉庙多处石碑被毁,陵墓遭刨挖。[3]
山西舜帝陵被毁,墓冢挂上了大喇叭。
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大禹庙被拆毁,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烂,头颅齐颈部截断,放在平板车上游街示众。
西藏大昭寺主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捣毁面目。[4]
孔子墓被铲平挖掘,其内孔子遗物与骨骇示众后焚毁,“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大碑被毁。庙碑被毁,孔庙的泥胎塑像被毁。[5]
孔子的七十六代孙孔令贻的坟墓被掘开。
安徽和县乌江畔项羽的霸王庙、虞姬庙和虞姬墓,香火延续两千年至今日,“横扫”之后,庙、墓皆被砸成一片废墟。文革后去霸王庙的凭吊者,见到的只是半埋在二里半露在地上的石狮子。
在横扫一切的风暴中,霍去病的霍陵也受到破坏。香烛、签筒被打烂之外,霍去病的塑像也毁于一旦。
颐和园佛香阁、智慧海被砸,大佛被毁。[6][7]
王阳明文庙和王文成公祠两组建筑(包括王阳明塑像)全被毁平。[8]
新任太原市委书记下令砸毁庙宇。随即全市190处庙宇古迹除十几处被保留外悉数被毁。山西省博物馆馆长闻讯赶到芳林寺,只捡回一包泥塑人头。[9]
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烂,“张仲景纪念馆”的展览品也被洗劫一空。“医圣祠”已不复存在。
河南南阳诸葛亮的“诸葛草庐”(又名武侯祠)的‘千古人龙’、‘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文韬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存明成化年间塑造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全部捣毁,殿宇饰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龙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焚烧。
书圣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亩的金庭观几乎全部平毁,祗剩下右军祠前几株千年古柏。
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安放觉拉寺)被捣毁。
合肥人代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也毁于一旦(参看包拯条目)。
河南荡阴县中学生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秦桧等“五奸党”的铁跪像,连同历代传下的碑刻“横扫”殆尽。
江南最古老经典千年建筑物杭州西湖灵隐寺,周恩来总理派遣一连队士兵堆垒包、架机关枪驻守防范红卫兵破坏,仍不免有部份寺内石雕遭红卫兵翻墙入寺敲毁。
杭州“革命”青年砸了岳庙,连岳飞的坟也刨了个底朝天。岳武穆被焚骨扬灰。
阿拉腾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园被砸。
朱元璋巨大的皇陵石碑被拉倒;石人石马被炸药炸得缺胳膊少腿;皇城也拆得一干二净。
明神宗万历皇帝及后妃遗骸自北京定陵里掘出,着龙袍骷髅吊挂于树上曝尸,然后和皇后骨骸一同焚毁。
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的景山槐树被锯断;现存为后再植新株。
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明代名臣海瑞的坟被砸掉,一代清官的遗骨被挖出游街示众。
湖北江陵名相张居正的墓被红卫兵砸毁、焚骨。
北京城内的袁崇焕坟被夷成平地。
黎平故里安葬的是明末名臣何腾蛟,他的祠堂中的佛像被扫了个一干二净,而且把黎平人最引以为荣的何腾蛟墓被挖。
吴承恩的故居在江苏淮安县河下镇打铜巷。他的故居不大,三进院落,南为客厅,中为书斋,北为卧室。几百年来曾有无数景仰者来此凭吊此故居和墓地。文革时《西游记》成“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里的“封”,吴氏故居也“被毁为一片废墟”。
红卫兵掘开《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坟,尸体被捣毁;墓里除手中一管旱烟筒、头下一迭书外,只有四枚私章。他们对蒲氏私章不屑一顾,弃之于野。
建于1959年的吴敬梓纪念馆在文革中被铲平。
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在老师带领下,砸开千古义丐武训的墓,掘出其遗骨,抬去游街,当众批判后焚烧成灰。
张之洞坟刨开。张是个清官,墓里没一点珍宝,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至被狗吃掉。
北京郊区的恩济庄埋有同治、光绪两朝的宫廷大总管李莲英的墓,凿开的墓穴里,只有头骨,不见尸骸,衣袍内满是珠宝,后不知所终。
河南安阳县明赵简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毁。
黑龙江黑河县有座“将军坟”,“因为属于“帝王将相”,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宋代诗人林和靖(967年或968年—1028年)的墓也在被毁之列。
清末章太炎、徐锡麟、秋瑾,乃至“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中的杨乃武的墓,都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作牺牲。
一位年轻的中学老师领着一帮初中生以“让保皇派头子出来示众”为由,刨开康有为墓,将其遗骨拴上绳子拖着游街示众。革命小将们一边拖着骨头游街一边还鞭挞那骨头,好象相信康氏灵魂附着在骨头上似的。游街后康氏的头颅被贴上了标签,上写道:“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康有为的狗头”,送进“青岛市造反有理展览会”。
浙江奉化县溪口镇蒋氏旧居,中华民国前总统蒋中正生母的墓被上海的大学生领导的宁波中学生掘开,其遗骸和墓碑都被丢进了树林。
南漳县为抗日名将张自忠建造的张公祠、张氏衣冠冢和三个纪念亭均被破坏。
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将军,使国民党政府停止剿共政策,使中共能于大后方扩展势力,有大功于中共,虽被国民党处决,仍是红卫兵眼中的“国民党反动派”,墓及墓碑都砸毁。
新疆吐鲁番附近火焰山上的千佛洞的壁画,曾被贪焚的中国商人盗割卖予西方俄、英、德等商人,卖到海外。但那运到国外的壁画毕竟被博物馆珍藏,并未毁掉。而中国人自己干的‘破四旧’却重在一个‘破’字:将剩下的壁画中的人物的眼睛挖空,或干脆将壁画用黄泥水涂抹得一塌糊涂,存心让那些壁画成为废物。
山西运城博物馆原是关帝庙。因运城是关羽的出生地,历代修葺保养得特别完好。门前那对高达六米的石狮子可能是全国最大的。文革后狮子被砸得肢体断裂,面目全非;母狮身上的五只幼狮都砸成了碎石块。
安徽霍邱县文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龙、虎、狮、象、鳌等粉彩浮雕皆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房饰浮雕在文化大革命中统被砸毁。’文革后省、县拨款数万修葺,‘尚未完全复原。’山东莱阳文庙,‘大成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雄伟…文革期间大成殿被拆除。’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吉林市文庙,‘破四旧’中严重受损,荒废多年,文革后历时五年方修复。
唐代高僧褒禅结芦安徽含山县华山,死后弟子易其名为褒禅山。宋王安石游览此山,作《游襃禅山记》后,褒禅山遂名扬四海。因是‘四旧’,褒禅山大小二塔被炸毁。
全国最大的道教圣地老子讲经台及周围近百座道馆被毁。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庭记》经另一宋代大家苏轼手书,刻石立碑于安徽滁县(今滁州市)琅琊山脚当初欧阳修作文的醉翁亭,至今已近千年。前去革命的小将不仅将碑砸倒,还认真地将碑上的苏氏字迹凿去了近一半。醉翁亭旁堂内珍藏的历代名家字画更被搜劫一空,从此无人知其下落。
贵州省镇远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内所有佛、道、儒三家供奉之像被砸坏,现仅余空房。http://www.xzdx.com/photo/xzdx/dispArticle.Asp?ID=24
广西桂林西山唐代石刻、叠彩山等处摩崖石刻佛像头部均被砸毁。
名胜古迹#珠海陈芳梅溪牌坊群,原有三座,现仅存二座,右边一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用耕牛和拖拉机拉倒,已无法考证受赐人,据说红卫兵要拉倒另外两座牌坊时,梅溪村民都坐在牌坊下,红卫兵才罢手。
⑽ 绰墩遗址的简介
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抄山市巴城镇正仪绰墩村,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总面积约,中心区面积29万平方米,考古证明,距今已有6000余年。文化内涵从下至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另有唐宋时期遗存。1961年1月,南京博物院在进行太湖地区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1982年7月30日至8月7日,南京博物院在昆山文化馆配合下,对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1998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及昆山文物管理所三家合作,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3393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期各类遗存450处,其中,有房址14座、墓葬95座、灰坑177个、水井90口、水稻田64块、水沟8条、河道2条,出土各类器物1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