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古遗址
㈠ 墨子为中国古代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
从另外一方面抄 科学家袭啊
墨子,生卒年不祥(约公元前468—前376)姓墨,名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学家。高明的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
墨子的政治主张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个方面。
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㈡ 《墨子》一书引用了哪些古代典籍
《墨
子》一书,其十七篇文章里引用古代典籍多达四十八处;其所引
古书,有些已不可考。今按《墨子》篇目顺序,抄录被引古籍及
引文于此:
《所染》引《诗》“:必择所堪”。
《七患》引《夏书》“:禹七年水”;《殷书》“:汤五年旱”;《周
书》:“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
子也。”
《尚贤中》引《诗》“: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
用濯”;《汤誓》(《尚书商书》篇名)“: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
心,以治天下”;《吕刑》(《尚书周书》篇名)“:皇帝清问下民,
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
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
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
《周颂》(《诗经》的组成部分)“: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
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
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此外,《尚贤中》还转述了《距
年》尚贤为政之本的思想。
《尚贤下》引《吕刑》“:於!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
而安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引《竖年》(毕
沅曰“:竖,距字假音晞夫圣武知人,以屏辅而:耳”。
《尚同中》引《吕刑》“:苗民否用练,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
曰法”;《术令》(即《商书》《说命》篇)“:唯口出好兴戎”;《周
颂》“: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诗》“: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
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
谋”;《相年》(毕沅曰“:‘相年,当为‘拒年。”)“:夫建国设都,
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
均”。
《尚同下》引《大誓》(即《尚书周书》《泰誓》篇)“:小人
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
《兼爱下》引《泰誓》“: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
土”;《禹誓》(《尚书夏书》篇目)“: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
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
以征有苗”;《汤说》(疑为《商书汤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
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
身有罪,无及万方,;《周诗》(古《诗》、《书》互称。前四句见
《周书洪范》,后四句见《诗小雅大东》)“:王道荡荡,不偏
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
小人之所视”;《大雅》(《诗》的组成部分)“:无言而不仇,无德
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非攻中》引《诗》“: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
《天志中》引《皇矣》(《诗大雅》篇目)“:帝谓文王,予
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太
誓》(即《泰誓:“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祇不祀,
乃曰:‘吾有命。’无廖务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先王之书:
“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天志下》引《大夏》(即《诗大雅“:帝谓文王,予怀明
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明鬼下》述周之《春秋》所记周宣王杀杜伯之事,燕之《春
秋》所记燕简公杀庄子仪之事,宋之《春秋》所记厉神附于祝史
身上杀观辜之事,齐之《春秋》所记祧神杀中里徼之事。此外,
《明鬼下》引《大雅》“:文王在上,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
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
问不已”;《商书》“: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
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佳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
不宁;若能共允,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禹誓》“:大战于甘,
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
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曰: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
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
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
以赏于祖,而僇于社’”;《禽艾》“:得玑无小,灭宗无大”。
《非乐》引《官刑》“: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
丝二卫,小人否,似二佰”;《黄径》“:呜乎!舞佯佯,黄言孔章,
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降之百,其家必坏丧”;《武
观》“: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
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尚书商书》篇名)“:我闻于
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太誓》(即《泰
誓:“纣夷处,不肯事上帝鬼神,祸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
民有命。’无廖排漏,天亦纵弃之而弗葆。”
《非命中》引《仲虺之告》“: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
帝伐是恶,龚丧厥师”;《太誓》“:纣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弃
阙其先神而不礼也,曰:‘我民有命。’毋僇其务,天不亦弃纵而
不葆”;《执令》“:具!敬哉,元天命!惟予二人,而无造言,不
”自降天之哉得之”;商、夏之《诗》、《书》“:命者,暴王作之
命下》引《总德》:“允不著惟天,民不而葆。既防凶星,
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之诰》“:我闻有夏人矫
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师”;《太誓》“:恶乎君子天有显
德,其行甚章。为鉴不远,在彼殷王。谓人有命,谓敬不可行,谓
祭无益,谓暴无伤。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祝降其丧。
惟我有周,受之大帝。”
《非儒下》引《礼》“: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
父、叔父、弟兄、庶人,其;戚族人,五月。”
《公孟》引《子亦》(疑为《箕子“:其傲也出,于子不祥”。
《墨子》一书引用了哪些谚语和古人言论
墨家广泛汲取了古文化的精华。《墨子》一书除多处引用三代
古籍以外,还惯于引用当时的谚语和古人的言论。这对于我们从
墨子著作中挖掘资料,探讨墨学源头,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如果
说墨子援引古代书籍,表明他继承了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官方文化,
那么,他征引谚语和古人言论,则表明他也继承了流传于民间的
大众文化。
观《墨子》全书,墨子在十篇文章里引用谚语和古人语达十
三处(不包括公孟子所引),并有专门的表述方式:“吾闻之”、
“圣人有传”“、先王之言”“、古者有语”等。现依《墨子》篇目顺
序,抄录被引的谚语及古人语于此:
《亲士》“: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
也,我无足心也’”。
《辞过》“: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
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牝牡雌雄也”。
《尚贤上》“: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
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尚贤中》“: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
者,不能分人以禄,“;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
窕,小用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尚同中》“:先生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
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
动作,,。
《尚同下》“: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
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
也’”。
《非攻中》:“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
隐”“;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
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明鬼下》“:于古曰:‘吉日丁卯,周代祝社方,岁于社者考,
以延年寿’”。
《耕柱》“: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
《贵义》“: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
此外,《公孟》载公孟子引谚语一条“:公孟子曰:‘善!吾闻
之曰:宿善者不祥’”。
㈢ 古代十四位圣人为什么没有墨子
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 古代重农抑商 他永远不可能被统治者看重
㈣ 古文翻译 韩愈的《读<墨子>》
儒家讥笑墨家的上同、兼爱、上贤、明鬼。孔子却敬畏古代的圣贤、君主、诸侯专等,只是不议其属过恶,《春秋》讥笑专臣,这不正是上同吗?孔子广泛普遍的关爱亲人,仁人,凭借着博大的布施救济众人成为圣人,不正是兼爱吗?孔子以贤德之礼对待贤人,用四科来选拔弟子,死亡后便用名字来著称,这不是上贤吗?孔子像这样祭拜讽刺那些祭拜像不祭拜一样的人,说:“我祭拜就有福。”这难道不是明鬼吗?儒墨同样都是尧舜的后代,同样都不是桀纣之类人,同样修身摆正内心来治理天下国家,哪里不能像这样共同快乐呢?我认为相互辩驳与小事间,各自以兜售自己老师的学说为责任,并非二位老师的本意啊。孔子一定要用墨子的,而墨子也一定要用孔子的,不相互用,就不足以为孔墨的学说。 (我自己翻译的,有可能有错误,看在打了那么多字的份上,给我点积分吧)
㈤ 传说中古代的墨子用的剑是什么名字
看寻秦记来看多了吧,小说里墨自子剑法原本只是一流剑法,但是项少龙得到”墨式三大遗补“后,剑法变成了顶级剑法,也靠这个干掉了连晋,但是与超级高手管中邪相比还是有些距离,不过项少龙造出了一把像日本武士刀的”百战“刀,同时融合了国术,日本刀法还有一些物理原理,形成了超一流的刀法后,管中邪再也不是对手,并且成为与剑道第一人曹秋道并列的“刀君”。你可以去看看小说,比电视精彩的太多了。如有帮助,请采纳。
㈥ 著名的古代大家墨子,他的代表著作有哪些他在那些方面的特长比较突出
墨子,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汉族,据著名墨学专家张知寒教授等众多墨学研究者考证,墨子为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境内)①。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㈦ 两千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小孔现象原里是因为
小孔成像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行进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墨经》中这样纪录了小孔成像: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的“到”古文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的意思。“端”在古汉语中有“终极”,“微点”的意思。“在午有端”指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与”指针孔的位置与投影大小的关系而言。“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煦”即照射,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是说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于是,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库”指暗盒内部而言。“远近有端,与于光”,指出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墨经》在两千多年前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与今天的照相光学所讲的是完全吻合的。
望采纳
㈧ 墨子是古代的哪方面人才
墨子,名翟。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都城曲阜)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约前490~约前405),物理学家、数学家、机械制造工程师、哲学家。
㈨ 古代墨子身高多少
日前,鲁山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墨子文化之乡。墨子名翟,鲁山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鲁山县是墨子故里,遗迹遗存丰厚,典籍翔实,民间文化厚重鲜活。墨子文化遗址遗存遍布全县7个乡(镇),关于墨子的传说在鲁山县广为流传。
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被尊为逗平民圣人地逗科学圣人地。墨子是鲁山人,墨子文化是平顶山市和鲁山县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库中的瑰宝,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古今相承,具有世界级文化品质。
根植地域文化沃土。墨子文化产生于鲁山不是偶然的,是根植于鲁山文化沃土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现象。鲁山县地域广大,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为宜居之地。鲁山历史悠久,古称鲁、鲁阳、鲁县,地处中原腹地,属于古都洛阳京畿之地,处于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域。是帝尧部落活动区域,帝尧后裔夏代刘累隐居于此,被华夏刘姓奉为始祖。商周时期这里是逗有夏之居地,夏族后裔生活在这里,墨子与此有深刻的渊源。
里籍鲁阳古有定论。墨在鲁山、墨在鹰城、墨在中原古有定论。考察历代文献可以发现,墨子里籍早在汉末就有经学家高诱考证定论,宋代大家罗泌进一步确定,到了清代,考据大家毕沅、武亿相继得出结论,已是一个十分清楚的问题。罗泌明确指出:逗鲁,汝之鲁山,非兖地。地毕沅认为:逗汉南阳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地武亿曾任山东博山、河南鲁山知县,他认为:逗鲁,即鲁阳,春秋时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或单举一字,是其例也地,并把墨子正式载入他主纂的嘉庆《鲁山县志》,其中详细考证了《墨子》的版本源流。当代学者继承并更深入全面地论证了墨子故里在鲁山的问题,与古代大家论证相承,古今呼应,已经是学界共识。
㈩ (2013梅州)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
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小孔成像成的是物内体的像容,与小孔的形状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则木板与小孔距离越小,像也越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蜡烛在墙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