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时期
⑴ 浙江有什么先秦时期的遗迹吗
1 铜山铜矿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
公布时间:1981年4月13日
位于淳安县的铜峰山,距县城排岭镇约75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该县铜山铁矿筹备处的工人在探矿过程中发现的
位于枫树岭镇铜山锡铁矿区。有老矿洞4处,并出有坑木、蚂蝗板、铁钉、木轮等物。矿井一般均随铜矿丰富、且质量高的矿脉走向而开采。矿渣堆积范围约3平方米,剖面观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阴刻楷书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大唐天宝八年(749)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边离地表1.30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2 良渚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此后断续发掘至今。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小古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遗物有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牛鼻器耳、夹砂陶圆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夹砂黑陶“T”字形鼎足;鱼鳍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盘,有段石锛、大型石犁、石钺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圜底罐、和鸭形壶原始瓷等,还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镞等。
4 茅湾里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北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堆积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等,胎多紫褐、红褐色,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原始青瓷片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黄色薄釉,内底多为螺旋纹。
5 跨湖桥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萧山区城厢街道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6越王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之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巅。1991年试掘。遗址位于山巅,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周长1091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内有泉水及池。属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
7 纱帽山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萧山区进化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合烧窑址。窑址文化堆积较厚,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烧造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印纹陶与原始瓷合烧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遗存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这样庞大的印纹陶和原始瓷烧造中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历史价值。
印纹陶与原始瓷正处于从陶过渡到瓷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制作工艺对瓷器起源和发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临安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临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郊坛下窑遗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10月-1986年1月,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其中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
老虎洞窑遗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坛下窑遗址约2.5 公里。发现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1998年、1999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老虎洞窑遗址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和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郊坛下、老虎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0 富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试掘,其中一条龙窑残长6米、窑床宽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1马鞍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绍兴县马鞍镇寺桥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桥南500米(凤凰墩)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遗址包括仙人山与凤凰墩两处。仙人山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主米。1985年经局部发掘,堆积厚约1米,分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夹砂红陶,印纹硬陶片和石器。夹砂红陶有绳纹鼎、釜支子。印纹陶饰方格纹、条纹、云雷纹等,器形多见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锛、半月形刀等。属马桥文化;下层出土有泥质灰陶、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以鱼鳍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镂孔豆为主。石器有有段石锛、柳叶形镞等。属良渚文化。凤凰墩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石器有刀、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为主,部分用刻划、镂孔及附加堆纹。器形有鼎、豆、壶等。属良渚文化晚期。马鞍遗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发展的文化继承关系。
12西施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绍兴市区五云门外东北1.2公里处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称美人宫,传为西施习步处。曾采集有青铜犁、锄、镢、镰等,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桥又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层,采集有青铜剑、矛、铁矛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汉 上虞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
公布时间: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林湖制瓷业的水平,考古发掘也证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进贡皇上的精美瓷器了,当时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叶,轻巧可爱,釉层均匀,色泽滋润,如冰似玉,文人雅士为之赞不绝口。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为吴越国所割据,在上林湖等地设立了官窑,烧造专供吴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进贡的瓷器。这些瓷器的胎质细腻坚硬,制作精细工整,采用先进的釉下彩绘工艺,并用金、银、铜镶边,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堆塑等多种手法,题材有珍禽异兽、鱼、龟、花草和人物等,构图新颖,颇具情趣。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继续监理越州窑务,直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上林湖还在烧造贡瓷。
上林湖越窑青瓷,质优物美,名传天下,自唐代开始,就通过明州、杭州,远销到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5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寺龙口窑址在1998、1999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却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
寺龙口窑址堆积厚达10米以上,一直从晚唐烧造到了南宋,这样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层叠压关系清楚的窑址,在迄今为止的瓷窑址考古中是不多见的,不但为越窑瓷器编年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成为探讨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业交流、融合的重要环节。
16永丰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元 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仓储遗址。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在距现存地表深1.5米处,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筑遗迹,同时出土有大量当时各地著名窑系的陶瓷产品与各种建筑构件。通过文献考证,可确认该建筑遗迹为元代的永丰库遗址,是当时衙署的仓储机构。
元代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储遗址,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元代仓储类建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实例,是中国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7塔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象山丹城镇东塔山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经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两次发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质红陶豆、夹砂釜、夹炭釜等陶器,发现密集有序的单人墓葬墓葬42座,依据墓向、随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将这些墓分作3组,随葬品有泥质红陶喇叭形圈足豆、绳纹釜、盆、钵、罐、鼎及玉块等;中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墓葬中有合葬现象,发现一处建筑遗迹;晚期出现大量几何印纹陶。该遗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融的现象,为钱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后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18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时间: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士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当地的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有很大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鲻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余姚丈亭镇西岙村鲻山东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试掘,1996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有斧、锛和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盘、钵、豆、鼎等。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锥刺纹等,另还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遗迹、大批稻谷、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该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产生、生活状况及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⑵ 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的早期国家有哪些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
⑶ 石器时期之后是什么时期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
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Palaeolithic;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
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区分标准:看石器是打制的还是磨制的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特点:都是中国古代文明,仰韶文化最先有的,然后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南迁变成良渚文化,在那么早期,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那么先进,有组织、有规模的文明,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骄傲.如果能疏通这段古史,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真是一件至值向往的事情.
对偶婚:
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⑷ 良渚文化时期有自己的文字了么
良渚新出土大玉璧刻符 中国文字起源之一?
·良渚文化首次发掘出土刻符大玉璧
12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了一块直径24.6厘米的大玉璧,上面还有两个刻符,这是良渚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详见昨日本报头版报道)。
这是迄今为止,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大玉璧。
专家认为,这两个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相当于后来的文字;也可能是用来反映某种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动场景的。它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今天,我们尝试着从不同侧面去接近这两个距今约4000年的刻符。
如果把良
渚古城比作北京
发现大玉璧的地方相当于上海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考古所在瓶窑镇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相当于406个标准足球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古城四面被城墙包围,城墙宽40—60米。城中心是莫角山,学者们普遍认为是良渚时期的中心,住着统治整个良渚文化区域的“王”。
莫角山西北是反山遗址,发掘出11座良渚显贵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组,不少学者认为是“王陵”所在。
发现大玉璧的临平玉架山遗址16号墓坑,位于现余杭经济开发区,在古城遗址以东大约20公里处。
按照学者们对良渚古城的猜测,以古城为中心,由近而远,按等级分别居住着高级贵族、贵族和平民。那么20公里外,为什么会发现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大玉璧呢?要知道,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玉器。
昨天,就此问题,我们请教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丁品。
他说,良渚文化辐射整个太湖流域,包括浙北、苏南等地。如果把良渚文化辐射区域看成是一个“国家”,良渚古城就是国的中心,像现在的首都北京。这个“国家”还有次一级中心,也就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比如现在的上海。玉架山当时就是这个地位。
玉璧上的刻符
比陶器上的刻符更有意义
良渚正式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很多玉器,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刻符。
此前,良渚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不少刻符,但它们带给考古研究者的震撼,远没有这次的刻符大。
丁品说,陶器上的刻符,很多是陶工制作时留下的一些记号,比如“某某制作”之类的。
而玉器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所以上面的刻符,第一,不是随便谁都能刻;第二,刻上去一定有它的意义。
4000年前的先人刻下这符号
想表达什么?
再来说说刻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曹锦炎说,4000年前的先人在大玉璧上刻下那两个符号时,想表达什么?暂时还无法精确解读。只能笼统地说,这些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
除了良渚文化,双墩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同的刻符。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这些符号,是人们用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随意性比较大。
比如,画一头牛,良渚文化、双墩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刻符,画得可能都不一样,但表达的,却是一个意思。
再到后来,这些符号的音、形、义,都逐渐固定下来,文字也就逐渐形成了。
目前普遍认定的说法是,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而这些刻符,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网上热猜 大玉璧刻符含义
玉璧上面这两个神秘符号,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昨天下午,在19楼网站上,网友们发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各说自己的想法。晚上11点,回帖194人次。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
上面理解为禾苗,下面看成一块靠近河流且有排水沟的土地。 ——耳朵东东
上面的估计是一个信仰,下面的符号估计是民众。——天钰含冰
一个祈福标志,一个玉石工匠的暗记。 ——wzxtcn
应该是如日中天,代表权力大大的意思。下面是房子,上面是太阳。房子正在太阳下。——sgpingrose
我觉得族徽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下面那个“口”形的图案有点像玉钺的造型,猜测墓主可能和掌握兵权有关。最好和其他出土文物共同判断。——倒挡起步
我家七岁的儿子看了后是这样说的:上面是火,下面是城门,意思是城门失火。——远大宝
上面那个是代表玉主人的身份的,可能当时的人以头顶头发的梳法来区分等级,这个玉的主人是四缕头发的。而下面那个可能是族群的标志,代表的是某个族群。由此可知这块玉的主人是哪个族群的谁。 ——罗杰斯
方形刻符刻写在大玉璧正面,似乎有祭台的涵义;边上可能是一群人在祭坛边举行大型宗教活动。 ——timeweek
玉架山遗址又有新发现
12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又在临平玉架山遗址20号墓,发掘出土了玉冠状器等50余件玉器,这进一步证实,临平山北部地区是良渚文化时期重要的中心聚落。
这次被发掘出来的东西包括玉冠状器、玉璜、玉镯、玉管串、玉锥形器、玉坠、玉珠等玉器,以及陶鼎、陶豆、陶罐等陶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楼航说,这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规格较高的墓葬。
玉冠状器、玉璜、玉镯、玉管串等玉组佩饰是象征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装饰物,是良渚文化神权统治的一种表现。
⑸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良渚古国比历史上的夏朝还早,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
按照专家推测应该是成鸠氏之国,
并且良渚古都是天皇氏之都。
⑹ 无锡名字的由来
无锡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6)良渚遗址时期扩展阅读:
科技事业
截至2018年底,无锡市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8家,省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11家。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底,无锡市共有普通高校12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3.40万人,在校生10.60万人,毕业生3.20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27万人,在校生0.78万人,毕业生0.23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底,无锡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2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站82个,博物(纪念)馆58个。
社会保障
截至2018年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213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46亿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41.23万人次,支付救助金9910.74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4246人次,发放救助金2434.07万元。
全市享受国家抚恤、生活补助的优抚对象17787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7204套,基本建成18565套 。
⑺ 良渚文化是中国什么时期南方文化的象征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版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权名,距今5300—4000年。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⑻ 炎黄时期有什么文物留存至今
净胡说,现在已经经河南考证,夏朝是存在的,建都地就是洛阳,而且洛阳建都已经内超过3000年,既然存容在实证洛阳是夏朝的国都,那么用脑子去想,中国的历史绝对超过5000年并且远远不止,而且,虞朝也确定建都在河南。
⑼ 与良渚文明近同时期的文明有哪些
良渚古城是大国之都吗?
——完全基于考古材料的初步还原和科学报道
良渚文化遗址,目前各地共发现135处,中心地带是余杭的瓶窑、安溪、良渚三镇——33.8平方公里范围内,密布50多处遗址。在古城发现后,你会发现,有了这一圈城墙,这些遗址在布局上,有了可徇的规律——王、高级贵族、贵族、平民,是以古城为核心,大致由近而远,按等级有序居住的。
从地理环境上,良渚古城的南北,分别是天目山的余脉大雄山和大遮山,这为古城提供了两道天然的屏障;再往里,城墙北部、西部有东苕溪环绕,南部有东苕溪的支流庙前港(良渚港)所挡。
前面已经讲过,良渚古城拱卫的是整个地区的核心——王或高级贵族的居住区、墓葬区。现在,让我们根据已发现的考古遗址,来还原一下这座“古都”,重点说说城外的布局——从城外四周各个遗址的规模,出土文物的数量、规格、质量可以看出,古良渚人的贫富差距由内往外拉开,大致是——离古城越近,越富有,出土了大量贵族墓葬;离古城越远,越贫穷,有不少平民聚落区遗址被发现。
一抹文明曙光的说法为啥要改了
大家口头常挂这句老话——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这其实是缺乏学术根据的。
国际学术界一般只承认中国文明起源于至多约距今3600年的商代,依据有两个——《史记·殷本纪》的文献记载和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而本世纪初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证明夏王朝的始年约在公元前2070年前后,但争议很大,即便夏代说成立,也仅为距今4100年左右时间。
那还有900年去哪里找呢?目前学术界较集中的观点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之一,被称为“文明曙光”。
“曙光”的意思是“初露”——古城发现前,考古界一直认为,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的良渚文化,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没有发现城——如果进入早期文明社会,应该有个初步的国家组织,以区别于以血缘为单位的氏族社会,而城正是重要标志。
现在有了这座城,而且古城内,有宫殿式建筑莫角山、高等级墓地;城外有祭坛、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码头设施;这些都是有职能分工,有规划的,是区别一个地方是政权还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的重要标志。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来统一组织、设计、营建,能做出这样庞大的城建工程。
严文明教授说:“如果有分工、有规划,就表明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就是国家。中国古代,小国林立,称为‘天下万国’,古代的国家都有都城。良渚古城的发现,可谓‘画龙点睛’,说明它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富人区
文家山遗址:古城西南,有16座墓葬,其中1号墓随葬品106件、石钺34把。
黄泥口遗址:古城北,出土100多颗玉珠管,另有璧、镯等玉器,及一些生活用的陶器。
汇观山遗址:有一座较完整的祭坛、4座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琮、璧、钺、三叉形器、冠状器等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尤其是4号墓,棺椁俱备(良渚文化里,有棺椁安葬的往往是贵族,平民一般都是直接埋葬土里),是目前所见良渚墓葬中墓坑最大的一座。
瑶山遗址:它比较特殊,从位置上讲,它离“富人区”微远了点,但从12座墓葬里清理出的随葬品却很丰富,有700多件玉器,另外还有个内外三重组成、400平方米的祭坛。
平民区
莫角山北部的姚家墩遗址,是个大聚落村,周围有罗村、葛家村、王家庄、金村、上口山等遗址;其中除罗村遗址发现两座规模不算大的祭坛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多为陶器、石器,有些是生产工具,墓葬中随葬品也不多。
但这些聚落村簇拥着的中心——姚家墩遗址却不小,35000平方米,发现了一处铺设考究的沙石地面的建筑基址和一处红烧土地面的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一处中等贵族居住区。
庙前遗址:古城东南,发现两处地窖,里面有木头架子撑住四面泥土,木架之间用榫连接,地窖里发掘出的东西,主要是陶器、木器、石器。还发掘出2处房址,其中一处呈长方形,面阔10米,进深8米;四周有柱坑,从柱坑样子看,立柱有方、圆两种,为防柱子下陷,柱底铺设了垫板;从柱坑布局上,大致推测出屋子的形状:大跨度,有柱子,顶上有重檐,外面还有一圈回廊。
茅庵里遗址:庙前遗址南,这是一处依水而居的村落,发现两排南北向护堤木桩,同时清理出大量水底沉积物:彩陶、石器、兽骨、酸枣核、芦苇、残木等。
吴家埠遗址:古城最西面,相当“清贫”——发掘出20座墓葬,随葬品多为劳动用具,如石斧、锛、凿、镞、耕田器、砺石、纺轮等,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盆、钵、杯、簋、瓮、臼、器盖等陶器;有的墓里连一件随葬品都没有。
卞家山遗址(码头):古城南,从沉积土中发现木质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许多遗存,以及居址、墓地等,是个典型的平民居聚落村。
这里还发现140多个排列有序的木桩,大部分似靠岸边,并发现两把木桨,推测这里可能是良渚晚期的一个码头。
这样的布局就看得很明白了——整座良渚古城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的。
⑽ 良渚时期的是怎么样的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