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火星游记

火星游记

发布时间: 2020-12-21 14:52:29

❶ 难道斯威夫特先发现了火卫一和二关于《格列佛游记》,书中有火卫一和二的记录,而火卫是1877年才发现的

要么作者的想象碰巧与事实一致

要么作者具有少数人才会有的预知能力

❷ 古蔺火星山一日游作文

一天,孙悟空教了我七十二变,我变成了宇航员,我要为我们的宇航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坐在宇宙飞船里,开始了我的太空旅行记。我来到了宇宙中,突然,一群石头向飞船飞来,“砰砰砰”那一群石头在飞船上砸了起来,我马上启动了防护装置,才躲过这一难,要不然,会把飞船砸烂的。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了许多行星,我首先在月球上降落了。我穿者防护衣和氧气面罩,登上了月球。只要轻轻地蹬一下,都可以飞上好几米呢!月球的引力太小了,我捡了一些小石头,带回了飞船,准备给科学家研究。我又来到了火星上,那里就像沙漠,一点植物都没有。我在一座山的脚下,看见了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我从飞船上拿出铲子,把那个金光闪闪的东西挖了出来,原来是个金子,我想:地里可能还有,我多挖一些拿回去看看这值多少人民币,拿去捐给灾区。想着就挖了起来。越挖越多,看了一下,够了,就上了飞船,又开始了旅行。我启动了防火装置,自己穿上了防火服和防火面罩,在太阳上降落了。我走在太阳上面,那里到处是火,我取了一块正在燃烧的石头,用防火巾把它包起来,带回了飞船,又进入了宇宙,宇宙里星光闪闪,美丽极了。我用一条绳子把我和飞船连在一起,摘了一些星星,也带回了飞船,把许多需要科学家研究的石头、金子和星星带回了祖国。希望我们的祖国,可以对宇宙的奥秘更进的研究!!!

❸ 读后感火星旅游记有感400个字

火星游记》是一部让你在为主角获救激动的热泪盈眶时还能好好的开怀大笑一把。
《 火星游记》有着明确的叙事线,以达蒙在火星的种种遭遇为主,辅以恰到好处的支线情节,点到为止的笑点,令人大开眼界的小发明,5分钟一转折,10分钟一起伏。“处处意料之中,却又是往往出人意表”。如电影中达蒙听音乐,洗澡,种植,生存,对着摄像头开玩笑等等,他活生生的将孤独和恐惧活成了幽默和乐观。
《 火星游记》展现除了展示出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外,故事通篇放在了“人”字上。在苍莽寂寥的火星上、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只有人类不断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当达蒙一个人孤立无援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当无数次的希望和绝望交替,几经绝境时达蒙却始终没放弃哪怕一丝丝求生的希望,他没有崩溃也从不轻言放弃,永远是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践,还能自娱自乐自嘲,保持乐观。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份不放弃和努力才使得达蒙“幸遇解救,绝处逢生”,回到了他挚爱的地球。
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的努力最后一定会得到最好的结果。只要你尽力的去尝试了,也许尝试的尽头就会有好运来临。

❹ 假如你是一名去火星探索的宇航员,请你搜集有关探索火星的资料,写一篇火星之旅的游记。

火星之旅
20年弹指一挥间,2026年2月12日,这一天早晨,我奉命和机器人“Monday”一齐飞往火星探索。
“Monday”是我在发射总部指导员给我的一个高级生物——机器人。经指导员的介绍,“Monday”是他们今年最新研制成功的品种,它与过去的机器人不同,因为它有思维,行动不僵硬,语言通顺且富有感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万能机器人”。
“好了,这概况嘛……我就说到这了!希望你和Monday好好交流!快上飞船吧,时间差不多了!祝你一路顺风哦!”指导员看了看表,便催我上飞船。我跟指导员道别后,便走进了飞船驾驶舱。此时我看见Monday已打开了电脑,正在启动程序;我迎面向它走去,和它攀谈了起来。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因为眼前的机器人——Monday,它的言行举止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使我大跌眼镜。不一会儿,我俩便成了亲密的好朋友。
Monday游览了这飞船的构造图,便向我介绍:“这飞船采用最新技术,可防太空的强烈辐射和大气压力,所以不用穿上以前那些笨重而庞大的宇航服。还有就是……”“飞船即将起飞,请注意!飞船即将起飞,请注意!开始倒计时!10——9——……2——1——起飞!”随着电脑发出的讯号,我心里打了个寒颤,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坐飞船,难免有些害怕。可令人惊异的是,我并没有感到一丝震动与不适。Monday叫了我一声,指着窗外叫我看。“哇噻!我们已经离开地球了耶。”我不禁说道。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群星璀璨的半边天,而我们那可爱的蓝色国度,则在其中显得更加耀眼。
我们把飞船调整到自动驾驶状态后,便来到了工作观察室。啊,这茫茫的太空宛如沉睡的幼儿,那样恬静而柔美。我突然疑惑了:“我们既然已飞出了地球,那为什么不会失重呢?”“因为这飞船采用了核动力,产生了人造力,所以不会失重咯!”Monday连忙向我解释道。我恍然大捂。吃过午饭,我俩已经成功地着陆于火星表面。火星,这个被人们称为是地球双胞胎兄弟的星球,在我眼前简直美极了。火星表面呈红色,荧荧如火,怪不得以前的人们称它为荧惑呢!地球和火星之所以被人们这样并称,是因为它们都有南北极,都覆盖着皑皑白雪,以及各方面的数据也差不多。
我和Monday这次来火星的任务是开采火星矿物的。我俩吃了制氧食物后便下了飞船开始工作。我们发现,有一些干枯的“河床”,经电脑一验查,那是因为火星上的火山爆发,随即喷出熔岩冲刷而成的。我们便利用工具进入了地层深处,经过耐心地寻找,又由雷达的指示,拿出了金刚挖土仪进行开采……经过一番努力,我们一连开采了30多种异样矿物:可耐高温的,外柔内刚的……
回到飞船驾驶舱,我用电脑跟指导员汇报了情况,他听后欣喜若狂,吩咐我们明天一早返回地球……夜深了,我望了望婴儿般静谧的天空,进入了美好的梦乡……

❺ 火星之旅的游记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星,它缓慢地穿行于众星之间,在地球上看,它时而顺行时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变化,最暗时视星等为+1.5,最亮时比天狼星还亮得多,达到-2.9。由于火星荧荧如火,亮度经常变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古罗马神话中,则把火星比喻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玛尔斯”。在希腊神话中,火星同样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有时火星也被称为“红色行星”。
大气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氩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一点说,火星就像一个生满了锈的世界。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较远,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地球低3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上百摄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左右。根据季节和地点不同,火星表面温度变化范围为零下87摄氏度至零下5摄氏度。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约占95%,还有极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体积不到地球的1/6,质量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内部和地球一样,也有核、幔、壳的结构。

火星的自转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转一周为24小时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昼夜比地球上的一昼夜稍长一点。火星公转一周约为687天,火星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

火星的两极的冰冠与地球相似。冬天小,夏天大。

火星有两个卫星。靠近火星的一个叫火卫一,较远的一个叫火卫二。由于火星在希腊神话中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学家以阿瑞斯的两个儿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两颗卫星。

火星上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它与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处。但除此之外,火星与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占了95%。浓厚的二氧化碳大气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温,但在火星上情况却正好相反。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因而根本无法保存热量。这导致火星表面温度极低,很少超过0℃,在夜晚,最低温度则可达到-123℃。

这是美国宇航局海盗号环绕器拍摄的火星全球照片。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长约4000公里,深度约8公里。(USGS)

火星被称为红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它表面布满了氧化物,因而呈现出铁锈红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含有大量的红色氧化物的大沙漠,还有赭色的砾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风,大风扬起沙尘能形成可以覆盖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尘暴。每次沙尘暴可持续数个星期。

火星两极的冰冠和火星大气中含有水份。从火星表面获得的探测数据证明,在远古时期,火星曾经有过液态的水,而且水量特别大。这些水在火星表面汇集成一个个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现在我们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众多纵横交错的河床,可能就是当时经水流冲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许多水滴型“岛屿”也在向我们暗示这一点。

一直以来火星都以它与地球的相似而被认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还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个荒芜死寂的世界。尽管如此,某些证据仍然向我们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经存在过生命。例如对在南极洲找到的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石头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细菌化石的管状结构。所有这些都继续使人们对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极大的兴趣。

1976年,美国海盗1号和海盗2号火星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火星,传回了数万张照片。那次飞行没有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但是,美国地质学家舒尔策.马库赫却公布一份论文说,当时探测器可能事实上已经找到了火星生物,但是由于火星生物的形态与地球生态的形态截然不同,以至于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人类探测器向火星的土壤里倒水,这可能把火星上那些以另外一种细胞也存在的生命淹死。此外,人类探测器还加热了土星土壤, 这可能又把火星微生物给烤死了。

火星运河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如果承认火星上有运河,就等于承认火星上有智慧生命存在,这无疑是一个刺激人们兴趣的问题。

最早指出火星上有运河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阿帕雷利。他在1877年,利用火星近日点与地球会合的机会,用口径24厘米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在火星的圆面上有些模糊不清的直线条,这些暗线把一个个暗斑连接起来。他经过继续 观察又发现,有的暗线宽达120公里,长4800公里,纵横交错,形成覆盖火星大陆的网络。并发现有两条暗线相互平行,还有季节变化。他还将自己的发现绘制成图表,公之于世。开 始,斯基阿帕雷利猜测这些暗线只是连接海湾的水道,并未说 明这是人工开凿的.运河,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他的发现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把这些暗线说成是智慧生物开凿的运河,这个人就是美国的洛韦尔。

洛韦尔被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迷住了。为了观察火星,他自己出钱在亚利桑那州建了一个天文台。经过多年的观测,不但证实了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还新发现了几百条新的河道,说火星表面像“蜘蛛网”一详。他还把自己的观测写成三本书:《火星》、《火星及其运河》、《火星—生命的住所》。他认为,因为火星表面空气非常稀薄而导致缺水,由冰雪组成的火星极冠到夏季开始融化,成为水源,火星上的水道,目的就是将极冠上的水引向干旱的热带地区,用以灌溉那里的田地。从这些水道看,都是到大陆的中央汇合在一起,显然是有目的地干的。其暗斑则是绿洲。

洛韦尔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很快风靡世界。但是,洛韦尔的理论并不是一边倒的,也在不断地受到挑战。比如美国的巴约德就认为,火星上的暗线根本就不是直的,很不规则,并且是断开的,希腊的安东尼阿迪通过自己的观测,支持了巴纳德的观点,认为把火星上的暗线条说成是运河,纯粹是眼睛的错觉,“属于想像力过于丰富的人。”

由于上述观点的出现,关于火星人的神话逐渐消沉下来,美国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一步证明了火星运河的存在是虚假的。不过“水手”9号却有了意外的发现,那就是火星上有许多类似河床的地质构造,其位置与洛韦尔描绘的大相径庭。

有人把火星上的河床分成三类,经流河床、流出河床与侵蚀河床,与地球上的河床极为相似,他们分折,大约在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曾经有过温暖的气候,它的上空有大气层,有降水量,保证了河流的存在。后来,“海盗”1号(1976)不但证实了火星上运河的存在,还证实了人工建筑的存在。

水手峡谷

太阳系最大的峡谷将火星的脸画出一道宽大的割痕。名为水手峡谷的雄伟山谷前后延展了超过3,000公里,最宽处超过600公里宽,而往下约刨了8公里深。相较之下,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约有800公里长,30公里宽,1.8公里深。尽管有个主要的假说认为,远在数十亿年前行星冷却时,一道裂缝后来演变成现今的峡谷,水手峡谷真实的成因还无法确定。最近我们已于此峡谷辨识出数种地质演化过程。

火星的地貌

在望远镜中,火星呈现为一个明亮而模糊的微红色圆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在两极地区的白色极冠,其大小随火星季节而变化。在较大的望远镜中,还可以观测到线度至少几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区域:明亮而呈桔黄色的区域称为“大陆”,几乎占火星总面积的六分之五;黑暗区域称为“海洋”,其颜色常随季节变化。

火星南北半球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不同。就火星的地质史来说,南半部比较古老,表面崎岖而密布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估计多半是在火星历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亿年)形成的;北半部则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为特征,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其中还有一些死火山。北半部地势普遍比南半部低,环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别一般在 5~10公里左右。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所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这些覆盖物均为较年轻的物质,可能源于火山或风化。

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征,主要有:环形山和火山。 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环形山的数量要少得多,环形山边缘坡度平缓(坡度都小于10°),不象月面环形山能投射出尖尖的影子,这表明环形山曾受到严重的侵蚀。环形山可以分为两种:火山成因的环形山和陨石撞击而成的环形山。以地球表面的标准来看,火星表面的许多表面结构都算是巨型的。如火星上巨大的盾形火山比地球上的大得多。地球上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和莫纳克亚两座火山加在一起直径约200公里,高出洋底9公里,而火星上最大的奥林匹斯火山直径约为550公里,高出周围地面27公里之多。还有类似这样的大型火山,位于长达2000公里的塔西斯高地,这一地区比周围的北半球平原高出10公里。火星的盾形火山在形状和结构上酷似夏威夷的盾形火山。这些破火山口一度曾是熔岩的出口。熔岩沿着火山侧面流下,形成从中心向四面延伸的呈辐射状的地形。许多直径 100公里左右的处于不同保存状态的火山,它们分散在火星表面,大部分在北半球。至于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最大的是海纳斯盆地,宽达1,600公里,深至少4公里。南半球有些地区环形山密度同月球上明亮的高地环形山区差不多,推测它们形成的年代也差不多,为40~45亿年。这些地区仍保留着古老的地表。北半球的大多数地区由于熔岩流的不断覆盖,古老的地表已不复存在。平原上的少数环形山是平原形成以后受陨石撞击的记录。

火星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位于赤道地区的巨大的峡谷。最大的一个是位于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它实际上是一系列峡谷,在赤道地区延伸 4000多公里,比周围地面低6公里。峡谷壁通常十分陡峭,有明显的边界,并显示出陷落和山崩活动的迹象。一些错综复杂的较小的峡谷可能是地下冰融解和蒸发期间形成的,也可能是由风或水的侵蚀造成。较大峡谷的成因至今还不知道。

现在的火星是一个荒凉的世界,表面不存在液态水,但在火星表面有一些宽阔而弯曲的河床。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运河”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达60公里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区。卫星图片显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统结合,形成脉络分明的水道系统。同时具有呈泪滴状的岛、沙洲和辫形花纹。支流几乎全都朝着下坡方向流去。这些河床同地球和月球上的熔岩河床不同,肯定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滞性的液体造成的。这种液体估计就是水。今天的火星表面温度很低,大部分水作为地下冰保存下来,还有一部分被禁锢在永久的极冠之中。极稀薄的大气,使得冰在温度足够高时只能直接升华为水汽。自由流动的水看来是无法存在的。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的火山活动排出大量氨和甲烷等火山气体,这种浓厚的原始大气会产生很强的温室效应,从而使火星表面温暖起来,造成有水在河里流动的条件。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逐渐分解,其中的轻元素原子逃逸到星际空间,重元素原子同其他成分结合,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火星表面就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样子。也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自转轴的倾斜度比现在更大,因而两极的极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量的水蒸发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区落下,形成河流。至于有些大的河床,估计是火山活动和地热融化了地下冰,出现大量的水冲刷火星表面而形成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明显为水冲刷的沟壑似乎也证明火星至少以前有过水。

❻ 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作文《火星上会有什么》

一、习作分析

1、通过看题,就知道这是篇想象作文,也可以写成一篇严谨的说明文。但从难易程度上来说,适合发挥我们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来写作,写成一篇带有科幻性质的想象作文,写出趣味性。

2、根据过去的见闻和生活体验,或者动画片、神话故事,构想出从没有见过的,或者是根本没有出现过的情景,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习作。

3、如何去火星呢?可以做梦、也可以是坐飞船去,展开想象最好要有一定的依据,可以参考一些关于火星的科学研究作品与科幻作品。

二、确定内容

1、你可以像写游记一样来写作,你乘坐最新研制的飞船来到了火星,首先看到火星是什么样子?进入火星后又看到什么建筑?看到什么生物?说了什么话?遇到什么事?最后又有何感想?

2、你可以想象自己登上火星,写自己在火星上的见闻。

3、可以写火星上是什么样的,与地球相比有什么区别,火星上也许还有生命,他们长什么样子等等,还可以写自己在火星上经历的有趣的事。

4、可以写出火星的环保与洁净反衬地球的污染,也可以写出火星人的热情友好,或者写出火星人发现外来入侵者后的进攻之猛烈……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你心中的火星上有什么,写出自己登上火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范文品读:

火星上会有什么

“火星上会有些什么呢?”我又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想着想着,我不知不觉坐上了开往火星的宇宙飞船,踏上了火星之旅。

我经过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终于到了火星。舱门打开之后,我高兴地跳了出去,一跳竟有三米高,原来火星的弹跳高度是地球的三倍!火星的白天竟然是棕色的天空,到了晚上,天空又变成了红色的,真是太奇妙了。

火星并不是很热,是一片大沙漠和石头。我在火星上塔了个小房子,开始了我的火星生活,我知道火星上每天都会有沙尘暴,我就把房子塔在四座大山中间,以免被沙尘暴卷走。

我把第一年的时间用在火星的河流建设上。我在火星上干枯的河床里添加了许多水分子,火星上的第一条河流便慢慢诞生了。接着一个月又一个月,终于,这一年我把所有的河床里都灌满了水。从此,火星上有了河流。有一天,我发现水里蹦出一条鱼,我高兴极了,心想:太好了,火星上又有了一个小生命。

我观察格外细心,发现火星上的山主要分为环形山和尖顶火山。有一天,我在观察地形,走着走着,我持到了一座大火山,令我惊讶的是这座火山的直径竟有五百五十多公里。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是奥林匹斯火山,它是地球上的大火山“冒纳罗亚火山”和“莫纳克亚火山”合起来的直径的两倍呢!我把它画在本子上,记录了下来。

第二年,我决定在火星上建一个大型植物园,记录下火星种植的情况。现在快春天了,我在花坛里种了些迎春花种子。过了几个月迎春花全都开了,花坛一片金黄。这一年的时间,植物园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植物,可美了!

有一天,我看见窗户后面有一群大脑袋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我走出去一看,原来是火星人。看来,“宇宙中有火星人”并不是谣言。当时,他们友好地带我去看了火星金字塔和一个圆盘似的飞船。金字塔虽然大小不同,但几乎每个金字塔都是平行的。飞船停在一个平台上,周围绕了一圈灯,一开启飞船灯就会亮,飞船底部还有一个可以把人或物吸进飞船里面的窗口。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地球人常说的UFO。我也带他们参观了我的植物园和住宅区,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

我在火星上面生活了20年,回到地球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29岁,爸爸妈妈是60多岁,可我发现自己已经是49岁的中年人了,爸爸妈妈都80多岁了。这可怎么办?

我急得大叫起来,最后发现9岁的我还在家里,正趴在桌上,一看时间,才过了四十分钟,原来是场梦。唉!真把我吓了一跳,幸好只是一场梦。

赏析

本文小作者用奇特的想象、严谨的科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火星蓝图。其中建设河流与植物园,是开启生命的源头,也提醒地球人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否则就会变成火星一样,全是沙漠与石块了。开篇的思索与结尾的梦醒形成照应,让文章浑然一体,再加上行文中的瑰丽画面描述,让读者不禁拍案叫绝。

❼ 火星的两个卫星是1877年发现的,而《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却1745年就死了,而飞岛(第三个国家)中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籍,不清楚引入这一段的目的为何。不过从其中一些天文学的描述,的确带有浓厚的十八世纪中期的气息

有以下几个内容“万座恒星表最,比当时最好的星表超过三倍”;“观测了九十三颗彗星,并且精确地测定了轨道”。如果楼主对天文学史了解比较清楚,这几个描述(包括火星卫星)是超过当时人类对天文的认知,但又在可望可及的范围中

举几个例子,天王星1781年发现,但其实在此之前,已经两次被当做一颗普通的恒星编入星表。说明当时天文学家开始关注,但没有明显关注接近目视极限亮度的天体。这样的星表大约3000颗恒星是合理的数字。哈雷彗星的发现很早,不过等到哈雷提出其回归之前一直是一笔糊涂账,2P恩克彗星发现是在1786年。而且当时微积分还不发达,求解天体轨道运行需要非常多数据的积累和拟合(可以参考1801年谷神星发现后的计算的小故事),所以“精确测定轨道”也是一件有挑战的事。

在回答楼主问题之前,现提解释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描述,就是为了补充说明红色部分标出的内容。自从伽利略发现了木卫之后,颠覆了人类一个传统的观念“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1671年卡西尼发现了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八。那火星同样拥有卫星,似乎也不是一件多神奇的事。而且作者特别加了一个字“小”,也说明当时已经有人关注这个问题,不顾没有发现可能是因为火卫太小而已。

不过,这一预言,也并不是完全准确。火星半径3400千米,火卫一距离中心9000千米,火卫二距离中心24000千米,前者差距比较大,后者基本猜对了。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轨道周期来倒退活性的质量,现在我们知道火卫二的周期是30小时,文中给出的是21小时。这一原因在于对活性质量的高估,但是误差也并不体明显。这一点也是符合十八世纪天文学的发展水平的。

所以呢……说作者未卜先知,那是溢美之词,字里行间明显透露出时代的气息。但是,不得不说作者的科学素养很高,所以我才能够从中明显的读出那个时代科学前沿的发展和局限,但同样也是正确预言的基础。不过,至于火星卫星,可能只是顺带一提,或许是后文的什么引子吧。

其实,我个人更在意的是,能够预知有93颗彗星并且测定轨道,这一点在当时的天文学发展来说是非常先进的,认为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天体并且广泛存在。对于彗星是否属于大气层以内的争论,这一点到十九世纪中叶才盖棺定论,这其中的科学素养和内涵的确今天读来叹为观止。

❽ 写一篇去火星旅游的作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乘坐着380飞速火箭来到了火星.刚一下火箭,我便看见了一个外星人,他非常主动地跟我打招呼.
"嘎斯哦多拉喳呃!"外星人热情地伸出手说.我立刻戴上了我制造的语言仪器,我便迅速听懂了他的语言:很高兴见到你,朋友!我也回敬了一句:“我也很高兴见到你,请上我的380飞速火箭来坐坐吧!”“噢!不!既然你来到了我的家乡,那你就应该听我的,来,朋友,请上我发明的飞速拉托车。”我打量了一下:“咦,这不是我们地球的摩托车吗?”于是,我点点头,就跳上了车。外星人边开车边说:“这拉托车的速度非常快,三十分钟便可游览火星,现在我要带你去看一看我们火星最独特的‘七姐妹’”。眨眼间,我们眼前出现了七个很大的洞,深不见底。外星人停下车,跳下来,我也跟着跳下来,他告诉我:“朋友,这就是“七姐妹”,我带你进去看看吧!
我跟着他进入了深洞外沿,这里是一些奇异的花草,我嘀咕着:“咦?火星也有花草?为什么长在深洞里呢?”外星人说:“这些花叫‘哦嘎罗斯’,是花仙子的意思,也是我们的守护天神。”我们越走越远,直达洞穴深处,我大吃一惊,眼前这一片繁华的景象,还是人们所知道的火星吗?只见这里一条条宽广的大路,火星人在里面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他们见了我都很惊奇,非常激动的问这问那。
接着,他又带我来到火星原始森林,教我在里面打猎。他拿出一把激光射枪对准猎物,按下扳手,将猎物激晕在地,我们把猎物抬回了他的家,做成饭菜。他又叫来了他的朋友,我们大吃大喝,边吃边唱,高兴极了!
“吱吱”,糟了,不好,因为我在火星呆的时间太长,所以我必须立马回去,否则我将被变成太空垃圾。于是,我急忙跨上了380火箭,由于太急,脚下一滑,我便醒了过来。哦,原来这只是一场梦。可是我多么希望不就的将来变成现实啊!

❾ 请回答:火卫一的资料,请说的全面一点。急啊,非常感谢!

火卫一(希腊语:Φόβος;系统名称:Mars I)是火星的两颗自然卫星中,距离火星较近且较大的一颗,平均半径为11.1km,是另一颗卫星火卫二的7.24倍。火卫一的名字是福波斯(意思是害怕),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在罗马神话中名叫玛尔斯)之子。

概述:
火卫一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天体。围绕火星运动,轨道距火星中心约9400km,也就是距离火星表面6000km。火卫一到其母星的距离,比其他已知行星的卫星都要近。火卫一是太阳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体之一。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叫斯蒂克尼撞击坑。由于轨道离火星很近,火卫一的转动快于火星的自转。因此,从火星表面看,火卫一从西边升起,在4小时1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划过天空,在东边落山。由于轨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卫一的轨道半径在逐渐变小,最终它将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环。

发现:
火星的2颗卫星均是在1877年发现的。火卫一是由天文学家阿萨夫·霍尔在1877年8月18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9:14,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海军天文台发现的。(如果采用当代的数据,按1925年前的天文惯例,一天从中午起算,是在华盛顿标准时间8月17日16:06发现的)[8][9][10]。霍尔在1877年8月12日07:48(UTC)还发现了火星的另外一个卫星,火卫二。卫星的名字是由伊顿公学的科学教员亨利·马丹(1838-1901)提议的,来自《伊利亚特》第15卷,书中描述了阿瑞斯召见得摩斯(Deimos,意为恐惧)和福波斯(Phobos,意为害怕)[11][12]。

物理特征火卫一是太阳系内反射率最低的天体。它的光谱上和D-型小行星接近[13],从表面上看,它的成分类似于碳质球粒物质[14]。火卫一的密度非常低,不可能是实心的岩石。而具有相当多的空隙[15][16][17]。这些结果让人想到,火卫一可能是一个大的冰库。光谱观测表明,表面土壤缺水[18][19],但这并不排除风化层以下有冰[20][21]。

很早就有人预测,火卫一和火卫二会产生稀薄的尘埃环,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22]。最近火星全球勘察者的图像说明,火卫一上覆盖着一层厚度大于100米的细颗粒土壤,按照假说,这是由其他天体撞击形成的,但不知这些物质是如何附着在几乎没有重力的天体表面的[23]。

火卫一非常不圆,其尺寸是27×22×18km[2]。

火卫一上布满了撞击坑[24],尽管火卫一很小,位于赤道附近的一个撞击坑中心还有一个山峰[25]。火卫一最突出的表面特征是斯蒂克尼撞击坑,这是用阿萨夫·霍尔妻子的名字,安杰琳·斯蒂克尼·霍尔命名的。斯蒂克尼是她的闺名。正如土卫一的撞击坑赫胥尔撞击坑,形成斯蒂克尼的撞击可能几乎把火卫一撞得粉碎[26]。火卫一形状古怪的表面上有很多的沟槽和条纹。沟槽典型的深度在30米以下,宽100到200米,长达20千米。最初认为,这都是由形成斯蒂克尼的同一次撞击造成的。然而,火星快车的结果表明,这些沟槽并非在斯蒂克尼的径向。而是集中在火卫一轨道迎风面的顶端(离斯蒂克尼不远)。研究人员怀疑,这是由撞击火星溅射出来的物质凿出来的。这样,这些沟槽实际就是一串撞击坑。这些沟槽在靠近背风面时就逐渐消失了。根据其不同的年代,这些沟槽可以分为12组,代表至少12次火星撞击事件[27]。在灶神星上也有这样的沟槽,但科学家们目前并不认为这些沟槽具有相同的成因[28]。

只有一块名为凯顿的陨石被认为是来自火卫一,但这也很难确认,因为目前对火卫一的成分还知之甚少[29][30]。

已命名的地质特征
火卫一上的部分已命名陨石坑。C = 克拉斯垂尔;D = 德隆洛;F = 佛林奈;L = 林托克;R = 瑞颛沙;S = 斯蒂克尼;Sk = 斯开瑞士。格力锥格陨石坑位于斯开瑞士和佛林奈陨石坑下的地平线处。火卫一上的地址特征是用研究火卫一的天文学家的名字、以及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31][32]中的人名和地名命名的。这些地形包括勒皮他地区和拉格多平原,都是《格列佛游记》里的地名(勒皮他是小说中会飞的岛,而拉格多是小说中巴尔尼巴比国的首都)[33]。火卫一上唯一有命名的山脊是开普勒脊,是用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名字命名的。另外有几个撞击坑也已被命名。

陨石坑 命名依据 座标
克拉斯垂尔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 60°N 91°W / 60°N 91°W / 60; -91 (Clustril)
德亚瑞司特 天文学家罗雷尔·路德威·德亚瑞司特 39°S 179°W / 39°S 179°W / -39; -179 (D'Arrest)
德隆洛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 36°30′N 92°00′W / 36.5°N 92°W / 36.5; -92 (Drunlo)
佛林奈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 60°N 350°W / 60°N 350°W / 60; -350 (Flimnap)
格力锥格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 81°N 195°W / 81°N 195°W / 81; -195 (Grildrig)
格列佛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主角 62°N 163°W / 62°N 163°W / 62; -163 (Gulliver)
霍尔 弗伯斯的发现者阿萨夫·霍尔 80°S 210°W / 80°S 210°W / -80; -210 (Hall)
林托克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 11°S 54°W / 11°S 54°W / -11; -54 (Limtoc)
奥匹克 天文学家恩斯特·奥匹克 7°S 297°W / 7°S 297°W / -7; -297 (Öpik)
瑞颛沙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 41°N 39°W / 41°N 39°W / 41; -39 (Reldresal)
洛希 天文学家爱德华·洛希 53°N 183°W / 53°N 183°W / 53; -183 (Roche)
夏普利斯 天文学家毕文·夏普利斯 27°30′S 154°00′W / 27.5°S 154°W / -27.5; -154 (Sharpless)
史克洛夫斯基 天文学家约瑟夫·史克洛夫斯基 24°N 248°W / 24°N 248°W / 24; -248 (Skyresh)
斯开瑞士 在格列佛游记中的人物 52°30′N 320°00′W / 52.5°N 320°W / 52.5; -320 (Skyresh)
斯蒂克尼 弗伯斯的发现者霍尔的妻子莉娜·斯蒂克尼 1°N 49°W / 1°N 49°W / 1; -49 (Stickney)
陶德 天文学家大卫·毕克·陶德 9°S 153°W / 9°S 153°W / -9; -153 (Todd)
温德尔 天文学家奥利弗·温德尔 1°S 132°W

轨道特征
火卫一与其母星超乎寻常的近,由此产生了一些很奇特的效果。火卫一的轨道低于火星的同步轨道,结果就是它的运动快于火星的自转。因此,每个火星日,火卫一差不多有2次(每11小时6分)从西边升起,飞快地划过天空(4小时14分或更短),在东边落下。由于火卫一的轨道低且在赤道面内,在火星上,纬度高于70.4°的地方,火卫一就位于地平线以下了。由于轨道很低,从火星上看,火卫一的角直径随其在天空的位置而变化。在地平线上,火卫一是0.14°,在天顶是0.20°,宽度是从地球上看到的满月的1/3。作为对比,在火星天空,太阳的视角是0.35°。从火星上观测,火卫一的星相是0.3191天(火卫一的朔望周期),只比火卫一的恒星周期长13秒。

从火卫一上看,火星比从地球上看到满月大6400倍,亮2500倍,占半个天球宽度的1/4。火星-火卫一的拉格朗日L1点位于斯蒂克尼撞击坑上方2.5km,离火卫一表面的距离近得不可思议。

凌日
凌日火星表面上的观测者会看到火卫一定期凌日。机遇号火星车拍到了几次这样的凌日。凌日期间,火卫一的影子会投射到火星表面上,这被好几个火星探测器拍摄到了。火卫一不够大,不能覆盖整个日盘,因此不可能引起日全食。

未来的毁灭
未来的毁灭火卫一的周期短于一个火星日,由于潮汐减速,火卫一的半径正以每个世纪20m的速度逐渐减小。估计在一千一百万年后,它将撞上火星表面,或者很有可能成为火星环[35]。假定火卫一的形状不规则,是一堆石头(特别的摩尔-库伦体),计算表明,目前火卫一对于潮汐力还是稳定的。但如果轨道半径下降略大于2000km,即下降到7100km左右,估计火卫一就将超过石头堆的洛希极限。更新的计算说明,破碎的时间大概距今760万年[36]。在这个距离上,火卫一可能将破碎形成一个环系统,这个环将继续缓慢地向着火星回旋运动[37]

起源
火星卫星的起源目前仍有争议[38]。火卫一和火卫二和碳质小行星(C型小行星)有很多共同之处,其光谱、反照率以及密度与C型或者D型小行星很相似,因此有一种假设是2个卫星都是被捕获的主带小行星[39][40]。2个卫星的轨道很圆,几乎就在火星的赤道面内。因此,就需要一种机制,把初始偏心率高且倾斜的轨道调整为赤道面内的圆轨道。这种机制很可能就是大气阻力加上潮汐力[41],但对于火卫二,还不清楚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轨道调整[38]。捕获还需要能量的耗散。对于目前的火星,要通过大气阻尼来捕获火卫一大小的天体,大气太稀薄了[38] 。杰弗里·兰迪斯指出,如果是双小行星,是可能被捕获的,并在潮汐力作用下彼此分开[40]。

火卫一可能是太阳系的第二代天体,是在火星形成后才合成的,而不是从形成火星的星云中与火星同时诞生的。[42]

另外一个假设是,火星周围曾经有很多火卫一、火卫二大小的天体,可能是火星与大的星子撞击溅射出来的[43]。火卫一内部多孔(根据其密度1.88g/cm3,估算空洞占火卫一体积的25%-35%),这与其来自小行星的假设不相符[6] 。对火卫一的热红外观测表明,其成分主要是层状硅酸盐,众所周知,这是火星表面上的物质。火卫一的光谱不同于各种球粒陨石,再次说明它并非源自小行星[44]. 两方面的发现都说明,火星被撞击后,溅射出来的物质在火星轨道上重新吸积,形成了火卫一[45]。这与月球的主流起源理论类似。

斯科洛夫斯基“火卫一空心”假说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火卫一特殊的轨道特性让人们想到,火卫一可能是空心的。

1958年前后,在研究火卫一的长期加速时,俄罗斯天文学家艾欧斯·塞姆洛维奇·.斯科洛夫斯基提出,火卫一是“薄层金属”结构。这个假说甚至让有些人猜想火卫一是人造的[46]。斯科洛夫斯基根据对火星高层大气密度的估计,推断如果大气的微弱刹车效应能使火卫一长期加速,火卫一必须非常轻——计算出一个外径16km(9.9英里)但厚度不到6cm的空心铁球[46][47]。1960年,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科学顾问弗雷德·辛格在致航天杂志的信中谈到斯科洛夫斯基的理论:[48]

“ 如果根据天文观测,卫星真的是在沿螺旋线向内运动,对此假说就没有什么异议了,那么火卫一是空心的,且来自火星。这个“如果”取决于天文学观测。观测也可能有误,因为观测结果来自间隔数十载、由不同的观测者用不同的仪器得到的几组不相关的的测量数据。仪器误差可能对结果会有影响。 ”

此后,人们发现辛格预计的系统误差确实存在,因此对假说产生了异议[49]。1969年,有了精确的轨道测量,说明并不存在这种不一致性[50]。但辛格的异议也不无道理,因为早期的研究过高估计了高度的减小速度(5cm/年),后来修正后,为1.8cm/年[51]。现在认为,长期加速的原因是潮汐作用[49],而早期的研究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目前,已经有飞船对火卫一的密度直接进行了测量,为1.887g/cm3[4]。目前的观测认为,火卫一是一个石头堆。此外,七十年代早期海盗号探测器获得的图像明确显示,火卫一是个天然的天体,不是人造的。

然而,根据火星快车的测绘计算得到的体积确实说明卫星内部存在空洞。火卫一并非一块实心的岩石,而是一个多孔的物体[52]。火卫一的孔隙率的计算值是30%+/-5%. 颗粒和石块间的空隙大多较小(mm到约1m)[6]。

探测
已经有几个飞船给火卫一拍摄了近照。这些飞船的本身的任务是对火星成像,最早是1971年水手9号,此后是1977年海盗1号,1998年、2003年火星全球勘察者,2004年,2008年和2010年火星快车[53],2007年和2008年火星侦查轨道器。2005年8月25日,勇气号火星车由于风吹散了太阳帆饭上的尘土,获得了额外的能量,从火星表面拍摄了几张曝光时间较短的夜晚天空照片[54],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火卫一和火卫二。专门的火卫一探测器是1988年发射的苏联的福布斯1号和福布斯2号。前者在奔火途中就失踪了,后者(包括着陆器)返回了一些数据和图像,但在开始卫星表面详查后不久就失效了。其他的火星任务采集了更多的数据,但下一个专门的任务是2011年发射的采样返回任务。

俄罗斯空间局在2011年11月发射了到火卫一采样返回的任务,福布斯-土壤,返回舱中还包括一个行星学会的生命科学实验——行星际飞行生命实验LIFE[55]。参加此次任务的还有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飞船萤火一号,以及火卫一着陆器上的科学载荷的土壤研磨和筛分系统[56][57][58]。然而,到达地球轨道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未能点火奔向火星。此后的抢救工作未能成功,2012年1月,福布斯-土壤在地球上坠毁。

计划中或建议的探测
据报道,2007年欧洲航天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阿斯特里姆公司规划了一个到火卫一的技术演示任务。阿斯特里姆公司目前参与欧洲空间局的一个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这个任务是欧空局极光计划的一部分。将一个航天器送往重力场很小的火卫一,是测试验证最终到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好途径。这个任务规划于2016年启动,将持续3年。公司机将使用一个离子推进的“母船”,释放一个着陆器到火卫一表面。着陆器将进行一些测试和实验,把样品采集到一个舱内,然后返回到母船上,返回地球,样品将被投掷到地面,等待回收[59]。

火卫一独石(中部偏右),由火星全球勘察者于1998年拍摄。(编号:MOC Image 55103)2007年,加拿大空间局资助了Optech和火星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这是到火卫一的无人探测任务,名叫PRIME(Phobos Reconnaissance and International Mars Exploration,火卫一侦查和国际火星探测)。建议PRIME飞船的着陆地点为火卫一的独石,这是斯蒂克尼坑附近的一个明亮的物体,投射下了明显的影子[60][61][62]。2009年7月22日,C-Span采访航天员巴兹·奥尔德林时,他提到这个独石说,“我们应该大胆去往人类没有去过的地方。飞跃彗星,访问小行星,访问火星的卫星。这个土豆形状的天体每7个小时绕火星一圈,上面的独石是一个很特别的结构。人们发现后就提问:是谁把这个东西放在那里的?是宇宙放的,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是上帝放的……[63][64]”PRIME任务将包括一个着陆器和一个轨道器[62],分别将携带4个仪器,用于研究火卫一的各种地质特征[65]。到2009年4月20日,PRIME还没有明确的发射计划。

2008年,NASA格林研究中心开始研究使用电推进的火卫一火卫二采样返回任务。该项研究形成了Hall任务概念,一个新的前沿级任务,目前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66]

已经有人提出,火卫一是载人登陆火星任务的早期目标。[67]由人类在火卫一上对火星上的机器人进行遥操作,可以保证没有显著的时间延迟。行星保护主义者所担心的早期火星探索所涉及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解决[68]。同样,火卫一也是载人登火星任务的目标,因为在火卫一上登陆比在火星表面登陆要容易和便宜很多。奔向火星的着陆器需要在没有任何辅助设备的情况下,能够进入大气,随后返回到轨道上(这种能力载人航天器还从来没有尝试过),否则就需要在当地建设辅助设备(一个殖民或支撑任务)。而火卫一的着陆器,只需要根据月球着陆器和小行星着陆器来进行设计[69]。人类对火卫一的探测,可以成为人类探火星的催化剂,这本身就是激动人心而且从科学上有价值的[70]。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