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话题
① 西游记的翻拍之路为话题的作文800
进展情况:经过两个月秘密培训,不但没有选出宝玉人选,还宣布暂时解散演员,开拍时间更显得遥遥无期。
《红楼梦》选演员一直让导演李少红头疼。而历经数年创作的“黄亚洲版”剧本最终被推翻。现在的处理方法是:在小说原著基础上,由红学家和李少红团队共同搞一个“导演工作台本”的东西取而代之。历时五年准备的新版《红楼梦》竟然要在“无剧本”状态下进入实拍,大大出人意料。
当事人发言:大家都在等剧本
负责《红楼梦》宣传的李洋向记者透露,因为剧本没有最终出炉,所以演员也定不下来,“所有的演员连剧本都没看过呢,所以开机日期一时半会儿还定不下来。”华录百纳副总经理罗立平说:“《红楼梦》不像别的题材,它是有人管的,而且管它的人都研究了一辈子,总感觉剧本改编层次上不够。”
西游记:文化之争
张纪中把孙悟空变成金刚?
进展情况:一直都是张纪中在唱独角戏,现在张纪中正在筹拍新版《倚天屠龙记》。
《西游记》的神怪元素广为人知,张纪中突发奇想,声称将邀请国外制作团队打造《魔戒》版《西游记》。对此,六小龄童仍然深表忧虑:“我担心他把‘孙悟空’拍成‘金刚’!”最让网友忍无可忍的是,日前张纪中做客北京电视台大谈改编的新版《西游记》时,居然说,猪八戒下凡的时候原名叫“朱刚鬃”,后来“反依”了佛门……而正确的应该是“朱刚鬣(lie)”,“皈(gui)依”,网友大骂其没文化:“我谢谢他,千万在他的《西游记》出炉后,不要把唐三藏(zang)叫作唐三藏(cang)!把孙行(xing)者叫孙行(hang)者!”
当事人发言:导演完全忙不过来
② 以西游记点亮了我为话题作文
可以从孙悟空从无复性到任性到收性制这一过程,谈个人的成长体悟,或者说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
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最初没本事的时候,孙悟空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之后本领见长,性子也就起来了,直至大闹天宫抛出“皇帝轮流坐”。后被压500年并且一路保唐僧西行,逐渐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悟,这又是一个收性的过程,或者说是回归到更高层的无性阶段。
③ 从《西游记》的话题中选出一个你认为同学最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表达才会使观
《西游记》中的话题选出一个,你认为图一感兴趣的想想怎么表达《西游记》中的同学好坐垫的一样。
④ 西游记反映了什么主题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
现存最早的取经题材虚构作品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现在仅见于一份南宋印本,所以一般都说是南宋的书。这里面已经有了花果山猴王猴行者、女人国、火类坳(火焰山,但只是描述火焰中的情景,没有三借芭蕉扇等情节)、深沙神(沙和尚,但没有成为唐三藏的徒弟)等故事。这书纯粹是宣扬佛教的作品,而且带有一定密宗色彩,比如以大梵天王(而非释迦牟尼佛)为主要的佛,比如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等。
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淫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
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
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
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西游记话题扩展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1]。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⑤ 《西游记》的作品主题是什么
作品主题: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大宫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孙悟空的种种行为和斗争,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现实,从而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强权、反对暴力、蔑视统治阶级的权威。
坚决向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斗争中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
《西游记》的内容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5)西游记话题扩展阅读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别于其他三部,最大不同点就是《西游记》整体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神话的基础上。人间、仙界、佛祖、神灵,这种种奇妙玄幻的概念被《西游记》井井有条地归纳整理并形成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世界观。
同时,《西游记》并不像其他三部那样限定阅读人群,老少皆宜也是其特点之一。曾有外国的评论家称《西游记》是一部可以自行适应阅读者的文学巨著,具体解释起来就是,孩童可以体验如童话般的冒险,年轻人可以从中感受人生励志的激荡,中年人可以体会苦尽甘来的不易。
1986年,电视剧《西游记》播出,中国人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活生生的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当那种震撼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一代人成长岁月中根深蒂固的“西游情结”。
⑥ 西游记中唐僧为话题800
直接网络不久知道了
⑦ 西游记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蔑视权威,不畏强权,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
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7)西游记话题扩展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⑧ 以西游记为话题的作文要求一百五十个字
《西游记》这本书讲述的是唐僧师徒三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回版真经的故事,在书中有勇敢调皮的权孙悟空,有吃苦耐劳的沙僧,有憨厚可爱的猪八戒,也有不怕困难的唐僧,一个个个性新明的人物印在我的心里,我要学习他们的优点,比如沙僧。
这本书,也让我学习了许多刻画人物的方法,大家也来读一读!
⑨ 西游记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重点 (什么内容为什么)
看西游记原著觉得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而且很明显是作者故意这样写,作者想表达什么其实很值得推敲。讨论的时候请大家不要搬电视剧和动画片的剧情来,我们讨论原著。
1.如来发起取经时,说道
“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
但最终唐僧师徒只取得一藏
唐三藏对太宗说“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将钦赐紫金钵盂送他,方传了有字真经。此经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检了几卷传来,共计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数盖合一藏也。 ”
2.观音菩萨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在流沙河遇到沙僧,沙僧说“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
这么说来在如来请观音去东土寻找取经人之前已经有人取经了?而且被沙僧吃掉的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在流沙河不能沉,这是为什么?要知道流沙河是连鹅毛都会沉下去的。
3.观音出发寻找取经人前,如来给了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结果观音只给了悟空一个紧箍,剩下两个分别给了黑熊和红孩儿,并没有按如来吩咐的给唐僧徒弟。
4.为什么要拉拢猪八戒和沙和尚入伍?这两个真的没什么本领,一路上基本上没一个妖精头目打不过他们两个,感觉他们只是比小妖强
5.唐僧的坐骑白龙说自己是“我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搭救。”
但在正式收复白龙的时候,
菩萨上前,把那小龙的项下明珠摘了,将杨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气,喝声叫:“变!”那龙即变做他原来的马匹**
小龙项下有明珠,究竟小龙是烧了明珠还是偷了明珠?还要惊动玉帝?菩萨为什么要摘掉明珠?
6.乌巢禅师是什么人?为什么假装不认识悟空?为什么会知道取经团以后会遇到哪些妖精?看看下面这两段,分别是乌巢出场和离场时的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禅师陪笑道:“欠礼,欠礼。”
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禅师笑云: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三藏还不解其意,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三藏见了,扯住行者道:“悟空,这样一个菩萨,你捣他窝巢怎的?”行者道:“他骂了我兄弟两个一场去了。”三藏道:“他讲的西天路径,何尝骂你?”行者道:“你那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的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
7.在遇到黄风怪前,有一信佛的老者对唐僧说了取经应该往东。。。
三藏拄着九环锡杖,按按藤缠篾织斗篷,先奔门前,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的念佛。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声:“施主,问讯了。”那老者一骨鲁跳将起来,忙敛衣襟,出门还礼道:“长老,失迎。你自那方来的?到我寒门何故?”三藏道:“贫僧是东土大唐和尚,奉圣旨上雷音寺拜佛求经。适至宝方天晚,意投檀府告借一宵,万祈方便方便。”那老儿摆手摇头道:“去不得,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三藏口中不语,意下沉吟:“菩萨指道西去,怎么此老说往东行?东边那得有经?”腼腆难言,半晌不答。
8.唐僧在水陆大会时,观音菩萨跳出来说
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但是后来唐僧走到大唐边境,帮刘伯钦家父念经,却能让他得脱沉沦。
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来,就整素斋,管待长老,请开启念经。这长老净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方敲响木鱼,先念了净口业的真言,又念了净身心的神咒,然后开《度亡经》一卷。诵毕,伯钦又请写荐亡疏一道,再开念《金刚经》、《观音经》,一一朗音高诵。诵毕,吃了午斋,又念《法华经》、《弥陀经》。各诵几卷,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较洗业的故事,早又天晚。献过了种种香火,化了众神纸马,烧了荐亡文疏。佛事已毕,又各安寝。
却说那伯钦的父亲之灵,超荐得脱沉沦,鬼魂儿早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这才是: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
再看看大乘教法的功效
佛祖道:‘此经成就之时,有比丘圣僧将下山与舍卫国赵长者家看诵了一遍,保佑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意思还嫌卖贱了,后来子孙没钱使用。’
⑩ 西游记的故事题材源于
玄奘(602~664)取经原是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贞观三年(629),他为追求佛家真义,经历百余国,费时17载,前往天竺取回梵文大小乘经论律657部。这一非凡的壮举,本身就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归国后,他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此书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但以宗教家的心理去描绘的种种传说故事和自然现象,难免已染上了一些神异的色彩。后由其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赞颂师父,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时地用夸张神化的笔调去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于是,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越传越神,唐代末年的一些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就记录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似为一种“说经”话本,它虽然文字粗略,故事简单,尚无猪八戒,“深沙神”也只出现了一次,但大致勾画了《西游记》的基本框架,幷开始将取经的历史故事文学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助三藏西行,神通广大,实际上已成了取经路上的主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雏型。
取经队伍中加入了猴行者,这在《诗话》流传后逐步被社会认可。一个其貌不扬的猴精,开始挤进了取经的队伍,幷渐渐地喧宾夺主,这在《西游记》故事的神化过程中关系重大。这个艺术形象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及道、释两教的故事中长期流传着诸如“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及一些猿猴成精的奇闻异说有关。比如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所载的“形若猿猴”的淮涡水怪无支祁,其“神变奋迅之状”和叛逆的色彩,就与取经传说中的猴王比较接近。至于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虽与美猴王也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他即使传入中土,也是被中国化了的。取经故事中的猴行者,以及后来的孙悟空,其形其神,是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融合了历代民间艺人的爱憎和想象后演化而成的。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在此剧中,深沙神也改称了沙和尚。至迟在元末明初,有一部故事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原书已佚,有一段残文“梦斩泾河龙”约1200字,保存在《永乐大典》13139卷“送”韵“梦”字条,内容相当于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此外,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载有一段“车迟国斗圣”,与世德堂本第四十六回的故事相似。另从此书有关的八条注中,也可窥见这部《西游记》的故事已相当复杂,主要人物、情节和结构已大体定型,特别是有关孙悟空的描写,已与百回本《西游记》基本一致,这为后来作为一部长篇通俗小说的成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游记》的最后写定者是谁,迄今无定论。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始提出为元代道士丘处机作,以后的刻本多相沿用,直到近今还有学者重提此说,但一般认为此说是因将丘的弟子所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相混的结果。清代乾隆年间,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当时虽得阮葵生、丁晏等淮安乡人的响应,但未产生很大的影响。直到本世纪20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的认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就几乎成了定论,此后出版的小说和史论,一般都将《西游记》归之于吴承恩的名下。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不断提出质疑。在目前正反两方面都未能进一步提出确凿的证据之前,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