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竹顶辛亥革命遗址
A. 辛亥革命纪念馆的辛亥风云
——辛亥革命策源地“箭竹顶”
话说1904年正月十五,邱逢甲在广东兴梅交界的“箭竹顶”茶场策划潮州“黄冈起义”期间,在石马星窝子“顺裕庐”挥笔写下“迁善楼”三个字后,在子渊先生家里住了一晚。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点便坐着轿子,跟何子渊一前一后到了离星窝子大约八里开外的箭竹顶古茶场,因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僻山高,环境险峻,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针砭时弊的理想场所。
但凡党内、盟内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均要到箭竹顶协商、拍板。那天,先后赶到箭竹顶茶场的还有子渊先生的“拜把子”兄弟——兴宁萧惠长、平远姚竹英、梅州江柏坚等同志……在那次碰头会上,大家基本敲定筹划汕头“黄冈起义”的行动方案,并做了具体分工,由姚竹英继续保持与潮安人许雪秋的单线联系,萧惠长、江柏坚负责联络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何子渊负责经费统筹工作,“光汉茶庄”作为革命党人联络、避风、掩护的秘密据点。
但思想一贯激进的邱逢甲,这一次却异常冷静,认为条件还未成熟。但仍赞成按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进度,尽快“起事”。后来也正应了邱逢甲的高见,两次黄冈起义均因泄密及诸多原因而导致失败,其中1907年的第二次起义规模空前,参加响应者达5000余众,潮梅两地革命党人悉数参加,影响巨大,给风雨飘摇的清廷以沉重打击。
1907年5月,黄冈起义失败后,何子渊等领导人随即返回梅州。不久,萧惠长、江柏坚、姚竹英等革命党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顶茶场达半年有余。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顶茶场住了半年多,萧惠长、江柏坚住了四个多月,邱逢甲为了营救革命党领导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动方案,于1908年(戊申年)初夏,多次来到箭竹顶茶场商讨对策。遇险党人卒后在何子渊、邱逢甲等人的疏通、担保之下得以脱险。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筹划黄冈起义期间,为石马私塾先生黄彩平题写的屋名“迁善楼”墨宝,因刻石师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损了一角,这次子渊先生又在箭竹顶茶场议事厅请邱逢甲即兴挥毫重写了一张。为此,黄彩平还特地减免了何家两斗谷种的地租以表示谢意。
1904年春,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何子渊的大号“东汉”为据,题下“光汉茶庄”“渊庐”“顺裕庐”等多幅墨宝。
“光汉茶庄”坐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子渊先生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堂、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坐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中小学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晚回到兴民学堂,不久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嘉属革命党领导人何子渊等人不甘心“黄冈起义”之失败,不久又与广东兴宁石马人氏,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等积极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参与筹划惠州和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3月上旬,何子渊特指派石马刁田村的洪门兄弟陈文友负责和罗炽扬、严德明等人从香港运带驳壳枪18支、无烟枪17支,还有九响枪和弹药一批回惠州,拟在惠城起义。商船在大亚湾澳头靠岸时,遭巡逻清兵搜查,陈文友等人当场被捕,罗炽扬乘机逃脱。身份爆露后,严德明用革命大义说服士兵,兵勇们都尊称他们叫“革命先生”,戒备随之松懈,严德明乘夜色逃脱,陈文友被严密解递惠州。
案发后,同党严确廷偕惠州中学学生杨瑞廷驰往营救未遂。驻惠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凭直觉发现革命党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获严确廷,随后专船押解陈文友、严确廷到广州,密囚于南海监狱。
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
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遗骸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微达收葬于黄花岗。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