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宗周遗址

宗周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2-22 17:05:03

1. 周朝的皇城到底在什么地方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国姓为姬。定都镐京、丰京(宗周)(今陕西西安),成王五年营建雒邑(又称成周 ),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经常在成周驻节,但是主要活动依旧以镐京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强了对东方的活动,大量活动以成周为中心。等到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焚毁,周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后来这里由秦人夺回),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史称平王东迁。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从约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民族。
以武装殖民与军事占领来进行东进。每有新开拓领地,须筑城、建庙、立社,即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镐京(宗周),与丰京合称丰镐。考古发现指出,镐京遗址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沣河东岸。是西周的政治中心。周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
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周武王又迁都于镐。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镐京又称宗周,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周成王时,周人兴建东都雒邑,即成周,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虽然经常在成周驻节,但还是以宗周为活动的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强了对东方的活动,大量活动开始以成周为中心。等到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焚毁,周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从此也有人沿袭西周旧称,将成周称为宗周“周既去镐京,犹名王城为宗周也”(见郑注《礼记·祭统》)。
丰镐是丰京和镐京的统称,周朝的都城,在今日陕西西安市。早在周文王之时,为向中原地区拓展,就在沣水渭水间筑设丰京;周武王继位,再建镐京,历时300年。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丰京及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的西岸,镐京则在东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把丰镐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前770年至前255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时期,即西周。
东周京都于前770年自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5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迁都雒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亦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战国时代”。
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隐王时,东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隐王迁都西周。周隐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隐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隐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雒邑别称成周,中国古地名,在今洛阳市。
西周周成王时,周公建成雒邑(今瀍河两岸),又称成周。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成周,从此又称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
周武王灭商后,回师途中在“管”停留,然后向西至“洛”,计划在伊水、洛水一带的夏人故地建设新城雒邑。周人的势力中心丰镐偏处西方,这座河洛之间的新城可以加强对东方殷人残余势力的控制。但武王灭商两年后即去世,继位的成王年幼,随即便发生了三监之乱,建城的计划暂时搁置了。武王弟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后,才得以建成雒邑。《尚书》记载了周公、召公营建成周的经过。召公占卜选定了城址,周公于成王五年开始营建,历时约一年基本建成。
雒邑建成后,周公将殷人迁移至此,并驻扎军队进行军政统治与殖民。此时雒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新大邑”、“新国洛”等。等到成王成年亲政自行政权,在雒邑行祭祀,因此雒邑从此又称为“成周”(一说在平王东迁后才有成周之称)。
西周受到犬戎的侵略灭亡之后,周平王迁都于成周,从此成周又称王城。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内王子朝势大,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后因王子朝之乱,晋国率诸侯为周敬王于前510年修筑新都,位于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称“东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称“西周”。从此成周与王城分为两地,但都在今日洛阳市附近。到周赧王时,周王才迁回王城旧都。
秦灭东周后,改成周为洛阳,为参川郡郡治,改王城为河南县治。此后成周逐渐扩建为汉魏洛阳城。隋炀帝时迁两城居民于新建的东都城,两城宣告废弃。

2. 镐京为什么叫宗周

很简单是周代最早的发源地。刚建就在那里

3. 宗周的考古发现

丰镐(宗周)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为西周王都遗址,丰在河西,镐在河东。丰镐遗址1933年考古发现,1951年起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研究已经基本确定了丰镐的城址和遗址面积,通过多学科的精确定位,确定了丰镐两京的遗址面积总计近17平方公里,是一个巨型都城遗址。
考古发现,丰镐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划思想,规整而有序。在丰镐遗址发现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多处埋藏青铜礼器的窖藏。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重要史实,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丰镐二京位置曾困扰考古专家
胡谦盈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客省庄、马王村、西王村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周代遗址,遗址东以丰河为界,西至灵台河,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至西王村、冯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丰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这个周遗址的范围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斗门镇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西周遗址。……镐京中心就在这个遗址之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胡谦盈在总结建国后30年的丰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丰、镐遗址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曾长期主持丰、镐田野考古的卢连成先生、郑洪春先生所指出的丰、镐遗址范围与之略同。综合而论,丰邑遗址包括丰西的客省庄、马王庄、张家坡、大原村、曹家寨、冯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镐京遗址包括丰东的斗门镇、普渡村、花园村、白家庄、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虽然丰镐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发现,但长期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发现中心地带。
丰镐遗址地理学上的坐标渭河一级阶地
丰镐地理位置的选择由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因素决定。地理学家对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第四纪以来的地质面貌发育史,以及丰镐遗址有关历史、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找出了自然与历史之间某些规律性的有机联系,从而为探索丰镐遗址谜团提供了新途径。
《诗·大雅·文王有声》载:“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这不仅表明沣水东(北)注入渭水的史实,而且表明了沣水在丰、镐二都周围绕流、积水的情形。《禹贡》谓:丰镐之地“原隰底绩。”学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湿的地方。”“底绩”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浍,使积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
丰镐地区的渭河二级阶地,是地势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级阶地与镐池、彪池、灵沼等地和丰河等河川地带则是下湿的隰地。丰镐地区沿渭河二级边缘和陂池周围分布有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遗存,历经先民们3000多年的苦心经营,到商、周之交,这里当时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区。
至此,地理学家在研究了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后,提出了丰镐当在“原隰”的渭河一级阶地,再结合考古学者们提供的宝贵线索,就可对丰邑和镐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确测定。
考古学说对丰镐二京遗址的佐证
在著名地理学家孙嘉春先生依照地学和水文资料等作出丰镐二都的具体方位后,使得现存诸多疑问迎刃而解,遗址范围和大小也得到确认。
丰邑遗址:遗址区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沙河村、马王村、韩家庄、韩南村、纪家村等。
镐京遗址: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庄、牛角村、南村等。
在丰邑范围内曾大量发现比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窑、窑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遗址,十余座夯土遗址中呈“丁”字形的四号基址总面积达1826.96平方米;在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内还发现了陶水管道。
在镐京范围内,考古学家从1961年起,先后在普渡村之西发现西周夯土建筑基址,在落水村发现大量建筑用瓦和白灰面墙皮、红烧土块;在普渡村西发现的“工”字形五号基址总面积达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东发现有十余座陶窑,在斗门镇之东和白家村之北见有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边丰河故道河床中发现西周重器多友鼎。
沙河古桥遗址的考古成果同样为通过地理学而找出的丰镐遗址提供了证据。以发掘秦陵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对沙河(古丰河)桥遗址的考古显示:“沙层厚达7米……第6层为灰细沙层,因此未发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层内随四季变化不断升降,厚度不详,沙层纯净,颜色呈灰黑状,内多含有秦汉陶瓦片,不具有后代遗物。”今天,沙河桥址河床标高388米,客省庄、韩南间沙河口标高392米。结合地理变迁数据可推断出,西汉时沙河河床标高在381———385米之间,西周时沣水在客省庄到严家渠一段河床标高约在382———386米之间(今标高385———390米),与推断的丰邑所在地标高389———392米和镐京所在地标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难以犯上河堤。可见西周时,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级阶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条件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马王村村北再一次发现了三座土残基址,并在一座基址内发现陶水管道。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与地理学家推断的丰邑东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断,这几处西周土基址是西周丰邑城垣东南隅的残迹,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为丰邑提供水源的输水管道系统。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层中发现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达37公斤,铸于西周厉宣时期,内壁铸有铭文278字,记述多友奉派参加对戎的一次防御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史实,是陕西目前出土铭文最长的一件铜器。该鼎埋藏于砂层中,表明西周晚期废弃丰镐二都,是因为沣水泛滥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带。另外,多友鼎原应存放于王室或贵族宅地,洪流搬运不会太远,可见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带就在镐京城址范围之中。
丰镐地区发掘的西周墓葬仅沣西张家坡一带就累计达上千座之多。其中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双墓道大墓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规格之高在丰镐地区前所未见,是考察西周高级贵族葬制的典型资料。井叔墓地几座带墓道的墓规模庞大,虽经严重盗掘还残存若干精品,对确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义。井叔墓地残存的几件铜器,都是难得的珍品。
“[豆下廾]〔deng4邓〕中(仲)牺尊”,高38.8厘米,长41.4厘米。作兽形,头立双角、双耳,曲颈,四蹄足。身有双翼,头顶一虎,颌下一龙,尾部一曲龙。盖纽为一只大鸟。盖周缘饰一周双身龙纹,通体饰兽面纹、夔龙纹和雷纹。器腹内及盖内有相同铭文二行六字:“中乍宝〔zhēng征〕彝。”
井叔钟,现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钟上铸“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钟”等铭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约20厘米,器底及盖内各有一行铭文:“井叔作旅彝”。
1954年普渡村北发掘一座墓,出土成组铜器,多件铸有“长甶〔fǔ府〕作尊彝”的铭文。其中,铜盉的铭文,记述周穆王举行燕礼和射礼,长甶参加比射,受到褒奖的史实。丰镐地区的考古工作,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收获,大体确定了丰镐二京的方位。

4. 西周的都城是什么

西周的都城是丰京抄和镐京(袭今陕西西安),合称丰镐。

周文王灭崇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丰镐是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

(4)宗周遗址扩展阅读:

尽管经过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丰镐的城墙,但丰京和镐京的具体范围已经确定,证明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以丰镐相称。

关于丰镐的平面布局,虽然考古上尚未证实,但文献《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却十分具体,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一直指导着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视作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

5. 安庆的历史遗迹的资料

1、迎江寺

安庆迎江寺位于安庆东门外,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

2、振风塔

振风塔,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振风塔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濒临长江。

安庆振风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是长江沿岸古塔之一。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岗遗址

薛家岗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地处安徽省潜山县(安庆市代管县)王河镇永岗村和利华村交界处。它是新石器时代遗留下的古文化遗址。

现出土了大约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并发现了百余座的墓穴。薛家岗遗址延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文化层堆积厚,遗迹遗物丰富和文化内涵深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远古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典型代表。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

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

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安庆代管县市级)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六尺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安庆桐城文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振风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迎江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薛家岗遗址

6. 谁知道“蒿”姓的起源

蒿[蒿,读音作hāo(ㄏ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蒿京”就是“镐京”,镐京,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在西周时期,蒿视同“镐”。蒿氏,即居住于王城的住民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蒿氏,皆为周之宗室成员,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商朝未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
灭商纣后,周武王姬发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夏、商之国祚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沉重无比,既难搬又难运。周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上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周人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那九尊大鼎就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了。周武王闻知此事后,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因夏朝国都在洛阳啊。”
镐京,是成周时期以后的文献记记录用语,不是鼎刻金文的用语。鼎刻金文为“蒿京”。
“京”字,在周人眼里是“高大建筑”或“高台建筑”的意思,这从“京”字的金文就可以直观的体会到。当“京室”(何尊)或“京宫”(矢令彝)联用时,“京”字是修饰词,表示“高大的房屋和宫殿”。当“蒿京”联用时,“京”字是被修饰词,表示有草、木、水、沼的,在主建筑群(宗周)周围的高大辅助建筑物,类似于现在所说的“皇家园林建筑群”。
德方鼎,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早期所铸造的方形青铜鼎,其鼎铭有史文:“唯三月王在成周,行武王(福),自蒿、咸,王赐德贝二十朋,用作宝尊彝。”
“德”是周臣,此鼎文记录了“德”跟随着周成王,自蒿地前往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为周武王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结束之后,周成王赏赐给“德”二十朋贝,即四十串贝币。贝币,就是钱。
这里的“蒿”,即“蒿京”,是有“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之地。而“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筑”之地,在西周初期只有“镐京”。
今许多人认为,西周之镐京在成周,其实错了。成周是西周晚期周平王姬宜臼时期的周之京城。蒿地不在成周,而是在宗周一带的建筑群。
西周初期的宗周即“蒿京”,也就是“镐京”,与丰京合称丰镐。丰、镐二京都是西周初期的都城,位置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方二十多公里外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西,镐京在河东,相距很近,丰、镐二京在史籍中通常并称,意为周之都城。
丰京是西周先祖宗庙所在地,镐京是周王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京,周武王又迁都于镐。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则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后来,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被戎族人焚毁,周王朝的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
在西周甲古文片周原凤雏(H11:20)中记载:“惠亡眚,祠自蒿于丰?”而在周原凤雏(H11:117)上记录:“祠自蒿于周?”上述两例甲骨文都是预测用语,所以都使用问句。
从这两例甲古文可以看出,蒿地、丰地和周地(宗周)是三处不同的地点。
甲骨文中的“周”即是宗周,在歧山脚下,凤雏、黄堆一带有宗周的宫殿遗址。
甲骨文中的“丰”是礼,金文礼从丰从豆,是祭祀所用器物之形。历史文献将礼改为丰,如在史籍《文王有声》中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然而丰地在何处?今人俱说丰地在今长安县。然“丰水东注”,应是丰地几千年不变的地标,而今长安县所谓的沣河却是北流注于渭河。
在著名的大丰簋上铭有:“乙亥,王有大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丁丑,王享大俎王,...”此正与上述两片甲古文相符合。周王在举行大礼前先行问卜,王问凡临周、丰、蒿三方吉凶如何?看来周王进行的大礼需要在三地巡游,“祠自蒿于周”和“祠自蒿于丰”是必要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从乙亥至丁丑是三天,三天游三地,还要进行必要的礼仪过程,其三地应相距不远。故此,丰地和蒿地都应在周地附近。
宫殿区南边有一条水系,水系上游源头有一泉名“醴泉”,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就在此。水系与渭水平行,在武功县东部注入渭河,此正应《文王有声》:“丰水东注”;歧周遗址附近至今还有一地,名礼村,可巧著名的“大丰簋”也出土于礼村。这更证明这里就是丰地。所以“丰地”实为礼地,“丰水”实为澧水,“大丰簋”也应改称为“大礼簋”——“澧”、“醴”、“礼”,皆是“酆”之甲骨文,即礼字。
甲骨文中的“蒿”,在周成王时期德方鼎以后绝少出现,然而在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上却大量出现。
在史籍《文王有声》里有:“镐京辟雍”;在“麦尊”上也有:“蒿京...辟雍”。“辟雍”是澧水水系流经平地而产生的湖泊,在“静簋”里称为“大池”,其地理位置就在蒿京附近。周文王在辟雍附近还修建了灵台,这在史籍《灵台》中有记载:“经始灵台……王在灵囿……王在灵沼……於乐辟雍……”可见这座灵台的规模很大,有园林和池沼,并且还与辟雍相临。所以,灵台与蒿京是一体两面,是同一实体在文献和金文里的不同称呼,因为,周文王不可能在一地造两处同样功能的建筑。“台”与“京”都是指人工修筑的高大建筑物,并且在蒿京多次进行神秘的宛礼,可见蒿京也就是“灵台”。
在史籍《召诰》和《毕命》中,都有“王朝步自周,至于丰”的记录,是说周王从宗周向东步行,到达丰地。可见,丰地在宗周的东面不远处,决不会是今所谓“丰镐遗址”的丰西镐东的布局,也不会是如今丰镐相去十里的距离。王行十里,应是乘车,而非步行。这从青铜器和宫殿遗址这两项最重要的考古情况的对比就可看出,歧周遗址比所谓的“丰镐遗址”的文物发现要丰富的多,而且歧周遗址的青铜器文物里可以发现大量的世袭家族,从而可以断定歧周是从周文王开始,至少截止到抵事位君王周厉王姬胡时期,都是西周君王的住地。歧周遗址一直是宗周的所在地,宗周是包括周地、丰地和蒿京在内的周王室住地的总称。
当年秦晋交战,秦穆公生擒晋惠公而归,《国语》言:“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左传》言:“穆姬闻晋侯将至……曰:‘……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史记》言:“……穆公曰:‘……今天子为请,夫人是忧。’乃与晋君盟,许归之,更舍上舍……”三处所言“王城”、“灵台”和“上舍”信为一处,即故宗周。当“穆姬闻晋侯将至”,遂以死要挟秦穆公,秦穆公不得已将晋惠公“舍诸灵台”,可见灵台离秦国的雍城不远。秦雍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与宗周所在地歧山县东西相邻,从晋国西归雍城,歧山是必经之地。而今所谓“丰镐遗址”与凤翔和晋地等距离,相信穆公当年不会将惠公置于半途。
另外,雍城和晋国都在渭水以北,所谓“丰镐遗址”独自在渭水以南,当年秦穆公有何必要舍近求远、二渡渭水将晋惠公置于对岸?
现今,所谓“丰镐遗址”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掘,还是个一没发现宫殿,二没发现宗庙,三没发现王陵,四没发现大量贵族居住地的普通遗址;而“歧周遗址”一有宫殿,二有宗庙,三有王陵(周公庙地区发现),四有大量贵族墓地和窖藏,五有大量青铜器证明这里是有连续二百多年的繁荣历史的古王城。在这么多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面前,不知是何原因使当今的文史与考古界一定要认为“丰镐遗址”就是所谓的“周都”?莫名其妙!
至少在《尚书》以前的文献里没有所谓“丰京”的提法,丰在歧周遗址之内。从对歧周遗址的布局来看,凤雏宫殿遗址当是周地,召陈宫殿遗址当是丰地;祁家沟水库和官务水库一带当是“辟雍大池”,而蒿京或灵台也当在附近。

7. 西周王城遗址内发现大型墓了吗 墓主确定是谁了 吗

西周都城镐京和丰京一起并称为“丰镐两京”,是西周时代的首都,京城版,作为西周首都沿用权近三百年,又称西都、宗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镐京。
丰镐遗址(丰京、镐京)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为西周都城遗址。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近年的考古已经基本确定了丰镐的城址和遗址面积,通过多学科的精确定位,确定了丰镐两京的遗址面积总计近17平方公里[1] ,是一个巨型都城遗址。1933年调查发现,1951年起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马王村、洛水村、客省庄等地有夯土建筑基址,客省庄附近的10余座基址,多数在100平方米上下,其中4号基址的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在张家坡、客省庄及普渡村等地发现了墓葬,以及祔葬的车马坑、马坑、牛坑等,总数有1000余座。
1984年在张家坡发掘 3座大、中型墓,其中的157 号墓是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所出铜器有井叔铭文,发掘者认为是井叔的墓葬,位于其两侧的是井叔妻室的墓。井叔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地方官员。

8. 郑州明明是商都,为什么会有西周路,取这个名字 难道旁边有西周遗址么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郑州市所属的荥阳娘娘寨遗址发现了一座拥有内外城墙和护城河、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西周时期城址,对研究“郑桓公东迁其民”“郑武公灭东虢国”等历史事件以及我国西周城址提供了重 要资料。

娘娘寨遗址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南水北调文物点调查时发现的。新发掘出的西周城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长850多米,内城发现有城门、8处夯土建筑基址、道路、陶窑等作坊遗迹、水井等,目前共清理各类遗迹1600多个,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小型铜玉器等。

通过对外城墙进行解剖,发现它是先挖基槽再筑墙,共分两次修建,始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对其进行了扩建。

内城平面为方形,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专家已将其性质定为宫城。护城河围绕内城一周,在两周时期均使用过。内城目前也保存有部分残城墙,始建年代为西周晚期。在内城四周城墙中部均发现为缺口,可以确认为城门所在,城门与城内的道路相通。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说,这座城址是郑州地区发现的第一座西周城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城址性质的认识,可以解决一些重大历史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这一城址在地理位置和时代上都与“郑桓公东迁其民”之事相和,如推测无误,它应该是“郑桓公东迁其民”的重要都邑,而城址在东周时期仍然沿用,对探讨“郑武公灭东虢国”也具有重要意义。

张松林说,根据城址的发掘情况,考古人员对郑州乃至中原地区西周城址鲜见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一方面,郑州地区远离宗周,商遗民势力庞大,商文化因素浓厚,西周文化特征不典型,一些城址可能在年代上判断有误。另一方面,郑州地区东周时期文化遗存丰富且战事多,一些西周城址破坏严重且多次被使用,往往被东周城址叠压而没有从东周城址中区分出来。

9. 周朝时期镐京是宗周,洛邑是成周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