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王村遗址

王村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2-22 17:59:02

1. 王村镇的风景名胜

王村镇历史悠久,是山东历史文化名镇。境内现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蒲松龄书馆和万家古建筑,另存有逄陵古城遗址、土鼓故城遗址和武亚元古建筑群。 殷商时期建立的姜姓诸侯国“逄国”,为齐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遗址与西汉时期的土鼓县城遗址均坐落于境内土鼓城。土鼓城是西汉设置的土鼓县城。高齐并土鼓县入卫国县,随改卫国县曰亭山县,唐省亭山县入章丘县。土鼓县废后,在故城周围相继建立了四个村庄,以居民姓氏别之,土人统称为古城。据清乾隆《淄川县志》载:“沈家古城、杨家古城、曹家古城、张家古城、栾家崖”,后栾家崖称栾古城。现在沈古城村西尚存侧门故址,石基石墙,木架青瓦。
位于王村镇东南2.5千米处,北临青阳河,东临冲山山脉,南临凤山山脉和011省道,属丘陵冲积平原。遗址东西长13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断崖时而可见文化堆积和包含物,采集有龙山文化的红陶鼎足,商周陶罐、鬲,汉代陶罐、砖瓦等残片,以及宋代瓷器残片等。今故城遗址上分布着五个村庄,即张古城、栾古城、曹古城、杨古城、沈古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逢陵故城在[淄川]县西北四十里。《左传》云:齐大夫逢丑父与君易位,为晋师所获。晋人舍之,齐项公获免。谷传此即丑父之城”。 王村东南4千米有大史村,村东南有一古墓,传为“元达里墓”。
据乾隆《淄川县志·三续冢墓》载:“元达里墓在城西四十里大史家庄南。高丈许,广约一亩。四周陂陀,顶园平无碑碣。其南一冢差小,俗呼为王坟。旧时有人於其东北去冢仗许,取土掘地得隧道,两旁用石砌成。甬洞中列陶人、陶马、兜鍪,甲仗列队俨然,急掩闭不敢动。观此,则王坟之说,似不为诬。但耆旧相传,俱称元达里墓,必有所据,今不可考”。现因村民盖房等故,墓址已夷为平地。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在西铺村设馆教书,创作了蜚声中外的《聊斋志异》,使王村成为蒲学研究中心和神鬼文化重要发祥地。
现“蒲松龄书馆”,系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故居之东院。南北56.63米,东西26.9米,占地1523平方米。其中振衣阁最为壮观,属双层阁楼式建筑,上下共6间,石基砖身,木架结构,青瓦单脊,强兽坐脊。有崇祯皇帝赐匾,存清朝圣旨原件4份。尚书毕道远纪念馆。清光绪年间礼部尚书毕道远纪念馆位于王村镇万家村,现存有白业堂、毕氏八支祠、菩提庵和毕木、毕自严、毕忠臣御葬墓等古迹,2003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时,镇内李家疃村王悦凝武艺超群,被朝廷取为武亚元。
据史料载:“王公,字观成,号冠英,丁卯科武亚元侯,选运税,例授武略骑尉,武亚元所用样刀一百五十余斤”。武亚元古建筑群占地60余亩,保留房屋200余间。建筑为清代风格,石基砖身,木架结构,青瓦单脊。 李家疃村位于淄博市最西端,与济南章丘接壤。保留着山东民居典型的传统院落布局。
李家疃始建于汉代,淄川县志及村碑记载该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迁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间,以十二世王以奇为代表,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经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间达到鼎盛,并于同一时期对祖村的旧建筑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庄园。
李家疃古建筑群在清末开始逐渐形成规模,是山东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氏家族兴盛时期规划建设的王家大庄园。该建筑群以王氏大庄园为主体,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核心保护区为中心街以西的明清古建筑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位于核心保护区内的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现存明清古建筑300余间。
李家疃的历史文化建筑主要包括“九门一庄”、亚元府、解元府等;传统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盐店胡同、牌坊街等;另有为数不少的栓马桩、上马石、旗杆石、石雕、砖雕、古井等。
李家疃古村落建筑布局严整、规模宏大、风貌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2006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22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评选揭晓,李家疃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李家疃明清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327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李家疃村是入选村落之一。同年,李家疃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 万家村位于王村镇政府东北一千米,曾是明清时期三代尚书府第,三次授封,为八世一品,四世二品之荣耀。明代成化年间,首辅大臣万安尚书;明代崇祯年间毕自严尚书;清代光绪年间毕道远尚书。
据《淄川县志》和《毕氏世谱》载:“万家庄初名万安庄,因万安犯抄,万姓泯迹,由毕廷佐迁此易名万村,后更名万家村”。又据史料记载,万安败于明成化年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继位,万安犯抄。明嘉靖中期,毕廷佐居西铺,购置万安庄,后名万家庄,数百年前即为毕世家族独居,百年来陆续迁来他姓相处而形成现在的人口居住规模。历史上万家庄隶属于淄川区管辖,1970年划归周村区。2006年6月5日,万家古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家村总体方位道路延续了早期格局,只是面积向四周扩大了,古河道万安溪呈西北、东南走势流经村南。明清古建筑群主要分布在村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以中丞府(万安府)为主要的府第建筑群,主要分布在西部,规模宏大,呈中心街、东顺街、西顺街组成三大轴线。宗祠、私塾居村中南部、宗教建筑居村东南部、墓葬分布在村北和万安府之南。村庄道路呈井字形,南北两条主干道,东西两条主干道。

2. 中国都有哪些遗迹

文化遗产:高自句丽古迹
· 文化遗产: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 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 文化遗产:长城
· 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 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 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 文化遗产: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
· 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 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 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 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
· 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 文化遗产:颐和园
· 文化遗产:天坛
· 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 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
· 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 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 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 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 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名胜区
· 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 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 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
· 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
· 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
· 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
· 文化景观遗产:庐山风景名胜区
·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

3. 古代王村口119指的是什么

独山村考察团——王村口

穿过宏济桥,我们来到了蔡相府,蔡相府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西朝东,平面呈“品”字形。据了解, 1935年挺进师师部进驻王村口以后,蔡相府成为挺进师主要领导人办公地和王村口苏维埃政府驻地。

天后宫坐落于王村口的东侧,砖红色的建筑傲然挺立,向来者们诉说过去的故事。天后宫又名天妃宫,始建于1794年,坐东朝西,主体建筑两进五开间,边厢三间,面积约为670平方米。宫宇以卵石垒砌为基础,石级上登,宫门朝西,二进五开问,抬梁斗拱,雕梁画栋。1937年7月,挺进师师部进驻王村口后,曾在此召开了誓师大会,并成为挺进师的主要活动场所。2005年,遂昌县在天后宫开设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战斗史王村口陈列馆。

“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月光山公园刻着这样一首诗,曾经战士们与敌人浴血鏖战的沙场,不知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那里抛头颅、洒热血。通过参观王村口红军挺进师红色纪念建筑群,一股对热血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叹和平生活的美好。除此之外,建筑群中的匾额、门联、廊饰等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演变规律,细细研究无不有一番学问。

4. 长安的都城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沣河两岸,为西周文王在河西岸所建丰京和后来武王在东岸所建镐京的遗址。遗址范围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建筑基址1000平方米。1933年、1951年以来勘查发掘,发现夯土台基、古水道、墓葬、车马坑、房屋、窖穴,出土大量青铜器物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
丰邑遗址:遗址区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沙河村、马王村、韩家庄、韩南村、纪家村等。
镐京遗址: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庄、牛角村、南村等。在丰邑范围内曾大量发现比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窑、窑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遗址,并于这一带发现了十余座夯土遗址,其中呈“丁”字形的四号基址总面积达1826.96平方米;在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内还发现了陶水管道。从1961年起,先后在普渡村之西发现一些西周夯土建筑基址,在落水村发现大量建筑用瓦和白灰面墙皮、红烧土块;在普渡村西发现的“工”字形五号基址总面积达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东发现有十余座陶窑,在斗门镇之东和白家村之北见有一些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边丰河故道河床中发现西周重器多友鼎。河古桥遗址的考古成果同样为通过地理学而找出的丰镐遗址提供了证据。考古显示:“沙层厚达7米……第6层为灰细沙层,因此未发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层内随四季变化不断升降,厚度不详,沙层纯净,颜色呈灰黑状,内多含有秦汉陶瓦片,不具有后代遗物。”今天,沙河桥址河床标高388米,客省庄、韩南间沙河口标高392米。结合地理变迁数据可推断出,西汉时沙河河床标高在381—385米之间,西周时丰水在客省庄到严家渠一段河床标高约在382—386米之间(今标高385—390米),与推断的丰邑所在地标高389—392米和镐京所在地标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难以犯上河堤。可见西周时,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级阶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条件的。 秦咸阳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和正阳乡一带,为战国时期秦国都城。城址东西长6公里,南部因渭河北移而遭破坏,北部咸阳原上有大型宫殿基址十多处。宫殿区附近有手工作坊遗址及居民区、墓葬区。1974-1975年发掘的一号宫殿为高台建筑,宫室用回廊、坡道连接,结构复杂,布局主次分明,墙壁涂朱绘画,出土大量建筑构件。
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三桥镇之南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又名阿城。是秦朝皇宫的前殿,它创建于惠文王时,扩建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仅建成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宫前立12个铜人。中国有“晚唐小李杜”之称的诗人杜牧作《阿房宫赋》云:“露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于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隋大兴、唐长安城面积高达 84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有大明宫遗址、承天门遗址、西市遗址、东市遗址、天坛、明德门遗址、含光门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延平门、开远门、曲江池、兴庆宫等等遗址。

5. 芙蓉镇这个古镇有什么历史来历吗

芙蓉镇 ,原名王村,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溪州土家族土司王朝的起始都王府,承载了土家族土司王朝818年辉煌历史源头的古镇。

6. 宗周的考古发现

丰镐(宗周)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为西周王都遗址,丰在河西,镐在河东。丰镐遗址1933年考古发现,1951年起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研究已经基本确定了丰镐的城址和遗址面积,通过多学科的精确定位,确定了丰镐两京的遗址面积总计近17平方公里,是一个巨型都城遗址。
考古发现,丰镐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划思想,规整而有序。在丰镐遗址发现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多处埋藏青铜礼器的窖藏。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重要史实,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丰镐二京位置曾困扰考古专家
胡谦盈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客省庄、马王村、西王村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周代遗址,遗址东以丰河为界,西至灵台河,北至客省庄、张家坡,南至西王村、冯村;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丰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这个周遗址的范围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斗门镇一带,是一个面积广大、内涵丰富的西周遗址。……镐京中心就在这个遗址之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胡谦盈在总结建国后30年的丰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将丰、镐遗址范围进一步具体化。曾长期主持丰、镐田野考古的卢连成先生、郑洪春先生所指出的丰、镐遗址范围与之略同。综合而论,丰邑遗址包括丰西的客省庄、马王庄、张家坡、大原村、曹家寨、冯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镐京遗址包括丰东的斗门镇、普渡村、花园村、白家庄、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虽然丰镐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发现,但长期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发现中心地带。
丰镐遗址地理学上的坐标渭河一级阶地
丰镐地理位置的选择由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因素决定。地理学家对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环境和第四纪以来的地质面貌发育史,以及丰镐遗址有关历史、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找出了自然与历史之间某些规律性的有机联系,从而为探索丰镐遗址谜团提供了新途径。
《诗·大雅·文王有声》载:“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这不仅表明沣水东(北)注入渭水的史实,而且表明了沣水在丰、镐二都周围绕流、积水的情形。《禹贡》谓:丰镐之地“原隰底绩。”学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湿的地方。”“底绩”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浍,使积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
丰镐地区的渭河二级阶地,是地势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级阶地与镐池、彪池、灵沼等地和丰河等河川地带则是下湿的隰地。丰镐地区沿渭河二级边缘和陂池周围分布有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遗存,历经先民们3000多年的苦心经营,到商、周之交,这里当时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区。
至此,地理学家在研究了丰镐地区的地质、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后,提出了丰镐当在“原隰”的渭河一级阶地,再结合考古学者们提供的宝贵线索,就可对丰邑和镐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确测定。
考古学说对丰镐二京遗址的佐证
在著名地理学家孙嘉春先生依照地学和水文资料等作出丰镐二都的具体方位后,使得现存诸多疑问迎刃而解,遗址范围和大小也得到确认。
丰邑遗址:遗址区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沙河村、马王村、韩家庄、韩南村、纪家村等。
镐京遗址: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庄、牛角村、南村等。
在丰邑范围内曾大量发现比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窑、窑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遗址,十余座夯土遗址中呈“丁”字形的四号基址总面积达1826.96平方米;在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内还发现了陶水管道。
在镐京范围内,考古学家从1961年起,先后在普渡村之西发现西周夯土建筑基址,在落水村发现大量建筑用瓦和白灰面墙皮、红烧土块;在普渡村西发现的“工”字形五号基址总面积达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东发现有十余座陶窑,在斗门镇之东和白家村之北见有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边丰河故道河床中发现西周重器多友鼎。
沙河古桥遗址的考古成果同样为通过地理学而找出的丰镐遗址提供了证据。以发掘秦陵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对沙河(古丰河)桥遗址的考古显示:“沙层厚达7米……第6层为灰细沙层,因此未发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层内随四季变化不断升降,厚度不详,沙层纯净,颜色呈灰黑状,内多含有秦汉陶瓦片,不具有后代遗物。”今天,沙河桥址河床标高388米,客省庄、韩南间沙河口标高392米。结合地理变迁数据可推断出,西汉时沙河河床标高在381———385米之间,西周时沣水在客省庄到严家渠一段河床标高约在382———386米之间(今标高385———390米),与推断的丰邑所在地标高389———392米和镐京所在地标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难以犯上河堤。可见西周时,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级阶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条件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马王村村北再一次发现了三座土残基址,并在一座基址内发现陶水管道。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与地理学家推断的丰邑东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断,这几处西周土基址是西周丰邑城垣东南隅的残迹,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为丰邑提供水源的输水管道系统。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层中发现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达37公斤,铸于西周厉宣时期,内壁铸有铭文278字,记述多友奉派参加对戎的一次防御战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史实,是陕西目前出土铭文最长的一件铜器。该鼎埋藏于砂层中,表明西周晚期废弃丰镐二都,是因为沣水泛滥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带。另外,多友鼎原应存放于王室或贵族宅地,洪流搬运不会太远,可见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带就在镐京城址范围之中。
丰镐地区发掘的西周墓葬仅沣西张家坡一带就累计达上千座之多。其中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双墓道大墓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规格之高在丰镐地区前所未见,是考察西周高级贵族葬制的典型资料。井叔墓地几座带墓道的墓规模庞大,虽经严重盗掘还残存若干精品,对确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义。井叔墓地残存的几件铜器,都是难得的珍品。
“[豆下廾]〔deng4邓〕中(仲)牺尊”,高38.8厘米,长41.4厘米。作兽形,头立双角、双耳,曲颈,四蹄足。身有双翼,头顶一虎,颌下一龙,尾部一曲龙。盖纽为一只大鸟。盖周缘饰一周双身龙纹,通体饰兽面纹、夔龙纹和雷纹。器腹内及盖内有相同铭文二行六字:“中乍宝〔zhēng征〕彝。”
井叔钟,现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钟上铸“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钟”等铭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约20厘米,器底及盖内各有一行铭文:“井叔作旅彝”。
1954年普渡村北发掘一座墓,出土成组铜器,多件铸有“长甶〔fǔ府〕作尊彝”的铭文。其中,铜盉的铭文,记述周穆王举行燕礼和射礼,长甶参加比射,受到褒奖的史实。丰镐地区的考古工作,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收获,大体确定了丰镐二京的方位。

7. 东平名胜古迹

东平名胜古迹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为国内仅有的一处,“十六王子”造像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平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造像龛旁多有铭文题记,最长者达500余字,其中还有武则天造字10余个。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里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桥墓群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
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梁氏墓群

为于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西邻蚕尾山。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军节度使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于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画墓,出土有铜驼、铜壶、石砚及墓志等。墓区内现有梁维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数件大型龙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宽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梁氏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戴村坝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于明永乐九年,为土坝,万历元年改筑为石坝,历代迄今均有维修。主坝体南北长438米,向东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珑坝,中曰乱石坝,南曰滚水坝,三坝一体,以滚水坝水平高度最低。坝石垒砌采用铁扣束腰法,增加了坝体的抵抗力。坝北又有东西向两坝,一为“窦公堤”,石堤西连北坝头,全长863米,最东为“三合土坝”,沿用旧名,实为石坝,长260余米。二坝均为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主坝两端坝头上有明、清、 民国历代重修碑记数方。戴村坝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霸王墓项羽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均在“文革”中被毁。今墓前残存石碑一通,约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口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口,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此墓史载为楚霸王之头颅墓,即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成(即今旧县)。”楚霸王项羽墓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沟坝遗址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处山间台形地上,面积约6300平方米,为商周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0.5—2米。土质灰褐色,地表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粗豆柄、厚壁罐、兽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饰绳纹。南部有一方形灰坑,边长1.5米。沟坝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百墓山汉墓群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东王林(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梯门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径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康毅荆山王公墓”等题字。墓前神道上现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左右对立,形体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还残存石门坊一座、华表一对。原墓区内有石门、林墙、神道碑、柏树等,均毁于“文革”中。东王林(王宪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昆山月岩寺(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为一处寺院建筑。寺坐北向南,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还有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题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史料。昆山月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祥龙观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门向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南建有南天门一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院内有明、清碑刻数方,院外有龙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观。祥龙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腊山古建筑群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北山体间,东临东平湖,为一处道教建筑。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阶盘路周围。其中峰云观内的主体建筑三清宫与邱祖阁为连体建筑,全高7米,面阔3间。砖石结构,阁在上,平顶,边缘有垛口。观北有明正德年间所建乐台一座,柱上有楹连曰“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腊山又是一处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称,被历代名人誉为“小泰山”或“小岱峰”。腊山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拉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仲子读书处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内,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祐四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3间,灰瓦顶,滴水勾檐。大门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匾额。仲子读书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组造像在第一组下方60米处,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圆肥胖,较为丑陋。此三像年代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3处:无盐故城、须昌故城、鄣城故城、后邑故城、遂城遗址、阳谷邑故城、朱桥遗址、丁坞遗址、屯村铺遗址、旧县三村遗址、范村墓群、石马古墓、一担土古墓、路口古墓、赵桥古墓、焦村古墓、于寺古墓、孙百大百 墓、韩煦墓、大洼墓群、刘曜墓、孙复墓、西王林、郭楼古墓、后银山古墓、李将军墓、龙山石窟造像、于寺石刻、长山石刻、黄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华岩洞石窟造像、灵泉寺石刻、双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观音堂等碑记、东平公冉子祠碑记、铧山石刻造像、尧陵禅寺、永济桥、程公祠、玉皇庙、秦氏节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刘仲羽墓、东进支队办公室、工委诞生地、烈士陵园。

8. 夏朝的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址

夏朝的遗址集中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处,学界称“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发现,1956年发掘洛达庙遗址的时候,人们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发现二里头遗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当时出土的遗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阳东干沟村附近又曾几次发现这种文化的墓葬与灰坑。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小刀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工艺都很原始。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文化的年代晚于人们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很快,在洛阳偃师灰咀和二里头、郑州洛达庙、巩义稍砦、渑池鹿寺、陕县七里铺等地都发现了这类古文化遗存。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纪。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
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铜器冶铸、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9. 芙蓉镇 王村怎么样

到张家界汽车站买了去王村的票,每人25元+2元保险。但是,后来看车票的时候发现在车票下面有印票价含旅保金的,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另外搭售保险? 检票的地方芙蓉镇和王村都要说,那边的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搞不清楚状况。 在王村下车要问好返程车的时间,坐2元的绿色小面包公交车去景区。司机说100元送我们仨进去,就不用买门票了,网上看攻略的时候看到网友说门票是100元的。还价,60元把我们拉进去。 到景区里9点出点头,司机说没票土王行宫进不了。土王行宫就是近距离看瀑布,其实瀑布有很多点可以看,如果一定要进去的话,门票是40元。如果出来的时候有人查票,就说是从小溪原始森林过来的就可以了。 按景区地图显示路过廊桥到芙蓉镇码头路应该是顺着绕一圈,不走回头路的再到景区出口的。但到达廊桥后往下到码头,就被河水阻拦,过不去了,而且码头游船也没有营业的迹象。本着不走回头路的原则,穿进了土路。 土路先是走到了唐寅“楚蜀通津”的大字下,然后就看到了“紫阳门”,在这里背对着我们竖了一块“禁止通行”的牌子。误走误撞的从土王行宫后面绕了进来。这段禁止通行的路不是很难走。 土王行宫可以零距离接触瀑布,还可以从瀑布下面穿过去。 在瀑布边上的岩穴里有土人居穴遗址,做了几尊铜像放在里头。 和有票的游客反方向行进,土王行宫里的公主阁和太子阁相对而建。公主阁上就有一位现代公主抚琴迎客,弹得很不错! 再往上有土匪窝,屋子里展示了很多照片,最后一位土匪头子的夫人已经年迈,但可以看出她年轻是美貌;上刀山、哭嫁的照片也都一一展示。

10. 黄陂区的名胜古迹

1、盘龙城遗址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遗址,时代一说为商代早期,一说为夏代,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

2、鲁台山古墓葬群

鲁台山古墓葬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鲁台村,属周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滠水东岸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

3、双凤亭

双凤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龙王尖遗址

龙王尖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山寨遗址。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长12公里,分设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寨墙由条石垒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处达45米,宽13~15米。

5、作京城遗址

作京城遗址属汉代古城址,位于黄陂区李集镇作京城村。遗址呈不规则“亚”字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为140米,残高2—6米,夯筑城垣顶宽约12米,基宽约30米,北、东、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遗迹。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