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周遗址
Ⅰ 夏朝的文明遗址……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是夏代都城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四周环以廊庑。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该处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家在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的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殷墟曾震惊世界,二里头也将引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权以后,为便利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就是当时的豫州。禹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关于这一点史书里记载,“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寻阝,据历史学家考证,就在今洛阳市偃师的二里头村附近。
夏朝在太康继位以后,由于太康贪图享乐,不务朝政,整日只知游猎玩耍,导致东夷部的后异乘机反叛,并攻占了夏的都城斟寻阝,赶走了太康,一度夺取了夏王朝的统治权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太康失国以后,与弟弟仲康一起逃往东方,不久很快死去。仲康的儿子相依靠其它东方诸侯残存发展,处境困难,最后在相的儿子少康时才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少康复国”。少康恢复夏王朝统治以后,夏朝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区域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滩,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均都臣服于夏的统治。
少康以后,夏朝几世均不在洛阳建都,至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时期才又定都于斟寻阝。这一点(史记·吴起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显然就是洛阳所处的位置。
总的来看,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亦即史书记载的斟寻阝。然而几千年过去了,斟寻阝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我们根据史书记载的地理方位,判断夏代的斟寻阝就在我们洛阳。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资料的证明,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直到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市偃师县城区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发现了沉睡几千年的夏都斟寻阝,这一点才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洛阳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为夏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经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内容丰富。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多有发现,并且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发现了原始的青铜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说明我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在夏代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说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二里头晚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另外,考古工作者从二里头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许多埋葬的奴隶,其形状各异,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缚,有的身首异处。他们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隶主的酷刑而丧生,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统治的惨忍。夏代奴隶主暴虐无道的统治,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广大奴隶的拼命反抗,他们愤怒地诅咒夏朝的奴隶主统治,甘愿与其同归于尽。在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东部的商族兴起,在其首领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统治,夏朝经历了四百七十余年历史以后终于灭亡。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中国考古学界由此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
此后,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Ⅱ 夏朝不是虚构的,但是为什么找不到夏朝的遗址
漫漫中华历史长河,多少华夏子孙创造文明
考古工作者找不到夏朝遗址的原因,极有可能与指导思想的偏错有关,如:认定夏朝是以夏族为主体的政权,而其承继者商朝是以东夷族为主体的政权,夏与商是两个有根本文化差异的部族。所以他们热衷于区分所谓“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结果黑暗中寻找黑牛,弄得一头雾水。实际情况极有可能如王国维先生所言“……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迩,政治亦然。”
Ⅲ 夏朝是虚构出来的吗为什么找不到夏朝的遗址
不是虚构的。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史料都有记载的。找不到遗址的原因是因为夏朝距离现在时间比较长,而且当时建筑材料比较差,所以找不到。
Ⅳ 夏朝的宫殿遗址介绍
夏朝的宫殿和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这座基址丰富了我们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同时为研究我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特点,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
宫殿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部,高出自然地平以上80厘米。是一个近似方型的黄土夯筑而成的台基。台基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沿台基的四周有一圈回廊,回廊南、北两面有复廊,回廊东、西两侧是单面半开敞式廊子。南廊正中有九开间的缺口,估计是整组建筑群的入口大门。在台基的北端正中部,又有一块长36米,宽25米的长方形台面,这是殿堂的基座,基座上有一圈柱穴,底部都垫有卯石为柱础。根据文献记载可以推测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木骨为架,草泥为皮,四坡出檐的大型木构宫殿建筑。在这座建筑的大门外东西两侧,有一圈廊庑式建筑,廊庑采用木骨泥墙的作法,其形状的设置既隔绝宫廷内外,又突出了中间殿堂这一主体建筑。使这座由堂、庑、庭、门等单位建筑合成一组,主次分明,分布严谨,颇为壮观的宫殿建筑。
二里头宫殿的建造年代据碳14测定和树轮较正,大约在公元前1590—1300年间,相当夏朝时期。这一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夏朝已进入阶级社会。
Ⅳ 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遗址
1、河南省发现的二里头遗址被推测为是夏王朝的都城,它是良渚文化消失约三百年后的遗址,历史学家人工复原了夏朝宫殿,在人工堆积的土台上建筑宫殿的方法与良渚文化十分相似。在那里出土了黄河流域以前从未发现过的象征军士统制权的“玉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洪水之后良渚的人们迁到了二里头并带来了玉器文化,如果是这样中国最初的王朝就是由长江、黄河两大文明的溶和而诞生的,相传夏王朝持续了约四百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社会迎来了大转变的时期,历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二里头出土了青铜戈,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青铜器,这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后迁朝歌今河南淇县。
2、商朝最早的都城在今河南郑州市,后迁殷今河南安阳
3、 在《史记》中周的建立是这样写的:有一天其它的民族侵略周,周人欲战,武公说:“我不忍杀人父子”。周人为了避免无未的流血,离开自已的家园,迁到了麓山脚下。周把人民当做国家的宝贝,这样的姿质逐渐在周围的国家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周文王高度赞赏吕尚的才能,并邀请吕尚做周的军师。这时大量的人民涌往周诉说殷商的残暴,请求推翻殷商,改天伐殷的决心在文王死后被武王所继承。
文王自羑里被囚而又被放回之后,决心发展周的势力,以与商对抗。他一边整饬内政,一边征伐附近的方国。西、北伐犬戎和密(今甘肃省灵台),又败黎国(今山西长治市),后又伐邘于,(今河南沁阳),灭崇(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崇是商在西方的附属国,关系密切。文王灭崇敬之后,将国都自岐下迁于崇的故地,名为丰,亦称丰邑。此时周的强大已经威胁到商的统治。
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发继位,是为武王,迁 都于镐(号,在沣水东。丰、镐相近,均为都城)。这时,商纣王正在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的阶级矛盾尖锐。在这种形势下,周武王联合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并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牧野一战,纣王大败。纣王死,商朝亡,西周王朝建立。
Ⅵ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为何考古界一直找不到夏朝的遗址
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源头也一直都是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关注与研究的对象。我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却由于成书比较晚,在考古学上也没有公认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所以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尤其是国际社会一直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国际社会对“文明”认可,主要有几个特征:文字、金属冶炼术、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现在在考古学上,也没有出土任何与夏朝有关的文物,也没有发现夏朝使用的文字。
虽然现在考古学上没有充足文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但不可能割据夏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的存在。
Ⅶ 夏商周朝有古墓吗分别在哪里
夏朝不是一个确定的朝代,按照历史来看,现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据版说是夏朝的起权源,但是没有证据,我各人认为夏朝是周代为了他们推翻商朝而编造的,夏朝可能只是商朝开始之前的一个小的部落。
商朝是在殷墟附近---河南安阳小屯村以及其周围的地方
周朝的古墓一般就在周到的国都——镐京附近。大致范围在今天陕西关中平原。
Ⅷ 夏.东周遗址的围墓沟埋葬的贵族和平民怎样区分
根据陪葬品不同进行区分。
陪葬品又称殉葬品、冥器、明器。
通常人死专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属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为殉葬品的基本由来。
社会阶级产生后,富人或贵族则根据其富裕程度或位阶的大小而拥有大小规模不等的陪葬品,有时还伴随人、畜的牺牲品。
Ⅸ 夏朝的文明遗址在哪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专约2.5公里,南北宽约属1.5公里。是夏代都城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四周环以廊庑。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该处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Ⅹ 夏朝的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址
夏朝的遗址集中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处,学界称“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发现,1956年发掘洛达庙遗址的时候,人们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发现二里头遗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当时出土的遗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阳东干沟村附近又曾几次发现这种文化的墓葬与灰坑。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小刀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工艺都很原始。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文化的年代晚于人们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很快,在洛阳偃师灰咀和二里头、郑州洛达庙、巩义稍砦、渑池鹿寺、陕县七里铺等地都发现了这类古文化遗存。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纪。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
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铜器冶铸、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