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文化遗址解说
⑴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到洪山桥车站怎么走
公交线路:33路,全程约14.3公里
1、从昙石山文化博物馆步行约350米,到达昙石站
2、乘坐33路,经过22站, 到达洪山桥小区站(也可乘坐38路)
3、步行约100米,到达福州汽车西站(洪山...
⑵ 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哪些文物
昙石山文化遗址发现于一座墓葬中的“中华第一灯”,是一盏陶灯,放在墓主人头顶,类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长明灯”,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另一座墓主人为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其中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就是说后世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可以证明,日本文化不仅受到我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昙石山人。
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发现了一件原始瓷罐和4件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是我国最早的上釉技术。
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还发现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为全国罕见。
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然是被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
在这座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在这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绝无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另外,还发现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沟、陶窑等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等文物。
昙石山文化遗址上层为青铜器时代遗存。遗址中的兽骨,经鉴定种属有熊、鹿、犀牛、印度象、叶猴等,由此推测,当时闽江下游流域气温要比现在炎热湿润,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渔猎,兼事农业、畜牧业及手工劳动。远古时代这里是海湾地带,是海洋和河流的汇合处,昙石山人以捕鱼捞虾、拾采贝壳生物为主,遗址中发现的贝壳有蚬、魁蛤、耳螺、牡蛎、血蚶等,从而证实当时闽江入海口就在昙石山一带。
遗址发现的陶器种类繁多,有最早用于烹饪的鼎,储藏用的罐、壶,洗濯的盆,饮食的碗、盘、簋、豆、钵、杯之类,表明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特征,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公社生活。
昙石山文化遗存与台湾岛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凤鼻山、圆山、芝山岩等文化遗址存具有诸多共同的特征,证明在数千年前,闽台两地先民就有密切的往来,台湾的文化直接受着昙石山等大陆文化的影响,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大陆昙石山文化先民横渡台湾海峡而创造的。
⑶ 有关福州闽侯将军山!~~~~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是闽台两岸古文化的源头和先秦闽族文化的发源地,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福建第一文化旅游品牌”。
将军山原名老虎山,1996.3.19上午解放军在此附近海域进行了反台独大规模军事演习,军委副主席张万年128位将军在此山检阅。闽侯传统婚嫁习俗在此展现,古老的渐渐被人淡忘的文化在此积淀,尘封的历史,在此掀开谜题····
行程安排:
8:30乘车赴甘蔗,参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昙石山文化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福建的文明从这里开始……,
9:30抵达闽侯将军山,步入景区纯天然的生态廊道,游览农业观光园。
10:30到达天龙山庄,休息后,游览天龙将军山天然瀑布群,欣赏万丛生长在巨石间及悬崖绝壁缝隙中的千奇百怪的天然盆景,领略到巍峨立于峰巅的天书岩、等诸多栩栩如生的火山岩景观。
12:00品尝将军山景区特色最地道美味的乡村饭菜。
13:30山庄休闲活动和安排精彩派对节目活动。
16:30结束精彩行程返回福州。
活动费用:
会员168元/人
非会员268元/人
含:往返空调旅游专车、景点首道门票, 中餐八菜两汤,保险,导游服务费。
友情提示:
1.活动费用不包含所有自费项目及其私人消费
2.请自带照相机, 必备用品,。
3. 户外活动应穿防滑鞋。
4. 特别提醒:集体活动,请参加者有时间观念,准时出发。
5. 旅游事务委托正规旅行社承办,报名后或逾期不退票
6,外地参加者所在地到福州往返费用自理
7,俱乐部有3以上位专业老师全程参加,现场接受咨询和派对服务。
⑷ 温州古文化遗址
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后在许多地点又陆续发现。
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傍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锛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与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这类遗址的发现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马屿牛头颈等遗址为代表。
1.白石遗址
在乐清白石镇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
2.大坪遗址
在瑞安北龙乡大岙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
3.下湖墩遗址
在泰顺百丈镇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围约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发现。
4.山前山遗址
在瑞安碧山镇街路村,南临飞云江,面积约250×5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
5.牛头颈遗址
在瑞安马屿荆谷乡山头上村牛头颈山中段,北眺飞云江,1961年发现,范围约6000平方米。遗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6.鹤屿山遗址
在瑞安仙降镇下社村,与山前山遗址隔江相对,1971年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7.狮子岗遗址
在泰顺司前镇前村,1986年发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顶-壕沟断面和东面山坡遗物较丰富。
8.仙堂山遗址
在苍南桥墩镇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发现,面积约3500 平方米。.
⑸ 昙石山文化遗址有什么规模
大约5000年前,古老的先民们就在闽越地区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昙石山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冈。
昙石山文化遗址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约3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规模超过了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昙石山遗址将昙石山文化全面地展示给世人,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
⑹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
第一节史前闽台关系 一、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1、 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 上的部分。 2、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二、闽台人缘密切关系的史实 1、左镇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2、长滨文化 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大坌坑文化 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4、圆山文化 较大坌坑文化晚一些的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代表遗址是台北市北端圆山贝丘上层。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石器多属磨制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从大陆传播过来的。晚期已出现少许青铜器,如大坌坑上层的一件两翼式青铜镞,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5、凤鼻头文化 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 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 文化遗存。 第二节古代闽台关系 一、宋元以前的闽台关系 1、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 求”等。 2、 春秋至秦汉时期的闽台民族源流与特征 大陆东南沿海居住着“百越”土著民族,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纹身。闽越族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有不少闽越人跨越台湾海峡,迁徙到台湾岛,成为台湾高山族的祖先。他们给福建、台湾等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闽台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闽越族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方漂流或迁徙入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春秋至汉代时期从福建迁徙入台的闽越族,这一点从高山族自古以来一直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和蛇图腾可以反映出来。至近现代,高山族的鲁凯人、排湾人崇蛇习俗随处可见,他们奉百步蛇为祖先,严禁伤害蛇类,并喜欢在宗庙、住屋、器皿、服饰上雕刻或刺上蛇纹图案。 3、秦汉时期中原对闽台的控制和影响 汉代以前,由于福建偏处东南一隅,远离汉文化的发祥地中原地区,加上境内交通闭塞,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并不密切。秦代和汉初中央政府虽然先后在福建设立闽中郡和闽越国,但均实行“以闽治闽”的方略,汉文化在福建的影响甚微。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兵灭亡闽越国,并仿照秦迁六国贵族于咸阳的策略,把闽越族的贵族、官吏、军队以及部分百姓强制迁往江淮一带,以杜绝后患。从此闽越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复存在。 汉代以后,中原汉文化开始向东南沿海扩展,三国时波及福建。当时孙吴据有江东,曾多次出兵福建,在福建增置建安郡,以及建安、南平、汉兴、建平四县,还在侯官设立典船校尉。除了驻扎军队、派遣官吏来治理福建外,许多罪犯也被谪徙到福建造船。还有一些士民避祸闽中。孙吴政权治理和开发福建,揭开 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福建的序幕。与此同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易之利”,不顾臣下劝阻,派兵远航,出外探险。公元230年,孙权派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带回土著数千人。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到达祖国大陆的台湾移民,也闽台人口交流的第一次。东吴远征之举对台关系上却从此打破了海峡两岸隔膜的障壁,是祖国大陆政权经营台湾的开始。 4、隋唐时期的中原对闽台的控制和影响隋朝时,台湾称为“流求”,或同音异写为“留仇”、“流虬”。隋炀帝时,福建航海家何蛮认为大陆边海上应有陆地。于是公元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610年又派遣武贲 郎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安)泛海,击流求国”,“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这些记载说明了台湾人此前与大陆商船曾有不少贸易,同时也说明了台湾人已有较多物质可供交换,已形成贸易习惯。陈棱从台湾掳回的数千人口,就近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和第一次。陈棱被后世奉祀为台湾的“开山祖”。郑成功在台湾还为他修“开山宫”以为纪念。 唐代,因袭隋代称台湾为“流求”。
⑺ 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可以提供石山人文历史发展的一些线索,用以印证某些问题的存在现象。
不过,在经历了元明清至今大起大落的历史演变后,是否还能保持元山文化特征,令人信心不足。
⑻ 温州有什么文化遗址
温州古文化遗址,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接着在罗浮长脚窟山、下塘屿门山和乐清专茗屿、瑞属安陶山、马屿及温州市郊双屿等地又陆续发现。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旁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诸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仅发现数处,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铸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与福建闽候昙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这类遗址的发现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马屿牛头颈等遗址为代表。
□白石遗址
⑼ 昙石山参观心得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记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重点的保护单位,占地42.5亩,距离福州市洪山桥13公里。5000-3000年前昙石山海洋文化的考古现场,出土的先秦闽族殉人、殉狗、陶器、玉器、兵器、独木舟、壕沟、窑址等真实的文物,生动揭示了“从这里开始的福建文明”,与河母渡文明并驾齐驱。
5月7日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乘车来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参观。一下车,我便看见一副对联:
和衷共济喜迎金鸡报晓来 与时俱进欢送银猴踏春去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晚期以闽江下游为中心的区域,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种新时代居民--昙石山人的头像。头像两旁是早期昙石山人的生活示意图,他们有的在钻木取火、有的在放牧、还有的在制作陶瓷,过着充实的生活。
接着,我们来到二楼大厅参观。据导游讲解,昙石山文化遗址中有四样堪称“中华之最”的宝贝,分别是:1、在125号墓葬中,墓主人头顶放着一个造型十分奇特的陶器。陶瓷为泥质灰陶,有点象灯塔,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动,灯孔朝里可挡住一面风,灯油倒如浅盘可自动熄灭,设计非常合理,堪称“中华第一灯”。2、137号墓主人为25岁年轻女性,下方骨骼被称为“日本人骨”,这可以证明昙石山人与日本人是有联系的。3、遗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些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虽然釉滴不均匀,但却是中国最早上的釉技术,为中国瓷器上釉技术提供了最原始的实物资料。4、在131号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这在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是绝无仅有的。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墓地、独木舟等地方。
今天的昙石山博物馆参观记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使我知道了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⑽ 福建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内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容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昙石山文化遗址基本上是一处4000~5000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层叠压着3000多年前的黄土仑文化遗物。2001年,昙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