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人遗址
『壹』 蓝田人遗址位于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辽河流域 D。太湖流域
蓝田人是因居住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而得此名。
西安市东南蓝田县,黄内河流域经过。所容以选A。黄河流域
但我在南方出版社的新辅教导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58 看到一道题“2.蓝天附近的※渭河两岸※,是许多王朝的建都之地,在这里建都的王朝是()”
为什么没“渭河流域”这个选项啦。。。
『贰』 蓝田猿人遗址的考古研究
在这些地层里却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地球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从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到一百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经研究人员对公王岭动物群化石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种”属特点。比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动物,都属于华南及南亚更新世时期的森林性动物。根据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得出两个结论:(一)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适合古人类及上述动物群生存。(二)当时秦岭山脉并不像现在这样高大雄伟,成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尚未形成阻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因此,生活于今秦巴以南的古人类和动物群,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向北自由迁移。 蓝田人遗址因其年代古老和特殊的考古研究价值。曾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发现之一,陕西省20世纪十项重大事件之一。
蓝田猿人又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类,被国际考古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 而最近国家文物局准备将蓝田猿人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火遗迹,出土了多种用于生产生活的石器和42种动物化石。动物化石大多属于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也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对于研究古代的气候变迁和生物进化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叁』 在蓝田人遗址发现了什么化石
1963年在陈家窝村厚30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牙齿10余枚;1964年5月,又在蓝田具城东20公里的公王岭红土层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旧石器等。两者因都属蓝田,又是亚洲人种,按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我们通常把她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蓝田猿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 的石器,共50余件,分尖状器,砍砸器和刮削器,器物以单面加工为主,手法极为粗糙。与蓝田人同时存大的动物有30多种,既有大熊猫,水鹿、猕猴,又有野猪,剑齿虎,猪豹,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蓝田人遗址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
蓝田人牙齿化石蓝田人遗址属旧石器朝代,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1963年在陈家窝村厚30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牙齿10余枚;1964年5月,又在蓝田具城东20公里的公王岭红土层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旧石器等。两者因都属蓝田,又是亚洲人种,按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定为直立人蓝田亚种,我们通常把她称为"蓝田猿人"或"蓝田人"。蓝田猿人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打制 的石器,共50余件,分尖状器,砍砸器和刮削器,器物以单面加工为主,手法极为粗糙。与蓝田人同时存大的动物有30多种,既有大熊猫,水鹿、猕猴,又有野猪,剑齿虎,猪豹,自然条件十分艰苦。蓝田人遗址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和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数据:1、陈家窝:距今65万年;公王岭:距今75—80万年。2、陈家窝:距今53万年或50万年;公王岭:距今98万年或100万年。3、陈家窝:距今65万年;公王岭:距今115万年。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陈家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出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于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陕西蓝田公王岭猿人头骨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它扩大了已知的中国猿人的分布范围,增加了世界猿人化石的分布点,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肆』 陕西省有哪些古人类遗址
陕西省的蓝田县蓝田人遗址,包括陈家窝地点和公王岭地点两处,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龙岗寺古人类遗址,它的旧石器遗址是迄今陕西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120万年以上。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半坡村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陕西省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遗址,据初步的年代测定,其绝对年代应为距今2~1.5万年前后。
『伍』 蓝田人遗址的景点介绍
如果说古都西安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那么毋庸置疑,蓝田猿人遗址是古都西安最厚重的一个文化符号。
蓝田人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田人遗址位于秦岭北麓的神奇土地和古都西安毗邻,素有“美玉之乡”和“关中名区”之称。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蓝田山川壮丽,景色绝佳,是一个诱人的聚宝盆。自新生代始新世以来的五千万年期间,从持续上升的秦岭和骊山上不断冲刷下来的泥沙和石块,加上风力从遥远的西北戈壁和沙漠吹来的黄土,在盆地里逐渐建造起一层又一层的巨厚堆积,仅出露地面的地层厚度就有一千三百多米。像这样保存完整、又出露良好的新生界盆地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亚洲也不多见。 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有紫红色的、白色的、桔黄色的、棕红色的和黄色的,远远望去,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地层里却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地球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从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到一百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蓝田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泄湖镇陈家窝两地。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公王岭挖掘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陈家窝挖掘出土的人类下颌骨化石。还有一起出土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片,石球等约200多件。
陕西省准备投巨资打造的旅游线路中就包括了蓝田人遗址,意在将陕西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相信不远的将来,蓝田人遗址可以同黄帝陵一样,成为游览西安的的必到之处。 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
1979年,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修建了纪念亭和文物陈列室,成立了蓝田猿人遗址 保管所。位于蓝田县公王岭,距西安约50公里,建在蓝田县公王岭的山腰上,这是一座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六角碑亭,亭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上雕刻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刻“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处”,背面有郭沫若题词。以纪念碑为中心,周围环绕文物陈列室,主要是旧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和石片,石球等约200多件。
依托遗址发掘现场而建的2012年7月更名的遗址类博物馆。分为公王岭遗址展区、陈家窝遗址区、室内展陈区、园林休闲区。占地 13058平方米 ,展出旧石器时代及更为古老的地层石等各类化石、石器百余件,另有大熊猫,水鹿、猕猴,野猪,剑齿虎,猪豹等30多种动物化石,被誉为“中华民族之根、人类之魂”。
地址: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岭
开放时间:夏季8:30—17:30 冬季9:00—17:00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门票:12元(儿童、老年人、军人、学生等特殊人群按规定减免门票)
『陆』 蓝田人遗址的考古价值
公王岭属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对探索和考察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古人类化石、经脑容量测定比北京人更为原始。年代为75—115万年左右,是中国长江以北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 不但证明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驳斥了中国人种“外来说”的错误,而且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的正确。同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蓝田猿人的发现,扩大了已知的中国猿人的分布范围,增加了世界猿人化石的分布点,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纪录,也提供了黄河流域古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蓝田人遗址因其年代古老和特殊的考古研究价值。曾被评为20世纪中国
百项重大发现之一,陕西省20世纪十项重大事件之一,蓝田猿人又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类,被国际考古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 而最近国家文物局准备将蓝田猿人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火遗迹,出土了多种用于生产生活的石器和42种动物化石。动物化石大多属于华北地区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也有少数华南中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种,对于研究古代的气候变迁和生物进化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柒』 陕西省有哪些古人类遗址
陕西省的蓝田县蓝田人遗址,包括陈家窝地点和公王岭地点两处,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龙岗寺古人类遗址,它的旧石器遗址是迄今陕西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120万年以上。
『捌』 蓝田人遗址的发掘历程
1963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支考察队来到蓝田县,任务是进一步把地层层序弄清楚,当然更重要的是寻找新的化石。蓝田县地层是从一百多万年以前到现在,一层叠一层,几乎每一层都可以找到古动物化石。在这次考察中,他们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县城西北十多公里的陈家窝泄湖镇附进一条冲沟的陡崖上,意外地挖到了一具“直立人”的下颌骨化石,下颌骨化石在形态上和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下颌骨基本是一致的。
1964年,科考队离开县城到厚镇去,当他们乘车来到玉山镇前程时,天突然下起大雨,泥泞的土路无法前行,科考队停下来在前程避雨。在避雨中,他们同当地农民交谈,询问这一带出土龙骨,当地的农民指着灞河对岸的黄土台源说公王岭上有。雨越下越大,他们看着阴沉的天气,就决定住下来到公王岭考察,结果在断崖悬壁上发现了许多露头化石。经过一连三天小规模试掘,挖到了不少化石,里面有牛、马、鹿、猪、熊和貘等十多种,公王岭化石就这样被发现了。
1965~1966年,在大规模发掘中,又发现石制品及动物化石。 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层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决定全国十二个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几十名科学工作者组成一支考察队,再次对蓝田地区开展多学科的新生代地质考察。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支考察队来到蓝田,意外在陈家窝村厚30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和牙齿10余枚;
陈家窝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颌体粗状,前部唇面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联合部高度与颏孔的高度差别极大,前部倾角小,臼齿列角大。此等特点表明,它比北京猿人较为原始。 1964年5月,又在蓝田具城东20公里的公王岭的断崖悬壁上发现了许多露头化石,之后在红土层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基本完好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经过一连三天小规模试掘,挖到了不少旧石器和古生物化石,里面有牛、马、鹿、猪、熊和貘等十多种,公王岭化石就这样被发现了。
公王岭中年女性头骨化石,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呈楔形,头骨壁板厚,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颌部前伸,牙齿粗大,齿冠粗短。颅内耳高71毫米。脑量778.4毫升,低于北京人的850~1300毫升,更低于现代人的1400毫升,而与印尼爪哇人脑量775~900毫升大体相同。表明它是一种刚刚脱离古猿类不久的人类。
『玖』 蓝田人遗址的地理环境
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南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
蓝田县境内人文古迹众多,山清水秀,自然风景秀丽。东起秦岭脚下,西到骊山南麓,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0~20公里,总面积35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远古者115万年前,居住在850~1100米高程的黄土岭区。近者6000年前,生活在450米高程的灞河阶地。这虽是一个让人无法直观的历史时段,但从林林总总迹象看:人类能在这里发展壮大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而且始终是与大自然相生相处,相盛相衰。 秦巴山区在200多万年前还是森林和草原,现在的地貌形成于5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由于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山水的侵蚀,形成了山高峡窄、地势险峻的峡谷特征。由于植被丰茂,物产丰富,气候比较宜居,因此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环境。
秦岭北麓的神奇土地和古都西安毗邻,素有“美玉之乡”和“关中名区”之称。蓝田山川壮丽,景色绝佳,是一个诱人的聚宝盆。自新生代始新世以来的五千万年期间,从持续上升的秦岭和骊山上不断冲刷下来的泥沙和石块,加上风力从遥远的西北戈壁和沙漠吹来的黄土,在盆地里逐渐建造起一层又一层的巨厚堆积,仅出露地面的地层厚度就有一千三百多米。
当人由猿猴剥离出来后,选择环境优越的灞河水系,这里三面环山,面临一水,气候温润,水草丰美,森林繁茂,陆地、林栖动物繁多,水产丰富。采猎、捕捞条件具备,有完整的食物链。“万壑参天树,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碧树稍百泉。”截至秦汉时,这里还是丛林茂密,处处响泉,沟沟有水,生机一片。
在这些地层里却蕴藏着各时代丰富的动物化石和地球气候环境变迁的信
息。从出土的古动物化石到一百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经研究人员对公王岭动物群化石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强烈的“南方动物种”属特点。比如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动物,都属于华南及南亚更新世时期的森林性动物。
根据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得出两个结论:(一)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适合古人类及上述动物群生存。(二)当时秦岭山脉并不像现在这样高大雄伟,成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尚未形成阻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因此,生活于今秦巴以南的古人类和动物群,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向北自由迁移。
在陈家窝也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4种,它们多半见于公王岭,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软体动物基本上现在仍生活于“华北动物种”类。动物群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蓝田两处古人类遗址所产生的时代不一致。这也是学者认为“陈家窝人”的时代晚于公王岭,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的重要依据。
『拾』 山西芮城西侯度原始人遗址中和在陕西蓝田县出土的原始人遗址中发现了哪些石器
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原始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不少石器。石器有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等。
在陕西蓝田县出土的原始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尖状器、石球,还有一些无以名状的石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