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中山国遗址
❶ 中山古都到底是哪是定州还是灵寿
2009年7月在定州市西关南街发掘出“古中山国”石碑一通,此碑高206厘米,宽79厘米,厚20厘米。碑专正中有“古中属山国”四个大字,碑左边刻“记名道候补知府定州直隶州知州山左王榕吉立”,碑右边刻“咸丰十年岁次庚申春三月”。立碑人王榕吉(1810—1874年)字子莪,号荫堂,山东长山县人,嘉庆十五年二月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官至顺天府府尹、大理寺卿,主持修《定州直隶州续志》四卷。此碑的发现,也充分证明了定州为中山古国,为研究定州的历史提供了有力依据。
❷ 周天子分封以灵寿为中心的国是什么国
周天子分封以灵寿为中心的国是中山国。
灵寿,春秋战国时期为古中专山国都属城所在地。
中山国,建立者出自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晋国魏文侯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❸ 周天子封的国家以灵寿县为中心的是战国时期的那国郭沫若赞它是艺术之国
以灵寿县为中心的中山国,是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建立的。中山国遗址址位版于灵寿县林山脚下的中权山国都城景区。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
中山国在其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堪称“中华辉煌”的灿烂文化。比如构思拙朴、结体宏大的山字形礼器,显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犷线条。奇想巧变、设幻诡异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虎噬鹿屏风座”、“双翼神兽”、“犀牛器座”等闪烁着铸造工艺的炫目华美。最令人惊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铜鼎、方壶、圆壶,上面刻满了长篇铭文,让今人看到了严整规矩、悠长秀丽、刀法洗炼的战国文字,其中铁足大铜鼎上刻铭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
❹ 经历过三次灭国的中山国,为何还要与周边各国不断发生摩擦
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赵、燕、韩、魏,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战国七雄”。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国家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外的第八强国,它便是——中山国。
中山国是春秋末战国初由北狄鲜虞部建立的政权,其区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部一带,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中山国是先秦时期的“千乘之国”,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强国。不过这个国家却很特别,先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前407年)被魏国占领,随后中山桓公迁都灵寿,中山国趋于鼎盛,成为了战国时期备受瞩目的诸侯国之一。但中山国的繁盛只是昙花一现,在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便彻底被赵国击溃!
那么问题来了,这号称战国七雄外的第八强国——中山国,为何会前后受到两次打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中山国的建立
在春秋中后期,鲜虞人的主要敌人是晋国。
晋国早期的时候位于今晋南黄河汾水以东地区,远离周王室。当时的晋国相对来说比较弱小,且四周被分布得既广漠又密集的戎、狄部落包围着,为了求取生存便对周边的鲜虞部落进行了多次讨伐。几年后,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皆被晋国占领。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其城中有山,因此被称为“中山国”。而关于“中山国”这一名称,最早可见于《左传》。
但是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因晋国发生内乱,故而使得中山国得以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之机会,并开始介入到列国的纷争中来!
赵武灵王
赵国真正完成灭亡中山国的国君,是因胡服骑射而声名远扬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努力灭亡中山国,首先来说,赵国在经过赵敬侯和赵肃侯的苦心经营后,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武灵王一方面继承祖宗的遗愿,扩展北部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则想进一步稳固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大国地位。其次,随着各国疆域的演变,中山国地处赵国的内部,将赵国的领土划分成了两个几乎不相连的部分。中山当时控制的太行山要塞井径和鸦之塞是联系赵国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和以西的晋阳、代地的重要枢纽。此外,中山国南部的滤论河也严重阻碍了赵国进一步北进的战略行动。因此,赵灭中山势在必行!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君面对赵国强大的军事优势,自知不敌,只好割地求和,献出了四个重要的城邑,结果致使中山国元气大伤,但最终也只是求得短暂的和平而已。周赧王十二年(前303年)和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的进攻中,相继占领了中山国的大片领土,使其赵国疆土以北与燕国相接壤,西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一带。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赵国灭亡中山国,并将其国君迁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建立,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最终宣告灭亡。
赵国将中山国灭掉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郡,即“中山郡”。中山国从此成为赵国进行南北沟通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山人与赵人之间能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鲜虞中山国的发展历程中,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摩擦从未终止过。比如由于晋国卿族之间实力的变化,中行氏、范氏和赵氏都曾讨伐过鲜虞部落。后来中山建国,魏国和赵国也都曾发兵灭亡过中山国。在战国时期,中山国还与燕国之间闹了矛盾。
而正是这些摩擦,从客观上来说,很好地促使了鲜虞中山国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并使得鲜虞中山国文化逐步趋同于中原文化。所以中山国的灭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促进了鲜虞人和中原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