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遗址
⑴ 楚国的发源地丹阳是在何处
丹阳城当在复今陕西商县制的丹江河谷。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现在公认的是丹淅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省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
⑵ 吴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主要特征:
1、上善若水,兼容并蓄。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吴地沿江环湖,境内水道纵横,河港交错。人民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在明清时期则成为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随物赋形,融汇百川,吴文化成就其水文化鲜明特征
2、崇文重教,经世致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同样赋予了吴地人民聪慧阴柔、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征。富而思礼,安而重教。吴地文风兴盛,清朝全国114名状元中,江苏有49名,近乎其半,其中苏州籍状元26名,比例过半。
3、柔中蓄劲,雅不废俗。
至柔者至坚,吴地水文化中“隐者”和“道家”的元素发展到极致,便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诚如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普通市民呈现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犹有先秦时期吴地先民“轻死易发”的遗风。吴地长时期高度繁荣,士农工商等百业融合发展,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响,则带来雅俗并举的别样风貌。
4、惟精惟新,人巧天工。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数千年风流继世、繁华迭代,吴地传统手工技艺之精致精雅难以置信,子冈玉,供春壶,是一代大匠“技进乎道”、“匠人匠心”的生动体现。除吴地及国内外博物馆藏的丰富珍贵文物外,还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吴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吴文化是开创江南古文明的源头,吴泰伯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诸侯国家,吴国具有740年的历史,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诸侯国所不可比拟的。
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泰伯浩气存千古,肝胆留人间。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如海源金匮(金匮即今无锡)”之说。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诗歌和无锡地区的土(山)歌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吴歌,促使古老的所谓“荆蛮文化”和北方文化结合而发展成为吴文化,无锡是发祥之地,创出了无数的光辉灿烂的无锡山歌、田歌、村歌、渔歌、圩歌、船歌、情歌......等,这都是泰伯及其后人的丰功伟绩。
有史记载可知,无锡是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随着考古的进展、历史遗迹的发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断言无锡的古文化还可以推到更远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吴。
⑶ 吴文化的江南古邑
公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常州武进雪堰乡和无锡胡埭乡一带建立阖闾城,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
经春秋战国的动乱时期,无锡县城多次毁建,刘邦建立汉王朝(B.C.206年),复建无锡县城,规模尚小,城围2里19步,城墙高2丈1尺。
公元前496年,阖闾葬于苏州虎丘,此后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覆灭。
《吴地传》记载,大城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秦汉“六尺为步”,阖闾大城内街道、河道宽达30—40米,超过了北方诸侯都城,且条条街河都由陆水八门连通城外。据《史记·春申列君列传》、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当时城内已有“四纵五横”的河道网沟通。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罗城”目有“苏州城作‘亚’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七县(盖指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射台、华池、华林园、石龙七处王宫、台榭和苑圃)八门,皆通水陆”等记载,与以上史籍所记相符。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根据考古调查和钻探,阖闾城的筑城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早于汉代,大致为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当,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间。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宫殿群,且阖闾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根据考古复查,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的另一重要收获是发现了龙山石城,第一次确认了春秋时期的吴国长城。石城两面用大石块垒砌,中部填土,为“石包土”的建筑形式。龙山石城的年代与阖闾城遗址相同,具备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筑形制与中山长城相同,可能为年代仅次于楚长城和齐长城的“吴长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举行的“无锡阖闾城遗址专家论证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代表专家组在无锡宣布,无锡“阖闾城遗址”可初步认定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并建议把无锡阖闾城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闾城是无锡与常州交界处的一处春秋时代古城遗址,东部为无锡市胡埭镇东城村,西部为常州市雪堰桥镇城中村。从泰伯奔吴到吴越争霸,历时400多年,期间经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的吴国古城有安徽南陵县牯牛岭城、芜湖县鸠兹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丹阳葛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吴城)、苏州木渎姑苏城,此外还有文献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的镇江朱方城。由于吴国都城王陵没有确认,近十多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吴文化探源考古研究,专家们对阖闾城的规模、性质都十分关注。
2004年因为无锡胡埭镇当地农民挖沟,南京博物院在农民挖沟的西北角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和春秋时期的陶片以及青铜镞1件。2007年,无锡市抓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机,聘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于当年3月至2008年4月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以确认50年来阖闾城遗址的规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和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地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到达无锡,在经过严密的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论证后,专家们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次复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复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周边的龙山石城和胥山湾,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的防御体系。根据勘探复查的结果,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御体系,符合春秋时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认定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⑷ 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齐民要术》: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农书》:涉及农业各方面的知识及生产工具的改革
《农政全书》:博古今农学之大全,吸收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