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的课文
⑴ 下列课文属于游记的有( )
A C
⑵ 初中语文书中游记散文和写景散文分别有哪些
写景散文
《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山市》人教版7年纪上册
《从百草版园到三权味书屋》人教版7年纪下册
《观潮》人教版8年纪上册
《雪》人教版8年纪下册
游记散文
《山中访友》人教版7年纪上册
《桃花源记碃户百鞠知角版携保毛》《三峡》人教版8年纪上册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人教版8年纪下册
⑶ 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
作品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游记的课文扩展阅读: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这篇游记不作为课文的时候叫《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⑷ 格列夫游记是哪一年级的课文
[鄂教版第九册课文]
16 格列佛游记(节选)
(我从小喜欢旅游,有过许多奇特的经历。尤其难忘的是1699年。那一年,我们的航船到苏门答腊时,遇上了大风暴,大部分水手都丧生了。我和6个人驾一只小船逃生后没多久,又被巨浪掀进大海里。我好不容易游到岸上,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荒凉的地方。我累极了,倒在地上便睡着了。醒来时已是早晨,我想翻身起来,四肢却不能动弹,我刚挣扎一下,便有无数枝小箭射来,我不敢轻举妄动了。)
皇帝骑着马向我走来,这却差点儿使他付出不小的代价,因为那马虽然受过良好的训练,见了我却完全不习惯,仿佛是一座山在它面前动来动去,不由得受惊,前蹄悬空站了起来,幸亏这君王是位出色的骑手,依然能在马上坐住,这时侍卫跑过来勒住缰绳,皇帝才得以及时从马上下来。
下马之后,他以极其惊讶的神情仔细打量我。他下令把酒菜送给我。厨师和管家早已做好准备,一听到命令就用推车把食物推到我能够得到的地方。我接过这些推车,一会儿就把上面的东西吃了个精光。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只够我吃两三大口;每辆酒车上有六小陶罐酒,我把它们倒在一起,一饮而尽。
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仅此一点就足以使看到他的人肃然起敬。他容貌雄健威武,长着奥地利人的嘴唇,鹰钧鼻,茶青色皮肤,面相坚毅端庄,身材十分匀称,举止文雅。他现年二十八岁零九个月,青年时代已经过去;在位大约七年,国泰民安,大体上都是战无不胜。为了更方便地看他,我侧身躺着,脸对着他的脸。他在我身边站着,后来我也曾多次把他托在我手中。他的服装非常简朴,式样介于亚洲式和欧洲式之间,但头上戴了一顶饰满珠宝的黄金轻盔,盔顶上插着一根羽毛。他手握着抽出的剑,万一我挣脱束缚,他就用剑来防身。这剑大约7厘米长,柄和鞘全是金做的,上面镶满了钻石。他的嗓音很尖,但嘹亮清晰,我站起来也可以听得清清楚楚。皇帝陛下不时地跟我说话,我也回答他,但彼此一个字都听不懂。在场的还有他的几个牧师和律师,也奉命跟我谈话。我就用我一知半解的各种语言与他们说话,这其中有荷兰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通行于地中海一些港口地区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希腊、阿拉伯等的混合语,可是全都不抵用。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宫廷的人才离去,留下一支强大的卫队,以防止乱民们无礼或者恶意的举动。这些人急不可耐地往我周围挤,大着胆子尽可能地挨近我。我在房门口地上坐着的时候,有人竟无礼地向我放箭,有一支就差点儿射中了我的左眼。领队的上校下令逮捕了六个罪魁祸首,他觉得最合适的惩罚莫过于将他们捆绑了送到我手中。他的几个兵照办了,用枪托将他们推到我的手可以够得着的地方。我一把将他们全都抓在右手里,五个放入上衣口袋,至于第六个,我做出要生吃他的样子。那可怜虫嚎陶大哭,上校和军官们也都痛苦万状,尤其当他们看见我掏出小刀来的时候。但我很快就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因为我和颜悦色地立即用刀割断了绑着他的绳子,轻轻地把他放在地上,他撒腿就跑。其余几个我也做了同样的处理,将他们一个一个从我的口袋放出。我看得出来,不论士兵还是百姓,对我这种宽宏大量的表现都万分感激。
⑸ 好像学过一篇课文,是和黄山游记有关的
黄山散记 我们的山河 对易君左先生的游记,情有独钟,几乎他所写的游记,我都爱看,易君左是游记大家。 记忆中,易君左的游记集《祖国山河》的开篇,便是黄山。 易君左在以《奇松怪石画黄山》为题的文章中,开首是这样写的: “黄山,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最美丽的一座山。” 我不知到底易君左走了多少座山,他在作出这个结论之后时,曾把黄山与中国其它名山相比较。他写道: “黄山以松石胜,无华(山)之危而有其磅磅,无岱(泰山)之拙而有其庄严,无衡(山)之卑而有其抗直,无庐(山)之粗暴而有其雄奇,是天上之仙翁,亦山中之圣品。” 说黄山是中国山岳之魁首,相信无人会反对。 但,易君左先生未走遍外国的山,而称黄山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未免包涵着感情的成分。 倒是当代知名的意大利旅行家索玛菲尼,在游历过世界各大名山后,几年前偕他的孙女登上黄山感慨道: “在我一生中,黄山恐怕是能看到的最后一座名山了,但也是最美的一座山!” 黄山于我的印象是,它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是一座世界最大最雄奇的天然景色。 黄山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我是后来者。 从黄山下来,我们都带回一技拐杖——那是征服黄山的象征。 此外,我们还带回来满腔的豪情。 这豪情是源放黄山是属于“天之都”,也是我们的祖国河山! 黄山松的精神 黄山松,是与怪石、云海、温泉并列的黄山四绝之一。 黄山有“无峰非石,无石不松”之称。 往往在危岩绝壁、鸟儿罕至的地方,倏地迸出一棵古松,枝干似虬龙,盘根错节,风姿卓然。 黄山松不乏长在峭壁岩隙之间,与一般人们常见的马尾松不一样。 它的特点是针叶短粗而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而奇特。它的形状或立或卧或俯或仰不等,百态千姿,屹然独茂。 黄山的迎客松最享盛名。它耸立放玉屏楼东,文殊洞顶上,它体态魁梧,伸出一技长长的桠,低垂在文殊洞口,酷似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客人。 被徐霞客许为“黄山绝胜处”的左右天都峰和莲花峰,则有迎客、陪客、送客等松环绕前面,盎然生姿。 最引人入胜的是接引松和探海松。 前者长在始信峰上的仙人桥畔石隙间,一技蔓长的松桠伸过桥来,恍惚接引游人过桥:后者生于天都峰的悬崖上,硬生出一技松丫下伸前海,宛如探取海中之物,既险且奇! 最奇特的要数蒲团松和梦笔生花松。 蒲团松的枝桠均集中在顶部朝四周平伸,茂密的针松把松顶铺陈得平平整整,状如蒲团,直径约八、九米,人可盘膝而坐。梦笔生花松位于北海散花坞中,有一笔直如巨柱的石峰矗立在松海中,远看犹如一支粗大的毛笔,而在“笔端”之上,一棵松树从石缝中盘旋而上,恍若一簇盛开的鲜花。“梦笔生花”之名由此不胫而走。黄山松根长得深,能吸收贫瘠土壤的有机物,叶针短小,能避免水分大量蒸发,而且大风刮来也较少阻力。根深叶茂,耐风沙、抗奇寒,具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正是黄山松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的精神! 怪石与巧石 黄山的四绝之中,怪石是一大绝! 黄山从东海到西海,触目可见层峰叠蟑,怪石嵯峨林立。黄山现在的风景游览区,面积达一百五十四平方公里,山势以天平矼为界:矼南为前山,矼北为后山。前山雄伟,南侧以陡峭的斜坡直插逍遥谷底:后山秀丽,北侧悬崖千丈,直落太平县低丘盆地,巍峨峭拔。在波澜壮阔的峰海里,巧石崛起其间,姿态撩人。这些巧石如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千姿百态,有似人的、似禽的、似兽的、似物的,甚至似神仙的,逼真逗趣。 我们路过半山寺,抬头便见一只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的公鸡,这是巧石之一:金鸡叫天门。 我们在王屏顶遥看莲花峰,峰顶的巧石如一只孔雀曳着美丽的长尾巴,紧紧偎依在巨大的状似花蕾的石上,正仰首回望劈地擎天的莲花峰。 莲花峰海拔一千八百六十公尺,是黄山的主峰,耸拔放群峰之上,远看如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只见天风吹拂,白云浮翔,孔雀如欲展翅乘风而去,蔚成一奇景:“孔雀戏莲花”。 在“黄山第一处”的玉屏楼前,我们可从东侧眺望“松鼠跳天都”。只见一面是气势磅礁的天都峰拔地而起,苍松郁郁,岗石层叠,恍如仙山城廓;另一面是与之对峙相望的耕云峰,峰上有一巧石如调皮的松鼠,翘着尾巴儿,仿佛要跳过万丈巨壑,去有“天上都会”之称的天都峰游玩。 我们在光明顶上望鳌鱼峰,可看到一块巨大巧石,如鳌鱼漫游海面,鳌鱼上还驮着金龟:而从另一角度——百步云梯前望,却见一条鳌张着大口,欲把状似螺蛳的巧石一口吞下。这便是“鳌鱼吃螺蛳”的奇景了。 黄山的巧石多如天上的星星,如“猪八戒吃西瓜”、“老僧入定”、“仙人晒靴”、“猴子捧松”……不胜枚举活灵活现。 我们只能惊叹于大自然这巧匠! 筑天梯记 读过易君左的《奇松怪石画黄山》,其中有一段话,在记忆中是颇深刻的: “天都峰最高最险处为青龙脊,一如华山之苍龙岭,脊势如刀背,宽仅一尺,长逾二寻,崖岸险绝,壁裂千仞。” 这就是有名的“鲫鱼背”。黄山有“人间仙境”之称。但要登上伟、奇、幻、险的“仙境”谈何容易,攀登者先要登上“自石壁外无路,自岩窦外无宫”的天梯。 人类不会效法仙人腾云驾雾,只好自造天梯,明代地理学家曾写道: “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是古法凿路。但“鲫鱼背”则是黄山最险处,是三十年代才凿通的。 天都峰是黄山最险峻的主峰,过去便有“何年白日骑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之诗句。而鲫鱼背又是天都峰上险中之险。在顶峰的中部突兀一块约五丈长的巨石,“两厢直削,下临无底”,恰似一条露出水面的“鲫鱼背”。 一九三七年,一百多名石工分段开凿天都峰梯道,石工吴裕刚正好分配了“天险”鲫鱼背。 吴裕刚等石匠土法上马,在陡峭的石壁上打进一根根钢钎,踩在钢钎一步步往上登,每登上一步,便把身体紧贴着石壁,靠两只手腕用锤在石壁凿出一个蹬级。当他们几经艰辛,把无法驻足的“背脊”凿出两尺宽的路,前面却出现了一道两米宽的大豁口,垂直地把“鲫鱼”切成两段,也切断了通往天都峰绝顶的唯一路线。同吴裕刚一起凿路的石匠杨后印,曾练有跳梁翻墙的本领,决定跳过豁口,然后搭起木桥。杨后印奋不顾身纵身一跃,终放跳过豁口,从而打通了“天上都会”。 黄山的“天梯”共有三万九千级,都是由石匠一板一眼凿出来的。 是不是上面的文章呢?
⑹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类游记课文怎么学
小苏老师是这样想的。
本单元基本都是游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我要交给孩子什么?每一篇文章作为特质,应该交给孩子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一条是: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抓住线索串联全文。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
这篇经典的游记散文,还是遵循叶老的这句来教。上周上了一节研究课,我也在想游记类文本该如何去读呢?又该如何去教呢?本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的表达顺序,一是游览的顺序,景色仅仅是景色;二是溪流的路线,景中已经有了作者的情感。今天上午听了高子阳老师的一首诗“一棵树远不止一棵树”,太精彩了,在很多人眼里,双龙洞仅仅双龙洞,但是在叶老的眼中那一路的风景就如同一颗颗珍珠,叶老用“小溪流”的线条将之串联成一条珍贵的项链呈现在我们面前。可见叶老之构思巧妙。这一点还是要让学生去发现的。我们如何让“风景不仅仅是风景”?而成为我们自己独特的印记!
⑺ 石花洞游记 之篇课文是按什么段式写的
尊敬的网络用户你好!《石花洞游记》是按照游踪变化的顺序来写的,一步一步深入从登山到入洞以及洞内环境进行描写.
⑻ 小学学过的课文哪些是游记散文
我只记得一篇叫《桂林山水甲天下》
⑼ 游记不仅描写大自然的风光,还经常糅合历史文化内涵,课文是怎么体现这一点的
游记不仅描写大自然的风光,还经常糅合历史文化内涵。
1.文学体裁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巴金《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 穆东先生 还把他自己珍爱的一本绝版的游记送给我。”杨朔《<海市>小序》:“这本集子所收起来的主要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特写,有游记,有人物特写,也有文学杂记一类东西。”
2. 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清杨名时《<徐霞客游记>序》:“大抵 霞客 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於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林纾《<慎宜轩文集>序》:“得桐城之嫡传者,惟 上元梅曾亮,顾其山水游记,则微肖柳州。”
文体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路东的《一路东去》最为代表。
⑽ 要一篇游记要按着顾和园那篇课文的写法不要网上的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区。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宫和花园。
颐和园依山傍水,有万寿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入春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景色诱人。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桥。湖畔有佛香阁、石舫。
佛香阁建在万寿山上,是全园的中心,登上佛香阁,不仅可以包览昆明湖上的风光,而且周围数十里的景色也尽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功273间,全长728米。整个长廊依山面水,随山势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向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群贯穿起来,并在湖光山色间严谨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精美的绘画,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鸟等。这些精美的绘画描述了许多人们熟悉的故事,有《西游记》、《水浒》、《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彩绘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鸟在树林中欢快地歌唱。
知春亭虽不大,却是观景的好地方。德和园是慈喜听戏的地方。
颐和园里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色,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令人们留连忘返。
颐和园简介: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