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隋唐大运河遗址

隋唐大运河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2-25 18:04:06

1. 想知道:商丘市 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在哪

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在商丘市睢阳区商柘公路与105国道之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24.8万平方米。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宋州睢阳城(今商丘)就是依靠着大运河逐渐繁荣起来,使商丘成为隋唐宋时期繁华的商业大都会。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全长2700公里,在商丘境内长约200公里。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至杭州,隋唐大运河商丘段逐渐萧条。至明代中期,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河道淤塞,该河道彻底废弃,后因黄河多次泛滥被掩埋于地下。我国将于2014年对包括大运河商丘段在内的整条大运河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 隋朝大运河在洛阳的遗址具体在哪

家在涧西的话,从丹尼斯门口坐60路到后,往左一直走,就能看见,是在不知道下车了问下交警。是在王城大桥与牡丹桥的交汇处,坐公交车26、29、34、37、62、68都可以到。

3. 隋唐大运河遗址为什么保留

隋唐大运抄河以洛阳为中心,袭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长1000多公里。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1] 。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
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宿州、淮北、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今杭州)、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4. 隋唐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的异同

隋唐大运河

隋炀帝称帝在公元605年,自其父隋文帝杨坚手中继位,至617年,在位12年。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这是他的雄才大略,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业,立下了不朽的伟绩。

隋唐大运河则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修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之”字。
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隋唐大运河衰败于七百年前,那么,它的遗迹今日如何呢?
这是个大问题,值得认真调查研究。
实地考察下来,令人大吃一惊:它还在!并不像人们原来想象的那样完全找不到踪迹。
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河段并入了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一头一尾,如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和山东临清以北的永济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古邗沟和江南运河至今都呈现水量充足、运输繁忙的景象。有的河段则被废弃,主要是黄河以北的永济渠的上中段。
这次考察的收获之一,是得知废弃的时间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这段河现在叫卫河,河道居然整体都在地表上,很易找着。可悲的是这段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大运河的上半段,在被废弃之后并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成了污水道脏水沟,遭到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成了“龙须沟”,惨不忍睹。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乡一带的工业废水和河北省段沿岸的工业和生活垃圾。
据当地老船工和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水量充足时,卫河一直都有货船通行,由河南鹤壁以北直抵天津,运石运货还通畅无阻。曾几何时,由于公路铁路的兴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运河北段竟迅速败落,其惨状真是令人痛惜和难以想象。
第三种情况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黄河在历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迁移,大运河故道被黄沙淤泥埋在地下。这部分的长度也很长,大体在隋唐大运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内。这部分在极个别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运河故道,长达25公里。除此之外,在绝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运河故道已荡然无存,什么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来证明它的存在。
好在,隋唐大运河是个客观存在,地下黄土之中实实在在有这么一条又长又宽的大运河遗道,只待去挖掘,去发现。实践证明,这种发现并不难,而且,稍有动作,就有令人惊喜的巨大收获。人们看着那些挖出来的码头、沉船、仓窖、瓷器会大声惊叫:呀!这是一条曾经多么繁荣的大运河啊!
古仓、古佛、古城、古码头、古桥、古瓷器
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的黎明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古粮仓的发现。
古粮仓在洛阳、西安、商丘一带已经发现了七八处。
上世纪70年代,在洛阳市东北市区一个铁路单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径12米,深10米,是在黄土地下挖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储存粮食。
出土时,这口古仓中真发现了大量粮食,已经半炭化,一层一层的。这口古仓的位置经考古证实是挨着一个漕运码头的,在一条宽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见古粮仓是因运河而建的。
现已探明,这样的粮仓一发现就是一群。在地图上看,排列有序,呈极规矩的围棋棋盘状,明显是人工设计好的。此处仓址整整齐齐排列着四百多坑!一口仓坑可储粮250吨,总储存量可达十万吨以上。
更可喜的是,仓中还发现了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记载详细之极,如粮食来自何方,上面说此仓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准备干什么用也有记载,除了供民、官、军用之外,还是赈灾的储备粮。石碑上对粮仓的管理人员的分工有记载,谁过秤,谁记录,谁封仓,谁监管,谁值日,谁是总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达十余项,上了石头!实在惊人。
可见这是一座正规的官仓。这个仓叫含嘉仓。和它相当的,已发现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回洛仓、太仓、黎阳仓、山阳仓,等等。
大运河的功效,首先在漕运上,不言自明。多么重要啊,大运河是地地道道的国家生命线。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洛阳天津桥、开封州桥近年来都被发现了,它们都是运河上的大桥,都在市中心,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运河当年船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提供了铁证。专家对开封的州桥就其一孔桥洞做了实测之后,又埋回土中。显然,这是一个地下大遗址博物馆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还有码头遗址的重大发现,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做过一次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处石质的码头遗址,挖出了一段运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还有几十吨瓷器的残件,其中罕见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确定为唐宋全国各大瓷器窑口的遗物。大运河经过这次考古挖掘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瓷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精品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分馆里。类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过两次,看样子,运河遗址的考古已经渐渐进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门的视野,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好戏还在后头。
还有更古老的
隋炀帝的大运河并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点,局部的运河已经存在了,它们是隋唐大运河的前身。
实际上,隋炀帝的大运河是在前人局部运河的基础上,又利用了黄河、淮河的某些自然河道,开凿串连而成,既是继承,又是发展,当然,是有重大突破和质的变化的。这也说明,隋炀帝的大运河能在六年内以极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质基础的。
前人修的运河里,以鸿沟、白沟最为有名。
鸿沟是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是中国中原运河的鼻祖,大概始自东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年,仅比南方的古邗沟晚120年。鸿沟起点位置在今日洛阳和郑州之间,在巩义市和荥阳市北部,引黄河水南下,经尉氏、太康、淮阳汇入淮河,其下游东出的一支,即是后代著名的汴河。鸿沟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楚汉相争就发生在这里,并以此为界划分楚、汉。当时汉霸二王城就在今日荥阳东北广武山上,今有遗址。
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目的开挖的古运河,始于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战国时黄河北岸的运河,先筑古阳堤,将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黄河,汇于嘉义境内,沿堤东流,经卫辉市流至浚县的新镇,和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称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驻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黄河,兴建白沟水渠,流向东北,以通粮道。后来白沟构成隋炀帝北征高丽修凿的永济渠的前身,永济渠宋时称御河,明以后至今称卫河。

元代大运河

元朝推翻南宋以后,仍利用隋唐运河旧道转运漕粮,其路线大致为:由长江辗转入淮,逆黄河上达中滦旱站(今河南封丘西南),陆运180里至淇门(今河南浚县西南),再入御河(今卫河),水运至大都。因运河河道多有壅塞,水陆转运颇多不便,而海上运路往往风信失时,又多倾覆。于是,元朝政府着手组织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与修凿。
由通州南下至白河北运河北段,上接通惠河,下通大沽河,是南北通航要道,但是,由于所依赖的潞河(白水、榆水、浑水合流)水源不足,河道浅涩,通行不便。至元三十年(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漕运使司建议,又引小渠水入榆水,以增加流量,便利行舟。

至元末年,元廷还曾对相当于旧邗沟的扬州运河进行了疏通。扬州运河在灭宋之后逐渐壅塞,虽连年疏通,但收效不够明显。至延四年(1317年)方疏浚畅通。至治年间(1321-1323),又对属江南运河的镇江支流进行疏凿。疏凿河段自镇江至常州武进县吕城坝(今江苏丹阳东南),长131里。疏凿后河面加阔至5丈(约17米)、底阔3丈(近10米)、深6尺(2米有余)。同时,还开浚了镇江运河的重要水源——练湖(今江苏丹阳北)。

元朝政府陆续修凿完成的京杭大运河全长3000余里,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元代大运河除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提供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以至现代大运河的水运条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北京大都城地位的逐步确立增加了一个重要前提

5. 河南是哪几朝古都

河南是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后期)的古都。

1、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2、开封: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后期)七个王朝在此建都。

3、安阳:殷商晚期都城

4、郑州:殷商中期都城

(5)隋唐大运河遗址扩展阅读:

河南洛阳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的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1、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根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二里头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2、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

3、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4、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5、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

6、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7、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8、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时称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

9、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北周平齐之后,升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号东京六府。

10、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

11、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

12、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3、以上计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朝以洛为都,洛阳成为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叶安禄山都曾在洛阳立国。

6. 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的谜终见答案

通济渠,又称新汴渠,唐宋时期称汴河。《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元年(605)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通於淮。”通济渠修通后,唐宋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漕运和河运治理制度。因承受黄河的泥沙,唐代每年疏通一次。到北宋末期,政权衰败,运河的管理制度也逐渐松弛了,黄河数次大决口,导致通济渠河高出地面5米之多。通济渠的说法不一,史载不一,且有新旧之说,老汴河向东一直流到肖县、徐州入泗水,西汉时称鸿沟或狼汤渠,东汉时称汴渠,直到隋初年古汴河还在沿用。新汴河是隋炀帝另外开挖的河道,称通汴渠,新旧汴河分叉点在开封。新汴河过开封后折向东南,路程较古汴河为短。
关于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一种说法为经陈留、雍邱、襄邑、宁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县、徐州汇入泗水。另一种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载,通济渠与汴渠分离后,经陈留、雍丘、襄县、宁陵、宋城、虞城、谷熟、永城、临涣、甬桥(今宿州)、虹县至泗州洪泽湖入淮。还有其他不同的文献记载和专家的观点。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重大发现为这一千年古运河路线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且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点。

7. 隋唐大运河遗址在哪

中国运河有两个系统:一个叫京杭大运河,另一个叫隋唐大运河。它们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运河,时间不同,地理不同。隋唐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到南宋后期,河道淤塞,运营了500多年的该河道彻底废弃。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的黎明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古粮仓的发现。安徽省已经有两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98年5月,发掘地是淮北的柳孜,当时经过考古人员200多天的日夜奋战,发掘的900多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一处石构建筑遗存、一批唐代沉船,出土大量唐、宋时期的全国20多座窑口的陶瓷等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为“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发掘是在2006年6月,发掘地是宿州.目前发掘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的一百多件精美瓷器中,不光品种繁多,而且涉及的窑口包括安徽的寿州窑、烈山窑、东门渡窑、河南的鹤壁窑、钧窑、河北的定窑等数十个窑口,另外还出土了几尊造型精美、形象生动的佛造像。

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历史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的重要点发一下 辛苦了 谢谢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5)以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活动建议】

(1)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2)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

第九课

1、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各自的基本情况和宋的关系如何?

从下表自己总结答案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民族政权关系事件

10世纪初
契丹
阿保机
上京
宋辽澶渊之盟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
元 昊
兴庆
宋夏和议

12世纪初期
女真
阿骨打
会宁、中都
灭北宋、南宋与金和议
南宋
1127年

赵 构
临安
蒙古
(元)
1206年
1271年
蒙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大都
1276灭南宋

2、两宋时期有哪三次议和?内容是什么?你有何评价?

议和双方
时间
议和内容
影 响
宋辽和议
11世纪初
辽撤兵,宋给辽岁币
保持长时期和平局面
宋夏和议
11世纪中
夏向北宋称臣
宋给夏岁币
和平交往,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宋金和议
1141
南宋向金称臣
南宋给金岁币
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对于两宋来说是屈辱,“岁币”成两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它结束了民族之间的战争,使此后的双方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字金牌,飞愤惋泣下,东向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宋史》卷365

回答:

①秦桧“乞令班师”的真实目的是什么?②文中“十年之功”是指什么?③岳飞班师回朝后结果怎样?

④假如你是岳飞你会班师回朝么?为什么?

答:①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②经过十年抗金斗争,南宋收复了许多失地,抗金斗争顺利发展.③被宋高宗解除了兵权,之后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④之一:不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为了国家、黎民百姓不能班师,要坚持到底。之二,会的,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突出,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皇帝命令高于一切。

4、《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笑,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十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阅读请回答
(1)长久以来,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尊敬,岳飞抗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家认为该如何评价岳飞呢?他是不是一位民族英雄呢?(2)岳飞有没有实现《满江红》中的愿望?为什么?

(1)答:岳飞抗金无疑是反抗掠夺和奴役的正义斗争,岳飞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爱国热情和高尚的个人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而岳飞抗金是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一场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而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所以岳飞并不是民族英雄。(2)答:没有实现,秦桧谋害岳飞,更重要的是皇帝对掌握实权的岳飞猜忌,削夺他的兵权,实在是封建专制制度害了岳飞,忠君伦理害了岳飞

第十课:

1、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发展表现(成就)是什么?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3)社会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4)政治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调整统治政策。

类别
发 展 成 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
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大商港;设市伯司管理海外贸易。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答: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3、读图(略),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本图为一纸币铜版拓片,此纸币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与地点?有何意义?

(2)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它有哪些优点?今天我们使用的人民币又有什么新发展?

答:(1)交子。它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才发明了纸币。它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使用度,使用区域更广泛,印刷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发行、管理也更加科学。

4、“近年来,在日本博多港遗址附近,发现了宋代铜钱‘元丰通宝’和‘绍圣通宝’和大量宋代瓷器。在韩国木浦附近海底,也发现一艘宋代沉船,打捞上七千多件物品,以瓷器居多。在南洋一带,也发现了好几艘宋代沉船,其中一艘保存一千件中国瓷器。此外,在斯里兰卡、西亚和非洲东海岸都有宋代的大量瓷器和铜钱出土。”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答:(1)说明宋代我国海外贸易兴盛。

(2)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我国造船业发达,船上装有罗盘针,能够远洋航行;两宋经济繁荣,为海外贸易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宋朝时海外贸易为什么发达?

①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能进行远洋航行。③政府实行鼓励外贸的政策,调动了中外商人的积极性。

第11课

1、宋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

2、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1)胡服是指什么服装?(2)“皆胡服”原因是什么?有何认识?

1)少数民族服装。 2)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说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3、阅读下面的材料:

“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药材的,卖古玩、字画的,剃头、剪头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热闹,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中国历史》第一册课本(人教版)

请回答:(1)材料中的“瓦子”是一种什么场所?(2)它在宋朝城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从它的内容上看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哪两方面?

答:(1)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2)①城市的繁荣;②商业的发展;③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12课

1、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历史地位?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的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③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设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试述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概况?(元朝时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有什么意义?

答: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是

(1)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
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4)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意义: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答: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4、元朝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漕运: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海运: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5、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是谁的名言?是哪朝人?“汗青”指什么?

答:是南宋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汗青”指史书。

2)元政权建立者是谁?建立时间和统一全国的时间是什么时间?

元政权由忽必烈建立,时间是1271年,统一全国的时间是1279年。

3)此材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6、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类》卷40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②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③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答: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③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

第13、14课

1、宋元的文化成就表

朝代
人物
代表作品
特点或风格
影响
活字印刷

指南针

火药

史学
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

辛弃疾

李清照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

元曲

绘画

书法

宋四家

2、宋元时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那些?

(1)北宋毕
发明了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2)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3)宋元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4)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
,领先世界800年。(5)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3、“大江东去,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1)这是哪位文学家的名句?2)他词的特点是什么?3)举出和他词风相似的作家。

4)“三国周郎赤壁”指什么事件?

答:1)是苏轼的名句。2)特点是:豪迈奔放 3)辛弃疾 4)指208年三国时期周瑜、孙权、刘备联军火烧赤壁。

9. 如图,我们可爱的家乡---淮北,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尤其是淮北市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沉船、码

(1)隋炀帝,(1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4分)
涿郡、洛阳、余杭(3分)
(3)同意胡曾:隋炀帝为了到江南游玩,不顾当时人民的死活,开通大运河,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
同意皮日休:尽管开通大运河,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今天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隋炀帝和大禹相提并论。(3分)
【任意一点即可或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4)通济渠。(2分)大力宣传隋唐大运河,申办世界文化遗产;投资开发隋唐大运河旅游,让其成为淮北市的经济增长点。(1分)(符合题意即可)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