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游记
『壹』 选文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写的游记,简要说明其中相同感情
网络啊亲,只要输入几个关键的词就可以网络出来的
『贰』 刘氏名人有哪些
刘氏名人有:刘玉、刘宁、刘昭、刘丙、刘吉、刘珝、刘炜、刘铉、刘球、刘实、刘孜、刘中敷、刘聚、刘邦等等。
1.刘玉
刘玉,字元璞,男,北京人。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书法篆刻大家。刘玉先生创作的书法和篆刻作品重传统、讲传承、求发展,“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他像蜜蜂采集百花之花粉,酿出香甜蜂蜜一般,汲取前人艺术精华,消化吸收后融会贯通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他的印章:刀法娴熟,驰骋有度;繁简相参,虚实相间。他的篆书:收放得体,挥洒自如,既沉静又飘逸。而他的隶书体现的是庄重典雅。他孜孜以求的是“书从印出,印从书出”。他的书法作品具有金石韵味,力透纸背!
5.刘昭
刘昭(南朝梁代人),字宣卿,平原高唐人,晋太尉寔九世孙也。祖伯龙,居父忧以孝闻,宋武帝敕皇太子诸王并往吊慰,官至少府卿。父彪,齐征虏晋安王记室。昭幼清警,通《老》、《庄》义。及长,勤学善属文,外兄江淹早相称赏。梁天监中,累迁中军临川王记室。初,昭伯父肜,集众家《晋书》,注干宝《晋纪》为四十卷,至昭,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后汉》,世称博悉。卒于剡令。集注《后汉》一百三十卷,《幼童传》一卷,文集十卷。
参考资料网络-刘玉
网络-刘昭
网络-刘吉
网络-刘铉
网络-刘邦
『叁』 唐宋八大家的有趣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
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地来了两句:
“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
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就这么一加,他那棵色彩生命两无的“死树”就能立刻神采飞扬起来——春天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它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皑皑的白雪就是它的色彩。
这就叫点石成金!
欧阳修是温暖的,如让他当语文老师并指导学生写作文,他肯定能给学生以希望和信心。
某乙是个好卖弄的人,因崇拜欧阳修,曾风尘仆仆地前去求师,恰好途中遇到欧阳修,因不认识,便眉飞色舞地卖弄作诗之道,且要与欧阳修作诗,他先作上半句:
“你我同登舟,去找欧阳修。”
欧阳修听罢,也就立即接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
这第二个欧阳修极冷漠,太尖酸,也太刻薄,如让他当语文老师,学生的写作热情肯定会被他活活浇灭的。
关于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义:教育就是爱,成功的教育就是巧妙地施爱。
但愿语文老师个个都像第一个欧阳修,心里装满了灿烂阳光。
『肆』 对前后赤壁赋的理解
苏东坡于元丰五年写下了不朽的《赤壁赋》;同年阴历十月又与两位朋友同游赤壁,已是深秋季节,霜露纷飞,已与之前盛夏之境大不相同。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自又是另外一番感受。于是又写了一篇千股不朽的名作:后赤壁赋。
谁优谁劣, 到是不用如此执着,各有洞天,自有一番情趣。
前赋主以主客之间的应对答辩,探讨苏轼自身的人生哲学。以文载道,搭配史事美景,恰如三国演义‧卷头词所述: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一份中国文人的洒脱!超然世外的自在,解尽洞箫客的愁绪。同时,也可看出苏轼对于佛学研究之深。
所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这恰如部派佛教中,有部的思想。
有部的思想,乃建立在所谓的「三世实有,法体恒存。」这中心思想之上。 所谓的三世亦及过去、现在、未来。依照有部的思想,这三世乃依循在不变的法之上 而所谓的时间,也不过是虚设于法之上的虚体,并非实质存在之物 而事物之所以由有变无,由无变有,也是因为这时间的虚无飘渺,变换无常。
然而,时间乃是依循在法上的虚渺之物 那么,这有生有灭的法,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的呢?这里,有部又将法区分为所谓的法体与法用两类。法体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而法用则是事物的外在功用。而法体乃是恒存不变的。
举例而言之,一件由铁所打造的器具,其本质是铁,这乃是不变的事实。即便是生锈或毁坏,仍然是铁。然而此器具的功能性,却将因其打造的方式有所改变。因有了变这个概念,而有了时间上的意义。这即是三世 法体与法用的关系。
而这正是苏轼所说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已。」
至此,我们已可读出苏轼的人生观。那份结合了儒道释三家,举世独立的精神。
这也是前赋的要旨所在。
而客,也是苏轼自身的另外一个投影。也许有,也许无。对于自身人生哲
学的一种答辩,象征了自身的迷惘及解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正是苏轼的写照吗
后赋以虚景来对于前赋的人生哲学做一种实践。至此,文词已不足以描述这份奥秘。就如同印度‧大林间奥义书中所言一般:「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这种人生的体悟,仅能以虚体的景像去描写,而无法以文字去俱体描述了。是一种超越言教的哲学观。而所谓的真理之为物,不也若此吗?
当他的啸声激起了山谷的回响,草震动,风起水涌时,他才凛然惊于自己的孤立,惊于大自然对人的一种厌迫感,于是从高山上下来,回到自己的小船上,任船在江水中漂流。此时,一只孤鹤掠波而过。
这不正是苏轼他在现实中的写照吗?即便世途险恶,他仍然坚守自己应走的道路 即便孤苦难行。
而孤鹤正是东坡自己的影子。孤鹤的飞过或许只是巧合,但这份感触必然是极微妙的。并且也隐含了另一种象征在里面。因而回去以后就梦见一个羽衣翩仙的道士,问他「赤壁之游快乐吗?」这其中,是否暗指了苏轼所追求的不朽之道
客,至此已完全被抛弃在苏轼的身后。隐隐的暗指了苏轼已超越了世俗的疑惑, 超越了我执,达到了一种与天地共存的境界。
此二赋所孕含的境界之高,实难以笔者之文笔道尽。恰如古人言:「读赤壁赋二篇,胜读一部庄子。」而苏轼实不愧为千古第一风流人物!
『伍』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著名书法家有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钟繇、柳公权等。
一、王羲之
1、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代表作介绍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二、黄庭坚
1、人物简介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2、代表作介绍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三、颜真卿
1、人物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2、代表作介绍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
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四、钟繇
1、人物简介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2、代表作介绍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五、柳公权
1、人物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2、代表作介绍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书法家
『陆』 唐宋八大家各自的性格。以及生活环境。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回苏洵、苏答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轼、苏洵、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柒』 苏轼的生平简介50字左右
苏轼生于1037.1.8.-卒于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更是建筑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名号外,苏轼最难得可贵的一生颠沛流离,却不怨天尤人,走到哪里都造福一方百姓,从皇城脚下到最后去海南岛,他都自娱自乐,在哪里都能写出好诗,好词,走到哪里都能游记山山水水,自己发明东坡肉,自己盖房。
(7)黄州游记扩展阅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