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波罗游记
❶ 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行纪》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书的开头,对当时人们十分惊奇的事物作了介绍 : “皇帝、国王、公爵、侯爵、伯爵、骑士和市民们,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们,不论是谁,如果你们希望了解人类各种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请读一读或听人念这本书吧!你们将发现,在这本书中,正如梅塞·马可·波罗所叙述的那样,我们条理分明地记下了东方各大地区——大亚美尼亚、波斯、鞑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所有伟大而又奇特的事物。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市民,聪明而又高贵,被称为‘百万先生’。他亲眼目睹了这些事情。……所有读或听人念这本书的人,都应置信不疑,因为这里所记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的确,自上帝用他的手创造了我们的祖先亚当以来,直到今天,从未有过任何人,基督教徒或异教徒,鞑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种族的人,像这位海塞·马可那样,知道并考察过世界各地如此众多、如此伟大的奇闻轶事。…… ”
马可叙述的故事,确实和这一介绍所说的那样激动人心。他讲到了带有花园和人造湖的大汗宫廷,装载银挽具和宝石的大象。他还讲到了各条大道,高于周围地面,易于排水;大运河上,商人船只每年川流不息;各个港口,停泊着比欧洲人所知道的还要大的船只,并谈到了生产香料、丝绸、生姜、糖、樟脑、棉花、盐、藏红花、檀香木和瓷器的一些地方。马可还描写了他护送中国公主到波斯去时,访问和听说过的所有寓言般的国度——新加坡、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索科特拉岛、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桑给巴尔和阿比西尼亚。
书中的一切仿佛离奇古怪,言过其实,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别号叫“百万先生”,因为“他开口闭口总是说百万这个、百万那个”。其实,他向16世纪中叶的欧洲人提供了有关中国最为全面可靠的资料。这本书题名为《世界见闻录》并非偶然。实际上,这部著作使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范围突然扩大了一倍。马可·波罗正如两个世纪后的哥伦布一样,为同时代人开辟了崭新的天地。的确,正是他所描写的有关中国和香料群岛的迷人景象,召唤着伟大的探险者们,在穆斯林封锁陆上道路之后,直接寻找一条海上航线,继续前进。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
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❷ 《马可波罗游记》不是马可波罗自己写的吗
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其实并不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所写,而是在他回到了威尼斯之后不久,威尼斯陷入了与热内亚的战争,马可波罗受伤被俘,他在监狱中给予狱友讲述东方的富庶和奇闻异事,然后其中有一位曾写过小说的比萨人名叫鲁斯梯谦,他觉得马可波罗讲的东西非常好,便把马可波罗所讲的东西全部记录下来而成书,这本书的原称叫做世界差异之书,之后才改为《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回到了故乡威尼斯,身上携带着很多来自中国的珠宝玉石,威尼斯人都羡慕地称他为百万君,称他住的房子为百万第。但由于威尼斯和热南亚很快陷入战争,马可波罗兵败被俘。他到了监狱里也是名人,狱友们都爱听他讲东方的奇闻,鲁斯梯谦是他最忠实的粉丝,他文笔优美,便把马可波罗所讲的所有内容全部记录下来,便有了这一部传世之书。1306年马可波罗见到了法国国王菲利四世的弟弟华洛瓦伯爵的使者塞洛伊。马可波罗把其《马可波罗游记》的手抄本送给了这位使者,使这部书能够流传至今,至今这个手抄本还保存在法国巴黎京城图书馆。
❸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产生了什么影响
让西方人了解了东方,对东方充满向往。也为资本主义扩张提供对象.古代和中世纪早期的西方史籍中,虽然也有偶尔提到中国和东方其他国家文字,但都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在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和旅行家所留下的许多记载中,倒是有不少谈到中国的内容,这些记载先后传到了欧洲,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和东方仍是非常陌生的。
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十字军东征的展开、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民族国家的产生,给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市民群众开始进入史学领域,世俗编年史、城市编年史、世俗人物的传记和游记等随之出现。其中有些著作就是写东方国家的,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亦译《马可·波罗游记》)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城邦的商人家庭,其父居古拉·波罗和其叔玛窦·波罗都是威尼斯的富商,在带马可·波罗来中国之前,他们都来过中国。
1271年,马可·波罗随父、叔启程来中国,并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上都和林。从1275年到1292年的17年间,他们父子、叔侄3人一直以客卿身份在元朝供职,深得忽必烈等人的宠信。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除了在京城大都应差以外,还经常奉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国外。据说他还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在东南各地住了3年。
1292年,马可·波罗及其父、叔奉命由海道护送元朝公主阔阔真远嫁宗王波斯汗(即伊儿汗,旭烈兀的继承者),得以辗转西归,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他们由于从中国带回去的大量金银财宝和奇珍异物,而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因参加本邦对其商业劲敌热内亚的战争,在海战中兵败被俘、被关在热内亚的监狱里。作为一名见闻广博的旅行家,当时马可·波罗在意大利已经颇有名望了。因此他在狱中也受到了优待,经常有人请他讲述一些他在东方的见闻和经历。可能是厌于一一答复,他就把自己在中国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所见所闻口授给同狱的一个名叫卢斯第谦诺(Rusticiano)的文章高手,由其用当时欧洲比较通行的法语笔录下来,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传世之作《东方见闻录》。
《东方见闻录》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全书共分4部分:
第1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途中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亚美尼亚、两河流域、波斯、中亚细亚、帕米尔高原、天山南北等地的风土人情。
第2部分:记述了元朝初年的政事以及忽必烈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描述了大汗朝廷的威仪和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繁荣。
第3部分:介绍了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朝鲜、缅甸、越南、老挝、暹罗、爪哇、苏门答腊、印度和斯里兰卡,此外还提到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等。
第4部分:讲述了成吉思汗去世后、各蒙古汗国之间的战争及俄罗斯的情况。
《东方见闻录》广泛地介绍了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情况,给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譬如:它描绘了当时中国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的繁荣、记载了中国完善的驿站制度和常平仓制度、还提到了中国已经使用的纸币(交子)和用于燃烧的"黑石头"等等。所有这些,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都是无比新奇的,从而大大地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因此它一问世就不胫而走,几个月内就传遍了整个意大利,并很快地被译成了各种文字。由于最初是通过手抄本流传的,在翻译和传抄过程中难免有所损益、以致于出现了50多种不同的版本,所以诠释《东方见闻录》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
《东方见闻录》是中西交通史和世界文化史的要籍,其影响是巨大的:14、15世纪的欧洲地理学家在绘制最早的世界地图时,主要的依据就是《东方见闻录》所提供的地理知识;欧洲的商人们通过它了解到中国和东方的富庶,而探险家们则由它更加激起了到东方去的欲望,其中哥伦布最具典型性。哥伦布早年就仔细阅读过《东方见闻录》、并在书页上做了很多批注。1492年的那次航行,哥伦布原先就是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计划到中国和印度来的,不料却无意中到了美洲,但是哥伦布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坚持认为他到过的大陆就是印度、他登陆的岛屿(古巴)就是日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哥伦布是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发现美洲的。
然而,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却很少涉及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物,甚至没有提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提到当时在中国已经广泛使用的印刷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不管怎么说,马可·波罗是第1个广泛游历东方世界、并留下有关重要文献的欧洲人。从发现一个新奇的世界、并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产生的影响来看,马可·波罗1271年的东方之行,不啻为一次走出中世纪、发现新世界的行为。
❹ 《马可波罗游记》是怎样成书的
世界史08:马可波罗有没有来过中国
在上古时代,由于交通不畅,东西间的联系颇为艰辛。在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曾云游天下,行踪甚广,并有“旅行家之父”的美称,但他心目中的“天下”,只不过是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所知道的一隅之地,十分有限,他没有到过中国,他的《历史》对中国也缺乏记载。后来,盛传一时的亚历山大东征曾经到过中国的说法,经史学家研究证明亦属无稽之谈。
在中古时代,由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在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某种桥梁和媒介的作用,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和旅行家留下了许多记载,其中有不少地方曾谈到中国。尽管如此,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了解,仍是很隔膜的。
这一情况,到了中古时期才发生了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他于1271年随父亲与叔父来中国,1275年5月到达蒙古帝国的上都。从1275年至1291年17年间,马可波罗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职。归国后,他因参予本邦威尼斯对热那亚人的战争被俘,在狱中通过他的口授,由同狱的比萨文学家鲁思梯谦笔录,即成为流传后世的《马可波罗游记》(亦名《东方见闻录》),至今已有五六十种不同版本(在我国就有七种之多),成为风靡一时的“世界一大奇书”。书中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情况,其中尤以第二卷(其82章)记载的中国部分最为详尽,诸如元初政事、战争、宫殿、朝仪乃至中国名都大邑的繁荣景象,记载翔实,引人入胜。如游记里写到的一种能燃烧的“黑色石块”,显然指的是煤炭。马可波罗把这种在中国早在汉代就开始使用的燃料知识带回到了西方,使西方人大为惊奇。他的书中介绍许多奇异的知识,为欧洲知识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方的窗户,无怪乎人们要说,马可波罗“替欧洲人心目中创造了亚洲”。
千古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但是,从此书问世以来,对它的真实性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关心马可波罗的友人,甚至在临终前劝他为了灵魂的安宁,最好把一些离奇的事实删去。到了1829年,德国学者徐尔曼不仅指出此书是一部冒充游记,实为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而且对他是否到过中国也发生了怀疑,说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过大布哈里亚境内(该处是意大利人常到的游历之地),又说此书编者假马可波罗之名,谓其曾侍奉元朝皇帝忽必烈17年之久,可谓是荒唐之至,云云。
那么,马可波罗究竟到过中国吗?对此,中外学者在经过深入研究后,大多承认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但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书中的缺点。国际上对马可彼罗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如英国的亨利玉尔,法国的亨利戈尔迪、伯希和,美国的柯立夫和意大利的奥勒吉等人都持肯定意见。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他只到过北京,例如美国的海格尔在1879年撰《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的问题》一文认为:马可波罗只到过北京,书中关于中国其他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到的。即使这样,作者并没有否定他确实到过中国的事实。
但是,问题还是不断地被重新提了出来。1965年,德国史家福赫伯宣称,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1982年4月14日,英人克雷格克鲁纳斯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位大旅行家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教国家,在那里他和从中国回来的波斯商人或土耳其商人交谈过,很有可能依靠某些已经失传的“导游手册”,加上道听途说,便成了他游记的基础。作者的“证据”有以下四点:1、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查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马可波罗的材料。2、书中很多地方充满了可疑的统计资料,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变成灰茫茫的一片,对蒙古皇帝的家谱说得含混不清。3、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书中从未找到。4、他写许多中国地名,似乎用的波斯叫法。
马可波罗像
我国学者杨志玖教授撰文,以详尽的史实对上文进行了反驳,作出了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的结论。杨文说,他早在1941年,就在我国的《永乐大典》中发现了一条研究马可波罗来华的珍贵史料:元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等人的奏折中提到“今年三月奉旨,遗兀鲁、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这个记载与《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完全吻合,从而确认马可波罗一行于1291年离开中国。杨志玖教授的这一发现及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外学者的推崇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判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一个“极可靠的证据”。杨志玖的论文还就英人克雷格克鲁纳斯文章中提出的四个“论据”,逐一进行分析,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回答。当然杨文也指出《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的错误以及夸大之处,但马可波罗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其书又是在监狱恶劣环境中口述而成的,能达到这个水平已很不简单了。杨志玖教授的观点,获得了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赞同。
位于扬州的马可波罗纪念馆
199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马可波罗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学者蔡美彪宣读了《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长篇宏文,认为:马可波罗在中国的17年间与各地各族人民建立了友好的感情。虽然某些记述不免有夸张的成份,却洋溢着对中国的热爱与友谊。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是一部在历史上有过影响的学术文献,而且是马可波罗与中国人民的友情的记录。蔡美彪的论述是对他的业师杨志玖教授在50年前有关观点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对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所作出的最新的说明。
❺ 马可波罗游记是马可波罗在哪里写成的
《马可·波罗游记》是马可波罗在其东游时写的。
《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是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撰写的其东游的沿途见闻。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简介作者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1254—1324)是中世纪大旅行家。他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从意大利到达中国,遍游中国各地,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初离华。他的《游记》,不仅详细记录了元代中国的政治事件、物产风俗,对西方世界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在西方,关于《游记》的版本、译文和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在我国,映堂居士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中西闻见录》第21号上发表《元代西人入中国述》短文,是第一篇介绍马可波罗的文章。此后120余年来,我国已有《游记》汉文译本六种,蒙文译本二种,介绍及研究性专册、论文百余种。虽然比起国外研究此书的成就还有一些差距,但也有我们的特色,为这门学科的研究添砖加瓦,作出了一定贡献。
❻ 马可波罗游记的地位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马可波罗的游记在13世纪末年问世后,一般人为其新奇可喜所动争相传阅和翻印,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读物,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了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学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更以它所提供的最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充实自己的著作。
❼ 《马克波罗游记》描绘的是我国哪个朝代的盛况
《马克波罗游记》描绘的是我国哪个朝代的盛况?
A、唐代 B、元代 C、宋代 D、明代
正确答案: B
❽ 马克波罗游记到底是不是马可波罗写的啊,我记得不是可是老师却说是
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其实并不是著名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自己写的,而是由马可波罗的狱中难友——鲁思梯谦(意大利比萨人,生卒年不详)、一位曾经写过小说而又精通法语(法国南部方言普罗旺斯语)的人,记录在羊皮纸上的。公元1298年,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威尼斯与热那亚两个城市,因为商业冲突发生了战争。马可波罗家的战船参加了战斗,马可波罗任船上的荣誉司令。激战的结果,热那亚人获胜,马可波罗成了俘虏,被关进热那亚的监狱。为熬过狱中漫长的岁月,马可波罗就向在狱中结识的难友鲁思梯谦,讲述他在东方许多年间的许多见闻,而后者将其记录下来,成为后人所熟知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和商人。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他们也都是商人和旅行家),途经中东半岛、中亚大陆、中国新疆(其路径类似于过去的丝绸之路),历时4年多,受尽千辛万苦,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公元1275年到达蒙元帝国的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并与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元世祖忽必烈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他甚至还在元朝当官任职。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过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大都即北京、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等国。直到1295年回到威尼斯,前后长达24个春秋。之后,马可波罗出版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关于中国、关于东方的著作,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该书激起了广大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全球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该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可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史学界对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至今仍有争议。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马可波罗”并非一个特定单指的人,则《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伪书”,是别人借他的名字撰述的。
❾ 《马可波罗游记》并不是马可波罗自己写的,那是谁写的呢
《马可波罗游记》并不是马可波罗自己写的,而是由其在监狱中的狱友鲁思梯谦所写,因为鲁思梯谦曾经写过小说,而又精通法语,所以将文章这本书写得非常传神。
在监狱里,马可波罗结识了同样身为俘虏的鲁思梯谦,鲁思梯谦说自己曾经是一名作家,这让马可波罗想到了自己游历中国十七年的经历,于是马可波罗口述,由鲁思梯谦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就在这种情况下问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