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遗址
㈠ 马家浜文化遗址
马家浜文化遗址在距嘉兴市区7.5公里的秀城区城南街道马家浜村,于1959年春发现,当时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博物馆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进行发掘,1977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确认以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并正式定名。
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遗址分上下二层,上文化层以灰黑色粘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发掘出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陶片等。下文化层15—75厘米,为黑色粘土,发掘表明兽骨比上文化层更多,有骨镞、骨锥、骨针、骨凿以及石斧、砺石等。在两层之间淤泥中还出土了30具人骨架,并有部分随葬品,包括生产工具、饰品等。在发掘中还发现了长文形房屋遗址,南北7米,东西3米,残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层中还发现了碳化无角菱。
马家浜文化遗址上承余姚河姆渡文化,下启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认为这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此后在嘉兴地区还发掘出如“罗家角遗址”等十多个马家浜文化遗址,并再次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网络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马家浜文化遗址1989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㈡ 马家浜遗址的遗址现状
马家浜文化遗址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一脉相承,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现发现马家浜文化类型遗址已达200多处,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1961年,罗家角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16日,国务院将罗家角遗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罗家角遗址的发掘证明了马家浜文化在我国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也雄辩地说明了嘉兴史前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罗家角遗址的发掘已载入《大不列颠网络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1989年,马家浜文化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在嘉兴联合举办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40周年座谈会,确立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同时,在嘉兴博物馆开展了“马家浜考古标本展”。但马家浜遗址发掘后并未在社会上产生普遍影响,如今仍有很多人认为马家浜文化晚于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博物馆史前文化陈列中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介绍,但却没有马家浜文化的陈列内容。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嘉兴市委、市政府把宣传、弘扬马家浜文化列入了议事日程。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马家浜文化的历史地位,大力支持嘉兴建设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兴建马家浜博物馆。规划中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已经完成,并于2004年3月,嘉兴马家浜遗址公园规划启动,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2004年4月,为纪念嘉兴马家浜遗址发现45周年,嘉兴市文化部门出版了《马家浜文化》一书,填补了马家浜文化专著的空白。马家浜文化,作为古代太湖文化的摇篮,随着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将继续展现给我们更多有关“江南之源”的宝贵资料 。
中新社嘉兴十一月十四日电 题:七千年一梦今朝醒 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中新社记者 汪恩民
五十年前,浙江嘉兴马家浜村农民无意刨出的兽骨,让世人“触摸”到一个沉睡七千年的文明记忆。五十年后的今天,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金庸先生手书的“江南文化之源”的遗址纪念碑迎风伫立。
回眸:当之无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嘉兴市文物局副局长王登峰告诉记者,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距今约七千年。
据悉,一九五九年三月,马家浜的农民在挖“马骨泥”积肥时,大量的兽骨、陶片和人体骨架重见天日。考古队来到了这片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上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三十多座,房屋遗迹一座,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完全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态,改变了考古学界对于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的认识,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重视。
王登峰介绍,一九七七年十一月,正式确立了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属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苏、锡、常、杭嘉湖和上海地区。它正处于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大约到距今五千五百年时,发展为崧泽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又演进到良渚文化。这一文化序列的发现和确立,说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马家浜文化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文化之源。”王登峰表示,正是它的开拓、创新、奠定了丰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为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领先一步的文明古国开创了坚实的第一步。“二00一年六月,国务院公布马家浜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醒:千年文明记忆重现世间
据悉,半个世纪以来,马家浜遗址仅因基本建设而抢救性地发掘了两百多平方米。
王登峰称,十月二十八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嘉兴上报的考古发掘方案,发掘时间预计三个月。“此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探究马家浜遗址内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围、内部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等,为马家浜文化研究开辟新的空间和角度,推动马家浜的深入研究和弘扬。同时为马家浜遗址公园和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实物例证和崭新的展现方式。”
规划:马家浜遗址公园建设启动
嘉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家骐表示,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嘉兴市政府编制了《嘉兴马家浜遗址保护规划》。“经过多次的专家论证、修改,该方案终于在今年八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准。规划专门设立了‘遗址发掘区’的概念,就是为了将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
“马家浜遗址公园是嘉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十大保护工程之一,也是嘉兴经济开发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一项实事工程。”吴家骐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马家浜文化,以马家浜遗址发掘为起点,马家浜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开始启动。
㈢ 马雅的遗址描述了什么
二人雇了当地的向导,经过几天后终于发现一高约三十公尺的石壁绽放出耀眼的回光芒。渡河之后答两人看到了比想象中更为壮丽的遗迹。巨大的雕刻、石柱、祭坛,表面都刻有人物、动物及象形文字。另外,还有一巨大金字塔型的建筑物耸立于林木之间。其次在东侧也有一高大的神殿,刻着二千五百个“神圣文字”及各种奇异又美丽的雕刻。
史蒂芬生二人的探险工作持续了数年,新的遗迹不断被发现,而此文明遗迹之谜,也变得愈来愈难解了。史蒂芬生对马雅遗迹中最美的帕连卡遗迹作了描述:“这儿有卓越的人们所拥有的精致文化遗迹,但这些人在建造了黄金时代后,随着民族的兴亡完全被消灭了。”
马雅文明以瓜地马拉和巴里约为发展中心,几乎波及整个中美洲,而最繁华的地方是瓜地马拉南部平原的贝登。这个文明于公元七、八世纪时,繁荣到了极点,仅仅隔了一个世纪,突然的,神殿被放弃,许多巨型建筑乏人保护,纷纷沦为断垣残壁的废墟,各地的祭祀中心也完全停止活动。
㈣ 最早的家马驯化遗址在在哈萨克斯坦的哪里
家马复由中亚地区的制野马驯化而来
有研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家马起源于乌兹别克斯坦的Ay**agytma遗址(8000~7400 BP),也有研究认为乌克兰地区也是家马的起源中心,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家马于5500 BP左右起源于哈萨克斯坦地区。
㈤ 马神甫事件的遗址
西林教案遗址现位于现田林县定安镇。
㈥ 为什么要广泛挖掘马亨佐.达摩遗址
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是两座古城遗址,即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印度语为死亡之专谷。据属最保守的估计,这两座古城距今最少有5000多年,但在印度的早期神话中没有这两座古城的记载,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它们的历史也许比猜想的要久远得多。
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对哈拉巴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有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马亨佐达摩与哈拉巴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不一样,当然这只是推测。
为了进一步证实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质,考古学家对马亨佐·达摩进行了最广泛地发掘。
㈦ 马丘比遗址是哪个国家的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 ), ,是秘鲁著名的遗迹,为前哥伦布时期印加帝国建于约公元1500年 。㈧ 茶马古道有哪些遗址
我国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其中云南省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有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㈨ 在马家浜遗址发现了哪些遗物
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县西南,表土层下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上层以灰黑色黏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包含物有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还有建筑遗迹,建筑夯土中伴有印纹陶、原始青瓷、红陶、黑陶和石器、铜镞、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纹陶和原始陶。下层为含有大量腐烂的兽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兽骨比上一层更多,还有骨管、骨锥、骨针、骨镞以及石斧、砺石和陶片等。
在马家浜遗址上下层交接处的淤泥中发现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伴有随葬品,生产工具置于腰部,装饰品置于头部,陶器位置不一。从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种遗迹来看,马家浜文化确实是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㈩ 第一个发现马丘比克丘遗址的是谁
“马丘比克丘”来在源土著印第安人语言中意即“古老山顶”。相传当年印第安人为对抗皮萨罗的血腥掠夺,将1575万磅黄金埋藏在一座隐匿于安第斯山深山幽谷里的城市附近。后来西班牙人以及300多年来不少探险队,都曾在群峰密林之中寻找过这座“古老山顶”上的城堡和这批失踪的黄金,但不是徒劳往返,便是一去不复返,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踪迹。悲观者在失望之余干脆声称,根本不存在什么“马丘比克丘”。然而,1911年6月美国耶鲁大学研究拉丁美洲历史的年轻助教海勒姆·亚·宾厄姆却发现了这座失踪400年之久的古城。宾厄姆当年骑着骡子跋涉在安第斯山的羊肠小道上。一次,他投宿在乌鲁班巴河畔的一家客店里,店主无意间告诉他马丘比克丘山中有一座废墟,这使他兴奋不已。第二天清晨,他在店主带领下披荆斩棘,终于登上了山顶。他率领考察队经过一年的发掘整理,使云雾古城马丘比克丘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