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遗址
Ⅰ 漳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包括哪些
漳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包括漳州市郊的覆船山、龙海的万宝山、漳浦的香山、东山的大帽山和诏安的腊州山等。其遗物多为陶片、石器、石片、兽骨、贝壳等,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过着狩猎、捕鱼、捞贝和采集的生活。
漳州商周时代文化遗址,据专家考证,目前全区共发现274处商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山岗、台地和缓坡、及滨海台地,小岛顶部和河流入海处的三角洲地区,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青铜器三大类。
漳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漳州市北郊的莲花池山和竹林山,为1989年兴建公路时发现,并从原生层中采集到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27件,其中出自莲花池山的23件,出自竹林山的4件,分为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四种。
参考链接:http://fj.people.com.cn/n2/2016/0714/c234956-28665227-2.html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21/c172318-25702042.html
Ⅱ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资料与图片
1、颐和园 :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修建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亡时陵园尚末完全竣工,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在秦始皇陵东l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佣坑。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3、泰山又名东岳,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以雄伟壮丽著称,历史悠久,地层古老,风光秀丽,琼阁掩映,文物古迹众多。其主峰为玉皇峰,海拔1545米。
4、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5、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风景名胜区范围154平方千米,区内峰林地貌独特,座座山峰险峻雄峙,配以变幻莫测的烟云,使自然美景千变万化,构成奇、伟、幻、险的奇观。风景区内共有自然景点400余处。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中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希望对你有帮助
求采纳,谢谢
Ⅲ 求漳州的历史文化遗址
漳州名胜国家AAAA级风景朝圣区 —— 三平寺
广济大师(又名:祖师公)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於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义中的功德,争相结伴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葺殿宇。
创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国著名古刹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来,由当地政府和海内外热心者投资,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著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著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三平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天下第一奇石——东山风动石
坐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 风动石长4.46米,重约200顿,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 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该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漳州)土楼
漳州土楼遍布在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 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漳州土楼民居近2000座,仅南靖县就有1300多座,堪称土楼王国。也是全国土楼最多的地方。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成。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今年7月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洞岩风景区
云洞岩风景区 是福建省省级名胜风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云洞岩位于龙文区蓝田镇,324国道线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厦门特区约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当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待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故名“云洞岩”。云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奇树参天,洞壑深幽,远观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讲经。所以,迎面大石刻着“搔首”两个大字,表示对太上老君的崇敬。
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漳浦-龙海的滨海地带,面积318.64km2,火山-海蚀地貌发育,为西环 太平洋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属欧亚板块东缘裂隙带,2600万年至700万年前喷出的玄武岩出露于海岸和海岛,喷发序次清楚,特征典型,如火山口、喷气口、气孔柱群、气势磅礴的柱状节理群、海蚀蘑菇石、海蚀台柱、海蚀崖、海蚀洞等,数十个宽阔平坦的海滨沙滩,优质洁白,并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遗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军事要塞等也都是人们浏览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Ⅳ 漳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漳州市北郊的莲花池山和
漳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漳州市北郊的莲花池山和竹林山,
Ⅳ 福建省内自驾游前十景点是哪些
回答:我觉得福建最美的就是在霞浦,号称 中国最美滩涂--福建霞浦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个人看法和见解,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祝大家每天工作开开心心,生活快快乐乐,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Ⅵ 关于丁氏的历史和现状
丁氏文化源远流长
丁姓,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常见的大姓之一。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六,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一.早在东汉,《风俗通义》、《潜夫论》及《急就篇》就已收之在内,宋朝《百家姓》、《千姓编》也列入其中。《姓纂》、《通志·氏族略》及《万姓通谱》均收之。近现代的《中国姓氏记编》、《中华姓符》、《中国姓氏辞典》,台湾学者王素存编着的《中华姓府》、王万邦编写的《姓氏词典》等均作为中国常见大姓收之。1921年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编)收有历史上丁氏名人169例,每人都有传记,1979年由叶圣陶题词的《辞源》收录历史上丁氏名人30多例。
历史来源
丁姓,历史悠久,最初为爵姓。远在殷商时代,便有丁姓。据《太公金匮》载:“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画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这大概是最早的历史记载。说明在殷商时代就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但丁侯的名字、住处、家世、渊源,古籍中,均“语焉不详”。故无从探知其原始家世源流。但丁姓始此可知。这一支出自丁侯的后裔。周武王讨伐殷商时,丁候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子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嗣后,丁姓为谥姓,均有史籍明确记载。《姓苑》载:丁氏系出姜姓,其远祖为炎帝,炎帝者,少典国君长子石年是也。生长于甘肃天水郡姜水之滨,因姓姜氏,以其创耒耜,启农桑,尝百草,作医书,兴贷利,制五谷,是为神农氏。神农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临天下,故号炎帝,初都陈,即今之河南淮阳,后迁至阜,即今之山东曲阜北。立120年而崩,葬长沙。历八代衰而为黄帝代。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炎帝后裔姜太公望因助周夺取政权有功而受封于齐。太公望,号也。《史记》载:周西伯猎,遇太公于渭水,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太公望之次子伋,嗣位于王官。据《毛诗·齐谱》云:齐侯“伋以二千戈虎贲百人逆子钊子南门之外,成王之崩,职掌虎贲”,又事康王,明为王官也。”孔安国“顾命”注云:“伋为天子虎贲氏”。汲死后谥号为丁公,开丁姓之宗,其后遂以丁为氏。故丁公伋者,吾丁氏之开宗始祖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姓纂》、《通志·氏族略》及《万姓统谱》等书均有记载。丁公伋,初发祥地为营丘,即今之山东临淄。《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有百步外城中。《史记》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礼记》云,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嗣后发展分散于济阳郡一带,今山东定陶也。一直都是济阳望族。后来渐渐遍布全国各地。故历史上名见经传的丁姓杰出人物,多是山东人氏。如: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封侯拜将列入元功十八人的丁复、丁礼,楚霸王项羽麾下,窘逐刘邦的大将丁固都是山东人氏,为丁氏写下了不少光荣史页。这支丁氏,是齐太公嫡裔,以谥为姓,源出姜氏,血缘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为丁氏有史可考的主流成分。
第三支丁氏为孙姓所致。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孙匡传注》云:“三国吴时,孙权因其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
第四支,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丁为氏。
第五支,出自西域回族姓。历史上的西域在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在其生活的伊斯兰教穆斯林本无姓氏,其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为姓丁。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吉雅谟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丁”为氏。
第六支,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参考资料:http://dingzi.org/blog/wanghaishibei/5.html
Ⅶ 福建漳州有哪些历史遗迹
还有近代的天宝有个林语堂 远代的在石亭有开漳王墓
Ⅷ 辜姓 辜姓的起源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一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之十三世裔孙林孝诚(字允谦)之孙。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贤里北螺村)。林正在二十二岁中举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正爱民,是应贞观之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联名上万民表与朝廷,代其辩冤。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是坏人对他罗织构陷,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陛见之后,唐太宗先对林正进行一番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唐太宗虽然贤明,但仍脱不了动不动就给臣属赐姓的习惯,不过以往都是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以表示亲近。这一次,因为林正差一点无辜丧命,因此就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是为该支林氏辜姓的始祖。在起初,大家还是以“辜林”称呼这个新生的姓氏,对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称呼之,后来就干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为辜正,成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
辜正告老后,没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继续定居于江西南昌地区。在他逝世后,当地百姓为其建嘉德祠以表怀念。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为得姓始祖。
二 源于妫姓,出自宋朝时期福建厦门同安陈氏渔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辜氏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捕鱼为生。
三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祀执疈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执疈辜,简称执疈、或执辜,是西周初期就设有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动中对牺牲的处置,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辜鸿铭
(公元1857~1928年),著名清末民初北京大学“怪教授”。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