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遗址保护施工重点
⑴ 大型考古遗址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到“关于大遗址保护”—— “把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大型遗址的保护纳入当地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考虑所在地群众的切身利益,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土地用途等措施,努力扶持既有利于遗址保护又能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古文化遗址保护的被动局面。
大遗址保护及其规划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多学科研究为先导,以重点大遗址治理为突破口,把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大遗址保护及其规划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做好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面临威胁或破坏最严重的大遗址,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采取维护保养措施、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各种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大遗址;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坚持抢救保护与连带展示并举,并纳入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把大遗址保护展示与产业调整、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区域经济、安居工程、城乡绿化、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坚持发挥政府职能,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公益性投人为主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参考资料:
孟宪民.梦想与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A].见文社选编.古玩·文物·遗产[c]第246—247页,2001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⑵ 怎样保护文化古迹
1、在阐述立法的基本原则后,从管理体系设置、民事责任、公众参与制度和私人所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以及配套的资金保障制度、程序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就文物古迹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2、在保护文化古迹过程中,要坚决摒弃这种落后观念,形成保护文化古迹要用心去疼的新理念。树立文化古迹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历史创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实为无价之宝。文化古迹是每个人的财富,每个人都应成为保护文化古迹的使者。
3、在明确文物古迹保护的主体、对象、任务、目的及意义等内容的基础上,以环境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为内容论述了文物古迹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然后,考察国际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并从立法模式、管理机构、保护主体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
(2)古遗址保护施工重点扩展阅读:
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大陆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并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级别分别由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及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
文物古迹都是国家保护物件。大多文物价值连城,有个别国家一级文物、那都是无价之宝。爱护、保护国家文物,人人有责!
⑶ 古建筑遗迹及古文物保护的意义在哪里
1.先假设一个情境吧。假设有一天,技术进步到已经可以通过分析青铜器的成分,判断出原料产地,从而描绘出当时的青铜贸易情况的时候,我们发现青铜器已经都被熔炼掉,只剩下对于青铜器的文字描述、各种角度的照片以及全息影像的时候,如何是好呢?
我斗胆在猜测,题主看过的所有相关书籍,可能都属于对文物承载信息的阐述,即其制作年代、用途、仪式性意义等等,而没有涉及到文物本体特别是材质领域的研究,所以被这种不全面的知识构建起来对文物的认知,缺少对“文物本体价值”这个要素的理解。
2.从伦理道德方面,保留本体,一是可以自证其真实,文字、照片、影像都是对本体的记录,记录的真实性是要弱于本体的;二是现在对文物的研究,难以做到将文物蕴含的全部信息都提取并阐释出来,而且限于人类社会自身的局限性,有些研究和结论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这些错误很可能会影响到对文物信息的记录,保留本体,就是保留现有研究体系的纠错能力。
3.从人类心理来说,对文物的审美、欣赏和体验的保障,是文物本体的“存在”。失去了这种存在,仅仅提供记录性信息将影响到欣赏着对文物的移情能力。
4.从博物馆学角度,文物从历史时期能够流传至今,被认为是文物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种流传则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见证意义(譬如传世文物的流传,可以说明流传时期认为这些文物是有价值的),毁灭了本体,则这重意义将不复存在。
综上,对于文物这种存在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种意义构成其价值的物来说,仅仅保留其记录性信息而毁灭本体,会带来价值的衰减和真实性的丧失,所以并不可取。
⑷ 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
保护文抄物对一个研究国家文化、保证一个民族文化延续性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保护文物还可以增强本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凝聚力 。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
⑸ 古遗迹正在逐步消失,国家应该怎样保护
古遗迹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不仅仅是历史的文明,很多是连接现代的介质。目前古遗迹逐渐变少,国家必须要再提高保护意识并举办许多相关宣传活动,强大保护队伍。笔者整理出三条措施:
3、完善保护措施及制度保障
除了上述的保护措施,制度保障也尤为重要。以区域跟地方之分,细化每一条关于古遗迹保护的条例。这个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想法能够变成现实,但真正做到的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些会有时间的滞后性。所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够明白,它到底对我们有多重要。如果在每次的破坏后才出一种保障制度,可能也会造成来不及的遗憾。
所以,古遗迹的消失跟每个人都有关,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时刻记住历史的使命跟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都要尽最大的力量去做好自己,也是方便他人,更是可以做出微弱的贡献。
⑹ 我国文化遗迹地保护立法规定的主要保护管理措施
我国对文化遗迹地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其保护的手段大致有三:一是分布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文化遗迹地,作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二是对规模较大的文化遗迹地,划为单独的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加以特别保护;三是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⑺ 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地抄质遗迹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 2.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数量仅相当于自然保护区总数的2%左右。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尚未得到有效保护。 3.地质遗迹破坏严重。一些重要古生物化石遗产地和重要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较突出的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广西的许多溶洞、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地貌景观等。 4.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5.缺少专项保护经费,严重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 6.地质遗迹保护法规缺乏权威性并对现行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7.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外交流不够,难与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接轨。
⑻ 保护遗址有哪些方法
古遗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就必须通过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构建科学发展的内涵,通过对古遗址的研究认识,不断推进古遗址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的宣传,增进共识,提高古遗址在和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使人们从古遗址中汲取营养,在保护中学习体会感悟,激发人们热爱古遗址、保护古遗址、利用古遗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保护古遗址就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源泉。旅游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统一体。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文物保护,同时,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就要注重文物保护。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保护利用好它,使其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文物古迹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政府和管理部门以及周边群众必然会重视辖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从而使文物资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永生资源。
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文物藏品和古迹因无经费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旅游单位自然会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这样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和群众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所以,只有我们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的财力投入和努力保护,就可以使大批文物得到抢救和保护,进而永远遗存,从而实现对那些震古烁今的古遗址的最有效、最有益的利用,进而实现适度开发,使之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护古遗址就是拓展文化传承的现实环境。古遗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囊括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伦理道德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习惯,是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的延续,承载着本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认识标准。一句话,保护古遗址就是保护民族的基本文化习性与民族精神的传承环境。如何通过古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揭示人类文明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特色,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使民族文化传统与人类现代文明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现代保护意识的共铸与技术手段的应用,保护古遗址,推进文化传承向健康方向发展,逐步改善古遗址保护的现实环境。
保护古遗址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古遗址的存在与开发利用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与环境下,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古遗址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实现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就必须通过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构建科学发展的内涵,通过对古遗址的研究认识,不断推进古遗址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的宣传,增进共识,提高古遗址在和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使人们从古遗址中汲取营养,在保护中学习体会感悟,激发人们热爱古遗址、保护古遗址、利用古遗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保护古遗址就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源泉。就我们临潼来讲,依托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文物资源这一得天独厚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中国第一景区并不是梦想。旅游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统一体。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文物保护,同时,为了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就要注重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正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保护利用好它,使其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以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文物古迹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政府和管理部门以及周边群众必然会重视辖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从而使文物资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永生资源。
保护古遗址就是建设活力临潼的财源储备。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区文物古迹众多,而政府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于众多的文物古迹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文物藏品和古迹因无经费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单位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旅游单位自然会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这样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和群众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所以,只有我们坚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的财力投入和努力保护,就可以使大批文物得到抢救和保护,进而永远遗存,从而实现对那些震古烁今的古遗址的最有效、最有益的利用,进而实现适度开发,使之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
⑼ 保护文物古迹有什么意义
保护文物的意义:
1、文物保护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文物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
3、历史文物是县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对加强德育教育,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保护好历史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5、文物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正史、借鉴及教育等重要作用;
6、文物是文化最直接的反应,因此加强文物保护,也能够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7、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9)古遗址保护施工重点扩展阅读:
根据《文物保护法》确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对文物的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即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文物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工作。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些市、县还设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纪念馆、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等文物事业单位,负责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调查、发掘、研究、保护以及文物藏品的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工作。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国家核定公布历史文化名城118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处。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
⑽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地质遗迹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对视觉的景观资源的保护上面,更要加强包括对自然物力资源、自然物理过程、生物资源、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等资源的保护上面。昌乐古群地质景观受到保护和培育的自然资源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物理资源,包括水大气、土壤、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化石资源、自然光景、自然音景和洁净天空。
2)自然物理过程资源,包括气候、侵蚀、火山口形成过程。
3)生物资源,包括本地植物、本地动物和生物群落。
4)生态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自然演替和进化。
5)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邮寄环境。
6)以及上述自然资源的高价值附属特征,即(自然)视觉景观。
(一)保护与培育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总原则。
2)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减少干涉原则。
3)提高火山群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能力。
4)便于科研机构的考察研究。
5)便于地质旅游。
(二)分区保护
分区保护根据保护景观的重要性及科学价值的不同分为四类:核心区(资源严格保护区)、缓冲区(外围保护区)、实验区(资源有限利用区)、旅游服务设施区(发展控制区)等(图版3-3-6昌乐火山群风景名胜区景观分区保护规划图)。其中前三类属于保育区性质。
1.核心区(资源严格保护区)
核心区是生态资源最为珍贵和关键的地区。昌乐地区古火山群是省内及国内罕见的地质遗迹和景观,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不允许有任何破坏。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应限制过量开发,对不利状态的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
该区的保护工程措施是:
1)对保护区进行基础地质调查,进行1∶2000地形、地质测量,1∶1万地质测量,查明地质遗迹形成背景及成因、演化,提高保护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供地质遗迹保护总体规划使用。
2)加固工程。区内地质遗迹最大特点是柱状节理极其发育,随着时间迁移,节理缝逐渐加大,稳定性降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固定。
3)防护棚。对重点地区遗迹采用钢架玻璃钢棚,以减少其风化程度,达到保护的持久性,外围用栏杆及铁网圈连。
4)整治浮土碎石,种植树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营造小气候。
5)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数据库。
6)区外围建防护栏,对游人区进行点或线状开放,设置部分广告牌、警示牌。
7)实行旅游导游制。
8)进行公益性广告宣传。
2.缓冲区(外围保护区)
主要指核心区外围与核心区关系密切且对其有直接影响的地区,对重要地段进行护栏、铁丝网保护,整体进行绿化环境治理,改善区域环境,严禁采石活动,局部可进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经济产业。
该区的保护工程与措施是:
1)非经批准,严禁玄武岩等资源的开采加工行为。
2)退耕还林,以观赏林、经济林为主。
3)严禁机动车进入,修建必要的人行道。
4)各景点设广告牌、警示牌。
5)对易滑坡、落石地段进行整治加固,设立警示牌。
6)外围用防护网圈连。
3.试验区(资源有限利用区)
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进行有限度的展示和旅游等试验。
该区的保护工程与措施是:
1)非经批准,严禁资源开采。
2)注重保护生态,建立新型绿化农业,建立区域小气候。
3)对重要景区立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