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阳遗址
⑴ 襄樊的十个名胜古迹
我市共有13家A级景区,其中:AAAA级1家:隆中风景名胜区;AAA级4家:米公祠景区、水镜庄风景区、南河小三峡景区、薤山旅游度假区;AA级5家:锦绣园、白水寺风景区、熊河风景区、五道峡风景区、汤池峡温泉;A级3家:襄阳王府绿影壁、张自忠将军纪念馆、香水河风景区。
隆中风景名胜区:隆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五大景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核心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公元197年-207年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西晋时期已有纪念性建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顾堂、躬耕田、小虹桥、野云庵、六角井、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樊,仅次于荆州。
米公祠景区: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区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北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其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襄阳王府绿影壁:襄阳王府绿影壁坐落在襄城东南隅。其为明代襄王府门前照壁,约建于1440年,影壁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影壁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现为我国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龙壁。
中原古刹——广德寺: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位于襄樊市城西10公里处,寺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后院内的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结合式喇嘛塔,高达10米。全塔上下内外共有石雕盘坐佛像45尊,硕大“佛”字3个,共48“佛”。
⑵ 古代的襄阳是现在的哪里
古代的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襄阳简称“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处秦岭、大巴山和大别山之间,北连南阳盆地,南接江汉平原。地处东经110°45′~113°47′,北纬31°13′~32°38′。市境东西长157~228公里,南北宽109.5~122.8公里。连界线全长13,328公里。
(2)古襄阳遗址扩展阅读
襄阳位置境域
襄阳市北邻河南省南阳市,南与荆门市相邻,东接随州市,西连十堰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呈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边界线全长1332.8千米。
襄阳市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约占襄阳总面积分别为20%、40%、40%。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枣阳东部的新市镇、鹿头镇、刘升镇、吴店镇、平林镇、王城镇等。
⑶ 襄樊战争遗址
我来回答:据我了解,现在人们叫襄樊大学这个名字80%指的是襄樊学院。以前的确有一个襄樊大学(襄樊职业大学),但是合并了。给你找了个襄樊学院(大学)的历史,你可以参考。
襄樊职业大学
1983年襄樊职业大学创建
襄樊教育学院
1981年襄樊市教师进修学院创建
1984年襄樊地区教师进修学院、襄樊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组建襄樊教师进修学院
后襄樊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襄樊教育学院
襄樊美术学校创建
襄樊美术学校更名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学校
2000年湖北省工艺美术学校并入襄樊学院
1998年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襄樊学院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360618.html
中国历史,南北战争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 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 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樊,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 转变。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 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 镇。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 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 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
忽必烈根据刘整的建议,开始实施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首先,建立陆路据点,作为 攻宋的根据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 吕文德,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 要求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 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咸淳四年(1268年),蒙将阿术 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将史天泽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 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樊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樊外
围修筑10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其次,建 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围襄 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从而揭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亡惨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洲,损失2000余人,战舰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 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100余艘。
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中国历史,南北战争系列之蒙古南宋襄樊之战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襄樊之战正式开始。三月,阿术、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市)、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等地民兵3000余人,派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
二张率轻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资出发,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愿,那就赶快离去,不要影响这次救援大事。”当时3000水军群情振奋,斗志昂扬,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五月,救援战斗开始,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元军重围。船队到达磨洪滩,被布满江面的蒙军船舰阻住,无法通过。张贵率军强攻,将士一鼓作气,先用强弩射向敌舰,然后用大斧短兵相接,冲破重重封锁,元军被杀溺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然而这次战斗中宋将张顺阵亡,几天以后,襄阳军民在水中得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襄阳军民怀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张顺,并立庙祭祀。
张贵入援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希望,但在元军严密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联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驻龙尾洲接应,张贵率军和范文虎会师。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们的计划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了秘密行动,乘夜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元军派4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迫使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为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樊战役宣告结束。
宋元襄樊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樊的堡垒,以逸待劳,又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在裹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文德见利忘义,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围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
二张援襄的传奇式行动,气壮山河,留名青史,体现了南宋爱国军民保卫领土、抗敌御侮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传颂。
遗址
1.邓城遗址:春秋战国
2.三国:水淹七军遗址(关羽VS于禁)、隆中(三顾茅庐)等
3.两宋:鹿门山古寨及襄阳城、护城河(宋蒙襄阳之战)
4.明清:襄阳王府(张献忠烧过的,李自成也呆过)
5.老河口第四战区司令部(李宗仁)、张自忠纪念馆(枣宜会战)
5.解放战争:西门破城口
⑷ 襄阳古城在哪里
襄阳古城一般指襄阳城(湖北省襄阳城),襄阳城位于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自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襄阳城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护城河最宽处250米,襄阳城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 襄阳城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与仲宣楼、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中华腹地山水名城。襄阳明清古城墙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4)古襄阳遗址扩展阅读:
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明洪武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
据考证西汉时期在筑襄阳城的同时开凿了护城河,城池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宽1.5公里,护城河宽180米、水面91万平方米。
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整个护城河河面宽阔如湖泊,使得襄阳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⑸ 襄阳三国历史遗迹有哪些成语典故有哪些
- 【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佩:玉佩.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解佩相赠.后多指男女的爱慕赠答.
【山公倒载】山公,指晋·山简.山简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其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按甲不出〗 成语典故: (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洧乃按甲不出. 宋·洪迈《容斋随笔·五笔·萧颖士风节》
〖傲睨自若〗 成语典故: 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
〖不慌不忙〗 成语典故: 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
〖不拘文法〗 成语典故: 为征南功曹,止举大纲而已,不拘文法.简益器之,转为记室参军. 晋·习凿齿《襄阳者旧记》
〖触目悲感〗 成语典故: 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 《晋书·习凿齿传》
〖岑牟单绞〗 成语典故: 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唐·皮日休《襄阳春游》
〖沉默寡言〗 成语典故: 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旧唐书·梁崇义传》
〖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攻心为上〗 成语典故: 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悔过自忏〗 成语典故: 僧教宽悔过自忏,后岁余,方如旧.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襄阳天仙寺》
〖厚礼卑辞〗 成语典故: 我本待要养性修真避世尘,今日个厚礼卑辞征聘紧. 元·高文秀《襄阳会》楔子
〖浑然天成〗 成语典故: 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
⑹ 襄阳的历史文化
一、荆楚文化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二、三国文化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
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三、诗赋文化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
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编撰了《楚辞章句》。
四、书画文化
襄阳是“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
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的画以“米点山水”著称于世,他的《研山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书临摹的法帖。
五、古城文化
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战争发生在襄阳。
其中,元宋大战旷日持久,长达六年,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
⑺ 湖北襄阳发掘古墓时意外发现万年前遗址的详细介绍
最近考古人员在对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一古墓群发掘时,意外发现距今约一版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权遗址,上万个平方的遗址见证了我们的祖先早在襄阳生活状况。
考古人员介绍,目前已发掘五百个平方的东津后岗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江以西,毗邻汉江,距市区仅有十公里左右。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在一万年前,就有一个大型古人群落在我们襄阳生活。随着进一步的发掘,可能会发现古人用火的痕迹,以及他们在采集果实和狩猎时,留下的动物骨骼或谷物。
⑻ 古代的(襄阳)在现今哪个地方
古代时的襄阳,即是现时在湖北省的襄樊市。
历史沿革
襄樊市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
樊是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
⑼ 襄阳有什么名胜古迹
隆中风景名胜区:隆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五大景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核心景区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公元197年-207年诸葛亮在此躬耕隐居十年。西晋时期已有纪念性建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三顾堂、躬耕田、小虹桥、野云庵、六角井、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古柏亭、半月溪。
《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樊,仅次于荆州。
米公祠景区: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区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北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其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襄阳王府绿影壁:襄阳王府绿影壁坐落在襄城东南隅。其为明代襄王府门前照壁,约建于1440年,影壁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影壁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现为我国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龙壁。
中原古刹——广德寺: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位于襄樊市城西10公里处,寺院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后院内的多宝佛塔又名五星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7米,塔座高7米。塔座上建有五座佛塔,中心矗立一座印藏结合式喇嘛塔,高达10米。全塔上下内外共有石雕盘坐佛像45尊,硕大“佛”字3个,共48“佛”。
⑽ 襄樊出土的著名文物
第一展厅——史前时期的襄樊(2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有关的考古文献资料表明,十几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襄樊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这段历史将用现代科技复原、展示。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樊城北邓城附近的山湾、太平店军营坡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特别是考古人员1990年至1994年在枣阳市鹿头镇雕龙碑发掘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最重要的一处彩陶遗址,其光彩可与北方的仰韶文化和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相媲美,可以说它汇聚了南北文化的精华,独具地方特色。
在展览中,图表展示雕龙碑遗址地理环境图,遗迹分布总平面图,雕龙碑发掘主要收获统计表,雕龙碑文化各期文化特征表和展品。通过这些文物,可以领略到雕龙碑遗址的辉煌,也可以通过其他遗址的展出,感受襄樊5000年的文明进程。
遗址见证文明:一件器物、一个图案和纹饰体现出了古人的精神情感与意趣;一把石斧、一件铜鼎、一件陶壶,能够展现出先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生活与斗争的图景。
本单元展出80余件珍品文物。
第二展厅——先秦时期的襄樊(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高大雄伟的楚国大铜鼎,与墙壁上先人们艰苦劳作的图画和青铜冶炼场景相呼应,昭示着襄樊历史从史前时期进入青铜文明时代。历史文明的门槛随之打开,暗示着“筚路蓝缕”的楚国由弱小到雄霸一方,暗示着襄樊地区的先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勤耕耘,进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
夏商周时代,襄樊是中原文化南传的重要通道,一度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襄阳城西南真武山、樊城北邓国及其外围有周岗、余岗和黄家村等两周文化遗址,其丰富的文物类别和文化内涵,无不凝聚着先民的匠心独具与智慧,既见证了襄樊5000年的文明,又表明邓城的时代发展序列和作为都、市的繁华。
襄樊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西北荆山山脉的南漳、保康等地留下了楚国早期开发的印记。春秋战国时期,楚曾一度建都于鄢郢(即今宜城市郑集镇),并置襄阳为“北津戌”。在宜城市区南楚皇城遗址及其附近,不仅分布有众多的楚文化遗址,而且出土了大量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器物。参观中我们可看到楚国不同时期器物组合、器型、纹饰的变化,器类由鼎、缶、壶到鼎、敦、壶,纹饰由繁缛细密的蟠螭纹到光素无纹等交接过程等,从中可以窥视楚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有的风采。
本单元500余件文物为研究襄樊历史、楚文化、中原文化,佐证襄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史料。
第三展厅——秦汉时期的襄樊(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两汉三国时期,襄樊历史进入了新的一页,它成了引领全国的政治学术和经济文化的中心。东汉时期这里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是士族、名士聚集之地。
秦汉时期,伴随汉庄园豪强势力的膨胀,与场景配置的模型明器大量出现,反映了汉人独特的天地思想和阴阳风水信仰观念。襄阳擂鼓台出土西汉彩绘漆衣鸟云纹陶鼎、壶、盒各二件,主题鲜明,色彩艳丽,光彩夺目,是西汉时期不可多得的彩陶瑰宝。
低温铅釉陶约在西汉中期出现,东汉很盛行。出土于襄阳伙牌的东汉绿釉红陶楼,它不仅记录了墓主人生前富足无忧的庄院生活场景,而且反映出汉代建筑的真实风貌。
葬玉、玉剑饰等在汉代大量流行,玉制舞人、动物等艺术品也方兴未艾。馆藏印章多为私印,假司马印为官印,假司马为官名,司马前贯以假者为副职。
式样丰富,制作精巧,美轮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的汉代铜镜制作是继战国以后又一次大发展,它是汉代金属工艺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本单元展出近100件文物。
第四展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襄樊(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襄樊历史上的最鼎盛时期。公元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将荆州治所由湖南汉寿迁到襄阳,使襄阳成为一个控地甚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变化,对襄樊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襄樊成为历代府、道、州、县的治所,并一度成为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三国之后,襄阳成为一个军事重镇,“天下之要纲,襄阳实握之”。
此时处于南北交接地带的襄阳,其文化传统表现出以南朝文化为主体,又具有中原风格的特色。
青瓷盘口壶、罐、黄釉、青瓷虎子等精美的瓷器。南北朝时陶俑,品种多样,有文侍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铠甲武士俑等,并开始着重动作和神情刻画。文官俑形态洒脱,武士俑体格强健,神情剽悍,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此期士族名士放荡不羁、战乱频繁的世俗面貌。此期襄樊出土陶俑均为模制后插合成型,腹部微凸,这些特征与中原北朝风格相接近,说明襄阳地区是南风北传的重要通道之一。
1984年,考古人员在襄阳城西虎头山东北麓贾家冲发现一处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墓,该墓文化主流明显是南朝风格,从出土的大量飞仙供养、佛教题材等图案可以找到证明。
本单元将展出50件珍贵的文物。
第五展厅——隋唐至明清时期的襄樊(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隋唐以后至明清时期,襄樊“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这个时期出土文物更加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昌盛、文化的繁荣及民族的大融合。唐墓中出土一批陶俑,体态丰盈、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该时期出土的不同窑系、不同釉色和装饰工艺的陶瓷器,可谓异彩纷呈、争奇斗妍,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感觉。
在传世文物中,也有一批价值颇高的珍贵文物,以青铜造像、墓志碑刻拓片和官印为主。青铜造像有 100多尊,内容涉及有道教和佛教题材,是研究我国明代造像艺术、鎏金技术、铸铜技术和宗教文化的艺术宝库。在墓志碑刻中,唐武周时期宰相张柬之的家族墓志铭及王大剑、李景逸、刘密、杨孝贞、毕粹等唐代人物墓志,极大地丰富了地方史志内容。传世元明时期的官印均用九叠篆,篆字篆法自然流畅,布白对称饱满,是研究当时的篆刻工艺、用兵制度和官品制度的重要资料。
本单元共展出文物100余件。
一个展览,浓缩了襄樊的文明史;一批文物,向我们展示的是襄樊浓厚的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