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张良洞遗址

张良洞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2-26 23:16:33

Ⅰ 有谁知道济南仲宫有一个子房洞,为什么叫子房洞吗

1.说到济南的子房洞,先要介绍一个名人: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专南属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2.接下来介绍下子房洞

子房洞历城高而乡东沟村北,有一深幽的山峪,峪北,铜壁山巍然峻拔。山腰有洞,面南,洞门由青石券成,显得规整,额嵌“汉留侯子房隐仙洞”八字,镌刻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正月。洞东西两侧,各有碑碣,分别为明隆庆、崇祯和清康熙年间重修子房洞、创建五帝阁记碑。汉留侯子房隐仙洞这个说的正是张良。

传说汉代张良在此成仙,因张良字子房,所以称为“子房洞“。

Ⅱ 楚汉张良归隐地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内隐居之山命名为容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Ⅲ 张良三进履的典故地点到底是“祀桥、屺桥、圯桥、圯桥”

注明:历史上张良在建祀桥上遇黄石公,这建祀桥遗址实际是在古镇汴塘镇汴塘街中间位回置,汴塘镇那个时答期属下坯管辖范围,建祀桥经南北朝向小河流,沟俩边过去有不少古月牙井,如今石头花纹图案的老建祀桥已修建成现代式的桥,名称没改还是叫建祀桥!

Ⅳ 桐柏山的人文历史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又名凌云峰、白云山、胎簪山,以水分界,主峰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各占一半。
淮河被华夏儿女尊为“风水河”,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诏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曰淮曰济。此地始建淮祠,即淮渎庙。之后历代帝王为赐福消灾,对淮河之神由东渎大淮之神,封到长源公、长源王,其庙宇在历次修复中也按王公规模愈发宏伟壮观,各种殿堂、楼、台、亭、阁及各种显示其崇高权威的饰物如石狮、水兽、旗杆、华表等应有尽有。每年初春朝廷钦差前来祭淮神,在淮渎庙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入内,一般随员则要匍匐前进。庙院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文,刻巨碑立于庙内;清康熙御书“灵渎安澜”致祭;雍正书“惠济河漕”赐庙,淮渎成为中国当时建庙时间最早、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庙宇。独特的淮源景胜引来诸多名人骚客到这里赏游咏叹,汉刘邦、唐李白、杜甫、宋苏轼、蔡襄等都首漫游至此,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则自号大复山人常住这里(桐柏山又名大复山)。历代文人墨客来这里赏景吟诗的不下百人,传世作品多达360多件。
如今主峰太白顶上建有一井,称之“小淮井”。淮河从这里开始奔涌千余公里,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大淮井终年丰沛,从未枯竭。唐代茶圣陆羽考察天下沏茶名泉时,将淮源之水列为“天下第九佳水”。 桐柏山是盘古文化、神话传说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国吴人徐整所著的《五运历年记》载“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桐柏民间有关盘古的传说神话十分丰富,盘古庙、盘古山、盘古船、盘古井、盘古磨等相关盘古文化的质证性建筑随处可见。中国著名神话学专家袁珂多次来桐柏山考察后认为:“桐柏山是中原盘古文化产生的中心”。
桐柏山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禹王锁蛟”及“太阳神”的传说,《禹贡》载:“(禹)导淮自桐柏……”。相传大禹治淮,发现淮水泛滥有一水妖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阳神的儿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针捉拿,捉住后用铁链束于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恋桐柏山水美景,不愿随大禹东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将其斩首。当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块将大禹怒斩庚辰的整个山顶围砌,叫作“太阳城”。盘古文化、太阳神文化在积淀沉厚。
传说东周周灵王之子王子乔,曾在桐柏山天台观修仙,号桐柏真君;战国时楚人鬼谷子栖此修真;太白金星于此修仙得道。据传桐柏山更是汉代名臣张良的隐居地。洞名曰张良洞。
此外,明嘉靖年间吴承恩曾在桐柏邻县新野作过县令,期间多次到桐柏山游览,后根据“禹王锁蛟”的故事及结合此地的水帘洞、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传世名著《西游记》。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亦明确指证“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桐柏山淮源景区为“西学”提供了起源。这在国内景区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县 桐柏山又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衔接地带。
桐柏山古为南北交争,豪杰聚义的必争之地,留下了许多遗迹,遗址和传说,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山下古寨城堡林立,其中有盛家寨、磨云山寨、义和寨、小寨、田王寨等。其中田王寨位于主峰太白顶以东,山势险峻,奇峰横出,海拔1018米,寨墙以山势而建,围有九个山头,苑如长城。寨内约5平方公里,寨内建有金銮殿,设有五营四哨。此寨被专家誉为“华中第一寨”。宋朝名将岳飞当年屡出桐柏战信阳,阻金南下,曾屯兵太白顶山南脚下;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了桐柏解放区,解放军桐柏军区第一军区机关设在桐柏山下新城李家沟(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万和镇),现遗址尚存,另外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境内现存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驻地旧址,豫鄂边省委旧址,七七工作团旧址,桐柏军区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

Ⅳ 为什么说徐州是汉文化发祥地

网络、搜狗百科、360网络……搜索全部显示(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风流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
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么样的历史或人格的教训呢?
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

Ⅵ 陕西的名胜古迹有什么

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也称骊山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Ⅶ 有关张良的地方

圯上受书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4]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行动计划。他弟死不葬,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约合60公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5]
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原阳县的东半部),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时,远远看到三十六辆车队由西边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前面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见此情景,张良与大力士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向该车击去。120斤的大铁锤一下将乘车者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而张良找到的那个大力士却被秦军杀死。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于难,但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虽然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是大力士已经被杀,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谁,张良得以“逍遥法外”,后来不了了之。古博浪沙从此闻名遐迩。[5]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6]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6]
佐策入关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共商大事。[12]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13] 早在下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于是,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14]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16]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16]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阳)固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17] ”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18] 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今陕西商州西北)。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20] ”刘邦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21] 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22]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22] 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秦以十月为岁首汉初未改)抵达霸上(今西安市东25里)。
斗智鸿门

张良辞朝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26] 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208年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27]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劫,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28] ,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29] ”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30]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二月,项羽率诸侯兵抵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刘邦命令守军紧闭关门,阻止诸侯兵进关。[31] 项羽得知刘邦已攻下咸阳,十分恼怒,正赶上刘邦部下曹无伤密告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项羽立即命令英布督军强攻。同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涧东北),要与刘邦决一死战。[32]

汉高祖刘邦
幸亏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曾有旧交。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邀他一同潜逃。张良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而今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义的。我必须去向他辞行再走。”随即,张良来到刘邦的营帐中,把项伯所说的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33] 刘邦大惊失色,忙问张良:“这可怎么办?”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刘邦:“您估计我们的军队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刘邦有气无力地说:“确实不能。可是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张良一想,当务之急是打消项羽对刘邦的疑虑,使他放弃进攻刘邦的计划。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项伯是个关键人物。审时度势,张良给刘邦出了个釜底抽薪的主意:“请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刘邦问:“项伯和你,谁的年龄大?”张良说:“项伯长我几岁。”于是,刘邦对张良说:“你替我把项伯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再三邀请项伯入帐见刘邦。项伯进帐后,刘邦亲自为项伯斟酒祝寿,并结为了儿女亲家。当项伯酒酣耳热之时,刘邦委屈地说:“我入关以后,秋毫无犯,吏民都造册入籍,府库财产严加封存,专门等待项将军来接收。之所以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宁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并防备有非常的变故发生。我守在这里,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您千万向项将军转达我的心意,我决不敢背弃将军的大德。”[34-35] 一席话,说得项伯信以为真,便交代刘邦:“明天一定要早一点亲自来向项羽谢罪。”项伯连夜驰回鸿门,把刘邦的话都转告给了项羽,并百般疏通,使原已剑拔弩张的局势有所缓解。
刘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机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后为难。张良知己知彼,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决心深入虎穴,谨慎而灵活地保护刘邦的安全。
第二天,刘邦仅带着张良、樊哙和百余名从骑来到楚营。刘邦一见项羽,忙上前说道:“臣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不料我侥幸先入关破秦,得以在此复见将军。今有小人进谗,致使将军与我结怨。”[36] 项羽见刘邦只带百余从骑前来赴宴,而且一副谦恭委屈的样子,不禁动了“妇人之仁”,脱口说道:“这都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我的。说你要在关中称王,令子婴为相。不然,我何至于如此。”[37] 刘邦先入为主,努力从精神上压倒对方,项羽自知刘邦依楚王约,先行入关并无非份之处,自己对刘邦如此这般倒有违约之嫌,顿觉有些理屈词穷。

宴请刘邦赴鸿门宴的项羽
项羽款留刘邦会饮。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块,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38] 范增只好又从帐外召来勇士项庄,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39]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40] 项羽不禁骇然,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答道:“是沛公的随从卫士樊哙。”项羽说:“一条好汉,赏给他酒!”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再劝再饮,并借题发挥地数落项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接着,便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项羽一时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是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坐在张良身边。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41-42]
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暗度陈仓
不久,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43] 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44]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43] 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45]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46-47]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48]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下邑奇谋
前205年(汉高祖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得兵56万。同年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54-55] 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此地,赢得人心,反而恶习复发,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置酒宴会,结果给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3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接战,便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至此,许多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出逃,军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势复又逆转。
刘邦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他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隙;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56]
刘邦听罢,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56]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听,并问此计得失如何。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他沉痛地摇摇头接着说:“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刘邦顿时惊慌失色道:“为什么?”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他说:“第一,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
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陛下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第三,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
第四,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
第五,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
第六,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
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
第八,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
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时移势异,因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尤其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飞跃,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难怪1700年之后,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
虚抚韩彭
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势如破竹。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据了齐国的故地,欲自立为齐王,使人禀告刘邦求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刘邦一听,不由得怒气上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当时,陈平正坐在刘邦的旁边,陈平与张良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止。于是,陈平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亦精明,反应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刘邦本来就爱骂人,有此一骂本不足为奇,况且先后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竟然没露出什么破绽。
当年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授印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这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居然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对此,东汉苟悦曾有一句极为中肯的评价,他说:“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劝都关中
国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处,这无疑对新兴的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起初,刘邦本想长期定都洛阳,群臣也多持此见。[59] 一天,齐人娄敬求见刘邦,陈说关中的地势险要,劝刘邦定都关中。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而这时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却纷纷陈说建都洛阳的好处。这些人多是六国旧人,眷恋故旧,乐土重迁,劝道:“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东有成皋,西有肴函渑池,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59] ”独有张良支持娄敬的主张。他说:“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则左有肴函之险(即肴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还是娄敬的主张正确。”[60] 张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加之素负重望,又深得刘邦信赖,因而汉高祖当即决定定都关中。汉五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明哲保身

博浪雄风
前197年(汉高祖十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故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63] 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大儒叔孙通说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对吕后说道:口舌难保太子,“商山四皓”(皓:白,即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皆八十余,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义“四皓”。太子若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皇上必问而知之,知之则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张良言,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64-65]
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68]
退隐黄袍山

圮直德眙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69]
张良与道教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Ⅷ 张良墓的墓地介绍

张良墓是兰考县境内的一处历史遗迹。该墓位于兰考县城西6公里的三义寨乡曹新庄火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王和悼惠王。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现在,为了对张良墓这一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兰考县有关部门已经成立了文物保护小组,对张良墓区的树木设置了保护标识,使整个墓区保护状况良好。 先说呼声最高的湖南张家界青岩山顶的张良墓。《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当地传说张良为避杀身之祸,功成身退,跟着赤松子大仙南游天门、青岩等名山大川,不食五谷,专吃百草花果,修炼仙道。张良死后,吕后想寻到张良的墓地。谁知诏令一下,天下一夜间就发现好几百座“张良墓”,弄得吕后无处下手。但武陵郡乔太守却向吕后密报,说张良墓葬在青岩山,而且说,张良与他的师傅黄石公并葬在一起,不然为什么拱出了个“黄石寨”?吕后听了,觉得有理,便传下密旨,令乔太守率三百士卒,带上风水先生,扮成游客,进青岩山查访。乔太守一行,从锣鼓塌寻到黄石寨,又从龙凤庵访到水绕四门,果然在相柳岩下,发现了墓地。乔太守拨开树枝,见碑头上分明写着“张良之墓”四个篆字。乔太守大喜,立即下令挖墓。坟挖开了,穴孔里放着一具檫木棺材。打开棺盖,忽地从里面飘出一缕清气,升上天空。棺材里哪有尸骨,只有一套衣冠!乔太守只好如实向吕后禀报。吕后听后大骂乔太守无能,责令乔太守一月之内务必找到张良墓。乔太守无奈重上青岩山。这时,有人禀报说:“相柳岩下的张良墓又长起来了!”乔太守一怔,急打马去看个究竟。可不是么!被挖开的墓穴真的又垒起来了,而且坟头上还长了草呢!乔太守求功心切,拔出剑就往坟上砍,只听“当!”的一声,手震麻了,剑砍断了,原来是座铁坟!三百士兵挖了三五一十五天,怎么都打不开。乔太守急了,吩咐士兵砍来山柴,放在坟上烧,这样烧了三五一十五昼夜,“轰!”的一声,坟炸了,只见那棺材裹着滚滚浓烟,呼啦啦升到半空,又慢慢落在相柳岩峰顶上,然后,又慢慢长起一座圆圆的坟堆。乔太守急下令士兵爬上去挖。待士兵们好不容易爬上山顶,那坟墓又不见了。士兵们刚下山,那坟墓又现出来了,士兵们又争相攀崖附葛往上爬,可爬上山顶,那坟墓又不见了!这样往复几次,乔太守无计可施,一屁股坐在地下,叹道:“到底不知埋骨处,却教台上望何人?”后来,一位阴阳学家经过反复查考,认为水绕四门相柳岩上葬的就是张良墓,并作诗云:踏遍青山寻古人,四门水绕得佳城;相柳岩上旧土堡,汉代留侯张良坟。
从以上记载和传说不难看出,青岩山存有张良墓更像是一个神话传说,从古至今,此处并无可以确认张良葬于此的记载,即使是有据可查,也只说张良墓“时隐时现”,即使有张良墓,充其量只是一个衣冠冢而已。 关于张良墓,至此只剩下一处,那就是张良封地留城附近的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位于微山湖中微山岛“三贤墓”之一的张良墓。
唐李泰在其《括地志》中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北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应该说,这是留城故地有张良墓的最早文献,明朝《一统志》、唐朝《通典》也有记载。而微山岛,与沛县距离和《括地志》记载的差不多,方位也一样。微山岛上的张良墓,墓形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张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尤其难得的是,这一张良墓以前一直未得到开发,由此可见并非今人为吸引游客而牵强附会生搬硬造所至。而且,留城为张良的封地,世居于此,张良死后葬于此,也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习俗。更何况,《史记.留侯世家》也有记载,留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闲,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从此处也可看出,张良修道,并未如世人所想象的那样天马行空,行踪无定,至少,汉朝的上层统治者还是掌握他的行踪的,而且与他的关系也比较融洽。不然,吕后就不会心疼他的行销骨立,“乃强食之”了。至于“一夜造八百墓”的传说,如果是真的,那应该是张良防小人盗墓而布下的疑阵,并非怕吕后掘墓而为。而这些疑冢,如果存在,也应该在张良墓附近,不会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古人的交通、通讯并未如今天可以一日千里,相隔几千里建一处疑冢,岂不等于白忙活?史学家陈泽孝先生也认为,留城县为张良封地,他虽曾辟谷隐居过,但后来被吕后找到,并“强食之”,估计那时候张良辟谷几年,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他再外出云游,所以他很有可能归宿留城并在那儿度过了晚年,死后葬在了山东微山岛上。留坝县张良墓研究所1986年考证,也认为张良墓在山东微山县境内微山岛上,可见微山岛上的张良墓应该是真的。
读过《史记·留侯世家》都知道,张良的封地是留城。据史料载:留城曾是鲁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井俨然,楼舍栉比,富商大贾、名流显贵云集,人、车熙来攘往。至唐以前,这里一直保持着繁华景象。留城即是今天的微山湖。汉时,微山湖原本是山而并非湖。距今约8亿至6亿年间,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多次的碰撞,耸立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脉。微山湖便在其中。那时,微山湖山峦叠嶂,岌峰耸峙。然而随地壳升降变异,这些处于两大地块结合部上的危峰峭壁渐渐地沉陷,形成一大奇观——九十九座锥状山峰。沧海桑田,千年,万年,弹指一挥间。似伟丈夫的九十九座山峰,任凭自然修饰、历史雕琢。自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明末400余年间,黄河屡屡决口泛滥南迁,侵夺泗河由淮入海,使泗河宣泄不畅,淤塞积水,使这九十九座山峰下潴成湖沼。九十九座山峰经多次的升降和风化剥蚀,已成为大陆丘岭似的小山峰,至此,留城变成了今天的微山湖。留侯城淹没水中,雉堞圮毁,藻蔓荇茂。今人湖中泛舟,时或可见城阙遗痕,潋滟湖心。古时曾有“张良一夜造八百墓”的传说,这些传说,因为水淹留城,失去了依据。其实此地的古眆,大多是张良的陵寝,岛上的张良墓,当然非赝品假冒。张良墓左原有天齐庙,后毁于民国战乱。据年长者忆,庙内原有古柏苍松数十株,皆足合围,钟楼角有松抱槐奇树一株为山中胜景。相传此树为明初所生,树龄有五百多年了,初发时松与槐交颈,久之槐入松抱,松环槐茂,相生相养而为一身两颈,久而久之也辨不出是松是槐了。
庙内知客堂壁树石碑四座,碑面滑亮如镜,称“透亮碑”,松柏槐影,反射婆娑。至今庙址附近住户姓张的居多,问之,回答说是张良嫡系后人,世世代代守着先人的陵墓与此,已经一千多年了。
时光荏苒,转瞬千年。千年后的张良一如当年,沉默而淡然。相对于尘世的喧嚣,偌大的张良墓显得冷清孤寂。墓碑被风雨侵蚀,在时间的无情里变得苍黄;连绵离披的衰草,发出瑟瑟的声响。从久远的岁月一路走来,微山岛上的这座张良墓能否还可以一如往日的安宁?听说这里已被山东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济宁市也制定了旅游开发计划,估计不久的将来,这里也会如国内其它地方的张良墓一样,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了。因为受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各地大搞旅游开发,本来已有定论的张良墓被后人搞的扑朔迷离真假难辩了。但愿尘世的喧嚣,不要过早惊扰了留侯安息的灵魂。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他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退隐江湖。刘邦死后,吕后想起用他辅佐新主,张良却借口考虑考虑,一去无踪。张良何时去世、死于何地至今难以确切考证,据说吕后曾下旨追杀他,国内一夜生出三千个张良墓。至今,安徽庐江、陕西汉中、河南兰考、张家界都有张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在济南历城区仲宫镇东沟村旁的铜壁山,有一个颇有名头的景点——子房洞,传说张良(字子房)曾在此修炼。而在子房洞一山之隔的山那边(靠近柳埠镇石匣村),有石砌方形古墓三座,传说分别为“黄石公墓”、“张良墓”和“尹宗墓”。史载当年张良圯桥进履,拜黄石公为师并得到兵书后,黄石公曾和他有个约定:“后十三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谷城山位于平阴东阿镇,石匣村距谷城山不足百里,张良与黄石公相会后终老于此听起来也算靠谱。
在“张良墓”西侧原存《金天眷元年(1138年)泰山元阳子张先生坐化碑记》石碑一通,《金石录》收录了这篇碑文。据碑文,原来“张良墓”三人中有一个号为元阳子的张姓道人。这个“元阳子”不贪名利,活了100多岁,最后得道成仙,其他两个墓冢是否有张良就不得而知了。重要的是该墓还有清代光绪年间的墓碑,详细记载了“张良墓”祭祀大殿的重修细节。
元阳子的身份扑朔迷离,在济南历史上曾经广为流传。明代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书中曾有一首题为《元阳子》的诗,诗后注解说:“元阳子”是长白山(位于章丘)人,在伏生墓(位于章丘)中得到《金碧潜通》一书,详细注解后,带着这本书在华阳宫(位于今济南华山脚下)中修炼。
有意思的是,《齐音》和《文献通考》的记载中都提到了元阳子从“石匣”中得到《金碧潜通》一书的故事,而元阳子墓恰恰又位于石匣村村北。虽然志书上没有记载,但极有可能,石匣村村名便与元阳子石匣得宝书的传说有关。 子房墓村位于山东省郓城县侯咽集镇东北3公里,因汉初著名军事家张良埋葬于此而得名。张良,字子房,西汉建立后,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留侯,死后葬于此。张良墓南3华里有一座贤圣宇,宇内供有紫檀木制作的张良雕像。原雕像时用黄金铸造一人心,安放于雕像腹中。传说燕王扫北时,被匪兵盗走,故今雕像背后出现一方洞。汉留侯墓前立碑三通:中间碑系明朝正德六年(1512年)立,左碑是清康熙二年(1664年)立,右碑是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立。世传碑前有一石香炉,有一能工巧匠,用乌金铸一金雀置于香炉之内。后来一江南蛮子游至留侯墓周围,口中念念有词:“金漆里,银漆里,真金还在漆漆里”,如此反复几天,众人不解。几天后,江南蛮子不知去向,石香炉也不见了,事后人们方知宝物被其盗走。今遗址尚存。

Ⅸ 陕西历史遗迹

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青龙寺

重点文物
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汉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兴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墙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铜川市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丰镐遗址 周 西安市长安区
阿房宫遗址 秦 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 唐 西安市
黄帝陵 黄陵县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临潼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西汉 兴平市
霍去病墓 西汉 兴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礼泉县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唐 乾县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唐 咸阳市
陕西境内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事变旧址 1936年 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蓝田县
周原遗址 西周 扶风县、岐山县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韩城市
陕西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 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1937-1946年 陕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县
钟山石窟 北宋 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 唐 长武县
西岳庙 明至清 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 东周 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 战国至秦 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唐至元 铜川市
长陵 西汉 咸阳市
杜陵 西汉 西安市长安区
桥陵 唐 蒲城县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户县
陕西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
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 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 战国 华阴市、大荔县 、韩城市
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 陕西省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 麟游县
灞桥遗址 隋-元 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 唐 西安市临潼区
武侯墓 三国 勉县
泰陵 隋 咸阳市
永陵 西魏 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县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县
西安钟楼、鼓楼 明 西安市
水陆庵 明 蓝田县
延一井旧址 清 延长县
陕西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大荔县
花石浪遗址 旧石器时代 洛南县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县
康家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西安市
栎阳城遗址 战国至汉 西安市
京师仓遗址 西汉 华阴市
良周遗址 秦、汉 澄城县
东渭桥遗址 唐 高陵县
玉华宫遗址 唐 铜川市
西汉帝陵 西汉 咸阳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三原城隍庙 明 三原县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 户县
公输堂 明 户县
仓颉墓与庙 明、清 白水县
泰塔 北宋 旬邑县
香积寺善导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隍庙 明、清 西安市
白云山庙 明、清 佳县
八云塔 唐 周至县
泾阳崇文塔 明 泾阳县
彬县开元寺塔 北宋 彬县
韩城普照寺 元 韩城市
韩城文庙 明 韩城市
韩城城隍庙 明 韩城市
党家村古建筑群 明、清 韩城市
耀县文庙 明 铜川市耀州区
澄城城隍庙神楼 明 澄城县
镇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阳宫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户县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县
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 洛川县
杨家沟革命旧址 1947~1948年 米脂县
陕西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岗寺遗址 旧石器时代至汉 南郑县
石峁遗址 新石器时代 神木县
石摞摞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佳县
李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乡县
北首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宝鸡市
东龙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商洛市
横阵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阴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涧县
梁带村遗址 周 韩城市
杨家村遗址 周 眉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扶风县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县
秦东陵 秦 西安市
张骞墓 汉 城固县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伦墓和祠 清 洋县
精进寺塔 唐至宋 澄城县
长安圣寿寺塔 唐 西安市
长安华严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寿圣寺塔 唐 合阳县
昭慧塔 唐 高陵县
开明寺塔 唐 洋县
大秦寺塔 宋 周至县
太平寺塔 宋 岐山县
武陵寺塔 宋 永寿县
神德寺塔 宋 铜川市
法王庙 宋至清 韩城市
北营庙 元 韩城市
五门堰 元 城固县
吴堡石城 明至清 吴堡县
周公庙 明至清 岐山县
榆林卫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张良庙 明至清 留坝县
扶风城隍庙 明至清 扶风县
玉皇后土庙 明至清 韩城市
玄武庙青石殿 明 合阳县
庆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阳文庙 明 咸阳市
盘龙山古建筑群 明 米脂县
姜氏庄园 清 米脂县
丰图义仓 清 大荔县
灵岩寺摩崖 汉至民国 略阳县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县
杨珣碑 唐 扶风县
万安禅院石窟 宋 黄陵县
易俗社剧场 民国 西安市
渭华起义旧址 1927年 华县
吴旗革命旧址 1935年 吴起县
保安革命旧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韩城、榆林、汉中、咸阳。

Ⅹ 关于湖北随州万和镇的历史

随州万和镇 1949年为万和区,1958年改跃进公社,1984年复为万和区,1987年建镇。境内内发现7处商周汉代的驿容站、古墓遗址和出土文物。境内名胜众多,如岳飞屯兵的界牌关,张良隐居的张良洞等人文资源;戴氏仓屋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无风垛高耸入云,庙宇俱在;安和寨仍有15公里的城墙保存完好。其他的历史实际就不是很清楚了。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